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门贵子(校对)第60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02/608

  “好意?”
  柳红玉恨恨的戳了戳山宗的额头,道:“我看他就是让你背黑锅背习惯了……”
  山宗歪着头,满脸尴尬,看向徐佑的眼神真是一言难尽。
  还能怎么办?
  打又打不过,娘家还厉害,名头也不小……
  徐佑只能回了个眼神:兄弟,忍了吧。
  武力值不能决定家庭地位,他自己是大宗师又怎样,詹文君离京,不是也得屁颠颠的追到钱塘去哄?
  家务事,理不清的。
  ……
  “柳夫人,我以为你是女中豪杰,巾帼不让须眉,这才不远千里,特来请你出任要职。李悝《法经》云,‘王者之政,莫急于盗贼‘,贼捕司负责缉盗、抓贼、刺奸,再交有司审讯、核查、定谳。若天下无贼,则国泰民安,其职司何等之重,没想到你却惧怕区区流言蜚语,望而却步……也罢,既然我看错了你,那此事不再议了。反正女子不可为外朝官,是那些士大夫们的俗见,你们又自个不争气,我也无能为力……”
  一席话说得柳红玉挂不住脸,腾的站起,道:“谁说女子不争气?好,不就是贼捕司吗,我干了!”
  徐佑黑着脸,道:“你当朝廷是你的闺房吗,想来就来,想走就走,要是干不长久,干不出实绩,那就不要来。”
  “别小看人,我愿立军令状,三年之内,徐州境内,再无贼患!”
  徐佑笑道:“这可是柳夫人你说的,我给你三年!”
  柳红玉惊觉中了徐佑的激将法,可她是豪气干云的侠女,说的话必然作数,也不后悔,道:“三年!徐州无贼!”
  搞定了柳红玉,又在彭城逗留两天,徐佑继续北上青州,视察沿途郡县,并在初秋之时,抵达黄河南岸、两国接壤的边境。
  徐佑的突然莅临,让邺都方面大为震惊。
  不仅魏廷紧急向金陵发出国书,质问徐佑此来青州的目的,还通过各种私下途径,联络楚国头面人物,询问个中详情。
  曾几何时,不可一世的鲜卑人,竟这样畏惧一个汉人,世道轮回,如此奇妙。
  徐佑给北魏的回复很简单:江东酷热,北上避暑,观山河景,不日折返。
  魏廷始安。
  在青州待了五日,徐佑宣布朝廷任命,拔擢原西凉降将李璧为青州刺史。
  这是卜天叛逃后,青州迎来的新一任刺史。
  作为和北魏东部对峙的最重要的州,谁也没想到,徐佑会把这个至关紧要的职位交给李璧。
  不过,仔细想想,也能理解。
  李璧虽是西凉旧臣,但曾经位高权重,极有才干,投降后在江东根基较浅,只能依附徐佑,不怕会生二心。
  而且他善守不善攻,这是徐佑对北魏发出积极信号,说明大楚暂时无意开战。
  随即,由青州刺史府行文北魏相州和济州刺史府,双方建立了联动机制,积极沟通,避免发生战略误判。
  徐佑安顿好青州事宜,走河道南归,先至兖州,和齐啸见面,听取他的工作汇报,再经泗水到洪泽湖,途径盱眙县时,稍作逗留。
  盱眙是淮河东线重镇,位于淮河和洪泽湖的交汇处,但徐佑每次经过都形色匆匆,这次返京,特地抽出时间来检视当地的城防。
  盱眙县令全程陪同,殷勤但不谄媚,是个妙人,等检视完毕,见徐佑心情大好,凑趣道:“盱眙别无雅致的所在,唯汉朝的铁山寺,尚存点古意,太尉若是有兴,节下可前头领路……”
  “哦?铁山寺,可是严浮调的开山道场?”
  “太尉学究天人,确实是严阿祇梨浮调出家修佛的地方。”
  阿祇梨,梵语,意思是佛教之导师,严浮调是汉人出家当和尚的第一人,他的所有著作都署名“严阿祇梨浮调”。
  可知学佛并不能让人谦虚,但严浮调是一代大师安世高的弟子,也该有这股子桀骜和自信。
  “走,去瞧瞧!”
  徐佑带着清明等几十名近卫,在县令的陪同下前往县城西南。
  这里属于方山丘陵地区,山腰陡峻、岗顶宽平、冲沟平浅,多条溪水在山底的裂谷里汇聚成天泉湖,深不见底,幽深碧绿,如天然的翡翠。
  经过横在湖面上的吊桥,进入郁郁葱葱的森林内,给人的感觉始终像是走在平地,可登上山顶,来到铁山寺门前,再回头时,发现突兀骤起二十余丈,仿佛抬足迈步,就入了天宫。
  徐佑突然停下,站在寺门前,眺望周边的山势。淮河好似缠腰的玉带,从盱眙县北蜿蜒而过,更远处是那烟波浩荡的洪泽湖,阳光洒下,泛起金光处处。
  许是停留的太久,县令心生惶恐,捉摸不透徐太尉到底是何用意,左右看看,却不敢说话,只是略带焦急的等候着。
  凉爽的山风袭来,松涛阵阵而鸣。
  “清明,你觉得呢?”
  清明低声道:“一河一湖中,平地登天宫。俯身探十丈,幽冥抓金龙。或许,天公神祝万方图上的谶言,正应在此地!”
第一百三十二章
白衣天子出明山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徐佑和清明无视盱眙县令愕然的眼神,对铁山寺和周边进行了初步勘察,几乎可以确定这就是天公神祝万方图记载的藏宝地点。
  只是铁山寺多次经历战火,现在的建筑物都是数十年前新造的,没有保留多少张角那个时代的印迹,想要根据藏宝图的提示直接找到宝藏,殊为不易。
  不过,徐佑的身份地位,也和当年那个潜入鹤鸣山、盗取五符经的林通天差地别,正所谓大力出奇迹,取巧不行,可以动用蛮力。
  他速令山宗调徐州军五千人进驻铁山寺,戒严方圆二十里,又命祖骓带着工部的精英赶到盱眙,再征调郡县兵和民众万余人,堂而皇之的进行挖掘作业。
  官方,就是这么硬气!
  日夜不停,大挖二十多天,期间遇到了各种技术难题,但在祖骓的组织攻坚下都顺利解决。
  徐佑坐镇山寺中指挥协调方方面面,保证所有人全力以赴,在七月初七凌晨,天将破晓之时,随着雄鸡唱白,终于找到了地宫。
  打开的刹那,金光四射而出,仿佛里面还藏着一个太阳!
  众人全都惊呆了。
  九条有数人高、十余丈长纯金铸造的金龙栩栩如生,张牙舞爪,气势汹汹,从正面给人绝对的压迫感。
  金龙后面,是堆积如山的金饼、金碗、金盘、金如意、金佛、金酒杯等,不计其数。
  粗略估计,大致有十三四万斤。(一斤为二百二十四克)
  这是可以让任何人为之疯狂的财富,怪不得风门为了它几十年不死心,天师道多位天师以及朱智、杨容婴等人围绕着它又发生了多少纠缠不清的爱恨情仇……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谁也无法幸免!
  祖骓惊叹道:“没想到啊,都说西汉以来国内的黄金不翼而飞,仅此地就藏有如此巨大的数量。”
  徐佑笑道:“得天下在民心,不在金银珠宝的多寡,张角的下场,足为后来者诫。”
  ……
  西汉储备黄金数目不详,后世推测在五六十万斤,实际应该大于这个数目。到东汉,这些巨额黄金却骤然消失不见。
  因此,黄金失落之谜,历来是后世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之一。
  为何消失?
  大致分为四种说法,一是佛教费金论,顾炎武、赵翼、陈直都持这个说法,但黄金在东汉初就大规模消失,那时佛教方兴未艾,这个锅扣不到佛祖头上;
  一是外贸输出论,彭信威和傅筑夫持这个说法,但两汉对外贸易是输出商品,换回金银,此论也是站不住脚;
  一是陪葬窖藏论,唐任伍持此说法,但较为重要的汉墓后来几乎全部被盗,为何盗出的黄金没有重新进入流通领域呢?不过,当时还有大量普通的商人官吏也藏有黄金,埋入地下,随战乱失踪倒是可能。
  还有一个,是后来很多人坚信的,西汉黄金是黄铜论。这个最具有迷惑性,其实也是有疑问的。
  《汉书食货志》有言:“金有三等,黄金为上,白金为中,赤金为下。”话说得再清楚不过了,黄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黄金,白金就是今天所说的白银,赤金就是今天所说的铜。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也可以佐证,该书卷十四上金部有“金,五色金也”、“银,白金也”、“铜,赤金也”等词条解释。
  所以,西汉的金,应该是黄金。
  整体而言,春秋时的金是指铜,战国到东汉时的金是指黄金,隋唐之后,如果赏赐的金后面加有计量单位,那就是黄金,如果不加,应该就是铜钱。到了明清,金单指白银,加“两”就是指黄金。
  历朝历代,不能一概而论。
  ……
  看到眼前的地宫景象,徐佑认为陪葬窖藏论其实最有道理。张角的黄巾军祸乱天下,不知抢了多少豪富之家,挖了多少贵戚之墓,抢来的黄金埋在铁山寺,若非种种机缘巧合,肯定再无重见天日的机会。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02/60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