奋斗在红楼(校对)第5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90/852

  但,贾环请他见见面,他拒绝不了。见了面,要谈这件事,他同样拒绝不了。
  吕承基正要开口说话,贾环摆摆手,道:“吕员外,五万两银子的价格,我不是出不起。但是,这明显浮高的价格,你觉得我吃了这个亏,日后会不会找你麻烦?你和林家当年的事,从生意人的角度而言,很正常。我不会干涉。我若是想整你,空手套白狼,就没有必要在这儿和你谈。吕员外,你说呢?”
  我能说什么?
  吕承基无语,面对贾环,和面对贾琏,完全是两种不同的感受。然而,他还想要再挣扎下,道:“贾探花,茶叶、香料、药材的利润有多大,你不是不知道。我没有必要卖……”
  贾环竖起手,打断吕承基的话,“我想买。你开个价。”很强势。
  吕承基一下子给逼到墙角。
  贾环再进一步,道:“这样吧。吕员外,三万两白银,我买下所有的铺子和商道资源。两万两现银,我再转两间贾府的煤铺子给你。”贾府的蜂窝煤生意,已经从作坊,转变成利润更大的煤铺子。蜂窝煤制作、销售,只是继续维持而已。
  这是很优厚的条件。京城中,一间正常运营的煤铺的价格,保守估计在八千两左右。京师三百万人,到了冬季,就要用煤。煤铺大赚特赚。
  吕承基心里盘算了一下,放弃抵抗,长叹一声,道:“但凭贾探花吩咐吧!”
  贾环笑一笑,对还懵逼状态的林心远道:“子明,你去准备契约。银票我已经带来。等会签字画押。再送到衙门里盖章。”
  “哦,好,好。”就这样谈完了?林心远带着同样不明觉厉的舒儿离开包厢。去准备契约。
  包厢中,吕承基苦笑着喝一口茶,道:“贾探花厉害啊!你要是经商,我们这些人哪有一条活路?”
  贾环携大势,软硬兼施,将吕承基压服。但他心中并无多少快感。商业谈判和政治斗争,都是在琢磨人心。而显然,政治斗争更高一级。他压服吕承基很正常。
  贾环和贾琏的不同在于,贾琏是借势,而他就是贾府的势。
  不过,自得的情绪没有,贾环心中还是轻松起来。嘴角露出笑意。聘礼拿到后,他可以向林家求娶韵儿了。
  贾环喝着茶,道:“吕员外过奖!倒是有一事要请教下吕员外,你们晋商内部分几个派系?日升昌的路枢密不是在天子面前说的上话吗?百川通怎么和楚王来往?”
  这倒没什么不可说的。吕承基心里叹口气,贾府的这位执掌者,是个眼睛里揉不得沙子的人。
  内心之中,禁不住为他的选择,而感到庆幸。站在这样一个人物的对立面,很需要勇气。
  ……
  ……
  当天晚上,吕承基和林心远将所有的手续交割完。第二天上午,林家的信使到东庄镇,将林心远的信送到:这是贾环的聘礼。
  随行的,还有贾环的一方小书笺。书笺上,别无他话,只有一首小诗:二十年来寻追忆,几回落叶又抽枝。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
第680章
丁香一样的姑娘
  京城中的报纸,经过数年来的发展,优胜劣汰,已经有大小二十多家。最大的两家依旧是真理报,大周日报。全部受通政司右参议、真理报主编管辖。这是源自于雍治十四年,贾环在朝堂上的提议。
  而鉴于报纸在朝野、士林中的影响力日渐增大,朝堂内外已经有呼声,将审查报纸的决定权,交给通政使直辖。因为,正五品的通政司右参议有很大的概率压不住报纸背后的权贵们。当然,现在是魏翰林为真理报主编。他的脾气,连大周日报都敢查封,谁敢撩拨他的虎须?
  二月二十三日,京中报社,除了真理报以外,所有报纸都报道了一则消息:前真理报主编,前翰林侍讲,前通政司右参议,天下闻名的诗词才子,贾环贾探花,以三万两银子的聘礼,纳妾一人。
  满城轰动!
  要知道,以当年天下第一名妓苏诗诗的美貌、名气、才华,她被人(贾环)从教坊司赎身,费用亦不过八千两。
  消息来源,确切可靠。追求林家女儿的,不仅仅有林家的好友,还有京中的一些人家。
  东庄镇的林老板,在京城中布匹、餐饮行业内的名声很大。咸亨商行的书生食府,就是交给她经营。外城东的聚宝盆,信丰街中就有一家书生食府。
  而布匹生意,是林家的老行当。她的规模做的比父辈更大。内务府采购,供奉大内的布匹,她一家,要占十分之一。相当的厉害。还有代理的贾府的碧雪膏生意。
  这样一位女子,娶回家做主妇,嫁妆几许?至少不会低于5千两银子。5千两银子,大约等于类似于后世的500万。这样丰厚的嫁妆,觊觎的人怎么会少?
  就算传言中,她很丑,时常以面纱示人,又如何?更别说,她打理生意的能力。
  简而言之,已然二十三岁,还未嫁的林芝韵,很抢手。她的婚事,定下来,给贾环做妾,各方面自是立即都知道消息。随后,在各种感慨、叹息声传开。
  普遍的观点是羡慕:贾府当前的权势啊!何况,贾探花那么年轻,不是老头子。
  雍治十六年,二月二十四日,清明,宜婚嫁。
  小雨如烟。下午时分,林家的花轿和送亲的队伍自西城外而来,抬进无忧堂中。
  红楼原书第十六回,王熙凤口述薛姨妈将香菱嫁给薛蟠为妾的场景:故此摆酒请客的费事,明堂正道的与他作了妾。贾环在无忧堂的前院中置喜酒,宴请在京中的好友,以及贾府的子弟。
  一应待遇,和香菱、苏诗诗时大致差不多。热闹并不张扬。只不过,贾环去年年中纳两房美妾时,贾府、何系风雨飘摇。而今天,贾府中喜庆的氛围更浓。
  很多贾府来往的世家、勋贵子弟,不请自到。比如:王、史两家的子弟,李家的女婿罗华……
  无忧堂前院某院落中,正房和厢房摆了二十几桌酒。管家元伯安排着酒菜。
  ……
  ……
  无忧堂原来是汝阳侯府,足有一个半的贾府大。林芝韵的住处,宝钗安排在正房东面,黛玉院落更东的一处院落中。前院的喧闹,并未传来。
  幽静,精美、雅致的院落正房中,林芝韵给宝钗敬茶完,由丫鬟、仆妇们簇拥着回来,等在屋中。一身粉色绫罗长裙,凸显着她颀长的身姿,隆胸蜂腰,美态难言。
  此时约下午四点许,庭院外,春雨缠绵,点点滴滴落在石板上。屋中,红烛高照。映照着她面若桃花。
  贴身大丫鬟雨儿,十九岁的姑娘,约一米五五的样子,身段比例极好,黄金分割。穿着藕荷色的长裙,站在桌边,陪着自家姑娘说话。她算陪嫁的丫鬟。
  “姑娘,报纸上那些人真过份,净胡说八道呢。”
  “你理他们干什么?”林芝韵莞尔一笑,不在意的道。走到金丝楠木小桌边,玉指拈起一块抹茶绿豆糕,浅浅的咬一口,就着茶水,慢慢吃着。
  她今天些点紧张,加之昨晚没休息好,亦没有怎么吃东西。她二十二日上午接到哥哥的信,下午回京城。昨日,在家中准备,今天便出嫁。
  一切,似乎异常的仓促,但却又那样的自然、顺理成章。她心里很清楚,她嫁的不是贾府的权势。
  主仆俩正说着话,刻意的不去想心中的忐忑、不安、紧张、娇羞的情绪。嫁人了呢。
  这时,房门上响起几声轻敲声,“咚,咚。”雨儿还以为是贾府的丫鬟送东西来,扬声道:“进来吧。”随即,就见贾环推开门,穿着一身玉色的文士衫走进来。
  雨儿禁不住惊讶的张着小嘴,脱口而出:“啊……!贾公子,你怎么来的这么快?”算算时间,贾环应该还在外面吃酒。这才刚是春天黄昏时。
  雨儿娇小,伶俐,娇嫩,美艳。贾环好笑的道:“雨儿,你叫我什么来着?不怕我行家法么?”
  雨儿恍然的掩嘴。然后,低下头,嘟嘴。从今日起,她、姑娘和贾环的关系不同了。她是他的人了。她应该叫贾环“老爷”,在贾府里称三爷。
  见贾环进来,林芝韵本来还有些紧张的。给雨儿逗的一笑,起身,向贾环行一礼,道:“相公……”声音清脆悦耳,如珍珠落在玉盘上。只是,音量很小。如同蚊子般。
  林芝韵本以为她不会紧张,但,真正的“相公”两个字喊出口,顿然就想到今夕是何夕,关系已然变化:她已经是他的妾室。清丽的容颜上,已见娇红。
  看着许久未见的佳人,贾环温和的笑一笑,径直走到她身前,温柔的拥她入怀。林芝韵的身高,比贾环要矮一些,约有166,显得高挑、婀娜。乳挺腰细。
  “韵儿,让你久等了。”
  一句话,一语双关。让房间中的情绪、氛围,突然间,如同一坛美酒被揭开,香气醉人,浓烈的化不开。
  他确实让她等的太久了。不仅仅是现在,也不仅仅是近来三个月的纳妾程序。雍治十四年春,他已经表露出意愿,两情相悦,却到今日,两年后,才娶她入门。
  林芝韵感觉琴弦就这样,被轻轻的拨动,心中,苦尽甘来的感觉涌起,漂浮着,让她如在空中,情难自禁,道:“相公,我前日在东庄镇见到你的信,当时就哭了。”
  娇柔的轻语。第二次,再喊贾环相公,略显自然些。将心中的情思,就此说出。都忘了她的丫鬟还在旁边。
  这句话,亦让贾环心情激荡难言,轻轻的抚着她清丽的脸蛋,低唤道:“韵儿……”
  自从一见桃花后,直至如今更不疑。这是大唐双龙传中,大魔王石之轩,在妻子碧秀心墓前说的话。于他而言,说尽他对林芝韵的情思、心路。
  雍治八年的初见,他便对她有着朦胧的好感。主动搭讪。我独自撑着油纸伞,徘徊在这悠长、悠长的雨巷,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姑娘。
  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
  自初见,这些年便这么过去了啊!一起经历了多少事?浮生如梦。若非,她当年故意化一个很惊悚的妆容,遮掩着她绝美的容颜。他的妻子,恐怕会是她啊!
  有太多的话,想说,应该说。贾环将雨儿打发到外面的暖阁,再回头,看着自己的美妾,那令人心颤的御姐容颜,突然觉得,语言实在有些多余。
  “韵儿,我们先休息。”
  “啊?”林芝韵没反应过来。不是,先应该说说话,再歇息吗?就感觉被贾环打横抱起来,仰头看着贾环的脸庞,心中,忽而,柔情涌动。缓缓的闭上,星辰一般迷人的眼睛。
  临绣床而御花颜。
  夜深。
  ……
  ……
  “韵儿,雨停了。你听。”
  “嗯。”林芝韵轻声应着,花容般的容颜上,有着和风细雨后的轻红,很听话的听着檀木漆金千工床帷幕外的声音。尽显娇柔。这她而言,很罕见。毕竟是,已为新妇!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90/852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