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58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85/956

  哈哈哈。众人一起大笑。
  李洛也不由莞尔,他没有再来,而是带人进入惠陵边的武侯祠。
  虽然李洛带了很多侍卫,前呼后拥,但打扮的像个富家子弟,百姓们并没有大惊小怪,只是敬而远之而已。
  他们万万想不到,那人就是大名鼎鼎的圣人唐王。
  当然,李洛的圣人之名,除了和他驱除鞑虏,推行均田令施恩百姓有关之外,也和唐国特务的宣传密不可分。
  成都城南的武侯祠,其实也是昭烈帝刘备惠陵所在。臣子能在帝陵有独立殿堂君臣合祀的,千古唯有诸葛孔明。
  李洛进入武侯祠,看到两侧的碑廊上,几个文士打扮的人正在观看碑文。他们看到李洛,都是目光微微一亮。
  李洛来到祠堂主殿,一眼就看到一个羽扇纶巾的木雕坐像,栩栩如生,正是诸葛孔明。
  旁边的楹联上,赫然是那脍炙人口的,武侯写给儿子诸葛瞻的话:“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神像前香烟袅袅,似乎香火很旺。祠堂中的游人,看到李洛气度非凡,随从众多,都是小心的退出去,不敢太过靠近。
  李洛身穿一袭月白轻衫,亲自焚香上香,动作一丝不苟,很是肃穆。
  他后世来过武侯祠,但此事的武侯祠和后世完全不一样,就是位置都不同。
  这才是真正的武侯祠,也就是最早的武侯祠。
  李洛上完香,看着武侯的神像说道:“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武侯未竟之业,遗憾千古,李洛亦常感同身受,引以为憾啊。”
  “古来以良相而成圣贤者,不过数人,而武侯为首,无人过之。岂独为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还在于爱惜百姓,视民如赤子啊。”
  文天祥等人肃然说道:“大王之言,震耳发聩,臣等深以为然。武侯之贤,不独鞠躬尽瘁,也在爱民如子。为人臣者,敢不效法。”
  正在这时,忽然外面一个声音喊道:“在下牟应龙,等候贵人多时了!”
  李洛回头一看,正是之前看碑文的几个文士。
  几人见到李洛回头,一起拱手行礼,看样子都猜出了李洛的身份。
  “诸位为何知吾必来?”李洛笑道。
  一个年近三十的士子笑道:“知君有雅意也。足下即是贵人,怎会不来武侯祠?”
  李洛一想也对。
  接着,几个文士主动通报了姓名。原来就是牟家父子,黄泽,张达善等人,都是蜀中名士。
  他们猜出了李洛的身份,但李洛既然不点破,他们也不好造次。
  “诸君可愿随我再去祭祀昭烈?”李洛邀请道。
  “固所愿也不敢请耳。”几人面露喜色,一起欣然答应。
  等到一行人祭祀完刘备,李洛又提出去青城山,登高望远。
  直到到了青城山下的幽静之处,几个士子这才一起整衣下拜,肃然说道:“草民拜见大王,前有唐突,望大王赎罪。”
  这就是想要归唐了。也就是认主。通过两个月的观察,他们终于下定了决心。
  李洛呵呵笑道:“诸卿请起。寡人盼诸卿久矣!”
  几人一起平身。最活跃的牟应龙说道:“大王,青城山夕阳晚照甚美。此时登山,正好观看此景。”
  一大群人一边走一边聊,很快李洛就和几人聊的熟了。
  这是几个隐士啊。
  落日西斜时分,李洛终于登山了青城山最高峰:老霄顶。
  蜀中山川,所谓“青城幽,峨眉秀,剑门险,夔门雄”。这青城山,以苍翠清幽取胜,真当得“青城天下幽”之誉。
  李洛挺立老霄顶,四顾群山环侍,犹如雄城。但见苍翠欲滴,云霞如锦,幽野茫茫,风起苍穹。他似乎略作沉思,便开口吟出事先准备好的诗:
  巍巍青山幽城翠,茫茫苍野大风扬。
  必是夕阳知我到,便织云霞晚照长。
  此处既有洞天久,笑问仙踪在何方?
  应是莫闻天下事,不知人间有大唐。
  文天祥和黄泽等人听到李洛的诗,心道此诗平平无奇,失之俗白,全篇并无佳句,以文辞看,全不足观。
  可诗意雄豪高峻,霸气森然,以境界取胜,虽非扛鼎之作,却能大俗化雅,勉强也能算佳作。
  尤其是诗中隐有诘问神仙之意,调侃仙人不来迎接自己,人主之姿跃然而出。
  这是君王之诗,以气成篇。臣子诗才再高,也难以模仿,不敢模仿。
  “大王此诗,睥睨天下,旨趣豪迈,真意自然,乃英雄语也!”文天祥只能如此夸赞。他不是谄媚之臣,这点评虽然有点抬高,但并不夸张。
  牟应龙等人也纷纷说道:“文山先生之言,恰如其分。大王此诗,不同寻常。”
  李洛笑着摆摆手,“随性而作,贻笑方家。寡人于诗词一道,殊无才情,倒教诸卿为难了,不提也罢。”
  众人连说岂敢。牟应龙道:“诗词乃小道也。大王之才,乃是济世安民,经天纬地,再造乾坤,泽被苍生,此乃天授雄才,大道也。”
  李洛听了哈哈大笑,指着牟应龙道:“若非知卿正直有节,几疑谄语矣!”
  众人闻言,一起怡然而笑。
  李洛终于知道为何帝王喜欢和文人厮混了,因为他们会说话,说的话能让你很舒服啊。
第604、605章
大王真有太宗遗风…朕女必为一国之母!
  此时的青城山,夕风徐徐,云蒸霞蔚。
  众人正在流连山色之际,忽然年纪最长的牟巘说道:“大王乃道君后裔,前唐王孙,血脉贵重。大王奋起王师,驱除鞑虏,解民倒悬,于汉家江山恩同再造,功莫大焉。岂非天命也?”
  “且大王如今拥有扬州大半,益州全部,功业更甚于蜀汉,虎踞南方,四国最强,为何不顺天应命,登极位而振民心,安社稷呢?”
  这是在劝李洛称帝了。
  黄泽也道:“然也。当今天下骚乱纷扰。自朱温篡逆以来,神州分裂已近四百年矣。该当有圣人降世,一统山河,再造盛世啊。”
  “如今天下五国,蒙元武力强横,大唐百姓最众,并为双雄也。可蒙元乃塞外蛮夷,霸凌中原,不得人心,安能久据汉家。而大王前唐贵胄,祖业辉煌。更是汉家救世之主,百姓仰之如父,天命眷之如子,怎可不为帝也。”
  张达善等人也纷纷进言劝进,希望李洛立刻称帝。毕竟连萧隐之流都僭越称帝了。
  事实上,李洛称帝的时机已经成熟了。
  但李洛不愿意此时称帝。
  他觉得不过瘾。
  南方这么大,他只占了三分之一地盘,就要称帝?
  他又不是萧隐和赵良钤。
  不统一南方,称帝无趣。而称帝太早,臣子们封赏过高,也不利于进取心。
  但这一点,想必牟巘等人也看出来了。看出来,却仍然劝李洛称帝,也不指望李洛答应。为何要这么做?
  仅仅是一个表态罢了。
  表示他们诚心诚意归唐,效忠于他。
  这就是文史和武士的不同了。他们的真实意图,往往和表面上说的不是一回事。君主需要经过重新解读,才能发现他们的目的。
  这也是为何做皇帝难。
  所以,李洛也就是没有多此一举的解释,只是淡淡笑道:“卿等之意,寡人已知。”
  果然,牟巘等人相视一笑,一起行礼道:“大王虚怀若谷,草民唐突。”
  李洛沉吟道:“卿等无需自称草民。大唐初创,求才若渴。朝中三府九部,缺员甚多。诸位可愿随寡人回临安,案牍劳形?”
  牟巘等人大喜,“大王不拘一格,不以臣等卑鄙无能,而拔擢于乡野,臣等敢不鞠躬尽瘁也!愿随大王左右,共襄光复大业!”
  以他们的才学名望,要是没有气节,早就接受征辟做了元廷的官,也不用等到今日了。
  可这不代表他们不喜欢做官。他们只是不愿意出仕蒙元罢了。
  事实上,在萧隐称帝时,他们就考察过萧隐。但发现萧隐竟然对豪强如此优柔寡断,而且并无多少惠民之举,行事墨守成规,毫无开创之举,不由很是失望。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85/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