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囊(校对)第29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97/458


王安说:“立刻送还贵妃,另外再找十个相同的箱子装满器物,钱币一并送去。”
然后,王安派人对贵妃说:“刚才拦下贵妃的箱子,只是想知道贵妃箱子的式样,好盛装礼品。”
贵妃因而大喜,光宗也非常高兴。
643、朴恒
【原文】
尝有觅亲尸于战场,溃腐不可物色者。高丽臣朴恒父母殁于蒙古之兵,恒从积尸中得相似者辄收瘗,凡三百余人。此亦一法。
[述评]
元祐间有大臣某,父贬死珠崖,寓柩不归。既贵,自过海迎取。岁久,无能识者。僧房中有数柩枯骨,无款记。不获已,挈一棺归,与其母合葬。后竟传误取亡僧骨者,方知朴恒有见。
【译文】
在战场上认领亲人的尸骨,常会发生因尸首溃澜而无法辨认的困扰。有个高丽臣名叫朴恒,他的父母死于蒙古兵之手,朴桓无法辨认明确,只好将尸首中觉得相似的便予以收葬,结果一共埋葬了三百多具尸体。这也是安慰死者亡魂的一种方式。
[述评译文]
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有位大臣,年轻时父亲因罪贬至朱崖,不久死于当地,棺柩一直没有运回家乡。该大臣显贵后想迎父棺回乡,来到停棺的寺庙,只见停放着好几口棺木,尸体已成枯骨,也没有姓名记号,于是大臣便随意取了其中一口棺木与他母亲合葬。事后曾经传出他误运了和尚的棺木回家的流言。
发生这种事后,我们不得不说朴恒的做法有他的道理。
应卒卷十七
【原文】
西江有水,遐不及汲。壶浆箪食,贵于拱璧。岂无永图,聊以纾急?集“应卒”。
【译文】
滔滔而逝的西江水,却遥远得不能解燃眉之急。一箪食一壶水,有时比璧玉还珍贵。人生难免有危难,正确的应变,才能化解突发的灾难。
644、张良
【原文】
高帝已封大功臣二十余人,其余日夜争功不决。上在洛阳南宫,望见诸将往往相与坐沙中偶语。以问留侯,对曰:“陛下起布衣。以此属取天下,今为天子。而所封皆故人,所诛皆仇怨。故相聚谋反耳。”上忧之。曰:“奈何?”留侯曰:“上生平所憎,群臣所共知,谁最甚者?”上曰:“雍齿数窘我。”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齿,则群臣人人自坚矣。”乃封齿为什邡侯,群臣喜曰:“雍齿且侯。吾属无患矣。”
[述评]
温公曰:“诸将所言,未必反也。果谋反,良亦何待问而后言邪?徒以帝初得天下,数用爱憎行诛赏。群臣往往有觖望自危之心。故良因事纳忠以变移帝意耳!”
袁了凡曰:“子房为雍齿游说。使帝自是有疑功臣之心。致三大功臣相继屠戮。未必非一言之害也!”
由前言,良为忠谋;由后言,良为罪案。要之布衣称帝,自汉创局,群臣皆比肩共事之人,若觖望自危,其势必反。帝所虑亦止此一著,良乘机道破,所以其言易入,而诸将之浮议顿息,不可谓非奇谋也!若韩、彭菹醢,良亦何能逆料之哉!
【译文】
汉高祖刘邦即帝位后,大肆封赏了二十多位功臣。还未封赏的将领,为了争赏而争相表功。高祖住在洛阳南宫时,见将军们常聚在一起窃窃私语,于是召来张良(字子房,佐刘邦灭项羽,封留侯)询问,张良说:“陛下由平民取得天下,今已贵为天子。但所分封的对象都是旧友,而往日与陛下有仇怨的都遭到诛杀,将军们担心自身的安危福祸,所以聚在一起密谋造反。”
高祖感到非常不安,问张良有何对策。
张良说:“陛下生平最讨厌的,而大臣也都知道的人,是谁?”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97/45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