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23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2/339

  在送走了甘罗之后,赵括这才换上了便衣,他叫来了启,让启帮他驾车,随后在几个武士的保护下,朝着新郑赶去,赵括的军队,早已返回了新郑,而蒙骜和王翦,也准备从前线撤军,在楚国,魏国退出战争之后,赵王也表达出了强烈的和谈倾向,看得出,这一次的战争很快就要结束了。
  赵括因为身体的原因,留在这里休息,如今赵括觉得自己能行动,这才要坐着赶往新郑,顺便,也是看看各地的情况。韩国刚刚成为秦国的领地,吕不韦却派来了大量的官吏来负责安抚这里的百姓,同时从秦国调来了不少的物资,例如耕牛,农具这些,如今并不是春种时日。
  相反,寒冬即将到来。
  这也是众人非常担心的事情,他们害怕马服君会抵不住这一次的寒冬。
  虽然是在寒冬,可是地方要做的事情还是不少,因为刚刚占领了这里,所以需要安排大量的基层官吏,宣扬秦国的法律与制度,要让百姓们明白在秦国的统治下生活需要注意什么。让那些游侠怪怪的丢下短剑拿起锄头,让那些富贵者交出自己的土地和家臣,接受跟自己爵位相等的待遇,不能僭越。
  并且将韩国内大臣,宗室,贵族的土地分发给没有耕地沦落为家臣的韩人。
  韩国的百姓并不是很多,只是他们拥挤在韩国这个疆域内,就显得有些拥挤,故而还需要迁徙一批民众赶往广阔的土地,在那里有富裕的土地,可以让他们来开垦。很多人都不愿意离开家乡,可是当留在家乡只能饿死的时候,再倔强的人也只能配合。故而赵括在道路上,看到最多的就是那些在办理“身份证”和“户口本”的韩人。
  还有各地那些宣讲着律法的亭长,这些亭长也不容易,因为他们大多都是秦人,他们会说雅言,可是底层百姓不会说,他们与韩人的交流是有些困难的。吕不韦也想到了这一点,所以前来的这些官吏,大多都是上党,三川这些原先属于韩国的地区出身的秦人,这让赵括感受到了推广“普通话”的重要性。
  当然,这不能是强制性的,若是强制性的要求全国都统一使用普通话,其他话语不能说,违者重罚,那一定会引起民变,即使在两千多年之后,在华夏各地也能听到不同的方言,这是很正常的。地方特色的方言,也有其独特的魅力,展现着丰富多样的文化,可是推广“普通话”这件事肯定也是要施行的。
  赵括还注意到,韩国的百姓看起来有些惊惧,如今的国家意识尚未形成,除却贵族,底层百姓几乎是没有这样的想法,因为此时存在着割让,分封,你今日还是韩人,说不定明天就被割给楚国,成为楚人,后天楚王再封一个封君,你就成为了这个封君的子民...所以他们惊惧的原因大概不是因为韩国的覆灭,只是对未来的担忧。
  因为陌生,因为暴秦的名声,所以害怕。
  得要尽快的施行仁政,让韩国百姓们过的比上一年要好,这样他们才能对未来充满信心,而不是只有害怕。
  赵括一路走,一路都在记录着自己的想法,拿下这些土地是很容易的事情,可是赵括的目的从来都不是兼并,他还要让这里的百姓过上好的日子,只要他能让生活在这里的一百八十万韩人过上好的生活,那一切付出也就值得了。韩国在灭亡前的户籍登记中,他们计算出的人口是在一百二十多万。
  实际上,人口要远超这个数,而大多家臣和没有耕地的人没有被计算在内,赵括预计当初的韩国户籍可能是在两百万以上,在经历了多次的灾害,逃亡之后,秦国重新登记,反而是登记出了一百八十多万人,这就很让人纳闷了...作为华夏的中心,人口最密集的国家,拥有着这样的人力,却发动不了十万人参与战争。
  当然,这庞大的户籍人数里,大多都是老人,孩子,妇女,这些不能参与战争的人是要多于青壮年的。
  启没有放过这个好机会,这一路上,他一直都在询问着,讲述着自己的困惑,启皱着眉头,问道:“老师,韩国明明有着充足的耕地,强劲的弓弩,锋利的宝剑,充足的人力,却为什么会变得如此虚弱呢?都说韩国的虚弱是因为他四面都是强大的敌人,可是当初,韩国灭亡强大的郑国,虎视群雄,这又是为什么呢?”
  “唉...在君王统治国家的情况下,君王本身的素质是影响国家兴盛最大的因素...就是强大的秦国,若是遇到昏庸残暴的君王,也一定会变得虚弱...这有什么好奇怪的呢?故而想要让国家变得强盛,就限制君王的权力,不只是君王,要禁止由一个人来完全的统治一个国家...最好的办法是让百姓来作主,不过,现在只怕还是做不到的。”
  “故而要想办法来提高百姓的个人修养,并且做到权力的平衡,不至于让一家独大。”
  启非常认真的听着,老师所说的虽然有些骇人,可是启已经习惯了,老师总是如此。两人边说边走,当他们来到了新郑门口的时候,赵括忽然注意到,有个半大的孩子正站在城门内,看着远处,似乎是在等待着什么...看着孩子那彷徨,无助的模样,赵括让启停了车。
  在启的扶持下,赵括缓缓走到了那孩子的面前,他温和的笑着,这才用标准的韩语问道:“孩子,你在这里做什么?”
  这孩子看起来很有礼貌,面对长者的询问,他先是俯身行礼,这才说道:“我在这里等待我的父亲。”
  “你的父亲去了哪里呢?”
  “先前,父亲说有事要外出,随后,他就再也没有回来,我询问母亲,可是她不肯说...我就在这里等着父亲回来。”,孩子认真的说道,赵括心头一颤,许久都说不出话来,过了许久,他才问道:“孩子,你的家在那里啊?我先送你回去吧。”,小孩纠结了片刻,这才倔强的说道:“多谢您的好意,我还是想要再等等。”
  “那我陪你等吧。”
  启一惊,想要说些什么,可是看着老师那和蔼的笑容,却说不出口。
  于是乎,一大一小两个人,就在这里等候着,守城的士卒知道赵括的身份,即刻送来了坐席,两人都坐了下来,孩子看着那些士卒们对身边这个和蔼的“大叔”如此的尊敬,心里大概也是有些惊讶,他问道:“您是秦国的官吏嘛?”
  “是啊...你讨厌秦国的官吏嘛?”
  “我为什么要讨厌秦国的官吏啊...您是做什么官的呢?”
  “我就是做些农活,抄写书籍之类的。”
  “那我知道了,您是乡野里的典农吧?”
  启忍不住的笑了起来,赵括看向他之后,启这才低着头,不敢再笑。
  赵括点着头,说道:“是啊...看来,今天你的父亲也没有回来,我还是将你送回家里去吧...不然,你的母亲该担心你了...”
  “你的家在哪里啊?”
  “就是北城的丞相府,我家就在那里。”
  “你的父亲是...张相?”
第三百四十六章
年轻的秦王与年迈的吕不韦
  赵括牵着那孩子的手,带着他返回了他的家。
  当孩子将他带进了屋子的时候,他的母亲正在准备着做饭,这是一位看起来就很富贵的夫人,她似乎并不擅长做饭,弄得自己那华贵的衣服也变得脏兮兮的,她看到儿子,又看着儿子身边那“秦人”,眼里满是警惕,她急忙朝着儿子挥了挥手,张良跑到了母亲的身边,这位夫人紧紧的抓住他的肩膀,这才看向了赵括。
  她的眼里并没有愤怒,也没有敌意,有的只是冷漠和警惕。
  “请问您有什么事情呢?耕地我已经全部都交出去了,家臣也已经遣散了...”,夫人平静的说着,赵括还没有开口,张良却是说道:“这位田典说他认识父亲,还将我从城门送到这里...”
  “田典?”,夫人打量着面前的赵括,好在赵括穿着并不是很奢华,随行的启也没有走进来,加上他受了重伤,反而是看不出原先的那种气势。她审视着面前的秦吏,方才询问道:“您到底是想要做什么呢?”,赵括长叹了一声,这才说道:“我从前是赵人,与张相也算是好友。”
  “我今日就是来看望张相的家人。”
  夫人看着他,似乎是在分辨他说的是不是实话,看着赵括那真诚的模样,夫人还是选择了相信。既然是已故良人的朋友,她也不能无礼,她悄悄的擦掉了眼泪,这才邀请赵括坐了下来,张良坐在一旁,问东问西的,夫人给他准备了一些饭菜,饭菜并不和很可口,赵括一点一点的吃着。
  “请问要怎么称呼您呢?”
  “您就叫我赵田典吧。”
  “您现在过的怎么样呢?一个人带着孩子,能吃得饱嘛?”,赵括皱着眉头,认真的问了起来,夫人沉思了片刻,这才笑着说道:“一切都很好。”,赵括摇了摇头,认真的说道:“请您能告诉我实情,我这刚刚前来韩国,我也需要知道地方的情况啊...”
  夫人这才说道:“我的耕地和家臣都被收走了...城内的大户人家,大多都是如此...目前家里没有男丁,我就只能卖掉一些家里的东西,帮着他人做一些纺织的事情...地方的情况差不多都是这样,有很多像我这样的女人,都是一个人带着孩子..有些家里还有老人的...秦人...”,她开口之后,又停了下来。
  “秦人只重视那些可以耕作的人,却不顾其余那些人,是这样嘛?”
  夫人点了点头。
  “我明白了...”,赵括说着,却看到小家伙已经拿出了竹简来,正在认真的读着....他读的正是《马服书》内的第一个篇章,赵括有些惊讶,夫人笑着说道:“良这个孩子,非常的喜欢读书,跟其他的孩子完全不一样,连他的父亲都有些看不下去,要他抽出时机来玩耍...”
  “良...张良...留侯张良??”,赵括猛地惊醒,先前孩子虽然说过自己的名,可是他却没有跟这个姓氏联系起来,如今联系起来之后,他方才猛然惊醒,这个孩子就是以后汉朝的留侯张良?赵括所知道的历史并不多,大多都是来自于小说和游戏,而知道留侯这个称呼,还是因为他前世所读的一本小说,主角看到文人都喊留侯,看到武士就喊冠军侯。
  赵括很快就清醒了过来,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之后,他见到了太多的大人物,以至于如今他已经能平静的对待,他方才的惊讶也只是因为没有想到张平跟张良还有这样的关系,不过,在这个时代,同名同姓的人不少,赵括也不敢肯定这位是不是就是未来的留侯。
  赵括思索了片刻,方才对这夫人说道:“既然他如此爱读书,那我就送他一些书吧...我那里书不少,等我回去之后,就让人送来...”,夫人苦笑了起来,小家伙听闻,却是有些高兴,他家里其实并不缺书,张平的藏书还是非常丰富的。赵括在这里坐了片刻,在离开之前,他才将张良叫到了面前,他认真的说道:
  “孩子,你的父亲如今在一个很远的地方担任官职,他非常的忙碌,可能短期内都没有办法回来,在父亲不在的时日里,你要照顾好自己的母亲,好好的读书...将来进入学室,学习更多的知识...若是遇到了困难,就去找这里的官吏来帮忙....”,赵括说了很多,这才笑着离开了这里,夫人和张良将他送出了府邸。
  走出府邸,看到门外等候着的启,夫人一愣,启的穿着有些不凡,实在不像是一个田典的随从。
  当马车离开这里的时候,启开口说道:“这个孩子很聪慧,也很机灵,我还以为您要将他收为自己的弟子呢。”
  “是啊,我也是这样想的,可是,他母亲身边,就只剩下他一个儿子,若是我将他带走..他的母亲又该怎么办呢?我看这位夫人看起来和蔼,可是内心刚烈,她若是知道了我的身份,大概是不会愿意跟着儿子前往咸阳居住的...唉,就让他陪着母亲吧,他长大之后,一定会有所成就的。”
  “那您为什么不给他留点东西呢?哪怕是些粮食也好啊。”
  “在韩国,像他们这样的人很多,靠着我个人的资助,能帮助他们所有人吗?还是要通过秦国的政策和制度来帮助他们啊...”
  赵括在新郑逗留了几天,而秦国又在新征服的疆域上进行了重新的划分,将自己连接起来的土地相继分为颍川郡,东郡,陈郡,三川郡,南阳郡,新设立几个郡,又改变了原先几个郡的领地,至此,秦国将魏国完全的与河北分割起来,并且拥有了随时聚集大规模兵力进攻任何一个国家的资格。
  在疆域,城池,人力等方面,都对其余五国有了碾压性的优势。
  终于,寒冬如期而至,而赵括此刻也接近了咸阳。赵括这一路上的行踪,吕不韦都是知道的,他很害怕赵括会出什么事,令耕地的官吏都服侍好赵括,当赵括的马车出现在了咸阳之外的时候,秦王率领文武百官亲自前来迎接,这是对武成君的一种敬重,当然也是因为秦王想要早一点看到自己的父亲。
  赵政踮着脚,当他看到坐在马车上虚弱不堪的父亲的时候,险些泪崩,可是作为秦国的君王,他是不能流泪的,他只能是快步的朝着前方走去,在赵括走下马车的时候,赵政已经握住了父亲的手臂,赵括比出征的时候要瘦弱了很多,脸色沧桑,而已经长大的赵政,个头却追上了父亲,身材也开始变得像一个成年人,魁梧雄壮。
  赵括有些惊讶的看着面前的赵政,数个月不曾相见,赵政就好似瞬间长大了,变成了一个大人,脸上甚至都有了胡渣,虽然不太浓密,赵括先是被吓了一跳,随后,心里又忍不住的感慨,一眨眼,孩子就长大了,而自己也老了...赵政低声问道:“父亲,您无恙?寡人听闻您受了伤。”
  韩国的张平先前造谣说赵政是赵括的私生子,赵政对此非常的愤怒,只是因为害怕母亲会伤心,好在艺根本不理会这些谣言,艺是完全相信赵括的。但是,赵政也不敢在众人面前高呼父亲了,他怕父亲的名望受辱。赵括摇了摇头,方才说道:“我无恙,回去再说吧...”
  秦王这才领着武成君上了马车,又亲自为他驾车,这样的殊荣,赵括并不是第一次体会到,先前赵孝成王,秦昭襄王,都曾如此的对待他,吕不韦也急忙上来拜见,众人这才跟随车驾返回了咸阳。走进了王宫,秦王就忍不住的开始了封赏,他看着赵括,正要开口,就看到赵括眉头一皱,他即刻明白了赵括的意思。
  他连忙改口说道:“所有参与这次战争的士卒,都应该受到赏赐!”,他不再从上而下的进行赏赐,而是从下而上的进行了赏赐,蒙骜,王翦各自都得到了响应的赏赐,提升了爵位,获得了土地宅院,乃至是出使魏国的甘罗,也都得到了赏赐,秦王虽然不喜欢他,可是对他这次的表现还是非常满意的。
  到最后,才是对赵括的赏赐,秦王是真心想要封赵括为侯的,吕不韦都可以封侯,父亲又为什么不可以呢?吕不韦笑着坐在一旁,似乎并没有什么反对的意思,赵括根本就不在意权力,吕不韦与他没有任何的利益冲突,甚至他还需要赵括来帮助自己施行自己的政策,他当然是不会反对对赵括的奖赏的。
  而赵括又率先灭亡了一个大国,这样的功劳,的确是可以得到封侯的赏赐。
  只是,赵括似乎对自己的赏赐不太在意,当秦王提议加封武成君为武成侯的时候,众人都有些激动,前来贺喜,而赵括还是一如既往的平静,他也没有开口拒绝这些赏赐,因为赏赐和惩罚是秦国的根本,若是他推掉了赏赐,那就是破坏秦国的制度,这对秦国是不利的。
  在做完了这些事情后,赵括终于开口了,他说的却是韩国的问题,他在道路上看到的那些问题,以及相关的对策解决办法,群臣认真的听着,尤其是吕不韦,他需要稳固这些地方,这也是稳固他自己的政绩,当赵括说出了包括语言不便,孤儿寡母,道路,官吏等问题之后,群臣也都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吕不韦是一位合格的丞相,吕不韦很少会提出自己的看法,可是他很能借鉴他人的想法,他懂得如何运用众人的智慧,朝议的方向逐渐从封赏变成了民情,赵政也是在认真的听着,他忽然开口询问道:“寡人想要免去新设立郡县一年的税赋,诸君觉得如何呢?”
  吕不韦一愣,没有说话。
  “大王,我听闻,不去施展威严却去施展仁义,是会让民众变得狂妄,无视君王的。如今韩国刚刚被占领,您就要免去这些地方的税赋,若是因此而让这里的韩人变得怠慢国法,轻视君王,这该怎么办呢?”,很快,就有吕不韦一派的大臣起身反对,他说的很是诚恳。
  秦王当然也没有开口,启站起身来,认真的说道:“秦国灭亡了他们的国家,在他们的土地上施行秦国的律法,难道这还不是施展威严吗?我去过韩国,那里的百姓如今非常的害怕秦国,我觉得,所施展的威严已经够多了。我听闻,一味的对民众施展强权而不懂得施行仁政,这是桀纣的作法!是不可取的!”
  看着群臣争吵了起来,赵括有些不悦的皱起了眉头,他又怎么会看不出,秦王和吕不韦的争锋已经达到了一个顶峰,那些想要支持秦王亲政的人,似乎都有些坐不住了,而那些靠着吕不韦来掌握大权的人,也不愿意轻易的让出手里的权力。他们如今的争夺,不看政策是否对百姓有利,而是看提出政策的人是谁,这是非常错误的行为。
  看着即将发火的赵括,吕不韦选择了退让,吕不韦制止了群臣的争吵,这才认真的说道:“大王说的很有道理,这些地方遭受了蝗灾和战乱,的确是不能急着索要税赋,先恢复当地的发展,让这里的百姓们知道秦国的仁义,这对秦国是非常有利的事情..”,吕不韦也开口支持了,群臣也就不再争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2/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