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61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18/956

  他至死也不知道,自己被孝顺无比的儿媳萧畾下了慢性毒药。他根本想不到这儿媳一来就要害他。
  同日,太子段正在灵柩前即位,自称大理皇帝,封萧畾为皇后。并遣使大都报丧,恭请大元皇帝拟定谥号,承认自己即位。
  而忽必烈得到唐国大祭的消息,也神色阴沉,独坐鹰坊良久。
  …………
  唐国大祭后不久,李洛终于向群臣公布了得到传国玉玺的消息。
  群臣人人额手称庆,纷纷上表祝贺。文天祥,郑思肖,牟巘等大臣尤其激动。
  有了传国玉玺,大王称帝就不是白板天子了。
  大唐的正统性,将提升一大截!
  李洛为了庆祝,在宫中大宴百官,称为玺归宴。
  大宴上,李洛将颜隼等人的子爵提升到伯爵,又封曾经的“便宜伯父”李签为伯爵。因为李签曾是高丽宰相,精通东方礼仪,李洛授予李签鸿胪寺卿的实职,位居三品。
  可是大宴当晚,李洛和崔秀宁刚刚回到寝宫,特务李织就深夜叩见,送来一份紧急情报。
  还是关于临安城的情报。
  “大王,老师,古槐坊三日前有一家人暴死,昨日附近几家邻居都出现颈部起包,畏寒无力之症,而三日前去查验尸体的警士,也出现此类症状,估计是瘟疫!”
  李洛和崔秀宁蘧然一惊,顿时一身冷汗。瘟疫!
  这一定就是瘟疫!
  “隔离了没有?!”李洛厉声问道。
  作为两人的学生,李织等人当然早就知道瘟疫隔离的措施。崔秀宁上课时,曾经专门讲过传染病,重点就是鼠疫。
  事实上,古代中国早在秦汉时就知道瘟疫必须隔离。
  只是,李洛和崔秀宁早就告诫的措施更严格,更科学。
  “隔离了!大王放心。”李织说道,“如今有数十人发病,七人暴死。尸体发黑,因为可能带有证据,还没有焚烧,暂时封闭在棺材里。警士身上涂抹了药泥,戴口罩,穿了皮甲在查验现场。”
  “传递消息的警士,为了以防意外,是用箭绑了书信,射给特察局的。大王和娘娘放心,臣没事。不然也不敢来求见。”
  她不知道,李洛和崔秀宁打过疫苗,对各种鼠疫无感。
  检查因病暴死的死者,警士一定要全身涂抹药泥,戴口罩穿皮甲。这要是海东时代就规定的手册。
  为何?
  因为古代的鼠疫太可怕了。而鼠疫的传播途径,就是跳蚤等寄生虫。也可以通过呼吸道传播,非常危险。
  脖子上起包,畏寒无力,死者身体发黑,这不就是鼠疫么?
  鼠疫在欧洲曾被称为黑死病,是蒙古西征带过去的,造成数千万欧洲人死亡。就是后世,黑死病也是欧洲人心头的阴影。
  崔秀宁身子有点发凉,沉声道:“鼠疫不是随便能发生的,南方本来就少发鼠疫,临安城太平一年多了,卫生也比以前好了太多,为何突然出现鼠疫?警士有何发现?”
  李织道:“可以肯定,是人为的。那户暴死的人家,几天前来过一个外地人,花钱借宿过两天就离开了。还有,警士在床下发现了一只旱獭(土拨鼠)的尸体,还有一只麻袋,应该是装过旱獭的。”
  “我们猜测,有人将旱獭带到了这户人家,这旱獭已经患病。应该是旱獭把鼠疫传给了那家人。臣猜测,倘若真是这样,那人应该带有老师所说的抗体。”
  李洛不假思索的说道:“这多半就是元廷干的!这是他们惯用的手段!匈奴人就用过了!”
  鼠疫的高发地,就是亚洲草原。就是后世,草原也常常爆发鼠疫。
  为何?
  因为鼠疫病菌往往携带在旱獭上(土拨鼠),是鼠疫病菌最喜欢的宿主。绝大部分的鼠疫,都是来源于旱獭,就是后世倭国细菌部队的鼠疫实验,也是从旱獭身上提取病菌。
  而旱獭,又主要是生活在草原上。
  所以,自古以来的游牧民族,就深受鼠疫之害。当然,他们也由此比汉人和欧洲人对鼠疫病菌更有抵抗力。
  匈奴人当然不知道鼠疫。但是他们知道病死的尸体能让其他人得病。所以,匈奴人常常把尸体扔在汉人的水里,藏在汉军的必经之路上,或扔进汉人的城池。
  蒙古人也早就知道,病死的旱獭很危险。所以蒙古猎人在捕捉旱獭时,有个古老的习俗,必须是活蹦乱跳的旱獭才捉。要是旱獭无精打采,他们不但不会捉,还会远离。
  中国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鼠疫,发生在汉末和金末。
  汉末在桓灵时代,北地发生几次大规模鼠疫,死了很多人。
  为何是汉末?有人认为,因为那时匈奴人逐渐内迁,和汉人开始杂居,带来了鼠疫。
  金末,蒙古军队围攻汴京(1232年),半月后撤军。蒙古军队一撤军,汴梁就发生大规模的鼠疫,造成九十余万人死亡。
  汴京大疫,使得金朝的最后元气丧尽,两年后就灭亡了。
  为何蒙古军队围城半月城,汴梁就发生鼠疫?
  有人猜测,蒙古军队将鼠疫病死的尸体,扔进了汴京。
  为何蒙古军队西征,欧洲就爆发鼠疫?
  蒙古军队曾经把发黑的尸体用抛石机抛入欧洲城池,由此造成死亡数千万的黑死病。
  蒙古军队很多次故意用病死的尸体污染水源。
  加上蒙古军队严格的火葬令,人马一死立刻焚烧的军令,说明蒙古军地很早就知道鼠疫这种瘟疫的可怕,并利用了鼠疫。
  看看蒙古军队征服得历史,基本上蒙古军队打到哪里,哪里就会爆发瘟疫。
  还有一个看似荒谬的说法,塞外胡族为何要髡头?
  有人说是怕被头发挡住视线,这当然是扯淡。
  还有人说,是怕虱子。
  汉人难道不怕虱子?欧洲人不怕?为何单单塞外胡族因为怕虱子就到了髡头的地步?
  推测可能是,为了防止带着鼠疫的虱子跳蚤。
  这是草原民族千百年来和疫病斗争是总结的原始经验。从而形成了习惯审美。
  所以,李洛才猜测是元廷干的好事。
  一个带有鼠疫抗体的人,带着感染了鼠疫的旱獭,来到临安。
  细思极恐。
  “传令!封锁全城!立刻昭告天下,严防鼠疫!发现可疑的陌生人,立刻逮捕!”李洛站起来。
  崔秀宁也咬牙道:“立刻大索全城,只要他没出城,挖地三尺也要把他找出来!还有,不要杀!拿口供!”
  一道道命令火速飞出皇宫,夜里的临安城,顿时被惊动。
第631、632章
崔后一日破大案…唐王新政再加鞭
  虽然李洛准备推行身份制度,管理人口流动,可是毕竟此事准备工作复杂,不是一时半会就能实现的。起码现在,还在赶制证件。
  可唐国体制非常高效,几道命令下去,首先警部,司宪署,特察局,司医寺全部动了起来。
  京兆尹衙门的鼓声一响,警士们就火速通知各处警所,坊正。一个时辰不到,全城百姓就惊动了。
  整个临安城也全部戒严,都知道临安可能混进来元廷奸细,带着能传染人的疫病。
  全城大恐,如临大敌。
  事实上,古人并没有后世想的那么愚昧。古代医生虽然不知道传染病的原理,却知道是一种病,而不是什么鬼神使然。
  宋代,防止瘟疫的手段已经很完善。宋廷建立了世界上最早的瘟疫防控机制,防止交叉感染的隔离措施比较科学了。
  百姓们起码也知道是有毒的病气为祸。反而是一帮“信奉”天人感应的儒生,揣着明白装糊涂,千方百计往天意上面扯,目的就是借此让皇帝听话。
  皇帝也不糊涂,大多数也明白和什么天意无关。可为了证明自己是天子,有能力感应上天,也只有揣着明白装糊涂,捏着鼻子认了。
  就是这么扯淡。
  比如,满清和蒙元皇帝真信仰密宗?怎么可能。
  不过是为了统治罢了。忽必烈和康麻子表面尊崇大喇嘛,心里怎么可能真的当回事?工具而已。
  临安百姓听说元廷奸细带了能让人生病的旱獭进来,已经害死了十几个,顿时吓了一跳。
  就说嘛,鞑子怎么可能这么安生?不使坏那才见鬼。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18/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