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面首富(校对)第102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088


第1990章
这章有点跑题了
  看到这里,很多人估计头都晕了。
  这花旗银行不是借了大千1000亿美元的贷款吗?
  这说明花旗银行最少也有1000亿美元的资金呀,那股市这个市值怎么可能只有750亿美元,这绝对是不可能的事情。
  但事实确实如此,现实中也有大量类似的例子,比如某公司坐拥100亿人民币的现金,但是在A股的市值却只有不到80亿人民币,然后被别人给直接收购了。
  还有苹果一度拥有3,000亿美元的现金,但当时它的股价也就比这个高一丢丢而已。
  当然了,这里面多半有一些见不得人的原因,或者是有其他什么猫腻,花旗银行是完全不存在这些东西的,他就是只值750亿美元。
  比如你现在去查花旗银行的市值,那也不过是1300多亿美元而已,但花旗银行的现金业务却高达上万亿美元。
  事实上整个银行产业几乎都是如此,因为有一个基本常识被大家忽略了,那就是银行不管有再多的现金,这些现金都是存款,都是储户的钱,和银行本身没有关系,银行只是代管的。
  还是拿花旗银行来说,在2008年的时候,花旗银行掌握的用户储蓄,还有各种基金的资金,就已经突破了10,000亿美元了。
  但是在花旗银行的财报公布之后却发现,在整个2008年,花旗银行是亏损了12.63亿美元的,而其中真正属于花旗银行的资产只有360多亿美元而已。
  那这750亿美元的总市值还低吗?
  当然了,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花旗银行的市值也是超过了千亿美元级别的,妥妥的米国十大银行之一,但是金融危机爆发之后,花旗银行的市值跟着整个股市一路暴跌,当花旗银行被曝出了有超过800亿美元的贷款借给了通用公司,而通用公司根本无力偿还贷款的时候,花旗银行的总市值就直接暴跌到了600亿美元以下了。
  讲道理,要不是大千开始偷偷的收购花旗银行所有的流通股份,花旗银行的股价还休想扭亏为盈,重新涨到750亿美元呢。
  一开始的时候,花旗银行的高层们还有些高兴,但是等他们反应过来的时候,却一切都晚了,因为花旗银行80%的股份都是流通的,而大千通过各种手段,已经拿到了52.45%的股份,对花旗银行实现了相对控股。
  于是就在昨天,大千集团的代表出现在花旗银行,强行召开了股东大会,然后宣布任命贾亚鹏先生为董事长以及花旗银行的CEO。
  对此整个花旗银行上下所有的高层都傻了,一时之间居然没有人记得给范特西打个电话,否则范特西哪里还会今天跑到大千来耀武扬威,反而应该是来好好的舔一舔自己的主子。
  只可惜,范特西永远的错过了这个机会,他当场就得到了一份由董事长亲自发表的开除信,然后范特西就被直接开除了。
  而作为花旗银行董事长的贾老板,立刻叫停了对大千集团的资金的追讨,表示大千每年按照计划还款就行了,如果没钱,还可以缓一缓,无所谓的。
  当然了,大千是不能让花旗银行直接免除自己的贷款的,因为这是用储户的钱借给了大千,而不是花旗银行自己的钱,如果花旗银行敢免除,下一秒米国的银监会就要请你聊一聊了。
  可如果万一大千没有办法还钱,那花旗银行给个三五年的缓冲期限,在缓冲期限之间不收取任何利息,却是完全合法的操作。
  很快整个消息就传遍了整个金融圈,这是他们2009年听到的第1声惊雷。
  贷了款的公司转过来收购贷款给自己的银行,这样的操作闻所未闻,这完全是一次伟大的金融创新呀!
  后人统计,大千收购花旗银行的总开支是412亿美元,再算上112亿美元的每年分期,大千实际上只花了524亿美元,就解决了1,000亿美元的巨大危机,顺便还把大千游戏给彻底的保护了起来,没有人可以打大千游戏的主意。
  这绝对是21世纪以来最令人震惊的操作,甚至后来导致很多银行从业者一脸的担心,深怕自己一不小心就被谁给吞了下去。
  而另一边的华夏,却是相当的欢欣鼓舞,因为花旗银行在华夏的名声实在是大得很,要知道,当年华夏人可是管米国叫做花旗国的,那么花旗银行几乎就是米国银行了。
  另外,花旗银行也是华夏人印象最深刻的银行,他和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一起,成为了旧时代华夏臭名昭著的三家外国银行之一。
  花旗银行最初成立于1812年,后来八国联军进帝都,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其中最重要一项的庚子赔款,就有花旗银行的参与。
  说道李鸿章,贾老板一直很反感后世那些狂洗李鸿章的人,李鸿章没得洗,他就是丧权辱国的华夏卖国第一人。
  当时总有人以李鸿章面对的情况多么糟糕,清廷多么的腐烂,要是拒绝签约,华夏就会被彻底殖民统治为由来给李鸿章洗白。
  但这完全是在扯淡,当时李鸿章面临的情况能有多么的糟糕?
  反正帝都已经完蛋了,圆明园也已经烧了,老妖婆也躲在西安有家不敢回,这个时候李鸿章要是振臂一挥,整个东南半壁应声而起,我大清国就完了,华夏就提前开始共和了,指不定就走出了一条新路了。
  清廷的腐烂倒是真的,可清廷腐烂,他李鸿章就干净吗?
  他李鸿章贪的不比任何人少,另外如果清廷腐烂,你李鸿章干嘛不振臂高挥呢!
  还有人说,这些都是老妖婆在背后指挥的,李鸿章只是一个幌子而已,用来背锅的。
  这话我信,背后肯定有老妖婆的授意。毕竟对于老妖婆来说,华夏赔多少钱无所谓,我大清能够继续作威作福才是真的。
  但是你李鸿章不是旗人呀,你就算不想造反,那也可以跳槽不干嘛,毕竟你的淮军在,不管你干什么事情,老妖婆都得哄着你,绝不敢和你翻脸的。
  退一万步来说,就算李鸿章不振臂高挥,也不主动挑衅列强,李鸿章只需要什么也不干,就是咬死了不签约,拖他个一两年的时间,这条约的条件最少可以降低十倍以上。
  这不是开玩笑,因为这些西方列强当时已经用尽了所有的力量了,他们在远东已经没有力量了,否则也不用集结八个国家的力量来开干。
  另外,他们就算打下了整个华夏又能如何,他们的力量根本无法统治华夏,而华夏不是印度,也不可能被他们统治,他们要是长时间的在华夏呆下去,其结果就是被拖入泥潭,无法自拔,还要牵扯本土大量的力量,搞不好就被德国人给冲了。
  所以当时八国联军根本就没有底气吞下那么多的条件,当时负责谈判的嘤国官员向议会邀功,说他们本来的计划只要5000万两白银,结果因为他的坚持和恐吓,最后拿到了惊人的4.5亿两白银的赔款,这都是他的功劳。
  由此可知,当时的李鸿章有多么的蠢,被多么的吓破了胆子,完全就是民族的罪人,根本不值得去洗。
  不过有一说一,大清的糊裱匠这个头衔,倒是名副其实的,李鸿章要是不签合约,大清确实可能提前就亡了。
  真是可惜了。
第1991章
找不到下手的地方呀
  当年辛丑条约总共创造了4.5亿两白银的惊天大赔款,而这个条约一直到2020年为止,都是全世界赔款额度最高的条约,后来两次世界大战所诞生的条约,赔款额度都没有辛丑条约这么恐怖。
  而辛丑条约总共还了39年的时间,负责还款的人已经从当年的我大清,变成了我大果党了。
  说起来还真是感天动地,我华夏39年的时间,哪怕处于抗日战争时期,我大果党也在坚持还款。
  如果当时还要求还款的国家已经不多了,只剩下一个国家,那就是扶桑。
  没错,哪怕到了1939年,抗日战争足足打了8年的时间了(从1931年入侵东北开始算起,抗日战争总共14年的时间。),但我大果党也依然坚持还款给扶桑,把自己国民辛辛苦苦上交的用来抗日的税收,转手就交给扶桑了,用来还钱了。
  对此,我大委员长还非常的自得,表示古往今来像他这样信守承诺的人,是没有几个的。
  这话说的确实很对,在试图亡国灭种的敌人面前,还坚持还钱给敌人,这种信守承诺的风范,其他人确实是做不来的。
  到了最后,算上各种利息,这4.5亿白银的赔款,最后足足还了9.8个亿,都可以买一对B站的手办了。
  言归正传,以上这9.8亿两白银的赔款,是通过6家银行输送给各国的,分别是汇丰﹑德华﹑道胜﹑汇理﹑正金五家银行,花旗银行则是在去年加入的,做为米国方面的赔款经办。
  而花旗银行也借此进入了华夏市场,可以说他是全世界第1家进入华夏市场的米国银行,很快就在全国各个主要城市设立了分行,后来还成立了单独的华夏花旗银行,和华夏之间的关系确实非常的深厚。
  如果说花旗银行仅仅是负责赔款的业务,那也不能说他有多么的可恶,毕竟仗又不是花旗银行打的。
  但是在花旗银行进入华夏之后,就开始想方设法的获得各种特权,插手各种华夏内政,还给华夏内战的军阀们主动提供贷款。
  作为代价,花旗银行获得了插手国内各个行业的权利,利用银行业的优势,从华夏掠夺了大量的资金。
  同时各个银行还招纳大量的买办来替他们工作。
  除此之外,花旗银行还对华夏的文物非常感兴趣,驰名中外的六骏石刻,就是借着花旗银行的手被送到米国去的。
  除此之外,花旗银行甚至还获得了铸币的权利,能够发行华夏的法定货币。
  当然了,当时这么作恶的也不止花旗一家,汇丰银行,渣打银行之流干的好事更多,很多人可能不相信,如果不是有这几家银行在,华夏的军阀混战都打不起来。
  因为军阀混战要钱呀,有了钱你也要武器呀,那么这些钱和武器从哪里来的?
  自然都是通过银行来的,没钱就问这些外国银行借,然后转头就通过这些外国银行的买办去国外购买各种武器来武装自己,感情这借来的钱就没有在自己手里面停留过,全部又回到了各个银行的手中。
  但这些军阀如何还钱呢?
  地盘富裕的,就抵押地盘上的各种税收来支付,地盘没钱的,就干脆把各种矿产卖给了这些银行。
  说出来你可能不信,当时国内已发现的各种矿产,有90%以上都已经抵押给了各个国家的银行了,华夏国内的各个矿产全部都是别的国家的,华夏想要使用自己土地上开采出来的矿产,还需要花钱去购买。
  后来有人估计,要是没有新华夏的话,那华夏就没有未来可言了。
  因为华夏的各个矿产都已经被大果党卖出去了,如果没有新华夏,那信守承诺的委员长肯定是就会硬着头皮承认的,那国内所有的资源就都会被国外企业给剥夺,我华夏人到时候连依靠生产资源这样的低端产业链都没有资格来建设,那还哪来的现代华夏。
  毕竟,花旗银行是唯一一家名字刊登在了中学生历史课本上面的外国银行了,由此可见花旗银行在华夏的名声有多么的巨大。
  而现在,忽然传出了大千收购花旗银行的消息,对于华夏人民来说,又是多么的震撼和自豪。
  这种震撼与自豪,丝毫不亚于当年扶桑人买下了帝国大厦。
  在米国这边,米国人对花旗银行普遍没有什么太多的感情和记忆,只当这是一家银行被收购了。而行业内部人士在震惊之后,则开始对大千的情况进行重新评估,他们纷纷在猜测,大千究竟还有多少钱。
  毕竟根据他们之前的估算,大千应该穷的就剩下几亿美元的现金了,但是现在却一口气收购了花旗银行,那大千的现金就需要从头开始估算了。
  不过这件事情反倒让更多的人坚信,此时的大千应该已经没有多少钱了,否则大千为什么要分期还款?
  为什么要用收购花旗银行的方式来解决逼债的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26/108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