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34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48/956

  四是百姓见到武士要拱手行礼,日常中武士先行,武士先用。
  五是武士之妻不忠,罪加一等;私通武士之妻的男子,斩首。
  六是没有警士和宪兵的情况下,武士有权管理治安。
  七是武士优先获得奴隶代耕。
  八是武士死后,灵牌可入当地忠武道庙祭祀。军职军衔高的大武士死后,灵牌入最高的武庙忠烈神宫祭祀。
  贡献大的武士死后,不但灵牌在忠烈神宫祭祀,同时也入炎黄帝宫,太上道宫,至圣文宫一起祭祀。
  所有武士,自动是忠武庙的信士,只要条件允许,必须每月来武庙祭拜关羽和岳飞两位武圣,称为“月祭”。
  武士来武庙“月祭”,必须要焚香祈祷之后,在武庙中的演武场中,射五支箭。
  第一支箭是红羽,名叫忠箭。靶人白脸,名叫“不忠”。
  第二支箭是黄羽,名叫义箭。靶人黑脸,名叫“不义”。
  第三支箭是黑羽,名叫勇箭。靶人绿脸,名叫“胆怯”。
  第四支箭是蓝羽,名叫智箭。靶人灰脸,名叫“无知”。
  第五支箭是白羽,名叫信箭。靶人蓝脸,名叫“无信”。
  五箭皆中,才算仪式完成。然后,在道士的“月祭簿”上签名,领取一张平安符离开。
  连续三月无故不来武庙“月祭”,称为“堕道”,褫夺武士身份。
  李洛明文规定,武庙是武士的灵魂栖息之处,精神不灭之所,是武士另一个家园。而且除了武士,文官百姓皆可在武庙祭祀,也可称为信士,从武庙获取勇气,智慧,力量。
  李洛这么骚的操作,是将武人的身份认同感,职业仪式感空前绝后的凸显出来。利用本土宗教的力量来重塑华夏武魂。
  这些内容公布,唐军军心更是昂扬,无论军士还是将领,人人喜悦无限。而以林必举为首的文官们,却很不是滋味。
  喜欢折腾的李洛,又宣布修建“鲁班神宫”,祭祀鲁班和墨子。而贡献大的匠师,死后可以在鲁班神宫,太上道宫,炎黄帝宫,至圣文宫祭祀。
  这五庙,合称“道家五庙”。可几大神宫一起修建,唐国有这个人力吗?
  不怕,有日国苦力呢。农闲的时节,他们当然也不能闲着,除了修城,就是建庙,开矿。
  再说,海东的几大神宫,其实规划的规模都比较小。毕竟海东只是一个岛,没必修那么大。
  倘若真有恢复的中原的命,李洛打算到时在长安洛阳修建规模宏大的“五大道宫”。
  回海东十多天,李洛还视察了各大营,召开军事会议和社员大会,登台点将主持大军演,视察了水师,织造,匠造,渔业,矿物等处。还试射了火铳和小铜炮。
  甚至,李洛还接见了新设九县的县官。一句话,官人很忙,无论白天还是晚上。
  如今,西岸平原上的广大区域,设置了九个新县,全部由洛宁郡管辖。而洛宁郡守,由林必举兼任,以便统一事权。
  好几个新县还没有人口,专门是安置后来的移民的。
  离开海东前一天,李洛夫妇率领所有七品以上文官和团总以上武将,来到唯一修建好的太上道宫,也就是之前的老君庙,来上香祭祀。
  太上道宫占地不到两亩,里面也只有五个刚刚通过科举考试的道官。这几个道官都读过一点书,又对道家很感兴趣,就被任命为道官,算是出家为道。
  “无量天尊!君上驾到,贫道稽首了。”被委任为天师的玄真子,身穿崭新的道袍,率领仅有的四个新道士,赶紧出来迎接。
  李洛看到这五个新道士,差点忍不住笑出来。
  这几个道士,是被他和崔秀宁生造出来的啊。
  要是张三丰知道,一定会气歪牛鼻子子。你们是道士么?你们也算道士?那你们究竟师承哪门哪派啊?
  更不能容忍的是,这玄真子才到几天道士,就封了天师!天师这么不值钱?
  倘若张三丰知道李洛把祭祀孔孟的至圣文宫,也纳入道教之下,估计更是佩服的五体投地。
  兄弟,你厉害,你不怕孔家和读书人和你拼命?纳儒为道,道家是巴不得,儒家能不和你急?你咋不纳佛为道呢?
  太上道宫按照规格是五间七进,但因为占地面积小,所以显得很局促。以规模论,也就是一座中等寺庙大小。
  可太上道宫却是唐国等级最高的老君庙,所以作为天师的新道士玄真子,品级仅次于卿士。
  太上老君的神像,在正殿太清宫。神像两边各有七个大字。左边是:天道妙理亦在人间。右边是:究根溯源自知缘由。
  神像上面还有四字匾额,上面写着:天机可泄。
  语气的确是道家的口吻,很像那么回事。可假如张三丰看到,必定会吐槽一番。
  李洛在神像面前虔诚下拜,亲自焚香祈祷。崔秀宁也抱着李征跪在旁边。身后的文臣武将也跟着跪了一地。
  香烟缭绕中,悠悠钟磬敲响,显得很是肃穆。
  之后,玄真子按照李洛设定的程序,庄严肃穆的问道:“代天问,君之道,所为何?”
  李洛肃然回答:“励精图治,以民为本,察纳雅言,因时应变。能使良臣牧百姓,固华夏文明。能使武士守四方,拓华夏沃土。此乃君之道。”
  玄真子道:“善哉斯言,君之道,真乃浩然大道也,老君佑之。”
  然后,玄真子又按照程序问崔秀宁:“代天问,后之道,所为何?”
  崔秀宁没有李洛那么好的演技,她的脸蛋憋得有点僵硬,努力绷着说道:“端庄知礼,贤惠淑良,宜室宜家,谏愆化吉,母仪家国,乃后之道。”
  玄真子道:“善哉斯言,后之道,真乃浩然大道也,老君佑之。”
  玄真子又问:“何为文臣之道?”
  早有准备的林必举朗声说道:“勤谨廉洁,忠君报国,爱护百姓,因时应变。为君上分忧,替百姓做主,此乃文臣之道。”
  “何为武将之道?”
  同样早有准备的武将代表江钧说道:“忠君报国,勇武无畏,视死如归,因时应变。为君上守土开疆,保百姓安居乐业,此乃武将之道。”
  程序完成之后,李洛率众又来到已经金黄的早稻田,亲自下田收割稻谷。而崔秀宁来到织造处,亲自操作织机。
  当然,这只是象征性的。代表男耕女织的华夏传承,劝课农桑,为臣民表率。
  做完了这些秀,李洛才带着崔秀宁母子回到唐侯府。
  崔秀宁一进屋子,就再也忍不住的嗤嗤笑起来。
  “这么好笑么?”李洛似乎有点不解。
  “不好笑么?”崔秀宁似乎也有点不解。
  但她很快就明白了,“你真入戏了?”
  李洛笑道:“我必须要入戏。你,也要入戏。你以为这好玩儿么?这很严肃知道么?”
  崔秀宁扑倒在床上,笑得肩膀一抽一抽,上气不接下气,“我去…这人…真入戏了…可咋整…咯咯…”
  你笑我?李洛在也忍不住扑上去,“你再笑,再笑磋磨死你!”
  “我去!这是白天,你作死啊!”
  两人打闹成一团,顿时吓醒了睡着的李征。
  唐国公子、唐侯世子、雍州牧,立刻哇哇大哭起来,两只小腿可劲儿的蹬。
  “快把他送到义父那去!”
  …………
  七月三日,在海东待了近半个月的李洛,终于踏实无比的要离开了海东了。
  临走之前,他给了崔秀宁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辆战车。
  “我不知道戚继光发明的战场到底什么样子,估计也差不多吧。戚少保的战车是用来对付蒙古骑兵的。我搞得这个,应该也能。”
  崔秀宁看看战车的图纸,“这是双马拉的战车?”
  李洛点头,“双马拉,披马铠。每车三人,两名长矛手兼弓箭手,一名刀盾手兼神臂弓手。每辆战车,后面跟着七个步兵,每个战车单位,共十人。”
  “敌人没有靠近时,用弓箭和神臂弓攻击。等敌人靠近,换上长矛攻击。敌人拉开距离,再换弓箭和神臂弓。”
  崔秀宁皱眉:“那车夫呢?”
  李洛道:“三名车兵都要会驾车。临战时,长矛手驾车。对敌时,只要不调整方向,就不用驾驭战车了。车兵战死,车后的步兵就上车补充。”
  “为了保存马力,行军时只能有一名车兵上车驾驭。一旦临敌,其他车兵才上车。”
  崔秀宁看到,战车上还有一根很长的长矛,是固定在车上,从两匹马的中间穿过,矛头超出马头一大截。
  而战车的两侧,则是一根横木,横木山都是钉子。
  算是武装到了牙齿,防护也很到位。这样的战车,应该能很好的克制蒙古骑兵集群的冲锋。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48/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