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25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2/956

  李洛明白了,说白了尤宣抚的‘驿使司’虽然暗探很多,但都不专业,属于菜鸟级的业余间谍,业务素质远远比不上经过现代情报培训的特察局。
  但即便如此,那也不可小觑,毕竟对方的密探借着蛛网般的驿站系统遍布天下,怎么可能真那么弱?
  要知道,元廷可是有一千五百多所驿站。光尤宣抚所在的江浙行省,就有马站、轿站、步站、水站共计两百六十多个!
  “特察局虽然专业,但毕竟成立日短,人手不足。说到底蕴,肯定比不上尤宣抚的‘驿使司’。你们千万不要大意,哪怕对方是只纸老虎,你们也要当成真老虎。”李洛叮嘱道。
  李织肃然听训道:“社主所言极是,请社主放心。属下等必定时刻牢记社主教诲,不敢轻视对手。”
  李洛道:“那就好。你下去告诉其他人,战略上可以藐视对手,可战术上一定要重视。”
  “诺!”李织遵命,“社主,还有一事,李徐请示处置。他说,尤宣抚突然给他安排了一门亲事,让他娶临安一个小官的女儿。他不知如何是好。”
  李洛笑道:“尤宣抚这是不放心,怕李徐去了倭国不出力,或者背叛他,就干脆让李徐火速成家,李徐之妻就成为他的人质了。”
  李织皱眉道:“那…属下应该如何回复李徐?”
  李洛想了想,“让他娶!反正我们也要征日,起码接下来一段时间,我们和元廷目标一致,都是对付倭国,就让李徐好好做一次大元的好间谍。至于以后,有的是办法解决这个事。”
  “诺!”李织领命道,“属下会制定以防万一的…预防方案!”
  李洛笑道:“那就是你们特察局自主决定是否该做的,我不干涉就是。”
  作为一个上位者,有些话他当然不能明说。可聪明的下属,会主动说,主动做。李织就是这样的下属。
  李徐娶了尤宣抚介绍的女人又如何?又不是尤宣抚的女儿。李徐还不至于为这就主动背叛洛宁社。这些学生不但被洗过脑,而且物质上也很丰厚,当初挑选时就做出性格分析测试,不容易叛变。
  就算他背叛,李洛也能很快知道,完全有时间应对。
第271章
忽必烈的怒火…
  大宋复国的消息,风一般吹遍大江南北。闵、浙、粤的很多汉人和反元势力,纷纷响应,遥奉泉州的光复天子赵昌。首先起兵响应的,就是陈大举族妹、畲军首领许夫人。
  许夫人名陈淑桢,虽是汉人,统领的却是畲兵。在得知泉州之变后,许夫人立刻誓师扶宋,尽起麾下一万畲汉精兵,从汀州星夜赶赴泉州。
  整个南国,竟有星火燎燃之势。泉州附近,不到十天,就来了数十股“勤王军”,加起来总有好几万人。
  在这种情况下,泉州元军统帅完哲都,反而不敢轻易攻城了,只能等候圣旨。
  于是,奇观就在泉州城下上演了。
  泉州城内,有六万义军和海盗,泉州城附近,也有好几万反元义军,海上还有一万海盗留守战船,总兵力超过了十万人。
  可奇怪的是,没有人敢主动攻击完哲都的四万铁骑。城内的宋军不敢,泉州城附近的宋军同样不敢,海上的宋军(倭寇)也不敢。
  而完哲都,既没有攻城,也没有主动出击。
  完哲都当然不是怕了。他在等,等更多的“宋军”过来,等城外的宋军聚集起来,等城内的宋军出城夹击,然后他再雷霆一击,将这些乌合之众斩尽杀绝。
  完哲都,完全有这个自信。他甚至没有围城,任由城内和城外互通消息。他认为,城内一定会对赶来“勤王”的各股贼军封官许愿,再统筹指挥,内外夹击自己。
  完哲都为何要这么做?因为他最怕贼兵分散,这样就无法发挥大元铁骑的厉害。所以,他要给贼军机会,让他们拧成一股绳,也方便他毕其功于一役,不用像赶兔子那样不知道追哪只。
  …………
  赵宋复国的消息传到大都,元廷一片大哗,忽必烈勃然大怒。
  赵宋,是元廷的禁忌。任何以赵宋之名造反的人,哪怕只是个草寇,元廷也绝对不会掉以轻心。
  大明殿上,高高在坐的大元皇帝,看着满殿黑压压的臣子,目光充满冷肃。这个老男人张开双臂,用特有的浑厚声音说道:
  “死去的不会复活,除非邪灵作祟;被砍掉的脑袋不会再长出来,除非是壁虎的尾巴;赵宋既然已经灭亡,就不应该死灰复燃。这是违背神灵,违背长生天的罪孽,必须要受到最严厉的惩罚。”
  “日国的人啊,他们顽固的像石头,狡猾的像狐狸,可又愚蠢的像山狍。他们以为,煽动宋人复国,就能让朕回过头来镇压自己的奴隶,而没有精力向他们挥起鞭子!难道他们以为,隔着大海,蒙古大军的铁蹄,就踏不到他们的脑袋吗?”
  “日国人的罪孽不可饶恕。他们会受到上天的惩罚,倘若他们无罪,上天又怎么会派蒙古大军去惩罚他们?”
  忽必烈虽然说了一大段话,但他的声音并不激扬,甚至仍然慢条斯理。但语气中的无上意志,却丝毫不容置疑,充斥在恢弘堂皇的大明殿。
  上天的意志,就是忽必烈的意志。违背上天,就是违背他忽必烈。
  数百大臣屏气敛息的肃立大殿上,恭敬的聆听圣音,一声咳嗽也无。皇帝的声音听不出怒火,神色也很平淡,可是所有大臣都知道,皇帝很愤怒。
  忽然,大殿中一阵“咔咔咔”响,接着御案之下的基座上,忽然打开一扇门,里面一个小小的“纯金和尚”,手持木杵,机械的动起来,“铛铛”敲响钟磬报时。
  这是代表当时世界上顶尖技术的机械钟。机械钟在唐朝发明后,宋代又经过改进,到宋末已经比较成熟。钟表虽然是唐宋发明的,但经过元代百年的技术退步,到明代已经基本失传。
  钟声一响,知枢密院事、录军国重事伯颜就出列奏道:“大汗,奴才已经拟定好了对策,等候您的旨意。”(注:大臣自称奴才,始自元代。元代君臣,也是主奴。但是汉官自称臣,和清代很像。)
  枢密院掌管元廷军事,调兵遣将,参预军机当然是枢密院的权责。因为权势太重,一般枢密院使由太子或亲王兼任,臣子最多只能担任“知枢密院事”。
  所以,伯颜虽然是知枢密院事,实际上是主持枢密院日常事务的主官。伯颜是灭宋主帅,元廷名将,当然有资格执掌元廷军机大事。
  忽必烈眯着细长的眼睛,如同一头半睡半醒的狮子,“我的伯颜拔都,说说枢密院的决断吧。”忽必烈很信任伯颜,从伯颜的官职加起来长达两百多字就能看出他多么受宠。
  伯颜奏道:“奴才准备调遣高兴和黄华,领汉军五万协助完哲都。再令浙江水师和广东水师夹击海寇,水陆并进,贼兵不日即败。”他说的当然是蒙语,不少汉官大臣都听不懂。
  忽必烈点头:“可。枢密院拟旨,浙东宣慰使高兴,加平蛮右副都元帅。黄华,加平蛮左副都元帅,领汉军五万协助都元帅完哲都。”
  “喳!奴才遵旨!”伯颜领命。
  这时,右丞相安童出列奏道:“大汗,奴才有奏。高兴倒也罢了,是个好汉儿。可这黄华,乃是闵地招安不久的反贼,其麾下两万头陀军,对我大元是否忠心,仍未可知。让此人协助完哲都,奴才担忧…担忧黄华又做回反贼,坏了大事。”
  安童的担忧,也不是没有道理。这黄华原本也是反元义军,与陈大举、许夫人乃是同盟,不久前才受了招安投靠元廷,摇身一变成了元廷汉将。
  重用这样的人,的确有点危险。
  可是,安童虽然是右丞相,但毕竟太年轻了,还没有看透另外一层意思。忽必烈何等老辣,伯颜也是执掌军机多年的重臣,这君臣二人怎么可能看不到这点?
  伯颜笑道:“中堂勿忧。黄华乃是昔日反贼,如今却做着我大元的高官,他一旦率兵到了泉州,就是一个招牌。反心坚定的贼子,一定要出兵铁心灭他,这就分散了完哲都的压力。而反心不坚的贼人,看到黄华能做朝廷高官,必定也会生出二心,很可能倒戈投降,效仿黄华。”
  安童恍然大悟,原来如此。果然姜还是老的辣啊。
  伯颜继续道:“再者,黄华在贼军中臭不可闻,又怎会轻易再做贼人?就算他要反,贼人又如何敢信他?就算黄华反了,我们也可故意放出风声说他诈降贼军,借贼军的手杀他。”
  “退一万步,黄华真反了,又被贼军接纳,那又如何呢?在大元铁骑面前,无非是多两万送死鬼罢了,根本翻不了天,都不用完哲都出手,高兴就能灭了他。大汗如此英明,怎么会用错人?安童中堂实在多虑了。”
  安童不由拱手道:“大汗深谋远虑,奴才万万不及。”
  忽必烈微有不满,安童虽然乖巧懂事,毕竟是太年轻了。但是,一直很会知人善任的忽必烈,怎么会用一个经验不足的年轻人为百官之首?岂不矛盾?
  当然不是。这反而说明忽必烈“英明”,深谙帝王之术。
  因为,元朝宰相权势之重,直追秦汉,远胜唐宋。所以,一向乾纲独断的忽必烈,当然不会任命一个精明老辣的首相,不然的话,相权就难以压制了。就拿伯颜来说,如此受忽必烈信任,却也没当过中书省右相,只当过左相。
  大皇帝再次下令:“枢密院再拟旨,令浙江水师、广东水师,南北夹击海盗战船。有贻误军机者,锁拿进京。”
  “喳!”
  “派怯薛侍卫四人,分赴汉军和水师,督查军务,不得有误。”忽必烈也没忘记派怯薛侍卫去监视汉军和水师,他对汉人军队始终不放心。
  “降旨江浙左丞尤世显,令驿使司探查贼人消息,三日一报。再着驿使司严查通贼官民,一经查处,就地正法。”忽必烈又想起尤宣抚的‘驿使司’。
  “喳!”伯颜一迭声领旨遵命。
  说完了泉州镇压“宋贼”的军务,大元君臣又再度商讨起征日大略。
  伯颜再奏:“大汗,如今征日都元帅阿剌罕重病不起,预备人选阿塔海也拖拖拉拉,这征日主帅之职,势必要另委他人呐。还请大汗示下。”
  皇帝道:“那就委任凤州经略使忻都为征东元帅,加中书右丞衔。”
  伯颜道:“大汗圣明,忻都打过海战,也征过日国,确是最佳人选。”
  忽必烈又看向中书左丞相阿合马,问道:“粮草,海船,军械可都齐备?”
  阿合马奏道:“回大汗的话,粮草军械皆已齐备,只有战船…只完工了九成。不过请大汗放心,最迟六月,除了泉州蒲寿庚的船之外,其他七百艘全部能完工。”
  忽必烈沉下脸来,“朕让范文虎在江南督造战船,竟然还未完工。倘若误了日期,定不轻饶了去。”
  受了范文虎好处的阿合马感觉替范文虎辩解道:“大汗所言极是。只是范文虎实在算是忠心用事,他既要编练江南征日大军,又要督造战船,也着实不易。尤其是战船,要用的木料很是讲究,急切间造不出来。”
  忽必烈冷哼一声:“只要大军能按期出发,其他事朕只当看不到。可若误了朝廷的事…真当朕老朽昏聩不成?”
  阿合马吓得噗通一声跪在地上,颤声道:“奴才不敢。奴才的那点小心思,如何能瞒得了大汗呢?”说完连连磕头。
  忽必烈道:“拟旨,征东诸事,务必与六月万事齐备。定于六月五日,范文虎的南路,忻都和金方庆东路,南北俱发。务必与六月中会和于日国近海。”
  “江南军增加一万,高丽军增加一万,再增蒙古铁骑一万,加探马赤军一万!”
  忽必烈的话,大臣们毫不惊讶。皇帝增兵才显得正常,不增兵反而不奇怪了。谁叫日国人这次竟然敢扶持赵宋余孽复国?
  本来,已经定好江南军十万,金方庆的高丽军四万,蒙古军一万,再加辽东水达达、汪古等部族兵一万,总计十六万大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2/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