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57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72/608

  当然不是!
  安氏立国百余年,历经五帝。高祖安师愈为天下建功,救汉人半壁,四海威服,万众敬仰;至太祖安子道,抑制豪强,减免税赋,劝课农桑,奖掖经学,上承父荫,终开创永安之治,号称盛世。虽晚年北伐大败,导致国力受损,可瑕不掩瑜,大楚的根基仍在。
  再到元凶安休明,固有荼毒之痛,翦坠之哀,但他在位仅有年余,尚未酿成大害就被杀;然后是太宗安休林,继位以来,宽仁宣惠,外有徐佑开疆拓土,内有谢希文致君於道,故能内清外晏,四海谧如,将大楚重新拉回正途,几乎再现永安前期的盛世,可惜天不假年,徒呼哀哉?
  而安休渊称帝至今不过半年,再怎么残虐无度,安氏的人望仍然处在相对高峰,金陵百姓厌恶的只是他这个人,若真的被废黜,说不定会举手欢呼,可要是这样像猪狗似的毒死安氏的诸多子弟,别说百官不服,江东百姓也不会心服。
  皇权神圣!
  这四个字,是压在所有野心家头顶上的巨石!
  造反的途径自古有二,一是趁天下大乱,皇权凋敝,各地军阀占地盘,广积粮,扩军备战,最后谁的拳头大谁当皇帝,名正言顺。一是在朝局稳定的时候,不断的立功受赏,步步高升,再掌军权,掌政权,架空皇帝,满朝腹心,直至篡位。
  然而,不管哪条路,造反从来都是英雄和枭雄们最难走的一条路。
  王莽从二十四岁入仕,谦恭养望三十年,期间杀子求名,各种起起伏伏,方开篡夺之首例,在历朝历代的贵族革命和平民革命之外,以禅让的方式,当了新朝皇帝。
  曹操连王莽还不如,从184年剿黄巾起始,到216年封魏王结束,整整三十二年,挟天子,令诸侯,对内灭割据,对外降戎狄,真正的英明武略,略不世出,然而他还是没敢走到终点。
  刘裕兼有曹操之智略权术和王莽之心黑手辣,且彼时晋室早已衰微,民心尽失,他起于匹夫而并六合,也足足历时二十一年,才能定乱代兴,创有宋一朝。
  所以,徐佑此时此刻面对的局面,几乎是他成为大将军以来,最为凶险的一次!
  他可以选择杀光高台上的所有人,但门阀世族的势力遍布天下,只要有人登高一呼,立刻遍地烽火,要多少年才能平叛?再要多少年才能让江东按照他设想的路走向昌盛和强大?
  北魏不是狼,不是虎,而是随时都能翱翔九天的龙!
  元瑜不会给他太多时间。
  这时,朱信带人赶到,五百近卫骑着战马,张那种所向披靡的气势让现场气氛紧张到了极致,右卫将军指挥着三百名御刀侍卫挡在前面,双方泾渭分明,随时可能爆发冲突。
  既然不能善了,就得防患于未然,徐佑当机立断,低声吩咐朱信,道:“你速速回府,告诉谭卓、鲁伯之,何濡叛变,毒杀主上及殿下多人,现已逃之夭夭。传我谕令:命幽都军封锁金陵通往内外的水路,不许任何船只进出,违者立斩;命奉节军进驻石头城,占领西州城和东府城,全城实施禁令,任何人不得外出,违者立斩;命翠羽军盯住中军大营,若有异动,可由明敬临机决断,但,尽量以击溃为主;命秘府全力监控三品以上官员的府邸,必要时候可以优先控制女眷和嫡子,切记,只能抓人,不许杀人!”
  “诺!”
  朱信留五百近卫守在徐佑身边,勒马回转,正要离开,右卫将军厉声道:“曹将军,拦住他,不能让他去调兵。”
  刚刚从慌乱的人群里挤过来的曹擎带着两千名部曲匆匆抵达高台,今日为了维持秩序,他手下足足有五千中军在附近,是目前可以调动的最大战力。只要曹擎站在朝廷这边,五千精锐悍卒,就算不能杀了徐佑,也能逼他不得不退。
  等徐佑一退,朝廷有大义在,中军十数万就可稳住金陵,再从各州调兵勤王,那时胜负的天平就会向己方倾斜。
  庾朓抓住机会,道:“曹将军,徐佑弑君,请将军即刻下令,捉拿此贼,死活不论。”
  曹擎手握刀柄,神情万分复杂的看着徐佑,麾下部曲正好在外围把朱信拦住,若是他不开口放行,朱信只能杀出去,可必然会贻误战机,一旦让门阀和百官反应过来,后果难以预料。
  “太尉,你,你……为何要如此?”
  徐佑还没答话,顾允突然站了出来,目光坚定的道:“微之,我信得过你!无论如何,我都站在你这边!”
  徐佑看过去,对他微微一笑。
  顾飞卿这个朋友,十余年过去,他终究没有交错人!
  “曹擎,你随我多年,我是什么人,你自己应该有准确的判断。今日之事,与我无关,这是太后懿旨,原是为了废黜当今,另立桂阳王为君,尚书令、中书令、左仆射皆有参与。我若谋逆,毒杀了他们就能自立,要这份懿旨又有何用?”
  他微微扬手,懿旨飞向曹擎。
  曹擎接住,打开一看,果然如徐佑所说,上面写的明明白白,要立桂阳王为君,还有太后的盘龙印。
  哪怕徐佑真要谋反,欲借这道旨意把桂阳王当成傀儡,那也没有杀死他的道理。
  曹擎素来对徐佑又敬又畏,跟着他尸山血海杀出来,早被朝臣们视为徐党,不管是为袍泽之义,还是为了其他,选择站边,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艰难和痛苦。
  “太尉,我信得过你!”曹擎大踏步走到高台边缘,道:“放开路!”
  中军也是徐佑带出来的兵,并没有和徐佑作对的意图,闻令立刻分开两侧,朱信纵马狂奔,很快消失在视野里。
  庾朓等心里一凉,知道大势已去。
  “曹擎,你让另外三千人不要再往高台靠拢,分出一部分前去湖边疏散百姓,让他们有序离开,尽量减少踩踏拥挤而引发的伤亡,再分一部分去秦淮河边灭火救灾。这里的两千人,护送诸位令公和使君们回宫。”
  “诺!”
  曹擎转身正待下令,右卫将军还不肯束手,突然拔出长刀,指挥着三百御刀侍卫冲杀过来。
  徐佑踏前一步,双手扬起,大宗师的威压瞬间笼罩,庞大无匹的真炁凝如实物,仿佛山岳呼啸着从天而降。
  右卫将军脸色剧变,长刀倒刺入地,双腿屈膝,重重砸向台面,任怎样挣扎也无济于事,只能低头保持着近乎于羞辱的跪姿。
  威压散去。
  扑通!扑通!
  他身后的御刀侍卫们也倒地大半,像是被抽尽了力气,别说厮杀,连御刀也拔不出来。
  “庾侍中,你真当我不敢杀人吗?”
  徐佑缓缓通过右卫将军和御刀侍卫中间,轻轻的脚步声却如惊雷炸响在每个人的耳边,来到庾朓面前,居高临下的望着他,淡淡的道:“你们跟我回宫,今日之事,我会调查清楚,给天下一个交代!如若不然,我也不介意先取几位使君的人头,让你们看到我决心。”
  到了庾朓这个年纪,其实并不怕死,但他需要考虑的太多,顾忌也就少不了,面对着如此强势的徐佑,只能低下高傲了几十年的头颅,道:“走吧,回宫!”
第九十二章
宛如天子
  回到宫里,按照级别,四品以下的被关在太极殿正中,三品以上的关在西殿,徐佑在东殿单独找人谈话。
  首先见的是柳宁,不说服柳宁,后续都是镜花水月。经过这一路的冷静,柳宁也恢复了理智,事已至此,首先要保存的是家族。
  和徐佑翻脸,可以想见,他手里的兵权无人可制,会把柳氏在金陵的子弟屠戮干净。
  得不偿失!
  哪怕以后各州举兵反攻金陵,但死去的人不会活过来,失去的家族势力会被其他门阀分而食之。
  为了效忠安氏,毁了家族基业,那是傻子才干的事!
  门阀争一世,不争一时!
  “……今日的惨剧,皆因何濡为复家仇而起。他献计玄武湖龙舟竞渡,荟聚皇帝和诸王,然后行废立之事,这你是知情的。但他不仅骗了你们,也骗了我。”
  徐佑叹道:“中书令何等睿智,怎么不想想,我要造反,岂会如此仓促?当众弑君、屠戮宗室,得罪了百官,恶了门阀,把朋友逼成了敌人,又失尽了民心,皇位坐得稳吗?”
  柳宁容色稍霁,以徐佑的才智,确实不会这样鲁莽和愚笨,道:“我自是愿意相信太尉,可事情闹到这步田地,天下悠悠之口,又如何堵得住?”
  “知我罪我,其惟春秋!”
  徐佑眼神流露出几许悲怆,可语气却坚毅如铁石,道:“我受先帝知遇之恩,立誓绝不相负,只要中书令点头,一切还依旧制,从皇室另择新主,你、我、尚书令和左仆射仍是顾命,共同辅政。”
  这是把庾氏从顾命序列再次踢了出去,拉拢人是有技巧的,对所有人好,那就没人会领情,只有拉拢一部分,打压一部分,两者对比,高下立判,方能收买人心。
  柳宁未必信了徐佑的话,但这个时候没有其它更好的选择,如果拒绝,他怕自己不能活着离开东殿,只能表态接受,道:“天意如此,我愿助太尉另立新主,稳定朝局,免百姓动荡之苦。”
  说服了柳宁,接着是谢希文,徐佑只问了他一个问题:“君上、社稷和百姓,孰轻孰重?”
  谢希文默然半响,俯首作揖,道:“愿听太尉吩咐!”
  谢希文回到西殿,陶绛得知他决定继续和徐佑合作,急道:“玄晖兄,你真的相信太尉他不是主谋?”
  谢希文目光清明,似有解脱之意,道:“我不知道,但我知道在玄武湖面临那等凶险的局面,太尉首先想到的还是百姓!”
  陶绛为之一滞,他想起徐佑命令曹擎的话,第一句就是疏散百姓,第二句是救火防灾……
  “今天的情形你也看到了,太尉绝不会束手就擒,若我们不依不饶,江东必然要发生大的动荡,汉人之间打生打死,最后都便宜了北边的胡人……”
  谢希文顿了顿,声音渐渐变得坚定起来,道:“如果非得做出选择,你我这样的寒门子,朝中无有根基,跟着太尉,总好过被门阀大族视若奴仆,任意驱使……”
  陶绛愣住了,末了长叹口气,道:“你说的对……”
  有了柳宁、谢希文和陶绛的支持,左右卫倒戈,中军坚定的站在徐佑这边,翠羽军、幽都军、奉节军全听徐佑一人的命令,庾朓独木难支,明智的闭嘴,太极殿里的百官们无人再敢抗议。
  随后,徐、谢、柳、陶四人联袂拜见太后,请了旨意,议定临贺王之子安遥光为新主。
  安氏尚存的男丁只余三人,一个两岁,一个三岁,唯有安遥光最大,五岁,自幼娇惯,没表现什么过人的才气,全凭年纪大取胜。
  柳宁提议说今天天色已晚,百官筋疲力尽,可明日再举行登基大典,谢希文反对,道:“国不可一日无君,我建议迅速迎新主入宫继位,乏累可以忍耐,但恐夜长梦多……”
  徐佑旋命陶绛带着旨意前往临贺王府迎驾,曹擎率两千中军随行护卫。安遥光年仅四岁,何曾见过这等阵仗,吓得嚎啕大哭,其母临贺王妃双眸垂泪,死死抱着安遥光登上御辇,浩浩荡荡的入了宫。
  徐佑站在首位,领百官于宣阳门外迎谒,太极殿里烛火照如白昼,奉安遥光升殿入座,即皇帝位。
  太常令袁灿奏请改元为升明,安遥光呆坐龙椅,不知所措,徐佑代为允准。
  依礼制,原该明年正月再改元,但为了尽快消除安休渊的影响,继位当日改元也并非没有先例。
  同时,尊尤太后为太皇太后,徐舜华为元嘉太后,生母临贺王妃为皇太后。然后颁诏历数安休渊的罪状,追废其为新野王,把桂阳王等殿下之死,也安到他的头上,贬谪姜皇后为新野王妃,其兄姜兴宗及孙超之、朱幼准等人全部赐死。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72/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