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到一只始皇帝(校对)第30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5/339

  “邯郸锡山人...”
  “哈哈哈,这是我的乡人啊,马服山与锡山不过十里...”,赵括开心的说着,又将年轻人叫到自己的身边,让他大胆的说出自己的想法,年轻人要来了纸笔,就开始书写了起来,不,是画了起来,他先是画了一个铧,类似三角犁铧,但较小些,中间有一高脊,将劐插入耧车脚背上的二孔中并绑在横木上。
  “您看,如此一来,铧入地深,而种子经过耧脚撒落下来,因此能在土中种得很深...脚在平整好的土地上开沟播种,同时进行覆盖和镇压,一举数得...用一头牛来拉着,效率应该会很高....”,赵素皱着眉头认真的说着,起初吾滏还没有在意,可是随着他画的越多,说的越仔细,他也就愈发的认真。
  赵括瞪大了双眼,好像...他说的对,这的确可行!
  等到年轻人完成了初稿,一群墨者就忍不住的开始了制作,在众人的配合之下,很快,新农具就出现了,新农具看起来有些古怪,像犁却又不是犁,他们迅速在农田上进行试验,第一次是失败了的,因为这东西被他们做的太大,可一次的失败并不能说明什么,他们又连续的尝试了几次。
  当众人站在耕地边上,看着新农具被耕牛拉着在土地里不断的横行,种子落下,随即覆土,毫不停留....众人都懵了,赵括莫名的激动,这东西的作用,要比自己想象中的更大!
  如果当初赵括在历史课上没有睡觉,或许他就会明白,这叫做唤作耧车,是在两百年后出现的新农具。
  而这东西的出现,直接将农业效率提高了无数倍,达到了可怕的“日种一顷”的程度。
  这就是汉朝能低税养活那么多军队的原因。
  咸阳之内,王公群臣们在准备皇帝的登基大典。
  咸阳之外,几个老头抚摸着面前的耧车,如顽童一般的欢呼雀跃。
第四百五十二章
登基
  登基大典如此举行。
  赵括在百忙之中,也终于也拿出了时间,来参加这次的大典。典礼是在咸阳举行的,为了庆祝天下一统,也是为了庆祝皇帝登基,更是为了恭贺群臣的政绩,各地的太守县令纷纷前来咸阳,他们是不能错过这样的大典的。可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些人来到咸阳后,第一个来拜访的却不是李斯,也不是其余三公大臣,而是大秦武成侯。
  武成侯为人温和,善待他人,有些时候家里饭菜做多了,他还会送给自己的邻居,有些时候,有咸阳百姓在他家门口迟疑着,不敢进去,赵括若是看到,就会拉着他们进来做客,赵括对待这些底层百姓,比对待贵族还要亲切。咸阳外的槐里有一个老农的儿子在战时失踪后被定为逃兵,老人不服气,觉得儿子勇武,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就来找赵括。
  赵括在派人打探后,最终发现他的儿子是被其余人抢夺军功的时候被自己人所杀死的...赵括大怒,直接找到了李信,因为这是发生在李信麾下的事情,赵括手里的拐杖就在李信面前挥舞着,险些砸在他的头上,李信低着头,任由赵括痛斥,随即,秦王处理了一大批隐瞒实情的军官,连李信都被连累,被剥夺了两级爵位。
  从那之后,咸阳百姓们心里也都明白了,若是遇到不公平的对待,会有人为他们撑腰,赵括更是直接对外宣布:谁敢为难来找自己告状的百姓,老夫定斩不赦!这话一出,各地官吏震惊,做起事来也变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哪个刁民就找到赵括那里去了。赵括帮了不少的平头百姓,当然也帮助了不少的官职学子。
  有人千里迢迢的从齐鲁赶来,只是为了能听到他的一句对马服书的解释,有官吏写来书信,因为他不知道该如何处理如今手里的事情,更是有老者从辽东拄着拐杖徒步赶来,不是为了寻求帮助,只是想当面给赵括说一声谢谢。赵括的威望已经达到了一个顶点,天下之人,莫不仰望。
  赵括的一视同仁,哪怕在他得到如今这样的地位后,也没有任何的改变,当然,这些来拜访他的人里,也未免会混进来几个坏人,曾有一个老赖不想还钱,就找到赵括,骗他自己从未借钱,想要让赵括来帮助自己,可是当赵括询问他家里的情况,并且表示同情,甚至愿意拿出钱财来帮助他的时候,这位老赖痛哭流涕。
  他直接说出了自己的罪行,就要拔剑自杀,赵括拦住他,让他变卖家产去还钱,并且,愿意给他借一点钱来让他度过难关,让他好好务农,以后再来偿还。
  赵括家里从不缺客人,可是因为他年纪大了,没有什么大事,其余人也不敢来打扰他,生怕打扰他的休息。赵括终于也拄起了拐杖,年轻时他总是身先士卒,带头冲锋,落下一身的病根,每到天气寒冷,他浑身都疼痛难忍,尤其是膝盖。有一天,他走在路上,只觉得双腿酸痛,无法前进。
  一位孩子看到了,即刻跑回家里,让家里人折断家里的桑木,做了一根很简陋的拐杖,送到了赵括的身边,口称校长,赵括笑呵呵的接过,吻了吻孩子的额头,从那之后,他就拄着拐杖,开始游走在咸阳各地,小学开办的比较顺利,这里培养出了大秦第一批的启蒙孩童,数量在一万两千人左右。
  赵括很多时候都愿意待在这里,听着老师们给孩子上课。
  秦王想要搜天下的奇珍异木,给赵括打造一根浑身通红,镶嵌着珠宝,散发着淡淡香味的手杖,可是赵括却没有接受,在他看来,这还不如自己手里的桑木呢!
  赵括永远都穿着那身缝补了很多次的衣裳,不是他装清高,只是这衣服是他已故的妻子给他做的,他不舍得换掉....赵括仿佛失去了一切,又好像是得到了一切。随着各地官吏纷纷前来,赵括的府邸再一次变得热闹起来,有很多的老朋友都来拜访他,如董成子。
  董成子的年纪也很大了,可是他看起来比赵括要健康的多,他如今出了数本关于法的书籍,虽不如韩非,可也算是法家里响当当的人物,他自成一派,被称为法家的邯郸派,他的弟子们是精致的实用主义者,讲究律法要实用,要随着时代不断改变,他们专门盯着律法的漏洞,然后缝补漏洞。
  他们成为了韩非这一派法家弟子们的死敌,毕竟有个学派啥也不敢,整天就找你的毛病,谁也不会开心。只是,韩非很开心,他并不介意,相反,他多次写信答谢董成子,认为他的理论和学派是法家最不能缺少的一部分。当董成子到来的时候,得知消息的韩非子也随即赶来。
  董成子先是说起了故赵国各地的情况,三老制和孝悌制结合之后,在赵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减少了赵国百姓的抵触心理,尤其是上次讨伐燕国,很多赵人都得到了爵位,还有很多农民因为积极耕作而得到赏赐,这一切,都让赵人渐渐放下心里的成见,开始无比的期待来年的耕作。
  秦国的到来改变了他们的生活,虽然生活少了些乐趣,可是不会再有人饿死了。
  目前比较大的问题,还是货币问题上,先前赵国货币体系崩溃,秦国在推广自己货币的时候,低价回收原先的赵国货币,使得经济动荡,百姓们不信任秦国货币,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惯,甚至还有人偷偷的用赵国货币...而秦国虽然对市场价格有着明确的规定,可是具体施行起来还是遇到很多的麻烦。
  在说完了这些后,韩非就忍不住的跟他谈论起了经济法....说起经济,韩非和董成子都有自己的看法,只是,赵括显然有着更先进的看法,赵括思索了许久,忽然开口说道:“经济,其实就是价值的创造...转化与实现,人类经济活动就是创造、转化、实现价值,满足人类物质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
  韩非下意识的拿起了纸和笔,董成子低着头来认真请教,赵括说出了经济的概念,随即又开始讲述货币的概念,他说的可能有些太超前,若是换个人来坐在这里,大概是不会明白的,好在坐在他面前的也不是一般人,韩非总是能将赵括的言语变成当代人所能理解的言语,这是一个未来与现代的翻译机器。
  赵括也意识到,自己到来之后,似乎没有过多的谈论过经济,赵括不太懂得经济,可是他还是懂得像通货膨胀,货币发行等简单的东西,谈起货币的时候,他就下意识的将货币与市场的关系,将膨胀与收缩等事情都说了出来,“货币发行量应遵循这些,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商品的平均价格...商品数量,货币流通速度...”
  韩非飞速的记录着老师的言语,这一刻,他仿佛又回到了几十年前。
  除却董成子这些平辈的人,也有像辛梧,陈嚣这样的晚辈,有乐叔这样的弟子,甚至还有好几个徒孙,自称是齐国的联统派,来拜见祖师...赵括对这些人非常的好奇,他们已经诞生了最初的民主意识,想要通过百姓选举的方式来推选出上下级的官吏,这当然不现实。
  在一个名义上废除了奴隶制的秦国,在一个识字率低的可怕的秦国,想要搞这样的制度,实在太过困难,可是,赵括还是很喜欢这些晚辈,赵括甚至愿意给他们讲述更多的东西,来补充他们那简陋的主张。赵括将后世的几个民主制度详细的告诉了他们,从三权分立到人民当家作主。
  赵括告诉他们:不必气馁,他人说你们愚钝,只是因为你们太聪慧,想法太超前,在很多很多年之后,你们一定会得到应有的尊敬。
  赵括的这些徒孙们本来是做好了被训斥的准备,毕竟,没有人认可他们的主张,甚至都以为他们疯了,他们四处遭受打压,他们很害怕赵括会训斥他们,那样一来,他们最后的支柱也就倒下了,他们没有想到,赵括会主动帮助他们来充实理论,赵括说了很多的东西,当他谈到官府应当为人民服务的时候,他是那样的激动。
  赵括发现,自己的门生还是很多的,他们在各地担任官吏,自己虽然不知道他们,可是一本马服书却建立了双方的联系,这些人从楚,越,齐,燕,巴,蜀等地来拜见自己。他们以对待老师的礼仪来拜见赵括,并且说出了自己的老师,或者是自己老师的老师,赵括记得他们所说出的名字。
  只可惜,他的弟子们活着的已经不多了,他们在各地生根发芽...有的死在了战争里,有的被君王杀害,有的被囚禁,有的绝食而死...赵括看着面前这些年轻的新生代,眼里总是闪烁着泪光,他总是能看到自己还坐在马服,身边都是喧闹的弟子们,他们辩论着,探索着,不屈不挠。
  难怪有人将杂家也放在显学的位置上,果然,赵括的门徒数量是真的不少。
  尤其是当他们聚集起来,围绕在赵括周围,听他教诲的时候,其他学派的学者们脸都吓白了,他们仿佛看到孔丘坐在那里,被三千弟子所围绕着....当各地官吏纷纷到来之后,登基大殿正式举行。
  士卒们整齐的站在王宫内外,大臣们按着三公九卿的位置依次站在大殿之下,赵括拄着拐杖,站在最前头,他准备了很久,换了一身崭新的衣裳,拄着桑木杖,站在最前方,等待着负责礼仪的官吏宣告皇帝登基....在风的吹动下,赵括衣襟飞扬,发须轻舞,那气质....恍若神仙。
  秦为自己重新设立了一套礼仪制度,这离不开儒生的帮助,仪式有些繁琐,在武士们的簇拥下,皇帝大步走出大殿,他浑身穿着冕服,带着冕冠,抬起头来,无比的威武,他走的并不慢,可是也不算太快,他目视前方,神色肃穆,当他走出来的那一刻,围绕在高台两旁的士卒们纷纷开始高呼了起来。
  顿时,万岁的喊声响彻天地,大臣们纷纷附身行礼,就是赵括也不例外,这是对至高无上的皇帝的尊重。始皇帝就这样一步一步走到了群臣的当中,群臣在两旁大拜,嬴政停下脚步来,看着一旁白发苍苍的赵括,他愣了一下,不假思索的,他就忽然转身走到了赵括的身边,他抓住赵括的手,让他起身。
  赵括有些惊讶,看着面前的皇帝。
  皇帝肃穆的脸上,闪过一抹笑容,随即转身继续前进。而看到这一幕的儒生们,沉思了片刻,这是不符合礼的,他们看着身边那些狂热的马服学派的弟子们,忽然又觉得:皇帝对将自己抚养长大的养父,如此的尊敬,成为皇帝也不敢接受对方的拜见,这是天大的孝行啊!
  在众人的欢呼声里,皇帝一步一步的走到了高坛,在这里,皇帝要宣告上天,自己完成了前所未有的大业,要正式成为皇帝,治理天下,掌管人间,皇帝不必多做什么,一切都有儒家的官吏来帮忙操办,而赵括同样也是如此,他只需要安静的看着就好,唯一需要他上场的就是需要一位年长的宗室来将象征皇帝的玉玺放在皇帝的手里,并且以长辈的身份来劝说他。
  秦国的宗室不少,可是因为赵括,没有人敢去抢这个位置而已。
  从小到大,赵括都特别讨厌这样的繁琐的仪式,可是在今天,他却并没有觉得不耐烦,他看着群臣欢呼,他看到那些激动的士卒们,他听到从王宫传来的声浪,他脸上挂满了笑容,他看着高大的长子佩戴上宝剑,向所有人宣告,旧的时代彻底结束了,从今天之后,就再也不会有诸侯的内战,所有人都是一家人!
  赵括心里是那样的祥和,他笑呵呵的将传国玉玺送到了嬴政的手里。
  随即,嬴政坐皇帝车辇,在咸阳内接受百姓们的拜见,他要一路前往秦国的先祖王陵,并且在那里祭祀先祖,赵括坐在后方的车架上,看着道路两旁那些欣喜若狂的百姓们....嬴政看着自己的先祖,在心里认真的说道:“好让列祖列宗知道,数代人的大业,终于在我的手里所实现....先祖可以安心了。”
  “还有那些为了一王天下而付出一生的人...”
  “商君...”
  “应侯...”
  “武安君...”
  “你们都可以安心了。”
第四百五十三章
齐国的报应
  始皇帝元年。
  一王天下,不,无王天下,天下已经没有王了,只有一位皇帝。而最后的王田建,此刻坐在车上,与自己的大臣们朝着咸阳的方向前进,坐在马车上,齐王建看着那些看向自己的不屑的目光,心里隐隐有些刺痛,他也没有想到,自己居然会沦落到这个地步,堂堂一国之君,却如此被人蔑视,被人羞辱。
  秦人对他也不算太恶劣,会给他吃的饭菜,也不会辱骂或者殴打,只是,在道路上被人指指点点的时候,他们也不会理会,让齐王大张旗鼓的赶往咸阳,本来就是让各地的百姓们都看一看,起到一个震慑和激励的作用。齐王并不是最后一位王,赵王迁在投降后也没有被处死,他被迁往巴蜀,不出意外,他会在那里度过自己的全部人生。
  故而田建心里并不是那么的害怕,他并不觉得嬴政有必要来杀死自己,他跟嬴政的私交还是很不错的,起码,他是这样认为的,两个人曾见过面,也曾开心的聊过天。让他难以忍受的并非是以后的惩罚,而是心里的愧疚感与那种羞辱,齐王建数日都没有合眼,每当他闭上了双眼,他总是能看到母亲的模样,母亲朝着他摇着头。
  齐王建的胃口也变得不好,在短短几天内,就变得憔悴起来,瘦了很多。就在这样亡国的折磨里,齐王建都变得有些浑浑噩噩的,他的那些大臣们,徒步跟随在他的周围,嬴政本来想让人将他们绑起来,如牛羊那样捆着,送到咸阳来,可是,他又有些担心这样的行为会无端的引起齐人的不满。
  故而他就没有对齐国的君臣进行太多的羞辱,齐地是最富裕的,长期没有战争,可以说富得流油,因为秦国对齐国的征服也没有经历血战,逼迫齐王不战而降,故而完整的富裕的齐国落在了秦国的手里,可以想象得到,在将来的一段时日里,齐国都会成为秦国的粮仓和财库,说不定,赵括的那些政策的施行,全要靠齐地的财富了。
  嬴政是不想让齐国动乱起来的,一点小规模的动乱,都可能破坏掉这个粮仓,为了这个大粮仓,停止对齐君臣的羞辱,也未必不可。
  可即使他们没有被捆绑起来,同样的没有经历打骂,可他们心里未必就有多好受。
  当一行人准备离开齐国的时候,就有几个大臣停止了脚步,任由士卒催促也不敢走出齐国的土地,他们声称要死在父母的土壤,随即自杀....可大概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勇气,他们的死对于其余大臣而言,没有任何的意义,也没有什么感触。齐王建看着自己周围的大臣们,有些担心的询问道:“后相没有跟随,他是不是被杀害了?”
  “杀害??”,有大臣大笑了起来,也不顾秦国士卒们那不善的目光,他说道:“您现在还不明白嘛?后胜为人贪婪,收敛钱财,贪污受贿,他安排自己的心腹,走在这里的人,哪个不是通过贿赂他上来的?齐国的军队为什么不救援?为什么会傻傻的等着秦国军队直捣王都?后胜,他如今在王都里清点着秦人送来的大礼呢!”
  “您怎么可以这样说呢?”,齐王建有些生气,他说道:“后相是我母亲的族弟,他绝对不会背叛寡人的!”
  大臣看着他,眼神复杂,他摇着头,说道:“我们走出王都的时候,您已经听到了吧。王都的孩子唱歌说:灭亡建的人是胜啊。这些年来,有多少人想要除掉后胜,您却没有理会,有很多的人怀着必死的决心,假意奉承后胜,随即进宫来告诉您实情,您却杀死了他们...有学者为了见您强闯王宫,您却以谋反罪将他们诛族。”
  “您的几个亲人前来劝说您,您就削掉了他们的封君位,将他们赶出了齐国。”
  “您胡说!寡人从没有杀过任何人!!”
  “您没有杀人?当初那些冒死进入王宫的人,您没有理会他们的话,让他们离开王宫,第二天,他们就因为自己曾说过的话而被后胜杀掉了,那些为了见您而闯宫的学者,因为您置之不理,被后胜投入牢狱,全族被杀,您的那些亲人,因为您不信任他们,被构陷污蔑,随即被后胜赶出齐国...这难道不是您所杀的吗?”
  “您知道这些年来,有多少齐人在与后胜争斗,有多少人为了如此愚蠢的您而赴死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5/33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