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启高一(校对)第9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94/364

  他心比较野,追求的是高逼格的文艺范,武侠的浪漫是超然物外的,仗剑江湖写的是侠之大者,生死别离、家国大义。青春文学这种伤古怀今、无病呻吟,实在是有违张谭心目中的格调。
  一句话总结,张谭有自己的闷骚之处。
第122章
最后一位大家
  《南方周末》是南方报业集团旗下的期刊,一向以中国的意见领袖自居。
  据上辈子的见闻,这家隶属于南方系的杂志,大概屁股一向歪在民主自由一派,崇尚欧美的资本世界。当然真假张谭并不清楚,他对政治一向没太多敏感性,属于人云亦云的那一类。别人说政府坏他跟着骂,别人说政府好他又跟着夸。
  要让张谭去当官的话,大概办公室科员都能把他玩得团团转。
  好在他有自知之明,不去参合任何政治。
  就是追求一个潇洒随性的生活。
  赚钱、花钱、享受,谁也别惹我,我也不惹谁。
  《南方周末》派了记者过来专访他,这是扬名立万的好事,当然要答应下来。在拒绝了三剑客的相关问题之后,采访开始围绕张谭本身进行。
  起初的采访并没有太多新意。
  无非是询问张谭跟小说如何结缘,作为一名高中生如何平衡写作和学习,写小说这么成功是为什么,之类。
  “你现在十六岁,但是小说已经畅销全国,在东南亚地区都有很大部分人,看到了你的小说。可以说你已经出名了,感觉到最近和以前有什么不同了吗?”记者提问。
  张谭回想了一下说:“大概就是生活上有了不同吧,毕竟也是赚了一些稿费,生活质量提高了很多。”
  “以前的生活过得很差吗?”
  “不能说多差,吃得饱穿得暖,大概就是没有太多闲钱,能够去买保证生活之外的东西,手头比较拮据一点,羡慕有钱家小孩。”
  “骤然成名,心态上有什么改变吗?”
  “没有太多改变。”张谭龇了龇牙,“事实上可能周围人多多少少会客气一点,以前在别人眼中,我就是一个半大小子而已。现在多了一层作家的身份,得到了许多的认同,大家觉得我已经有独立思想、可以自己规划未来了。”
  “那你对自己有什么样的规划?”
  “我是一个特别随遇而安的人,对我来说,现在的生活就已经很不错了。再赚多一点钱的话,那么就买房买车让生活过得更好,琴棋书画、说学逗唱,可能都想去尝试尝试,让人生能更加多姿多彩。”
  “这么说你是一个非常注重享受的人?”
  “大概吧。”
  “你真的和一般的年轻人不太一样,似乎比他们少了一点锐气,你自己感觉到了吗?”
  都三十多岁的大叔了,那还有那么多年轻人的冲动,张谭笑着说:“我是一个思考比较多的人,思考越多,越是沉闷内敛,不在外在去表现我的张扬和个性。内心里我也是一个喜欢做梦,想要攀登巅峰的人,我只是把这些梦想,化成了文字,在小说里驰骋。”
  “把自己的意气风发,都写进书里了,对吧,呵呵。”记者也笑了笑,又说,“你给我一种感觉你知道吗,我好像面对面交流的,是一个跟我差不多年纪和想法的人,当我闭上眼睛,这种感觉尤为强烈。”
  “有吗。”张谭笑。
  “非常有这种感觉,但是我又不能去忽略你的外表,你外表真的很年轻,虽然你嘴巴上面有一圈胡须,可我知道你就是一个上高中的学生。有别人说过你少年老成吗?”
  “不止一个。在家里,我家人都把我当成成年人对待;在学校里,我的老师也特别尊重我,起码不会把我当成一个普通的高中生;然后跟出版社、杂志社、还有一些税务之类,我都是在商言商的去交际;就是我自己,有时候也觉得自己有高于同龄人的视野。”
  “或许这就是你的天分,能写出精彩纷呈的武侠小说。”
  “大概吧。”
  “有没有觉得自己特别善于写作,《四大名捕震关东》、《四大名捕会京师》、《射雕英雄传》,这已经写了三本书了都。”
  张谭算了一下:“震关东十六万字,会京师四十多万字,射雕现在也写了四十多万字,加起来大概一百万字了。从去年开学那会开始算起来,我写了一年多一点,一年一百万字,其实也不算太多。”
  “一百万字还不多吗?”
  “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越早越快乐。快乐是建立在物质基础的满足上,出名赚钱了,才能有充足的物质基础去过得更快乐。既然我有这个写作的能力,能够让自己出名,为什么不去做呢?以我现在的这个年纪,还是有很多掣肘,很多乐趣无法施展,譬如考驾照……那我就只有先做准备工作,积蓄能量,努力写字了。”
  “大陆武侠是一个比较新的武侠群体,落后港台很多,现在和你同一期有不少作家也已经崭露头角了,你对他们的评价是怎么样的?”
  “我觉得如果武侠文化,尤其是武侠小说还能再延续二十年,不衰颓的话,我们这一批大陆武侠作者,起码能有十几位,承前启后留下经典。但是说实话,我不认为武侠能够支持那么久,武侠现在早就开始衰颓了。”
  “你认为武侠要没落了吗?”
  “我认为、个人认为,武侠还能再支撑个十年左右时间吧,这十年里,我反正尽量去多写一点。呵呵。”张谭笑说。
  记者振奋了精神:“为什么你会这么认为。”
  之前张谭的回答,都太客套了,有种“官方”的味道,唯有现在这个武侠没落的话题,才吊起了记者的胃口。现在影视圈改编武侠名著成风,张谭竟然认为武侠会没落,这不得不说,是个有劲爆点的话题。
  身为过来人的张谭,自然探索过武侠没落的原因,当下也没藏着掖着,很随意的说:“武侠小说为什么被归为一类?侠是什么?侠是一种理想,是一种目的。武是什么?武是一种手段,是达到侠这个目的的载体。所以说这种通过武达到侠的小说话本,被称为武侠,它是一种很特色鲜明的文学形式。”
  顿了顿了,张谭继续说:“侠,自古就有了,《韩非子·五蠢》中说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史记·刺客列传》中说侠之大者,谓之刺客……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己诺必诚,不爱其躯,赴士之厄困,这都是侠的体现,到了近现代梁启超先生说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纵观中国的历史,侠文化是非常源远流长的,但值得考虑的是,侠的产生通常是伴随着,世道的混乱和崩坏。也就是说,民众没办法保护自己的时候,呼唤大侠,惩奸除恶,还大家一个朗朗乾坤。武侠它本不是主流文化,他是特定环境下产生的非主流文化。”
  “现在国家逐渐强大,人心思定,大家渐渐的将不再呼唤大侠了,那么武侠迟早要从主流文化上面滑落下去,恢复它非主流的题材本色。再说细一点,武侠就是利他主义的体现,社会动荡,我们呼唤利他主义,当社会安定之后,大家都想自己发财,过人上人生活,这就变成了利己主义了,利己主义跟大侠是相背离的,我们渐渐就不会再呼唤大侠了。”
  “同时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眼界越来越开阔,各种各样的游戏、娱乐,都会冲击武侠这种非常单薄的、属于旧时代文人追求的题材。”
  “当然啦,我这也就是杞人忧天,随便说说,至少现在我写的几本书,都卖得很火,但愿武侠文化经久不衰。”
  张谭畅快的说了一大堆,最终在一片和谐客套的气氛中,结束了《南方周末》的专访。
  没过几天,《南方周末》最新一期出版。
  中页多了一篇标题为“谭张:我或许是武侠最后一位大家”的专访,标题很吸引眼球,但内容无疑就是复述了一下采访时的对话而已。
第123章
谈笑风生
  在《南方周末》采访后的一段时间里,又陆续赶来了几家诸如《华商报》、《扬子晚报》、《金陵晚报》等记者,前来采访张谭。
  可见张谭的大名,已经跻身主流文人骚客一行了。
  本身《射雕英雄传》的发行量,就创下了大陆武侠小说销量的记录,在张谭之前,因为时间久远、盗版横行的关系,尚未有一本港台名家的武侠,正版销量能突破五十万册。当然算上盗版,《射雕》的成绩就不足称道了。
  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段时间,港台武侠已经在国内掀起阅读潮了,盗版印刷一版又一版,张谭小时候看的武侠小说,全都是盗版书。可以这么说,港台名家在内地红是红,但真心赚不到几个钱。
  也就是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生活条件好了,曾经看盗版书的读者们,才开始转而购买正版书。
  张谭是赶上了一个好时机。
  今后十年时间将是武侠最后的辉煌,同时也是正版开始增多的时代,彻底杜绝盗版不现实,但至少该赚的钱能赚得到了。往前是盗版书的时代,往后是电子阅读的时代,能让纸贵的时代,只在现在。
  十六岁的少年,年可入版税过百万。
  自然引得各大报纸争相报道。
  不仅仅是报纸,国内目前的三大门户网站,薪浪网、馊狐网、养猪网,也都在十月里,先后派了记者过来采访张谭,并在文娱板块,给予了篇幅不小的报道。
  “射雕一出引各路英雄叹服,武侠宗师谭张竟是高中生。”——薪浪网。
  “十六岁少年的武侠之路。”——馊狐网。
  养猪网:“高中生如何年入百万,事实竟然是这样。”
  报道有一窝蜂的感觉。
  但这就是新闻的本质,一旦有能吸引眼球的新闻,就一哄而上去报道,即便派不出记者,也要转载一下别人的报道。
  张谭就这样,伴随着《射雕英雄传》的火爆,第一次进入了许多国民的眼帘里。
  武侠、十六、高一、作家、年入百万,都成为了张谭的个人标签。
  连带着双墩中学也出镜率大增。
  校长张广和,还受到了薪浪网的采访,记者询问他:“张谭在学校里是什么样的表现?”
  “啊,这个,张谭是我们双墩中学非常优秀的学生,学习勤奋、尊重老师、友爱同学、积极参与各项课外活动,在语文、音乐等方面,有非常优异的天赋……总之我们双墩中学会积极培养张谭,为他创造良好的环境,让张谭能够专心创作的同时,又不耽误学习……我们的宗旨就是,鼓励学生的兴趣特长,同时要求学生能够将本职的学习做好,我们相信任何学生,他的天分是一个方面,环境和努力也是一个方面,双墩中学在这方面的教学,略有心得。”
  张广和洋洋洒洒说了一大通,差点把记者给说得打瞌睡。
  而最终的报道上,只引用了张广和的一句话:“据张谭的校长说,张谭在校表现十分优异。”
  然后几次上网刷新薪浪网网页的张广和,看到了记者的报道,通篇没找到自己的名字,当下就大怒:“薪浪网的记者,新闻采编能力令人堪忧!”
  正欲在下面追加一个差评时,桌子上的电话响了。
  是县教育局局长打来的,中气十足:“广和啊,你真不够意思,你们学校出了这么大的天才,你竟然没跟我提过!”
  “王局,瞧你这话说的,我这不也是被打了突击,现在还没回过神来吗。”张广和应付的说,若是王局长能看到他的表情,就知道眼神里透露着不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94/364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