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3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06/608

  何濡叹道:“七郎所言是不错,可顾允不优柔寡断的话,我们原本可以两不得罪……”
  “世间安得两全法,”徐佑迈步前行,身姿飘逸,大笑道:“不负飞卿不负心!”
  “好一句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飞卿不负心!”
  桥东头突然走过来一人,穿着僧袍,容貌丑陋,皮肤黝黑,唯有一双眼眸晶莹剔透,不染尘埃,让人顿生好感,他快步赶上徐佑,双手合掌,恭敬的道:“尊驾可是微之郎君?”
  徐佑还礼,奇道:“你认得我?”
  “不认得!”僧人笑了起来,细碎的白牙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道:“只不过整个扬州可以念出‘世间安得两全法’的人,窃以为非幽夜逸光莫属!”
  这个马屁拍的高级,徐佑正色道:“法师言重了,仅残诗两句,难以达意,乃戏作而已,当不得此赞!”
  僧人维持着笑容不变,道:“郎君观流水群鹅得残诗两句,却依稀暗含佛法之精义,难怪连竺师叔都尊郎君为六字之师!”
  “嗯?”徐佑故意露出惊骇之色,道:“法师究竟何人?”
  僧人再合掌下拜,道:“贫道竺无书,为本无宗宗主竺真人座下弟子,行七!”他直起身,笑的眼眸弯成了月牙,道:“由于贫道浑身黑如漆,人称漆道人!”
  唐朝之前,僧人也被称为道士,这个道是修行的道,并非道门专有,所以和尚也好,道士也罢,皆可自称贫道。
  唐朝之后,和尚的自称有贫僧和,也有贫道,并行不悖。直到元明之后,才逐渐分道扬镳,和尚称僧,道士称道,一目了然。
  徐佑觉得此人十分有趣,道:“失敬失敬!原来是竺宗主高徒,若论佛法,我不及法师万一,更不能和竺上座相提并论,又岂敢做那六字之师?”
  竺无书笑道:“微之郎君可记得无尘师弟?”
  那个跟在竺法言身后的壮和尚?
  徐佑忙道:“自然记得,我和无尘法师甚是相得,可白贼之乱后,钱塘内外阻隔,再没有无尘法师的消息了!”
  “无尘师弟在白贼之乱前离开钱塘回了金陵,侥幸躲过了杀身之祸。我在金陵时和他最为亲近,经常听他提起,说微之郎君乃是我沙门的大毗婆沙,若论佛法,除师尊外,我辈皆为末学后进!”
  念起竺无尘,徐佑对那毫无心机的胖和尚观感上佳,慨然道:“当初无觉法师悔悟自杀,无尘法师悲伤太过,我才以偶然听来的佛理经文劝慰他,不想无尘法师因此开悟,竟称我为大毗婆沙,佑实在汗颜,愧不敢受!”
  “郎君当之无悔!”竺无书突然低声道:“师尊似也有此意,等日后时机成熟,或会拜郎君为大毗婆沙。不过这件事尚在酝酿之中,郎君切莫外泄……”
  徐佑呆住了,大毗婆沙是佛门很重要的名号之一,哪有轻授于外人的道理?更何况他和竺道融缘锵一面,凭什么对他青眼有加?
  “法师说笑了……”
  “贫道几个胆子,敢拿这样的事和郎君说笑?”竺无书不愿继续这个话题,眼见越来越多的人往附城的方向去,笑道:“这些都是准备今日一睹郎君风采的民众,只是不认得郎君,错过了良机……”
  徐佑今日和魏无忌辩诘《春秋》,消息早就通过各种渠道传了出去,不仅文人名士齐聚郡守府,连老百姓也爱凑热闹,纷纷结伴前来,瞧着声势,怕不是有上千人。
  当下和竺无书同行,进了附城,入了郡守府,顾允早等候多时,看到徐佑,疾步走到跟前,一把紧紧抱住,久久不愿松开。
  “微之!”
  “飞卿!”
  执手相望,顾允俊目里闪烁着喜悦的泪光,道:“我几次欲往明玉山,又怕误了微之的文业,这一年来朝思暮想,真是愁煞了人!”
  “我虽闭关不出,可也时常忆起飞卿,原想着你忙于政务,会不会容颜疲惫,稍逊风姿,今日一见,却犹胜往昔!”
  两人一番叙旧,旁若无人,何濡轻咳几声,徐佑这才拉着竺无书和顾允介绍相识。见礼毕,携手去了后园,也是此次论辩的场所。刚到拱门,听到里面人声鼎沸,热闹非常,首先入目的是奇巧精致的亭台楼阁,依山而建,或小或大,或直或曲,恰到好处的融入山色之中,让人神思逸飞,流连忘返。正中立着一座高高的木制圆台,八道红木桥如观音千手,连接四方的回廊,高台下潺潺溪水淙淙流过,真是无处不雅致,无处不尽美!
  “此地名为细腰台,你看那高台中间盈盈一束,桥身八方通达,若衣袂飘飘,正是美人红裙,自有幽香。”
  徐佑笑道:“怪不得飞卿整日操劳,还能神清气爽,府内竟有这般的好地方。”他并不感到惊讶,当初任钱塘县令时,顾允就把钱塘县衙的后花园收拾的美轮美奂,这是门阀子弟的天性,受不得简陋的处所,不过当时风气如此,世人只会夸赞有品位,却不会因为顾允官位在身,就弹劾他奢华无度云云。
  “我也不常来,偶有闲暇,会请歌姬登细腰台弹曲助兴,寥遣忧思。”顾允说着兴奋起来,道:“今日为了给微之助威,我特意请了李仙姬前来。你要知道,那李仙姬号称江东第一名妓,比起金陵双艳的崔元姜和冯钟儿也毫不逊色,她等闲可不出门奉客,要不是听说微之要来,我可是请不动这位女郎的大驾!”
  “飞卿太谦逊了,区区一介歌姬,还能不给你顾府君的颜面?”
  顾允大摇其头,道:“微之一向不喜秦楼楚馆,甚少和曲中人来往,所以不知道这李仙姬的名头。她原是光禄大夫李览的女儿,自幼知书达理,诗赋声律、琴棋书画无所不精,豆蔻之时已轰动金陵,据说提亲的人几乎要踏破李氏的门槛。只是……”
  “只是什么?”徐佑看顾允似有难言之隐,忍不住问道。
  “只是后来巫蛊之变,李览牵扯其中,被主上诛杀,妻女十数人没入营户。李仙姬辗转流落扬州,很快就艳名远播,深得前扬州刺史柳权的青睐,加上李览在朝中故交很多,虽然身份卑微,却也没人敢欺辱她。所以我请她来,她若不愿,那也没有丝毫的办法。”
  巫蛊之变?
  徐佑对这件事大概有点印象,只是这具身体的前主人不通世务,巫蛊之变发生时年岁尚小,并不知道具体内情,听闻到此,皱起眉头,侧身看了何濡一眼。
  何濡微微点头,示意他知晓内情,徐佑便不再问顾允。他在顾允面前从来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形象,这个人设建起来不容易,绝不能轻易毁掉。
  “原来如此!”
  徐佑脸上露出慕艾之意,道:“飞卿说的我心头痒痒,今日倒要看看江东第一名妓到底有何等惊人的手段!”
  顾允大笑,道:“李仙姬多年来从不以色侍人,微之若有幸成为入幕之宾,我就送你一份大礼!”
  “什么大礼?”
  “新安太守羊橦珍藏的《荐季直表》真迹!”
  “啊?”徐佑震惊道:“当真?”
  “当真!”顾允眯着眼,略有些得意的看着徐佑的神色,笑得像极了小狐狸,道:“羊太守想求我一幅《洛神赋图》,我要他拿《荐季直表》来换,那老儿虽然不甘心,却还是送了过来。我知微之书法冠绝一时,想必对钟繇的真迹不会不动心。”
  徐佑搓了搓手,舔着脸道:“要不换个赌注?你也知道,我不会讨女郎的欢心,李仙姬久在青楼,什么样的男子她没有见识过,哪里会对我网开一面呢?”
  顾允慢悠悠的跨过园门,道:“那我不管,想要《荐季直表》,就看微之能不能博美人一笑!”
第一百零三章
笑柄
  顾允和徐佑前后出现,他们号称江东连璧,真是陌上人如玉,公子世无双。嘈杂的人声顿时变得寂静起来,无数道目光从蜿蜒曲折的回廊里投射到两人身上,相比之下,看徐佑的视线更多,也更炽烈。
  徐佑年少成名,却只是赳赳武夫,扬州士林认识他的人寥寥可数。后来贬谪钱塘,再以文采震动江左,也仅在钱塘湖雅集时公开露面而已,所以大多数人只闻其名,不识其人。
  顾允引着徐佑沿着山石铺就的小道,从园林假山拾阶而上,来回拐了三四次弯,到了回廊三层正中的位置。
  “这就是徐佑?”
  “应该是吧,幽夜逸光,仅看走路时的仪姿就知道名不虚传!”
  “除了徐微之,顾府君何曾倒履相迎过他人?”
  “据说府君和徐佑相交莫逆,今日一见,两人果然情同手足!”
  众人悄声议论着,顾允先把徐佑介绍给左右,有郡守府的官员,也有吴县的清贵,有明法寺的僧人,也有林屋山的道士,顾陆朱张的子弟也来了不少,其中就有徐佑熟识的张桐张修永。
  “微之,钱塘湖,哦,现在应该叫西湖了,西湖一别,已过三载,我多次想去明玉山拜会,却迟迟未能成行,引为憾事。今日吴县重逢,幸何如之?”
  徐佑见张桐不复当年狡黠模样,举止间透着几分老成稳重,看来这些年别人也都没有闲着,拱手笑道:“得见修永,亦是不胜之喜!”
  四下见礼完毕,顾允拉着徐佑入座,其时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翠竹摇曳,青鸟穿林,雅士群集,乐而忘言。不知是顾允府中豢养的歌姬,还是从青楼里请来的名伶,从八方红桥款款登上高台,身姿曼妙如轻柳,端的是美艳无双。众人推杯换盏,倒仿佛是来寻欢的,并没人那么不识趣的提起徐佑和魏无忌的辩诘一事。等酒过三巡,看了六支舞,听了九首曲子,终于有人按捺不住前来发难,只是所有人都没想到,第一个竟是个看上去年岁不大的清秀小和尚。
  顾允身为吴郡太守,扬州刺史府迁到金陵之后,大半个江左其实就是以吴郡太守为尊。所以贵为今日宴会的主人,无论有没有收到邀请,但凡有点头脸的人物都会主动前来捧个场,明法寺和林屋山自然也不例外。
  佛道之间虽然不再像以前那样剑拔弩张,可争锋的势头并没有因为皇帝的干预而稍稍减少,只不过从明面转移到了地下,从武斗变成了文斗,更像是一场看不到硝烟的战争,血腥不足,残酷依旧。
  这小和尚身穿白衣,在佛门的品阶不算高,举止故作镇定,神色看似谦卑,实则透着桀骜,虽长年和青灯黄卷作伴,可眼眸里不见清明,暗藏着压抑的yuwang和野心。徐佑何等毒辣的眼神,只需要看一眼,就明白这人是为了借己扬名,来着不善。
  扬名不是罪恶,世人谁不想成名?而成名的捷径之一,无非是踩着前人的肩头一步登天,当年他就是凭借碾压陆绪开启了咸鱼翻身之路,今日这小和尚无非是另一个自己罢了!
  宴会表面上看其乐融融,其实自有规矩在。东南西北四方,以主次贵贱上下不同,分别安排各阶层的人落座,小和尚区区一白衣僧,无品无名,贸然跑到主人的区域,显得莽撞又失礼。
  立刻就有人要大声斥责,顾允摆摆手,示意他们稍安勿躁。小和尚气定神闲的站在那里,白衣随风而动,颇为引人注目,轻声道:“小僧冒昧来向徐郎君讨教……”
  话音未落,从后面急匆匆赶过来一黑衣老僧,一把拉住他,低声斥道:“无印,你做什么?来时你师尊怎么交代你的,莫非全忘记了?”说着又忙对顾允施礼,道:“府君,小儿辈冒冒失失,得罪莫怪!”
  “知事言重了!”
  顾允认得这老僧,名叫竺无进,平日里和官府以及士族打交道的都是此人。他饶有兴致的看了眼小和尚,问道:“这位是?”
  知事僧竺无进面露尴尬,道:“这是寺主的弟子竺无印,常年在寺中礼佛,甚少外出。今日躬逢盛会,寺主让我带他来一睹诸家名士的风采,以长见闻。”
  佛门的基层组织结构为“三纲”和“两序”。一寺里有上座、寺主、维那,此为“三纲”,上座为三纲之首,但实行的是集体领导制,寺务由三纲协商负责。三纲之下,有东、西两序,西序选学德兼修者担任,称头首,有六职。东序选精通世事者担任,称知事,也有六职。这老僧为东序的知事,难怪说话通透,没有普通僧人的迂腐和自矜。
  明法寺的寺主是竺法常,竺道融的三弟子,和竺法言、竺法识是同门师兄弟。竺道融在白贼之乱后任命竺道安为明法寺上座,主要是为了稳定军心,具体寺务其实都由竺法常处理。徐佑化身林通时曾把竺道安气得两次吐血,却没和竺法常打过交道,不想今日先遇到了他的弟子。
  “既是竺寺主的弟子,那就不必拘礼……来人,看座!”
  竺无进恭敬的道:“谢府君体谅!”然后侧过身去,以目示意竺无印,让他赔礼后推辞离开。
  竺无印视若无睹,却也不入座,道:“小僧只有数句话和徐郎君言说,不必坐了!”
  竺无进冷汗都要下来了,尴尬的对顾允笑了笑,转头就要狠狠的训斥竺无印。这个师弟平时最得竺法常看重,悉心栽培,又以佛法精通驳倒过众多位师兄,故而小小年纪,养成了目中无人的凛然傲气。
  本来年少气盛,有些许傲气无妨,毕竟他是竺法常疼爱的弟子,也确实有真才实学,大家在寺里都会让着他一点。可太守府不是明法寺,顾允也不是竺法常,他这样当面挑衅,后果无法预料。
  “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06/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