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食从和面开始(校对)第10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018/1544

  所以他更要把握住袁康这个人,等以后再见到袁德生,就可以好好装一波了。
  跟老爷子学了那么久的装逼,现在终于有了用武之地。
  冯卫国下车后,让几个帮厨把那一百斤莜面送到酒楼的仓库中,至于其他礼物什么的稍后再说,他要先洗漱一下,然后就去厨房做好吃的。
  嗯,不能让自己的粉丝等太久。
  冯卫国进去后,郭兴旺拍拍自己的腿,把车钥匙递给一个保安,让他帮忙把车开到斜对面的洗车行里里外外彻底洗一下。
  开了一路的车,他现在实在是开不动了。
  不过当他看到旁边停着的那台大G的时候,立马凑过去四处摸了摸,还拿出手机拍了几张照片。
  “啧啧,还是这车帅,以后等我找到富婆了,绝对要买一台,哪怕摆家门口当装饰品呢,看着也提劲。”
  徐拙:“……”
  郭兴旺的理想,为什么总是这么清奇呢?
  都已经傍到了冯卫国的大腿,居然还想着找富婆。
  这么矢志不渝的吗?
  等他拍完照片,才注意到这台大G的车牌号是湘A,便自来熟的冲袁康打招呼:“你的车吗?真帅气!”
  袁康笑笑,跟他聊起了山西。
  “以前我在太原上学的时候,每年吸进肚子里的煤灰差不多能做俩煤球。不过这几年那边的环境好了很多,也看不到漫天的煤灰了。”
  郭兴旺点点头:“煤灰确实少了,从进山西的地界开始,冯爷爷就一直在念叨着,山西变了,没以前那个味儿了。
  当时我不知道他在说什么,现在看来,应该是见不到那漫天的煤灰,不适应了。”
  几人边说边聊的进了酒楼,郭兴旺跟大家打了招呼,便溜达着去了厨房。
  回来了就得上班,可不能闲着。
  而且他还肩负着振兴山西面食的使命,不能偷懒。
  不仅他没选择休息一天,石磊也换上工作服去后厨开始干活儿,看得徐拙一阵好奇,这到底是去采风还是搞什么职场拓展训练了?
  怎么跑一圈回来变得这么爱岗敬业了?
  要不……
  回头以团建的名义,让店里的人都跟着冯卫国出去溜达一圈?
  半小时后,冯卫国出现在了后厨门口。
  嗯,换了身衣服,洗了把脸,好像还剃了胡子。
  整个人看上去,至少比刚下车那会儿年轻了五岁。
  嗯,要给粉丝留个好印象嘛。
  也就这会儿,冯卫国才有时间跟袁康闲聊两句,问了下袁德生的情况,再回忆一下去年一块儿在扬州大学的过往,然后就把话题扯到了山西菜上。
  确切的说,是扯到了莜面栲栳栳这道面食上。
  莜面栲栳栳,是用莜面做的一种面食,因为外型像栲栳,也就是俗称的笆斗,所以被称为莜面栲栳栳。
  之所以有两个“栳栳”,主要是跟晋方言的发音有关,晋方言中有很多叠词,栲栳栳就是其中之一。
  而所谓的莜面,指的是由莜麦加工而成的面粉。
  莜面中含有钙、磷、铁、核黄素等多种人体需要的营养元素和药物成份,可以治疗和预防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等多种疾病,还富含亚油酸,对人体新陈代谢具有明显功效。
  在山西北部乃至河北蒙古一带,吃莜面是一种传统。
  其实隔壁蒋大彪的蒙古菜馆中,就有蒙古莜面。
  不过蒙古莜面一般是做成面条吃,跟莜面栲栳栳不一个形态。
  聊完这些,趁着大家兴头正起,冯卫国起身去后厨准备制作,让大家好好尝尝。
  因为在场的除了他和袁康,其他人都没见过莜面栲栳栳,也不知道什么味道,完全加入不了这个话题。
  作为山西十大面食之一,莜面栲栳栳的做法不算难,不过跟小麦面粉为原料的面食相比,多少还是有些区别的。
  比如,莜面需要用滚烫的开水和面,然后再进行蒸制,最后配上浇头或蘸着蒜泥陈醋汁吃。
  袁康对制作的过程不是很感兴趣,趁着这个机会,他开车回公司处理手头的活儿,顺便再把昨天拍的视频上传了。
  这两天徐文海的视频,点击量明显上涨,一些健身博主美食博主都跳出来讨论徐文海的那些做法。
  有人说热量依然很高的,有人说根本达不到健康的目的。
  特别是第一期鸡胸肉的几种做法,更是被一群健身爱好者口诛笔伐。
  在这些人眼中,鸡胸肉只能水煮,别的做法全是异端,全都是对健康无益的。
  但是更多的人却觉得,在追求健康的同时,稍稍给美味让步也无可厚非。
  再说视频中徐文海的几种做法,根本没放任何油脂,盐分的用量也很少,怎么就成了罪不可赦了?
  这种争端,在好几个平台都有。
  至于争端的挑起者,自然是袁康了。
  宣传湘满楼那会儿他用过这招,现在用起来更加得心应手,很轻松就挑起了两方的争论,而且时不时还用小号扮演一下理中客说一些风凉话。
  在袁康正四处拱火的时候,冯卫国则是在四方酒楼后厨,开始做莜面栲栳栳。
  先把颜色比面粉深一些的莜面放进盆里,然后倒入开水,用筷子搅成面絮,再下手揉成面团。
  揉面团的时候,徐拙把这活儿接了过来。
  面食是徐老板的强项,而且他对这个名字很怪异的山西美食也挺感兴趣。
  所以就想动手做着试试。
  学会学不会不重要,关键要有参与感,这样吃着味道才会更好。
  莜面团揉好后,冯卫国便说道:“其实这个时候,把面团分成小块放在蒸锅里蒸一下,口感会变得光滑,不过做起来有点麻烦……”
  他还没说完,徐拙就拿着菜刀,把案板上的面团切成了好几块。
  为了好吃,些许麻烦算什么?
  再说店里有蒸柜,想怎么蒸就怎么蒸,想蒸多久就蒸多久,跟麻烦二字可扯不上任何关系。
  不过这面团本就是烫面,再蒸一下怕是会变得更黏。
  这真的会好吃吗?
第1014章
美味出锅
  徐拙按照冯卫国的提示,把分好的面团用手稍稍按扁,然后平放在蒸盘里,送进蒸柜中开始蒸制。
  “冯爷爷,这玩意儿要是蒸透的话得蒸多久啊?”
  冯卫国笑着说道:“十五分钟就行了,这个步骤,主要是用热气让面团松弛一下,这样面团才会变得光滑。”
  莜麦因为生长在高寒地区,所以跟小麦有很大区别。
  比如莜麦从收割到端上餐桌,要经历三生三熟才行。
  莜麦收割下来拉到场上脱粒,这些莜麦籽儿都是生的,算是“一生”。
  莜麦粒想要磨成莜麦粉,得先像做芝麻香油那样把麦粒炒熟才行,这是“一熟”。
  莜麦炒熟后磨成面粉后又成生的了,所以这是“二生”。
  莜面和成面团的时候要用开水和面,开水把面已经烫熟,这是“二熟”。
  和好的面团再次加工成栲栳栳的形状,成了生胚,这是“三生”。
  做好的栲栳栳上锅蒸制,蒸熟后出锅,就成了“三熟”。
  莜麦的三生三熟,不仅体现了高寒地区粮食的难得,也反应了这一美食的珍稀之处。
  也或许正是这样的折腾,才赋予了莜面的美味与可口。
  让这道别样的美味,在面食种类繁多的山西脱颖而出,成功跻身十大面食之列。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018/154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