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48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0/956

  但即便不算饶州路,也不算广东路,光江西行省中北部的人口,仍然高达千万。可见人口之密,超过江浙。
  以至于到了明初,洪武帝不得不将江西人口大量外迁,填充其他省份。
  不光如此,江西还是元朝技术最发达的地区。元朝将数万名能工巧匠迁移到环鄱阳湖一带,统一管理,方便控制,形成了规模巨大的瓷窑厂,造船厂,造纸厂,火药作坊,军器杂造局等。
  举世闻名的元青花,就是在环鄱阳湖技术带造出来的。黄华之所以能武装十几万大军,和完哲都大战半年,靠的也是环鄱阳湖技术带的支撑。
  这样一个地方就要姓李了,李洛能不高兴么?
  尤其是,江西和江浙不同,竟然还有一个新渝马场!(今新余县)。
  虽然不是庐州马场那样的大马场,可也养马五千匹!
  江西,真是王霸之地啊,后世低估了。
  不过,因为元军,吴军,红巾军几十万人大战半年,打的一片焦土,导致很多百姓为躲避战乱兵灾,抛家舍业当起了流民,大量良田荒芜,今年的秋粮农时也赶不上了。
  崔秀宁根据特察局的情报,估算江西行省会有几百万人饿肚子,并且起码要持续到明年夏收。
  这意味着,李洛倘若要吞掉大半个江西,就必须拿出上千万石粮食用来赈济,除非他眼睁睁看着大量百姓饿死。
  为何历史上一到打仗,就人口锐减?主要就是战争引起的饥荒和瘟疫,真正死于锋镝的,远没有饿死的多。
  人口是第一资源,李洛当然不会干要粮不要人的蠢事。所以,拿下江西就必须赈济百姓。乾隆七年苏北灾荒,那个叫弘历的虚伪男人,一次性拿出八百万赈灾,难道李洛连他都不如么?
  可是唐国所有的粮食储备,也才一千五百万。又要赈济江浙,又要赈济江西,还要负担军粮马粮,怎么也没办法撑到明年夏收啊。
  不怕。
  不是有狗大户么?
  吃他。
  几百万石,还是能挖出来的。
  江西的人口和资源固然让李洛高兴,而黄华留下的东西,同样让这个男人高兴。
  粮食没有,被吃光了。金银也没多少,都用来招兵买马了。可是黄铜,却多达上百万斤!
  要知道,江西可是产铜重地,早在商朝就开始产铜了,瑞昌铜矿后世发现的商朝铜矿遗址,甚至使用了木滑车机械设备用来采铜。
  铜,正是唐国目前最缺的金属啊。
  海东后世虽然有铜,但发现的也不多,而且是深矿,鬼知道在哪里。崔秀宁好不容易找到一座小铜矿,采了不到三十万斤,就告罄了。
  江浙也有铜矿,尤其是池州路的铜陵县,自古盛产黄铜。可因为开发太早,又大量开采,旧矿已尽。后世的大铜矿,还是后来新发现的。
  现在要去铜陵县采铜,需要很多时间才能找到新矿,缓不济急。
  黄华留下的这批铜,都是现成的,本来是用来铸造吴国铜钱的,都不用再炼,可算解决了唐国对铜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三万多名各色工匠,被黄华从环鄱阳湖技术带抓到洪都城,利用洪都城面积大的优势,建立了很多军器作坊。
  为何黄华义军着甲率这么高?装备也精良?就是因为俘虏了三万多名工匠。
  要知道,就算海东和江浙,加起来也没有这么多能工巧匠啊。南方良匠,近半都在环鄱阳湖,那里根本就是元廷设在南方的匠造区,元廷还专门设立机构管理这个匠区,派兵看守。
  黄华起兵后,在陈让的建议下打败了鄱阳湖匠造区的守军,以解救的名义将三万多工匠全部抓到洪都城,集中看管,让他们制造东西,号为匠营。
  陈让递交的册簿,就有匠营的资料。李洛看到,其中光铁匠就有数千人之多。
  除此之外,还有甲匠,瓷工,弓匠,纸匠,船匠,药师,玉匠,火药匠,木匠,铜匠,漆匠,皮匠等等数十种,种类非常繁多。大到造船建屋,小到造锁造笔,应有尽有。
  而且,都是在元廷工部登记录名的良匠!
  元廷对匠人管理很严,入主中原后,将所有的金宋官匠和民间巧匠全部列为匠户,开匠籍之先河,限制他们的自由,压榨他们的劳动成果。史书记载,元灭宋,搜括签发匠人十万户!
  史书记载元代工匠:“每日绝早入局,夜幕方散。衣食不给,以至卖儿鬻女。”
  不但如此,还饱受官吏欺压:“巧立名目,捕风捉影,蚕食匠户。”
  倘若舍得给钱,那也就罢了。
  然而元廷…并不。
  给钱,你们想多了。
  就是工匠本人每月支米三斗,成年家属二斗半,孩子一斗半。
  再就是半斤盐。
  然后…然后就没有了啊,大元给你们每月几斗米,还不谢恩么?
  后世说元朝重视工匠的,不是没脑子,就是没心肠。
  元朝重视的是工匠的劳动成果,不是工匠本身。工匠在大元眼中是什么?就是奴才,工奴罢了。就如同他们重视牛羊,不是爱牛羊,而是因为牛羊的肉啊。
  自此我大元发明了匠户,将匠户严格管控起来,乖乖不得了,中原的技术水平就一日不如一日了。
  还用想么?你是工奴,你愿意好好钻研技术,发明创造,为把你当奴才的主子贡献聪明才智?
  那不是有病么?有几个人会这么干?
  技术不倒退,没有天理。
  现在这批良匠归了唐国,那就不一样了。
  “君上,完哲都打算灭了黄华后,将几万匠人夺回来。可见,元廷对这批匠人还是很在意的。”陈让笑着说道,“有这批匠人在,我唐就如虎添翼了。”
  李洛心情畅快,几万能工巧匠啊,现在全部便宜唐国了。
  “这批工匠和黄铜,由你负责运到临安,交给夫人,她会妥善安置的。”李洛把这个任务交给陈让。
  陈让早有准备,“君上放心,微臣早就安排里面的特务做了宣传,他们很愿意为我唐效力。”
  李洛点点头,沉吟道:“间谍之事,你以后不要再亲自做了。寡人打算改江西行省韶关之北为赣州,任命你为赣州牧,管理江西民政。”
  陈让是对江西最熟悉的人,多少也做了半年草台班子的丞相,加上本就有政治才能,做个封疆大吏差不多了
  谁叫李洛没有合适的人才呢。
  陈让再拜道:“谢君上恩典。然则君上也要在江浙废省复州么?”
  李洛站起来,背着手看着刚挂起来的地图,“将来,大唐必要恢复三省制度,则行省不伦不类,必要废除。江浙本属于扬州,可古扬州太大,而扬州城还在江北元廷之手。你有何见解,倒是可以畅所欲言。”
  陈让果然有政治才能,侃侃说道:“微臣以为,古人高明,不以关河为界分州,弱割据之基。比如扬州,大半都在江南,可治所偏偏在江北。而汉中原属益州,却偏偏划给雍州。”
  李洛很是满意,因为陈让闻弦歌而知雅意,明白自己的话。
  陈让察言观色,受到鼓励继续说道:“我唐虽然只有江浙和一座洪都城,但大可效仿魏晋南朝,虚领遥领某州。如今关中并不在我唐之手,可大公子不是领着雍州牧么?”
  “君上大可下旨直接将元廷腹里之区,改为冀州,兖州,青州,并州。扬州太大,可析分两浙道为越州,福建为闽州,江南东道和江北扬州路为扬州。如此一来,古扬州就被分为越州,闽州,扬州,赣州四州之地了。”
  李洛感觉陈让说的和他想的差不多,但此事不急,无需此时细谈,他刚才只是考较一下陈让罢了。
  “寡人明日就下令收复韶关之北的州县,你的州牧衙门,就设在洪都,让王善见辅助你。打仗的事你不用管,只管赈济,劝农,赋税,教化,清查人口田亩等民政。嗯,监察之权,暂时也交给你,若有将领官吏不法,小者便宜行事,大者报寡人亲断。”
  陈让领命道:“遵旨。只是,州牧乃封疆大吏,衙属众多,这属员如何配置,如何确定品级,却需君上亲断才好。”
  李洛早就胸有成竹,“我唐如今只是公国,太尉上卿也不过三品,州牧就暂定为四品,位在郡守之上。设从四品州丞一人,协助掌管政务;设置州史一人,掌管典簿律法;设州司马一人,掌治安。以上两人皆为正五品。”
  “如今要机构精简,人才也不够,州牧衙门暂时只设置四人,以后再慢慢增添。赣州新设,方经大战,百废待兴,你走马上任,直接做事罢!按照我唐制度,照章办理便可。”
  这其实就是充分放权了。
  “诺!”陈让领命,“还有一事,君上将江西改为赣州,那赣州便不好再用了,还请君上改名。”
  李洛想了想,“赣州就改为赣南郡,吉州改为吉安郡。你拟个条陈,所有称州的地名,全部改为郡。从今之后,州必须在郡之上。”
  君臣两人又商量了一会儿,满心振奋的陈让就拜别李洛,连夜策划搭建州牧衙门。
  唐国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州牧,诞生了。
  事实上李洛的州牧和以前的州牧区别很大。李洛设置的州牧,其实就是后世的布政使,连巡抚的权力都没有,更别说和以前的州牧比了。
  因为,只有民政权,却无兵权,连监察之权,都是战时临时给的,随时会收回去。
  职权就是明朝的布政使,只不过称为州牧好听罢了。
  ………………
  李洛下榻东湖苏园第二天,就做出了占领江西大部,推行清乡之策的决定。
  他将江西大部一分为三。任命都烈为赣北节度使,负责赣北清乡;任命乌图为赣南节度使,清乡赣南。任命江图为赣中节度使,负责赣中。
  都烈和乌图年长,又是最早跟随他的老人,功劳也很大,再和一帮年轻人一样做旅帅,就说不过去了。
  而且两人虽然是女真人,却足够忠心,完全值得信赖。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0/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