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岛谍战(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711

  赵仕君突然说道:“孝民,南京物价飞涨,食盐紧缺,汪伪南京市政府不得不决定从下个月起实行食盐限购,统一公开标价,规定每人每月限购1斤……”
  胡孝民微笑着说:“越是限购,人们越是要抢购。如果我们能组织一批食盐到南京,既解决了南京食盐紧缺的问题,也能赚取丰厚的利润。”
  汪即卿政府的施政水平真的很低下,特别是下面办事的官员,如果是收钱收税,就会层层加码,如果是上面的拨款,则会层层克扣。在清乡区的老百姓,就更惨,需要缴付各种奇奇怪怪的费用。
  共产党则不然,据胡孝民所知,淮北苏皖边区就实行统一的累进税率:以实际收获量计算征收救国公粮。原则是:有粮无钱者出粮,无粮有钱者出钱,赤贫者不出,粮多钱多者多出,粮少钱少者少出,抗属、烈属、公务人员家属优待。
  下面执行的人清正廉洁,哪怕控制的区域要比汪伪小得多,所得的税款,也足够当地政府,甚至新四军开支了。
  赵仕君点了点头:“可以,每次运的量不要太多,一旦市场上食盐过多,价格也就上不去了。所以,囤积居奇是很有必要的。”
  这次南京回来后,他已经将胡孝民当成了自己心腹中的心腹。他有什么事,都可以向胡孝民说,碰到不好决定的事,也会听取胡孝民的意见。
  胡孝民担任情报处之后,考虑问题更加周到。而且,胡孝民心思缜密,行事谨慎,在情报分析和逻辑推理上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赵仕君的手下成百上千,还没有一个能跟胡孝民相提并论的。有些人在忠诚方面,能与胡孝民不相上下,但办事能力就要差一些。
  胡孝民唯一不足的,是他的特工能力。毕竟胡孝民没有受过专业训练,在这方面比别人差一点,也情有可原。赵仕君觉得,胡孝民的这个缺点,并不影响他担任目前的职务。
  胡孝民说道:“此事交给永兴隆就行,他们比我们在行。部长,还有件事,杨振兰的第一师,有个营长带着一百来人在丹徒镇投奔了新四军。”
  赵仕君惊讶地问:“杨振兰是怎么搞的?这个营是被共产党策反?还是其他原因?”
  丹徒镇属于镇江,而镇江离南京太近了。如果让新四军跑进南京城,哪怕只进了一个士兵,也是对清乡工作的全盘否定。
  胡孝民说道:“暂时还在调查,第一师也没有上报,我想趁这个机会,把我们的人安插进去。”
第0983章
不怀好意
  胡孝民确实没有带兵打仗的经验,所以他的任务,也不是夺取孙东原的第二军的军权。但他可以用自己的办法,把触角伸进第二军。
  军政处的保安总队和清乡警察总队都建立了政治部,胡孝民希望,在第二军也建立政治部,至少要在师一级建立政治部。
  当然,他所建的政治部,并非政治工作机关,而是特务工作机关。以胡孝民的身份,他也只能搞特务工作机关,要不然的话,他就要被人当成异类了。
  胡孝民潜伏在敌伪,除了弄情报搞物资外,还有一个战略目标,从内部分化敌人。比如他会打击那些廉洁奉公之人,诬告他们是中共。
  胡孝民现在的贪污腐化形象,已经深入人心,谁要是不贪,那就是异类。只有共产党,才有清廉正直的干部。
  这样的判断,其实是很伤人的。重庆和南京表面上都说得冠冕堂皇,实际上没几个人能做到。真正做事的,也就是那些廉洁奉公之人。如果他们也被打击,或者怀疑,整个政府就烂透了。
  另外就是引发内斗,比如说赵仕君与周费梅之间的争斗。他们原本就矛盾激化,胡孝民再推波助澜,让他们的矛盾成为死结。
  周费梅撤并警政部,已经是给赵仕君发出最后通谍,赵仕君成立调查统计部,等于公开给了周费梅一记响亮的耳光。
  两人之间的矛盾,在此事之后已经公开化。以后,只要有机会,双方都会将对方致于死地。如果用阳谋,赵仕君可能不是周费梅的对手。但如果用诡计,周费梅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而对胡孝民而言,这两个人不管谁死,都是对汪伪政权的一大打击。
  对胡孝民的建议,赵仕君还是很坚持的。胡孝民不会带兵打仗,但他懂人心,会手段。杨振兰虽然从军多年,但要说玩计谋手段,根本不是胡孝民的对手。
  杨振兰听说胡孝民到了师部时,心里顿时一咯噔。他现在对胡孝民又恨又怕,他精心培养的特务连,被胡孝民夺走,连骨头渣子都没留给自己。
  邹仿良死后,他一直想为自己的心腹爱将报仇,可根本找不到机会。随着胡孝民担任军务处长,杨振兰觉得,只要胡孝民不再来找自己的麻烦就可以了。
  然而,手下营长章震率部叛徒一事,还是令他感觉到了危机。章震那个营的情况,与上次外勤警卫团叛逃又不一样。
  邹晚康的外勤警卫团,原本就是海门自卫团,算是中共领导的组织。而章震是第一师的部队,是正宗的和平建国军。他们的叛逃,性质就不一样了。
  胡孝民见到杨振兰后,正色地说:“杨师长,我是来调查章震在丹徒镇率部叛逃一事的。他们投奔新四军,到底是何原因?是共产党在贵师发展了组织?还是贵师心向共产党?”
  杨振兰解释道:“胡处长可不要血口喷人,章震投敌只是偶然事件,是他的个人行为。之前章震违纪被处理,他心存不满。”
  胡孝民问:“是吗?之前章震是怎么违纪的?”
  杨振兰马上说道:“他倒卖军事物资。”
  倒卖军事物资,与新四军做生意,在第二军也不算什么。最令人想不通的是,第二军的官兵,会把枪械弹药卖给新四军。他们明知道新四军拿到这些枪械弹药,马上就会来攻打他们,但宁愿屡禁不止。
  胡孝民问道:“详细说说看。”
  杨振兰只知道个大概,他怎么能说得详细呢?没办法,他只好把章震的团长陶烈哉叫来。因为章震的事情,陶烈哉昨天就赶到了苏州。他的团部距离苏州,可有一百多公里呢。
  陶烈哉是职业军人,军校毕业后直在从军,从一个排长干起,一直干到了团长。他三十多岁,刚毅木讷,眼睛很大,目光炯炯。
  胡孝民问:“陶团长,你说说章震的事吧,他是怎么倒卖军事物资的?”
  陶烈哉的声音很大,说话像开炮似的:“他将部队的物资,以半卖半送的形式与新四军交易,被我发现后,将他下放到连里。没想到,他竟然率部投共。”
  陶烈哉与章震的关系其实还是不错的,他对章震的所作所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作为一名职业军人,他觉得跟新四军作战实在没意思。
  胡孝民淡淡地说:“也就是说,他一直在资敌喽。”
  陶烈哉点了点头:“不错。”
  杨振兰在旁边提醒道:“陶团长,章震经师里认定,一直在倒卖物资,事情败露后,他才投奔新四军的。”
  胡孝民又问:“陶团长,你事前知道章震要投敌吗?”
  陶烈哉犹豫了一下,摇了摇头说道:“不知道。”
  事实上,章震投奔新四军之前跟他说过,还劝他把整团的队伍都带过去。可陶烈哉没同意,但也没制止章震的投共。
  胡孝民冷声说道:“你既然知道他与新四军交易,为何没有采取进一步的措施,而是下放连队,这是不是变向给了他投敌的机会呢?还是你本身,就是与章震一伙的?”
  杨振兰急道:“胡处长,请不要故意扩大事态。”
  胡孝民一开口就没安好心,这是要把陶烈哉拉下水的节奏。
  胡孝民说道:“杨师长,我要把陶团长带回去配合调查。”
  杨振兰坚定地说:“不行。陶烈哉是第二军的人,要调查只能在第二军的范围内调查。”
  胡孝民转而说道:“那我就去陶团长的团部调查,这总可以了吧?”
  杨振兰无奈地说:“可以。”
  胡孝民来调查章震的案子,本身就不怀好意。开口就要把陶烈哉带走,他自然不会同意。现在要去陶烈哉的团部,他勉强能接受。
  陶烈哉的团部在句容县,从苏州出发,先坐火车到镇江,再从镇江坐汽车到句容县。胡孝民去句容县,只带了钱如珩。
  陶烈哉看到胡孝民只带一名警卫,倒也有些佩服。他去自己的团部,也不怕被收拾。
  陶烈哉并不知道,胡孝民早调了特务营,另外也早与句容县的日军取得了联系。只要陶烈哉敢有异动,马上会被围歼。
第0984章
谈话
  胡孝民与陶烈哉到句容县后,先去了当地日军的驻地,拜访了日军中队长赤木亲之。出来之后,胡孝民身边就多了两个日本兵。
  陶烈哉原本对胡孝民的胆识还很佩服,可看到胡孝民的行为后,他立马非常鄙夷。胡孝民还是很怕死的嘛,都说他很会巴结日本人,今日一见果然如此。
  胡孝民有了日本兵撑腰,说话的底气都足了:“陶团长,走吧。”
  跟陶烈哉说完,胡孝民转过身,用日语与日本兵叽里呱啦说了几句。
  胡孝民来句容县,名义上调查章震,实际上是要调查陶烈哉。准确地说,是要刺激陶烈哉。就算不把他逼向新四军,也要让他对日伪失望透顶。
  到陶烈哉的团部后,胡孝民让陶烈哉召集连以上军官开会,他要训话。
  以胡孝民现在的身份,他能与第二军的军长孙东原平起平坐,给陶烈哉团军官训话,并不算逾越。
  胡孝民大声说道:“这次章震投敌,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惕。我们之中,会不会还有第二个章震?会不会还有部队投向新四军?我跟你们讲,千万不要有这样的念头,新四军的日子苦得很,吃不饱穿不暖,受了伤只能等死,打仗时只给几发子弹,一旦打完就成了烧火棍。章震带着人投敌,一定会后悔。”
  “接下来,我会常驻在句容县,彻底查清章震的同伙和保护伞。如果有人检举揭发,可以直接来找我。一旦证实,将提拔使用。”
  “如果章震的同伙还在,希望你们能主动站出来,我郑重承诺,只要主动承认,以后不再与共产党来往,以前的事既往不咎。”
  “如果胆敢再跟新四军眉来眼去,那对不起,发现一个枪毙一个,绝不姑息养奸!”
  胡孝民训完话后,又单独跟每个连长谈话,然后是营长,最后是副团长、参谋长梅文越和陶烈哉。
  梅文越走到陶烈哉的办公室,低声说道:“团座,胡孝民这是来者不善啊。”
  胡孝民喊人谈话,外面站着两个日本宪兵,背着三八大盖,那身日本军装,就足够震慑所有人了。
  他们这些和平建国军战斗力不怎么样,对日军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敬畏。胡孝民借来两个日本兵,所有的连营长都排着队,静谧无声地听着胡孝民副官钱如珩的安排。
  钱如珩跟着胡孝民一段时间后,终于从勤务兵升为副官,军衔挂了个少尉,算是军官了。虽然干的还是原来一样的事,但别人对他的态度完全不一样了。
  陶烈哉淡淡地说:“我们问心无愧,任由他调查。”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711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