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校对)第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364

  双墩中学的新旧两个操场,一到休息时间,就有无数学生,在带球奔跑,就连篮球架下面的那点地方,也被踢足球的学生占据了。
  甚至于还有人在宿舍的院子里踢球,大中午碰咚碰咚的踢球声,引得对面宿舍楼的女生,哇哇大叫。
  女生越是大叫,男生就越是起劲,恨不得使出全身力气,将足球给踢爆了。
  张谭倒不至于蛋疼的大中午跑去宿舍踢球,他最近一反常态,很少去操场踢球了。因为期中考试名次下滑太多,他上课的时候,稍稍认真了许多。而闲暇时间,就回出租房码字,争取在六月初将《四大名捕会京师》结束。
  保证台湾那边能在七月份如期出版小说的下册。
  鲜鲜文化传来的消息十分喜人,繁体版《四大名捕会京师》上册,起印三万本,加印三万本,现在已经在台湾等地区,卖出了五万多本。而中册起印就是五万本,现在也卖出去四万多本了。
  这是武侠名家的水准,可以说,依靠《四大名捕震关东》打下了基础,再出版《四大名捕会京师》就一举将张谭拉进了武侠名家行列。
  现在他在港台华人地区的武侠小说爱好者当中,有了诺大的名气,号称是大陆武侠的扛把子。
  四大名捕的故事,吸引了许多粉丝,这些粉丝不仅买张谭的书看,还向鲜鲜文化写信,希望转寄给张谭。更有甚者,托人从内地,辗转购买《今古传奇·武侠版》,希望从上面,能多得到一点张谭的消息。
  总之,在武侠小说领域,张谭开始崭露头角,俨然与港台名家分庭抗礼,要自成一派。
  张谭小说造成的影响,自然被有心人看在眼里。
  香港的新雅文化、芥子园出版社,台湾的远流出版社、中华书局等出版社,都联系过张谭,想要预定张谭的下一本书。鲜鲜文化现在依靠张谭的两部小说,赚了不少,而且影响力也渐渐扩大,让人红眼了。
  尤其是大陆拥有的庞大作家资源,让港台的出版社,看得眼馋。
  港台这边出版社的勾搭当中,张谭对新雅文化倒是比较有兴趣,因为新雅文化能够辐射到东南亚大部分的华人地区,尤其是新马泰地区的大批华人书店。鲜鲜文化的渠道,比起新雅文化这种老牌出版社,薄弱了太多。
  积极开拓市场,让自己的作品被更多人阅读到,这符合张谭的企图。
  除了港台出版社的积极接触,国内出版社,也开始关注到了张谭和他的作品。湖南人民出版社不用说,《四大名捕震关东》卖得超火,又看到《会京师》在港台继续大热,王国华早早就联系了张谭,想拿到出版权。
  此外雲南出版社、春风文艺出版社、南亰出版社、花城出版社等国内出版社,也联系到了张谭。
  开出的条件还都不错。
  比起第一部小说出版时的无人问津,现在他才真正享受到名人的待遇,放在未来的网文时代,他这妥妥的一代大神。
  联系过来的出版社越来越多,张谭却抽不出时间去一一应付,一通电话连着一通电话,都没时间去写作了。
  所以张谭决定去找个助理帮他处理出版的事。
  ……
  要找个助理,张谭得跟父母商议一下。
  张全顺夫妻两也没什么好办法,他们也不认识跟出界有关联的人,家里的亲戚就没有一个人懂得怎么出版小说的。所以到头来,还是得张谭自己想办法,去找一个对口专业的、且有经验的助理。
  找到合适的助理,张谭两眼抓瞎,不过他找不到不代表别人也找不到,直接电话联系王从伦,让王从伦帮他联系。
  王从伦很干脆,当场答应下来。
  而他选择的方式出乎张谭的意料,不是直接介绍人过来,而是直接安排《今古传奇·武侠版》给张谭来一篇专访,在专访的结尾,顺带发布张谭招一名助理的消息。
  对此张谭有点儿无语:“这,在《今古传奇》上面发广告,合适么?”
  “没事,不收你的广告费。”王丛林开了一下玩笑,随即说,“我认识一些从事出版的人,不过仔细梳理一遍,没有太合适给你当助理的人。登一个广告,条件你自己安排,方便按照你的需求找更为合适的助理人选。”
  王从伦愿意给予方便,张谭没理由不领情,当下就说出了自己的需求。
  工作方面:需要应届本科毕业、有一定小说出版工作经验、善于沟通、乐于学习、胆大心细、手脚勤快、服从管理,愿意出差、家住合淝的人优先。
  待遇方面:保底工资2500元一个月,每谈成一笔业务,还有提成,外出的差旅费全部报销,详细待遇面谈。
  基本上,张谭招的助理,就相当于是个经纪人。
  毕竟他眼里,不仅仅盯着出版这一个方面,还有影视改编、漫画改编、游戏改编等很多方面,需要一名精英来帮他处理。
  谈完了招聘广告的事,接下来,就是安排《今古传奇·武侠版》的专访了。满足读者对他的好奇,和对他接下来新书的预告。
第103章
射鸟的故事
  杂志社安排专访张谭的编辑,还是那位真名徐丹的碧晚枕。
  在知道徐丹本人长什么样子之后,张谭对她是再也没有一丝幻想,所以采访时也不再故意耍幽默了,就是很认真的一问一答。
  说了说创作四大名捕这个题材的各种想法和架构,说了说从选择写作到出版小说这段过程,也说了说下一本书会写什么。
  “四大名捕这个故事还没写完,事实上《震关东》和《会京师》只是给这个故事做了一个铺垫,看完这两部小说,就大概了解了四大名捕的所有基础设定。不过我现在并没有很想接着写,从去年开始,写到今年,都是这一个故事,写得有些腻了,急需换换头脑。”
  “那你新书会写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呃,会是一个人拿弓箭射鸟的故事。”
  “……射鸟的故事啊,是写一个人会弓箭吗?”
  “我已经整理出来一个大纲了,大概是三部曲的形式,下一本书就是三部曲的第一部,一个关于如何射鸟的故事……好啦,上面是开玩笑的,故事的背景设定在南宋年间,蒙古即将南下入侵中原这段时间的前后。”
  “能稍稍透露一下故事的内容好吗,射鸟这个比喻太让人没法想象了。”
  “好吧,主要是说一名叫郭靖的少年背负着家恨国仇闯入江湖,在红颜知己黄蓉的帮助下,通过无数的磨练,最终成长为一代大侠的武林故事。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侠之小者,为友为邻。主角郭靖会是一位侠之大者。”
  “哇,听你这么一说,这部小说的立意一下子就高大了起来。”
  “呵呵,其实也就是一部小说,立意再大也是一部武侠小说,江湖寻宝,阴谋乱斗,这些都会有。”
  “……好的,感谢谭张为我们带来了这么多关于新书的消息,在专访的最后,跟我们说一下,新书的名字吧?”
  “OK没问题,新书的书名叫射鸟英雄……不是,是《射雕英雄传》。”
  《射雕英雄传》,射雕三部曲的第一部,金庸写的第三本武侠小说,在他还没有创办《明报》之前发表。射雕一出,香港纸贵,随即波及到了全世界的华人地区,几乎喜欢看武侠的,就没有不知道《射雕》的。
  如今这个世界,金古黄梁温都消失了,这些宝贵的经典作品,只能依靠张谭勉为其难的创作出来了。
  其实在最早的写作规划中,他没有打算这么早就写金庸的经典。武侠作家中,不得不承认金庸是达到了巅峰的一代大家,排在金古黄梁温之首,不是没有道理。论作品的故事性、阅读性,以及改编后的风靡程度,都不是另外几人能比拟。
  金庸的几部经典,那就是武侠界的大杀器。
  才十六岁就里放出来,似乎有点太吊了,一书成神可以想象,这不符合张谭“低调”的性格。不过现在却有着充足的理由让张谭提笔创作。
  第一,两部四大名捕,给他铺垫了良好的开局,紧接着创作《射雕》并不会显得太突兀。
  第二,韩敬明这家伙写了两本不上不下的书,就差点卖脱销,成为全国知名青年作家,张谭不甘人后。
  第三,仔细想一想,他留着这么多经典在手里也没太大意义,等过几年张谭肯定会走导演这条路,不可能再每天埋头电脑前敲字。而且网文时代一天天逼近,武侠的没落已经成为定局,尽管张谭认为,他手握的经典,不会过时,也不得不考虑时效性。
  第四,也是促成张谭提前发表《射雕》的关键因素,就是武汉之行的受辱。让他真切的体会到,自己名气不足实力不够的窘迫。
  重活以来他追求的就是潇洒人生,不想去欺负别人,但也不允许别人骑到他头上。而要想找到这样的潇洒,唯有让自己牛逼起来。到时候言出法随,神马武汉大学出版社副社长陈良军,直接一句话搞定的事情。
  而且都已经重活一次了,又有什么好顾及的。
  上一辈子没啥本事,浑浑噩噩的过,处事上不敢与人争,总是畏畏缩缩。这一辈子,才华脑袋里装着满满的,凭什么还要畏首畏脚?
  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想去装逼就去装逼,想不鸟谁就不鸟谁,除了父母,老子最大!
  这才不枉重活一次。
  告别碧晚枕的采访,张谭将《射雕英雄传》的大纲拿在手上,嘴角翘起一道弧线:“老金啊老金,这次我们要射大鸟!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一直以来,张谭都是吊丝味十足的家伙。
  这是上辈子花了三十年养成的个性,重生了,除了身体是新的,个性、想法都是三十岁老男人该有的个性和想法。
  但人是会变的,不同的环境,造就不同的想法。
  现在的张谭整天混迹校园,一身吊丝气息被校园的生活给冲刷走不少,写作的成功又让他名利双收,走哪都有了底气,再加上身体荷尔蒙分泌旺盛。久而久之,想法和个性,自然就跟着变化了,自信了许多,霸气了许多。
  骨子里的那股轻佻劲没变,但如今不能叫轻佻,该叫幽默、叫个性,再不济也是玩世不恭。
  正如孔乙己所说:“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
  牛逼人物的吊丝味能叫吊丝吗?王思聪那个提娱乐圈操碎心、吊丝逗比得飞起的家伙,还不是一堆人跟在屁股后面喊啥国民老公,要给生孩子。
  有了本事有了钱,别人看自然会高看你一眼。
  社会本质如此。
  ……
  张谭的专访,要刊发在七月期的《今古传奇·武侠版》上,正好《会京师》连载结束。所以助理招聘信息,也要等到七月份之后。
  而且他并没有打算立刻着手写《射雕英雄传》。
  想要先处理一下《四大名捕会京师》的简体版出版事宜,同时趁着世界杯期间,带父母出国去看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