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64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46/956

  水师想打?那不行!
  李洛想都不想的摇头,“不打。就让他们折腾。不但要让他们折腾…必要时还要帮他们一把!”
  文天祥笑道:“臣明白了。”
  君臣二人都是心照不宣的一笑。
  文天祥又道:“水师的将士,已经很久没有仗打,也找不到对手。军中颇有怨言,说是没有功可立。”
  此事,李洛和崔秀宁早就知道。可是如今的唐军水师整个世界都没有敌手,唯一勉强算个对手的宋军水师还不能打,不然就便宜了南洋诸岛的土人。
  长江水师还好些,起码要封锁长江。而海军纯粹就是没啥事干,光看陆军不停的立功,眼都红了。
  军队长期不打仗,可是要废掉的,无论你怎么练都不行。
  李洛站起来踱步,忽然说道:“要么,先把日国收了,让水师动动?”
  本来,李洛是打算明年再拿日国,毕竟现在粮食物资很紧张,都处都缺粮。之前的一些粮食储备,今年打仗又用掉了。
  除了东南,海东和益州的粮食有盈余之外,其他地方,包括安南都还需要赈济。
  日国有十万元军驻军,虽然以汉军和高丽军为主,可还有一万蒙古色目骑兵,总体战力不弱,还有不少日国仆从军。
  日国也不小,人口也不少,要吞下日国,起码要出兵七八万。
  需要耗费的粮草物资不是个小数目,唐廷现在物资紧张,虽然能拿出来,但用来应急的储备就更少了。
  “倒是可行。不过不急在一时。等到秋粮下来,有了一些盈余再出兵最好不过。如今,大唐每月消耗三十万石军粮,可储备粮只有八十万石了,刚刚坚持到秋收啊。”文天祥道。
  李洛看向崔秀宁,“日国情况如何?能不能让征日兵马就食于日国?”
  崔秀宁握着情报,最熟悉情况。
  崔秀宁摇头:“大王,据臣妾所知,日国这几年圈建了很多牧场养马,耕地面积大降,百姓每天都有不少饿死,流民数十万,元廷根本不管。哪里还有多余的粮食?”
  “不过,日国养了几年马,现在战马最少有十万匹。元廷很担心我们攻打日国,东瀛行省平章衙门没办法,只能编练更多的日军协防。”
  李洛暗叹一声,这么说,要征日就只能等到秋收之后了。
  粮食啊粮食!
  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他从发愁没钱到钱多的数不完,几年前就不愁钱了。可是粮食,却一直在发愁。
  这个时代的亩产实在太低了,社会余粮太少。农业生产体系也非常脆弱,无论是天灾还是兵灾,只要碰上,那必定是大减产,需要很久才能缓过来。
  就说这次唐军统一南方之战,唐军一到,很多百姓不知底细就闻风而逃,一逃就是半个月一个月,农时一错过,那就是颗粒无收。
  看似唐军秋毫无犯,看似战争并不剧烈,可事实上只要一用兵,一剿匪,对生产的影响还是大的可怕。
  对很多三国百姓来说,管你唐军是不是真的仁义之师,只要你来,我就先逃。
  “大王勿忧,如今各处奉旨大兴水利,赈济灾民,恢复生产,已经卓有成效。秋粮会略有盈余,打一仗足够用了。”文天祥道。
  李洛点点头,“那就先秘调八万兵马在松江崇明待命,只要秋粮一到,寡人就亲征日国!”
  “遵旨!”
  收国之战,李洛这次要亲自干,不想再假手任何人。
  一道密令下去,部分唐军就开始行动起来。军师府拟定得调兵方案,是水师两万,陆师八万,共十万大军。
  其中,还有一万骑兵,一万火器兵。
  这么强大的武力,用来对付驻日元军,够了。
  只要收了日国,就能对高丽元廷辽东造成压力,牵制部分元军不敢调动。
第657、658章
李洛登基,洪武元年!
  随着李洛登基大典的日子临近,整个唐国朝野都弥漫着紧张而欢庆的气氛。
  就连大理各族百姓,此时也盼望圣王即皇帝位。
  大势所趋,民心所向。加上特察局在民间的宣扬,民意简直到了李洛非称帝不可的地步。
  到了八月五日,不管是江陵、临安、洛宁等大城,还是郡县,全部张灯结彩,一片喜庆。
  财部拨款三百万,用于大典所用。但其实,其中很多钱用在了赏赐官民之用。
  八月八日寅时三刻(清晨),唐国各地军营和军舰同时鸣放礼炮,大小城池的钟楼鼓楼一起轰然奏响,个乡村公所同时燃放爆竹。
  唐国各地所有道庙道宫,全部焚香,道官们同时诵读《道德经》。
  所有百姓,都在乡村官吏的敦促下,洁面净衣,不下农田。而官员和武士们都身穿制服,佩戴刀剑。
  各地军营和舰队一起升起龙凤呈祥旗和浴火凤凰旗。
  而海京洛宁,南京临安,行在江陵,更是九门大炮共鸣七响,代表李洛从肇基海东到称帝共历七个春秋。
  代表大唐和唐室的龙凤呈祥旗,代表国花的梅花旗,代表国兽的耕牛旗,代表大道的阴阳太极八卦旗,代表国鸟的仙鹤旗…全部打出来,放眼望去,到处都是迎风招展的各种各样的旗帜。
  城中早就清水净道,秩序井然。各坊选出的观礼百姓,也都进入皇城,排列在广场上。
  还有从海东赶来的观礼代表,以及临安,广州,大理城,安南等地赶来的观礼代表,总有五六千人,来到江陵。
  加上各地赶来观礼的官员武士代表,以及京城官吏,参加现场大典的人超过万人。
  皇城广场上,九只大铜鼎燃放着香烟,身穿紫色比甲腰挎唐刀的唐宫侍卫,在侍卫统领杨栝和石珊瑚的统领下,男左女右的侍立。
  仪仗辉煌之下,以及狮虎大象白鹤海龟都排列出来。这次,还多了几个训鹰师,肩膀上站着披红挂彩的海东青。
  日国大乐师柳生和的太乐署,在两侧鼓乐齐鸣。礼部歌舞司的舞者翩翩起舞,乃是好不容易恢复的《大定乐》。
  光政殿前的广场上,则是昭穆有序站满了五品以上全身礼服的朝臣,丹墀下的铜鹤铜龟同样吐着烟雾。一座新造的承露盘(云盘),已经高高伫立。丹墀上的台阶上,还设了表案,两边是读表官。
  整个皇宫,都沉浸在典雅辉煌的鼓乐和庄严肃穆的气氛中,场面恢弘无比。
  “咚——咚——”江陵城内的钟鼓悠然敲响,肃穆无比。
  礼部钦天监报礼部尚书和鸿胪寺卿,吉时已到!
  随即,礼部尚书吴镇楼和大鸿胪李签,一起身穿礼服,踩着钟声入宫,禀报已经在龙章宫穿好衮服等待的李洛。
  李洛的天子衮服为黑锦为底,是益州蜀绣坊奉旨定制。按照天子舆服礼制,天子衮服上绣日、月、星、辰、龙、山、火、云、花等十二种图案,加云纹蔽膝,白玉云纹大带。
  冠冕则是前后各十二旈五彩丝绦十二玉藻,长度及肩,玉衡玉簪皆白。
  庄严,肃穆,神秘,威严。
  李洛如此打扮,顿时巍巍乎堂堂天子,一种至高无上,九五至尊的强大气势,就扑面而来。
  这黑色为底,又不失华丽的冷色调衮服,衬映着李洛俊朗坚毅的面貌,和挺拔如松的身姿,当真是龙章凤姿,天日之表。
  而崔秀宁,则是六屏凤冠,十二行五彩翟纹袆衣,霞帔霓裳云纹蔽膝,全身大妆,既华美非常,又端庄肃穆。
  世子李征等王子王女,也都是穿着定制好的小礼服。尤其是李征,还戴着九旈冠冕,今天他可是要册封为太子的。
  “启禀大王,吉时已到,请旨!”
  “祭祀天地,祷告上苍!”李洛下令。
  “遵旨!”吴镇楼和李签一起领旨。
  随即,李洛升起云舆云盖,在礼乐声中,率领文武大臣和王后,王子,王女出了白虎门,祭祀天地,再次举行祷告上天。
  “……臣洛谨遵昊天之命,即天子位,立皇帝号,年号洪武…臣洛谨以告之…”
  读完祭天表文,李洛又按照程序走完“埋冕祭天”和“君臣拥戴”(抬着上位)的仪式。
  卯时一刻,李洛回到大内,再出朱雀门,去炎黄帝宫祭祀炎黄。
  接着,又去唐庙祭祀李氏祖宗。
  在李渊,李时珍,李贽,李定国,李秀成五人的神位前祷告。
  李征等人一起跪下。
  今天,可是要追封几个祖宗的。
  跪在后侧的崔秀宁,看到李洛对着李时珍等人的牌位煞有其事的祷告,使劲绷住了脸,不让自己露出一丝笑容。
  没办法,这样的场合她始终无法入戏。尊贵的“祖宗”在她看来,真的很好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46/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