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19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99/956

  从这些杂书的磨损程度来看,也是崔氏兄弟经常看的。
  崔秀宁看到这这多书,不禁有点自豪,祖上果然不一般,落魄成这样,还有这么藏书。
  此时,后院的西角菜地里,崔氏兄弟正在怨怼李洛。
  小崔一边有点心疼的拔起一根萝卜,一边说道:“这鞑子狗官当真混账。百姓如此艰难,还要在民家让百姓拿口粮给他们受用,不当人子啊。”
  大崔叹息道:“民不与官斗,何况是鞑子官吏?今日这位应该是汉官,还算和气的,已经不错了。二弟,万万不可恼了他们,招惹祸端。”
  小崔像是挖自己心肝似的又拔起一根萝卜,“我崔氏当年号称五姓七望,何等煊赫清贵。如今不但落魄到食不果腹的境地,还受鞑子欺凌,真是辱没祖宗。”
  大崔挑出一颗不好的青菜放进菜篮子,“等到鞑子重开科举,你我兄弟就有指望了。”
  小崔冷哼一声道:“忽必烈还会重开科举?他就是个骗子,信他还不如信鬼!再说,我也不稀罕胡人的科举,他们的功名,我都觉得腥臊。”
  大崔道:“小声点,别让鞑子官吏听见。考鞑子的科举是丢人,可我们不考,就没有出路,说不定哪天就要饿死。考了科举做了官,说不定还能为百姓做点好事。”
  小崔冷笑:“那也要等到元廷重开科举再说。我估计没指望,或许等老虏死了,真金即位才有可能。”
  大崔苦笑:“活着才有指望。咱兄弟都没有娶妻生子,不能断了香火。谁让汉人不走运,教蒙鞑坐了天下呢?”
  小崔一屁股坐下来,“大兄啊,等他们吃完这顿饭,我们就没多少口粮了。你看那么多雄壮的护卫,都是能吃的货色啊。”
  大崔发了会儿呆,忽然说道:“晚上咱好好伺候着,说不定那狗官一高兴,就赏点钱财给我们。”
  小崔呵呵笑了,“大兄,你这念头…挺好的。”
  半个时辰后,崔氏兄弟的饭菜献上来。李洛一看,除了一大锅糙米饭,就是一大盆萝卜,一大盆青菜。
  真的是…清清白白哦。
  “大官人,寒舍倾尽所有,只有这些粗贱之物了,还请海涵呐。”崔四三拱手“赔罪”。
  李洛很客气的笑道:“难为贤昆仲了,还请一起用吧!毋需客气。”
  毋需客气?
  大小崔有点错乱了。
  这是谁家啊。
第219章
这就是…崔家女婿的态度!
  众人吃着清清白白的饭菜,都觉得不错。虽然没有鱼肉,但众人也不是没有吃过苦的人。
  尤其是崔秀宁,感到这粗茶淡饭特别香甜,吃的眼泪汪汪的。
  李洛吃完,李沅很乖巧的主动给他和崔秀宁端茶。
  大崔见李洛等人吃的还算满意,也松了口气,很知机的说道:“官人,也就是今年托老天福气,风调雨顺,草民这才能敷衍一下今晚的吃食,要换了去年,寒舍也没有余粮啊。”
  李洛暗笑,这是叫苦哭穷了。
  怎么着?难道以为自己会发善心,给点伙食费吗?
  那不成。
  这不是李洛小气。而是…他有更好的法子。
  “怎么,你们兄弟二人,上没老,下没小,又没有妻妾要养,为何就缺了吃食呢?”李洛摆出诘问的语气,“难道是因为好逸恶劳?或者不务正业?”
  大小崔听得脸都绿了。
  这真是鞑子的狗官啊!
  你说为何百姓缺了吃食?这应该问你的鞑子主子,不该问我等!还说什么好逸恶劳、不务正业,我等只种着十亩田,却要缴纳十二贯钞的粮税科差,如何不缺吃食!
  这狗官的浑话,与“何不食肉糜”有何不同?
  狗官啊,你该去村里看看其他村民的米缸啊,有几家不是快空了?这才不到冬月,离过年还有两个多月哩,就已经这副光景了!今年冬天,铁定要饿死人啊。肯定又有人逃离当流民了。
  崔四三只能强笑着回答:“并非我等疏懒,而是每年收成大半都要应付税粮科差,是以口粮短缺。”
  “竟有此事?”李洛佯做惊奇的说,“如今朝廷有明旨,一亩田地不过纳税几升,人丁税也并不多,包银,丝料,俸钞每户不过五贯钞,加起来不过六贯钞而已。”
  大崔苦笑道:“明是六贯钞,实际上要缴纳十二贯。这多出的六贯,就是缺的口粮。”
  这些道道,李洛都是心知肚明的。
  十亩田,不过二十贯的收入,落到百姓口中不到一半,如何够吃?
  为何要缴纳这么多?因为还有很多乱七八糟的苛捐杂税,这些杂税不是交给朝廷的,而是各级官员的截留。
  为何?
  因为元朝的官员俸禄,实在太低了。后世说明朝官俸很低,明朝就是被元朝带歪的。
  官俸太低的危害是,各级官员可以明目张胆的在朝廷默许下搜刮百姓,而朝廷还无话可说,只能听之任之。
  元朝本来是没有俸禄的,官员完全靠税收截留,直接在百姓身上吃肉。后来忽必烈听了阿合马的建议,才定了官员俸禄。
  但是,低到什么程度呢?
  官俸最高的中书省丞相,才一百二十贯,还不是铜钱,而是纸钞,不通胀时也才值当几十两白银。你说够干什么的?宰相啊,这都不够养活家中奴隶的吧?
  更别提地方官员了。
  怎么办?
  笑话。有权在手还怕没钱?巧立名目勒索百姓不就行了?于是,到头来大小官吏反而不在意正式俸禄了。和搜刮的钱相比,那点俸禄屁都不是。
  元朝不但官俸极低,军饷也极低。但战斗力很强。为什么?同样的道理。蒙古大兵和探马赤军,主要收入就是战利品,仍然保留着部族军队的风气,打到哪抢到哪,抢一次够吃几年的,所以他们也不在意那点军饷。
  那么,既然作为朝廷大头开支的军饷和俸禄都不高,元朝的巨额税收都怎么花了?为何元朝皇帝还一直喊缺钱,不断的印发纸钞掠夺民财,以至后来通货膨胀?
  说起来可笑。元朝财政的大头开支,竟然是赏赐。
  赏赐贵族,赏赐密宗僧侣。
  忽必烈每年用于赏赐宗王和贵族的钱,就占了国库的近一半。赏赐番僧又是三分之一。说出来都令人难以置信。
  宗室和贵族以及密宗僧侣,占据大量土地和奴隶,已经富得流油了,皇帝还要连年大量赏赐,劫贫济富,这是何肺腑啊!难道皇帝傻了吗?
  当然不是。
  因为,这是蒙古的传统:分配战利品,赏赐战利品的传统。大汗的重要职责,就是分割收益,有福同享。
  你看,在蒙古大汗和贵族的眼里,国库不是税收,而是战利品。
  所以呢,根子还是在文化啊。
  李洛想到这里,对元朝的鄙视更进一步。他当然也知道大小崔的心思,却装作浑不吝的继续刺激:“本官看你家藏书颇多,一定是沉迷读书,以至于误了农桑,产出歉收,这才日子窘迫。”
  什么?
  这不是端起碗来吃…萝卜,放下筷子骂娘么?感情我们是因为读书不务正业才吃不饱饭?这是什么混账心思?
  大小崔闻言气的恨不得一脚踢死这个狗屁官人。
  大崔努力压制心中的怒火,神色寡淡的拱手,绵里藏针的回道:“好教官人知道,草民兄弟一直耕读传家,虽然喜爱读书,却只是农闲之时。田间地头,并无一丝懈怠。至于为何还吃不饱饭,草民只是一介百姓,就不得而知了。”
  李洛听了,忍不住哈哈大笑。
  大崔忍住怒气问道:“不知大官人何故发笑?”
  母亲的,耕读传家,乃是华夏美德,有何可笑?
  就是崔秀宁,也忍不住不着痕迹的给了李洛一个白眼。这大小崔极有可能是我祖宗哎,是让你肆意揉搓的?你这崔家女婿该有的态度呢?
  李洛停住笑,说道:“读书有何用?难不成还要科举做官么?本官告诉你,朝廷最少十年二十年内,绝对不会重开科举。”
  大小崔听到李洛的话,并无怀疑,都是心中郁闷。
  “小人读书,只为明事理,知荣辱,懂兴衰。至于科举做官,小人何德何能,安敢作此奢望。”大崔仍然不软不硬的说道。
  “明事理,知荣辱,懂兴衰,好大的志气啊。”李洛呵呵笑道,“那不知贤昆仲最明什么事理呢?”
  大崔淡淡道:“小人也不懂什么大道理,平日最爱看杂书。不过于农事,律法,兵事,算术都有所涉猎罢了。
  小崔说道:“小人也只不过懂些地理,水利,算术而已。”
  李洛点头道:“原来如此。那这就是实干之才了,为何不到县衙应募幕僚文书?”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99/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