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之至尊巫师(校对)第55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55/1859

  继续作战,是需要洛丹伦王国发出明确邀请的。
  阿尔萨斯代表他的父亲,以及洛丹伦王国,再次感谢猎鹰骑军的紧急驰援。
  阿尔萨斯不想过多的欠人情,并且他对己方很有自信,认为洛丹伦有能力处理好‘家务事’。
  于是就成了三方联军,王国军,事发地点最大的地主军队,以及白银之手骑士团。
  这一切都显得条理而规矩。情势与原历史线已经大相径庭。
  原历史线乌瑟尔所在的白银之手骑士团,是洛丹伦王国养着的,没有现在这般相对超然的地位。
  当时壁炉谷遭袭,阿尔萨斯遣派吉安娜求援,白银之手骑士团赶到,冲锋时的口号是:为了国王,为了洛丹伦。
  现在就不会这么喊了,白银之手骑士团与洛丹伦王国有着书面的约定。骑士团成员承认自己属于洛丹伦王国,但骑士们首先是圣光信仰的捍卫者,是护教军,然后才是王国军人。
  因此阿尔萨斯也就不能象原历史线那样,一怒之下以国王的名义,解除乌瑟尔的职权。
  当然也不用这么蛮干。
  当初这么做,还有一个原因是洛丹伦王国没有多少战力,军队内部的划分也不够明确,白银之手骑士团与普通士兵混在一块儿,乌瑟尔等高级圣骑士同时也是军队的指挥官。
  现在则是泾渭分明,凯恩建立的军事体制,不可避免的影响了其他国家。各国军队的专业性更强,同时也有了更多的职业军人。
  洛丹伦王国如今有皇家骑士团,其中又有重骑兵,骠骑兵,还有皇家禁卫军。同时,还有王国军,或者说边防军。
  除此之外,洛丹伦王国还有一支机动力量,称作银鹰军。
  洛丹伦王国的战旗很抽象,一般人只能读懂竖长的如同宝剑又仿佛权杖的部分,以及侧面的三个宛如缩小的权杖又或匕首的部分,代表着王国的王室和三大公爵。其余的有船锚、六分仪结构的部分就不是很理解了。
  不过人们对洛丹伦王国的国徽双头鹰,则十分理解,提瑞斯法林地、以及达隆地域。
  这两个地区,是洛丹伦王国的传统领地,也是开发最完备,最富庶的地方。
  当初索拉丁大帝以包容之姿建国,他刚柔并济,挨个征服了各人类部族,但又允许其保有自己的文化习俗、传统,甚至军队建制。各人类部落的领袖及大部分成员,都佩服索拉丁的实力和胸襟,愿意更紧密的团结在其周围,共创美好明天,于是部族时代结束,进入王国时期,索拉丁称帝。
  其实索拉丁这个‘帝’,称的有些勉强,或者说,是后世对其统一诸族的贡献所给予的美誉。
  反正在凯恩心目中,秦始皇那种‘书同文、车同轨’,从文化层面进行融合,才当的起帝。
  而像索拉丁这种,其实也就是一位给力些的大酋长。
  果然,后来人心思变,七国先后建立。
  建立洛丹伦王国的,是两个传承古老家族,后来其中一个没落,最终以较为平和的方式向另一方称臣。这是双头鹰徽章的另一个来历。
  没落的这个家族,名为尼特罗,达隆公爵。
  虽是公爵,但家族已风光不再,仅剩双湖地区作为其领地,核心城市是科林城(镇),就在提尔之手的西部偏北。
  提尔之手的那片地皮,最早的时候就是尼特罗家族的。那里是这个地区唯一适合建港的区域,土地价值可想而知。
  所以很多人都认为,泰瑞纳斯将之划给白银之手骑士团使用,这里边是有说道的。更有人直白的表示,米奈希尔王室不愿给尼特罗家族重新崛起的机会,因此才这么干。
  或许是泰瑞纳斯运用了打一巴掌,给一个甜枣的策略。银鹰军的最高指挥官由尼特罗家族的人担任,驻地也在科林城,以此作为补偿。
  该家族也知道,物资给养捏在王室手中,他们翻不起大风浪。但也不好埋怨什么。谁让自己不争气,败了祖先留下的家业呢?
  现在有银鹰军,也算是能震慑周边,止住了颓势,该家族的人计划着,之后通过几代人努力,慢慢将声誉、实力都补回来。
  正因为这样,尼特罗家族可以说紧抱洛丹伦王室大腿,同时也跟白银之手尽量搞好关系。
  法奥港确实让尼特罗家族眼红,可与其想那些没的,不如想想如何从中谋取更多的利益。无论是西去,还是北上,从法奥港出来的物资都是要经过科林城的,反之亦然。所以法奥港的兴盛,对科林城也很有补益。
  这次泰瑞纳斯一纸文书,隆恩·尼特罗就带着银鹰军,颠颠的跑来跟阿尔萨斯及乌瑟尔汇合了。并且特意多带了不少人。
  阿尔萨斯和乌瑟尔都很满意。前者觉得终于有自己能指挥的动的军队了。后者则觉得对方这次还算尽心。同时也暗吁一口气。
  值此用人之际,白银之手的大部分力量,却在暴风王国赚钱打怪兽呢,远水不解近渴。那么一支靠谱的战力就很有必要了。
  银鹰军还不错,至少机动性高,并且士兵多是完成了全部训练科目的新生代,虽然没见过血,但可塑性也强,有来自白银之手骑士团的老手们指导,相信很快就能成为一支作风顽强的优秀部队。
  就这样,洛丹伦王国军与亡灵天灾开始了正式较量。
第0544章
凯尔达隆之殇
  天灾入侵,克尔苏加德带兵夜袭安多哈尔,姑且算作第一夜。
  第二夜,凯尔达隆告急。
  包括乌瑟尔在内的所有指挥官都面面相觑,心说这亡灵可真是不走寻常路,大家一早就分析过,觉得攻打凯尔达隆是作死行为,可天灾军就是这么干了。
  既然作死,那就死好了,将哀伤丘陵东南的达诺河河口桥路一封,亡灵除非是游渡达隆湖,否则就会被堵死在湖南岸的狭长地带,东面是崇山峻岭,嶙峋峭壁,往那里撤很容易被追兵撵上。
  于是众将领在向报信人问清楚情况后,决定连夜出兵。
  吉安娜心细,特意询问,凯尔达隆是如何遇险的?
  报信人唯唯诺诺,最后才不好意思的说,巴罗夫家族因为爵位继承,儿女不和,其中一位投靠永生教了。
  永生教,这还是阿尔萨斯他们第一次听到这个教派的名字。
  这就是诅咒教了,他们自己不会起那种带有贬义的名字。按照该教派成员的说法,他们是为了给那些渴望长生的人指一条路。
  并不是纯粹的忽悠哦,的确是让人永生了,只不过大部分人很难接受永生的副作用罢了。
  阿尔萨斯闻言,心中鄙夷巴罗夫家族。心说:“也就是父王,容忍这种蛇鼠两端的下等货色加入王国。等我继位,非得治一下他们不可!”
  大军从安多哈尔的东南口开出,向凯尔达隆挺进。
  他们先需要途径哀伤丘陵,之后过达诺河的河口桥,然后才能抵达抵达达隆湖的南岸,那里有条巨石长桥,是唯一的陆路通联凯尔达隆的道路。
  阿尔萨斯他们现在最担心的,就是亡灵族攻打凯尔达隆的同时,破坏石桥,一旦被亡灵们拿下凯尔达隆,再想夺回来可就难了。
  哀伤丘陵,土丘很多,树木也多。不知什么原因,这个区域的树木长的都不怎么精神,每年总是较其他地区先一步凋零萧瑟,故而得名。
  这里在后来还有有其他称呼,悔恨岭,乌瑟尔之墓,就位于此地。
  在这里,军队遇到了小股亡灵的骚扰。
  乌瑟尔鼓舞士气道:“我们的敌人,指望靠着这种伎俩,迟滞我们的脚步,赢得时间,攻取凯尔隆达,然后好依托城塞与我们作战。想法不错,但低估了我们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实力。留下一支部队剿灭,其他人随我冲过去。”
  一旁的阿尔萨斯就有些不快,心说:“我现在代表国王,而不止是你的学生,你至少应该征求一下我的意见吧?”
  但这个时候表达不满,似乎显得有些太斤斤计较,先办正事吧,何况他也是同意乌瑟尔的看法的。
  于是军队主力,进攻式推进,一鼓作气冲过哀伤丘陵。
  而在达诺河口桥,有憎恶拦路,乌瑟尔对这种充溢着亵渎特性的不似生物十分痛恨,亲自带着白银之手的十几位圣骑士率先冲锋,直接用战矛破开其阻拦阵列,杀过彼端,然后两边合力,将之绞杀。
  这还是乌瑟尔第一次在实战中用重型骑枪,感觉不错,尤其是白银之手骑士团也获得了不少由凯恩改良过的重型马,高速冲撞非常给力。
  凯恩一直认为,重骑兵,是冷兵器时代的巅峰战力,是另类的战车,同时也是人类凡力的极限体现。
  在艾泽拉斯,很是有些大吨位的怪物、奇葩。
  天灾军的憎恶只能勉强入围大块头,比其更有分量,靠吨位和巨力吃饭的随便数数就有一堆,比如傀儡巨像、山岭巨人,海巨人、暴龙等等,更别说那些特殊版本的大怪兽了。
  凯恩一直都有考虑,人类面对这类大块头,要如何应对。
  机械造物,比如巨大战车什么的,这的确是一个路数。但既然是超凡世界,他觉得重骑士也可以。
  乌瑟尔他们在回访神圣殿堂时,有幸见识了法尔肯王国的重骑兵训练,看的血脉贲张,觉得很带感,他们也想要。
  虽然相较而言差的不是一星半点,但今天也算是过了一把‘横冲直撞’的瘾。用乌瑟尔的话说:“这是种能让人上瘾的战斗方式,冲锋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年轻而来至少10岁。”
  重骑兵一往无前,撕碎阵列,那种莫可抵挡的威风,很是提升士气,节奏一下就被打起来了。洛丹伦王国军,只是一个冲锋,就奠定了这场战斗的胜利基础。
  搞定大桥,越过一片林地,远远的就看到凯尔达隆那边烈焰冲天,映红了天空,显然情势已十分危机。
  乌瑟尔下令疾驰行军,等到了达隆湖南岸的长桥附近,就见亡灵正在展开攻城战,城门已经洞开,但城墙上厮杀仍在继续。
  这次阿尔萨斯没让乌瑟尔抢风头,喊着拉风口号,一马当先的引领队伍,开始进攻。
  隆恩·尼特罗见王子都冲锋了,赶忙率军跟上去。
  长桥之上,战马疾驰,阿尔萨斯挥舞战锤将桥上的亡灵纷纷砸下水,两旁有骑兵策应,后边有大军跟进,如同一波有力的巨浪般涌入了凯尔达隆。
  凯尔达隆内部并不平坦,而是一个爬坡的过程,因人工修筑而有了分明的层次。
  阿尔萨斯一行冲杀进来,就见相对较高的位置,一名三米多高,有着蝙蝠翅翼,反关节牛蹄,身着甲胄的恶魔,威风凛凛的站在那里,正指挥作战,那气定神闲的模样,格外引人瞩目。
  似乎是察觉到了人们的到来,恶魔转过身,居高临下的道:“原来是王子殿下到了。我听克尔苏加德诉说过你昨夜的失礼,今夜又一次不请自来。你还真是莽撞。”
  “你就是玛尔甘尼斯吧?你这个巧言诡辩的恶魔……”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55/1859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