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校对)第2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9/364

  “探长二十岁不到,写尽了人生成长之悲欢离合,可以称一声妖孽。”
  “武侠小说中写爱情,有比探长写得更好的吗?”
  “纵观武侠历史,没有任何一部小说,能说超过了射雕三部曲的成熟。更有四大名捕、小李飞刀等作品的风格独特,谭张可以说是武侠百年一出的人物。”
  “弱冠之年,气吞如虎;侠之大者,谭张当属。”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射雕三部曲其实应该是射雕四部曲,还有一部隐藏在三部曲之中,乃是通过书中人物的口中,或者旁白回忆与转述,描绘出了这影藏着的真正的第一部。”
  《倚天屠龙记》全书结束,武侠迷们渐渐发现,这三部背景相同的武侠小说,就仿佛是节选的三段历史一样。很多剧情故事,都是有详细的来龙去脉,也正是这仿佛真实的历史一般的背景,让射雕三部曲整体境界拔高一层。
  远超其它武侠小说。
  于是有痴迷者,反复翻阅,终于是找到了这“射雕第四部曲”,洋洋洒洒的将整个故事总结成一个圆满的画卷。
  这部隐藏小说的故事从公元1115年开始,也就是北宋政和五年。这一年宋徽宗下令搜遍天下道书,命状元郎黄裳开始印刻《万寿道藏》。
  黄裳读遍道书,领悟了上乘武功。
  又因为宋徽宗喜欢修道,治国无方,重用蔡京等佞臣。加上与金国一道谋划夹击辽国,却落得个大败而归,导致国内民不聊生。这让从唐朝时期就传入中原的摩尼教大兴,号称明教,江湖有志之士、各派高手多加入明教。
  明教教主方腊于是起义,起义的地方是吴越之地,而吴越之地的福州恰好是黄裳当地方官的地方。由于北宋是文官带兵,所以信道的宋徽宗命黄裳去剿灭明教,于是发生了一场争斗。
  黄裳当时还没创出《九阴真经》,并不是明教的对手,杀了无数明教高手后,落败逃走。找不到黄裳,明教这边剩余的高手,就把黄裳父母妻儿杀个干干净净。黄裳悲愤之下,苦心研究如何破去对方各派高手的武功。
  殊不知这一躲,就是四十多年。
  而他躲起来的这些年,靖康之变发生,金国先灭了辽国再灭了北宋,把徽宗、钦宗等皇族都掳了过去。后来康王赵构幸免于难,召集北宋的散兵败将,建立了南宋。南宋建立,岳飞、韩世忠等中兴四将北伐金国,颇有战果。
  再接着就是秦桧陷害岳飞,不幸在风波亭遇害,临终前留下了一身兵法精华的《武穆遗书》,收在皇宫里。自此中兴四将死的死,老的老,北伐大业远去,韩世忠和梁红玉归隐西湖。
第251章
射雕隐藏篇(下)
  韩世忠归隐后。
  他的部下上官剑南也退出了官场,投身铁掌帮,打拼成为帮主。听闻岳飞遇害,上官剑南夜闯皇宫将《武穆遗书》盗出来,献给了韩世忠。韩世忠便将《武穆遗书》藏起来,留待日后有缘英杰,继续图谋北伐,并留下线索。
  这个时候黄裳隐居了差不多二十年,当初被他屠戮一空的江湖青年一代,渐渐成长起来。有个姓独孤的剑术高手,创出了独孤九剑,手持玄铁重剑打败天下无敌手,倍感高处不胜寒,空虚寂寞冷。
  便隐居山林,与巨雕为伴,一起练剑。
  又二十年后,黄裳终于破解了各派的武功,出山报仇。结果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就躲了四十多年,当年的仇家都老死光了,只剩下当初一个花季少女,变成了花甲老人。黄裳见到了这老婆婆躺在床上病得快死了,心头有所悟,报仇的心思也就淡了。
  并且也想到,自己也老了,应该没几年好活了。
  于是将毕生武功写成了《九阴真经》,分上下两部,因为担心武功太过精妙为歹人所得而作恶,便将总纲写成梵音汉文。
  十余年后。
  黄裳死了,《九阴真经》成为武林争抢的宝物。
  隐居的独孤求败也老死了,将玄铁重剑放在高崖上,留下数句话,总结了自己一生求败的遗憾。
  这期间,上官剑南中兴铁掌帮,并收了一个徒弟裘千仞,打算培养成自己的接班人。
  没过几年,咸阳有个义士叫王喆,乃是武林青年一辈的武学奇才。聚拢了不少武林高手在北方起义反金,但是败多胜少,王喆再吊也难能回天。
  起兵二十多年。义军终究是被金国给灭了。
  王喆心灰意懒,躲进了终南山的底下。自名活死人,居住的地方称之为活死人墓。
  后来被好友兼知己、女侠林朝英所激,走出了活死人墓,但是因为两人都心高气傲,比武不分上下,始终没能合体。王喆便将活死人墓让给了林朝英,自己在终南山出家,自号重阳真人。创下了全真教。
  当时只有一个师弟周伯通跟着他,后来又收了七个弟子,也就是全真七子。
  而另一边,少林寺的一个火工头陀偷学武功多年,造反逃走西域收授门徒。少林苦慧禅师一怒之下,也跑去了西域创立了西域少林。
  不久之后王重阳得到了《九阴真经》,后来跟一个无名僧人斗酒比武,互相论证《九阴真经》,无名僧人受到启发,创下《九阳神功》。在去少林寺挂单的时候。将《九阳神功》藏在了《楞伽经》中,托名达摩祖师所创。
  林朝英因为不能跟王重阳在一起,因爱生恨。隐居活死人墓十几年后,死掉了。仅留下了一名丫鬟和满墓的武功墓刻。
  此时距离明教教主方腊遇难、黄裳隐居已经八十多年,距离岳飞遇害近六十年,距离王重阳出家近二十年。
  武林元气渐渐恢复,江湖上涌现了丐帮的洪七公、桃花岛的黄药师、西域白驼山的欧阳锋和铁掌帮的裘千仞等高手。
  西南大理国的皇帝段智兴,也武功不俗。
  王重阳觉得自己行将就木,死了之后《九阴真经》不知道会不会被人哄抢,从而危害武林,于是洒下英雄帖广邀高手前来华山绝顶比武。约定胜者可以保存《九阴真经》。裘千仞因为觉得武功不到家,没来。其余四人都来了。
  打啊打,最终王重阳获胜。得以名正言顺的保存《九阴真经》,这一次被称为第一次华山论剑,五个人得到五绝封号——东邪、西毒、南帝、北丐、中神通。
  王重阳察言观色,猜测欧阳锋肯定会趁他死后偷书,便前往大理与段智兴交易克制欧阳锋的武功,周伯通随行。这便引出了周伯通和瑛姑之间的一段“四张机”孽缘,周伯通爽过后提起裤子就跑了,瑛姑却怀孕了。
  返回了终南山的王重阳果断诈死,骗来了欧阳锋,然后用一阳指破了欧阳锋的蛤蟆功。欧阳锋逃回西域,王重阳这才真死了。然后周伯通外出藏匿《九阴真经》的时候,却被黄药师夫妻偏得了半部。
  接着就是剩下的四绝勤练武功,力争二十五年后的第二次华山论剑。欧阳锋和裘千仞为了除去劲敌,勾结陷害段智兴,将段智兴的幼子打伤,意图让段智兴毁功救治。谁知道这孩子竟然是老顽童的。
  喜当爹的段智兴果断拒绝,小孩死了,瑛姑出走了,段智兴愧而出家。
  再来就是桃花岛上,黄药师的二徒弟陈玄风和三徒弟梅超风私通,偷走了《九阴真经》。黄药师一怒之下把所有徒弟都废了武功,赶了出去。他老婆便想要将《九阴真经》重新背出来,却因为刚刚难产生下黄蓉,心力交瘁死了。
  几年后,得知《九阴真经》现世,反应过来的周伯通,找上门索要经书,黄药师便把丧妻之痛全发在周伯通身上,周伯通受伤躲进了洞里,和黄药师斗了十几年。
  至此。
  横跨近百年时光的射雕三部曲之前的故事,理顺了前因后果。
  ……
  “这等磅礴的背景,丰满的故事,跌宕的情节,完全可以独立成篇,一单写成了,绝对丝毫不逊色于射雕三部曲。不知道谭张有没有想过,将这段历史书写出来。不过,现在这样把这些情节隐藏在了三部曲中,更加高明。”
  人大教授李启儒,现在算得上是一位“谭迷”,经常在武侠杂志上面,发表对张谭的小说的评论。
  三月下期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上,李启儒就针对谭张书迷总结的射雕第四部曲,发表了一篇名为——论射雕三部曲的真真假假历史背景嵌套写法——的评论。
  李启儒研究称:“谭张写武侠,有个很大的特点,这是他高明于其他武侠小说作者的一点,就是以假乱真、虚实结合。越是主线任务和剧情。描写越细致,虚构也越夸张;越是次要人物和剧情,描写越粗糙。也越贴近史实。”
  “这种写法不仅让作品的背景更加圆满,让人物血肉更加丰满。更能增加读者对宏大历史背景产生的敬畏和使命感。”
  “侠之大者,必然是要为国为民,没有历史作为背景填充进去,如何有激发读者同仇敌忾的国和民。在塑造大侠形象的时候,这没有独立成书的背景篇章,对读者来说,或许是缺失,但对整个系列却是一种升华。堪称神来之笔。”
  “谭张创作的小说,我独独对射雕三部曲情有独钟,并非是四大名捕和小李飞刀不够好,而是它们不够广阔。《射雕英雄传》的郭靖生于江湖草莽,而功在社稷;《神雕侠侣》的杨过同样生于江湖,而功在社稷;《倚天屠龙记》的张无忌,生在江湖,而救民于水火。”
  “他们的所作所为是大侠,因为他们身在的江湖,是历史的一部分。这个历史当然不是现实中的历史。但在小说中,这段真真假假的历史,却足以让我们信以为真。”
  李启儒是武侠文学研究者中的著名学者。他不仅仅是武侠迷,还是一名大学教授。和李启儒类似的,喜欢研究武侠文学的还有西南大学教授韩云波,海津大学教授李自行等等不少位大学教授。
  尤其是西南大学的多位教授,都喜欢研究武侠。
  他们都和李启儒一样,对张谭的武侠小说,给予了非常高的肯定。认为张谭的武侠小说,可以界定武侠作为一种类型文学的内涵、外延和边界。
  韩云波说:“谭张语言想象的世界,就是武侠文学的边界。”
  这是很高的赞誉。基本上就是说,按照张谭这种写法的武侠小说。才能算得上是武侠文学。从而否定了,现在很多新的武侠作者。往玄幻、奇幻上靠拢的写作方向。他们可以写出更绚丽的武侠故事,但难能称为文学。
  “看射雕三部曲,你能够感觉到,谭张的想象力汪洋恣肆,却是依附在中国历史文化背景之上,包含了深厚的学养和学识。现在很多网络写手的想象力,不是基于人性的逻辑,是乱想。”李自行点评说。
  台湾的叶洪生也发表了射雕三部曲的专评:“我身边有个朋友,读完三部射雕后,告诉我八个字——古今中外,空前绝后。这未免太不理智,有阿谀之嫌,但在张谭之前,的确找不出任何一位作家的作品,造成过如此盛况不歇的赞许、和实质上雅俗共赏的创作水准。”
  更有甚者,一些学者认为:“现在的小说作者有必要学习借鉴谭张的写作手法,对他的作品应该多研究,不妨当作一门学问来研究,谭学。”
  这说法有点太抬举张谭了,但“谭学”却受到了很多武侠迷的响应。
  就是学者们内部,也对谭学有支持有反对,无法达成一致。
  支持者认为谭张的武侠,思想高度是武侠小说这个小说分类难以概括的,已经是文学的一门了。反对者认为谭张今年才二十岁,能有多少本事写出一门学问,虽然小说是不错,但不应该过度解读。
  伴随着《倚天屠龙记》的成书,这两种说法,一时间交锋无数次。
  又是一场堪称风暴的学术争论。
  而风暴的中心。
  张谭却仿佛未曾理会外界的喧嚣,未曾在媒体上露面,也没有接受记者采访。
  事实上,看到媒体上报道的这些争论,张谭心里一直在偷着笑。
  “我了个大叉,谭学哦!”
  “哥们也是引领一代的牛人了啊!”
  “你们吵吧、吵吧、吵吧,我就静静看着不说话,哈哈哈哈哈哈哈。”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9/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