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65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56/956

  你说东西往下落,是因为万有引力?地球是圆的,围着太阳转?那不是扯淡么?臣民一定以为皇帝皇后疯了,或者不正常。也不会相信。
  如此颠覆性的认知变化,不是皇帝能扭转的。那需要真意道(科学)的渐入人心和发展,持续数代人,才能让天下人认识到这些。
  李洛道:“不错。张真人善于炼丹之道,学究天人,这真道宫大天师之职,还请真人不要推辞。”
  张三丰知道,这真道宫,绝对不是炼丹那么简单。
  “敢问陛下,这真道学宫,究竟有何说道?”
  李洛解释了一边,又启发道:“朕以为,丹道不止是炼丹,而是要研究其所以然。道家五行,金木水火土,囊括万物。可是,金之下,有金银铜铁铅等,朕称之为元素。那还有其他元素么?所谓聚沙成塔,那么沙子又是何物聚成…为何用盖子盖住烛光,烛光就会熄灭?为何水一热会化成气,一冷就会化为冰雪?”
  张三丰脑子闪现过无数念头,却忽然问道:“敢问陛下,倘若究根溯源之下,明白了其中真道,可有用处?”
  两人知道,这就是为何中国古代技术发达,而科学难以进步的原因了。
  人类的求知欲,是建立在功利性的运用基础上的。看似无用的事物,极少有人愿意穷极一生的研究。
  牛顿为何要研究当时虚无缥缈,毫无用处的三大定律,搞各种实验?是因为他想证明上帝和神学的存在,要发现冥冥之中的“神的法则”。你看,还是出于功利性,他是虔诚的教徒嘛,维护“神”就是他的利益所在。
  现在张三丰问道了,到底有何用。
  李洛道:“为何很多人不相信道的存在?就是因为,任人们没有发现道的神奇之处,大道法则就在身边,却懵然不知,这难道不可悲么?”
  “只要发现道的法则,就能为国为民所用。火药之术就是炼丹的道人无意间发现的一个法则,现在作用很大。那么,就一定有更多的好东西,能通过发现道则而出现。”
  “倘若发现飞鸟上天的道则,那么人也不是不能上天。只有研究真道之理,才能利用真道之术,也就是道术。道术如此神奇,我等却知之甚少,不能用之,岂非可惜?”
  张三丰明白了,很是激动的说道:“贫道明白了。所谓道法自然,万物万象皆蕴含道理,只要究根溯源,明其之理,便是真道所在,就必有所用!”
  他很有天分,很快就明白了李洛的意思,只觉得犹如醐醍灌顶,真言过耳,直有大悟之感。
  古往今来,很多人产生过这种大悟之感,可惜的是没有付诸钻研,或者没有财力物力钻研。
  崔秀宁提醒道:“凡是要问为何如此,为何之后,还有为何。若干为何之后,便见真道。”
  张三丰稽首道:“无量天尊,陛下,贫道愿接受真道宫大天师之职。”
  “好。有张真人坐镇真道宫,朕就放心了。”李洛肃然道,“真道,事关华夏千年伟业,事关神灵法则奥妙,十分紧要。朕设真道宫为一品衙门,每年拨款三十万银元!”
  三十万银元,如今已经很多了!
  李洛继续道:“真道宫的道士,同时授予理士出身。相应人等,真人可任意任用。此事急不得,慢慢来,这是几十年上百年的水磨工夫。”
  张三丰道:“贫道,谢陛下!”
  第二天,设立真道宫的旨意颁发下来。皇帝将萧焱修建的养心观,直接改成真道宫,成为大唐第五个一品衙门。
  圣旨,真道宫大天师位居一品道官,位同宰执。
  后世影响极其深远的真道宫,成立了。
  …………
  “臣郑和,拜别陛下,拜别皇后!”
  郑和在江陵城外的江边,对亲自送行的李洛和崔秀宁隆重下拜。
  经过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派到遥远的美洲寻找新作物的郑和,郑重的向李洛夫妇拜别。
  欢送出师的号角鼓乐声中,一起来送行的官员,都是目中含泪。
  陛下得到老君托梦,说大海极东之地,有几种作物,能活民数百万,令陛下派船远航寻归。
  陛下就下旨封大海之名为华夏洋,封郑和为华夏洋东巡都督,率领以洛阳号为首的七艘战舰,水师千人,火枪陆战队五百人,共一千五百人远航。
  船上携带了大量的清水,肉干,粮食,黄豆(用来发豆芽),干菜,火药等物。
  详细的航海图,已经几种作物得图画,全部准备好了。
  今日,就是郑和受诏出发的日子。
  按照计划,大唐水师抽调两万人的大舰队护送郑和到吕宋,震慑海宋水师,在吕宋完成修整补给之后,东巡舰队再往东继续出发。
  三万多里的海路,将分为五段,每到一处都有群岛用来修整补充。
  可是,如此遥远的海路,这一去安知能否平安归来啊!
  李洛也眼睛湿润,亲自扶起郑和,“卿此去万万保重啊,大洋迢迢数万里,若有不顺,即刻班师,不要勉强。你们的性命,比那些作物更重要!”
  郑和哽咽道:“臣此去,不知是否还能再见到陛下和娘娘。惟愿陛下娘娘保重,万岁,万岁,万万岁!当年张骞通西域,一去十九年,九死一生。臣安能让张骞专美于前,必要替陛下跋涉远洋,布大唐国威于万里波涛!”
  “好好!好志向!”李洛握住郑和的手,“等你回来,朕封你为国公,将士无论存殁,皆有重赏!”
  “谢陛下!”郑和等将领再次下拜。
  “来人!赐酒!”李洛下令。
  一碗碗美酒斟满,李洛和崔秀宁亲自递到众将手中。
  众人一饮而尽,下拜道:“谢陛下赐酒!”
  郑和道:“陛下,娘娘,臣等这就去了!”说完站起来,率领众将登船。
  “保重啊郑和!”
  文武大臣一起挥手作别。
  “轰轰!”两声火炮轰响之后,郑和下令扬帆,带着众将顺江东下。
  华夏3983年,洪武元年十月初八,郑和率领船队出发,准备穿越浩瀚的华夏洋,寻找新作物。
  直到船看不见了,李洛和崔秀宁才收回目光。
  两人都是非常不舍。
  可是,有些事必须要去做啊。
  “陛下,江边风大,请回宫吧。”文天祥等大臣劝道。
  李洛望着浩荡的长江,看着江岸青山下的夕阳,不禁开口吟道:
  “茫茫大江东逝海,横绝沧流何在,长帆秋风斜阳外。黯淡前朝史,大笔惊空来。”
  “漫漫青书功罪我,荣辱英雄成败,千古大业谁人开。浪花滔滔去,石心终不改。”
第669、670章
“诛暴君,杀妖后!”…御驾亲征
  文臣们听着皇帝的这首《临江仙》,虽觉得辞藻不甚美妙,可却十分应景,雄豪之气真如江水秋风,浩浩而来。
  所谓字在画先,意在文先,这阕《临江仙》立意高峻,崖岸万寻,如同铁弓金马,满是开拓进取、为天下先的决然之心。
  此乃英雄之赋,虽万千人吾往矣,境界更胜魏武《观沧海》一筹!
  天子之心,坚如磐石。
  那不止是鲸吞天下之志,更是鼎革千古之气。
  文天祥和郑思肖等文人心中悸动,文天祥拱手说道:“好个‘江水滔滔去,石心终不改’!陛下之道不孤也,臣等誓与陛下同往!”
  郑思肖道:“愿借吾皇雄才伟略,激荡风云,洗刷人心,要让这污浊之天下,焕然一新!”
  林必举大声道:“陛下之所向,亦臣之所向也!”
  大臣们纷纷行礼表态,出言明志,不落人后。
  江水滔滔如咽,青山残阳如画。江风吹得李洛衣袂飘举,夕阳晚照他苍松般的身影,如同石雕耸立江岸。他手抚剑柄,回望群臣,眯着眼睛说道:
  “白云苍狗,英雄倦眼,繁华落尽,盛世不再!诸卿,我华夏神州,就如这江河西下,雄风恹恹,暮气沉沉!以至于泱泱大国,竟有亡国之祸,几遭灭种之危。如今,大唐统一南国,可焉知再无亡国为奴之日?”
  “诸卿,只有奋起鼎革,移风易俗,行凤凰浴火之涅槃,效蜕茧成蝶之嬗变,才能激荡九州风雷,让华夏犹如焕然一新,再做虎虎少年,初升之阳!”
  “诸卿!”李洛声量徒然拔高,“大业未成,任重道远,还未到髀肉增生之时!这雄关漫道,我等君臣只能披荆斩棘,为天下先!望诸卿与朕共勉:君臣同心,济世安民!”
  大臣们一起下拜,大声说道:“君臣同心,济世安民!”
  李洛拔剑指天,“恢复中原,再造盛世!”
  一片“锵锵”声中,大臣们各自抽出腰间的唐刀汉剑,一起指天大喝:“恢复中原,再造盛世!”
  铿锵有力的呐喊声音压过江水奔流,很多人热泪盈眶。一边的崔秀宁也心潮起伏。她很清楚,李洛不是在演,他真的是“石心终不改”。
  “好!快哉!”李洛还剑入鞘,听到隐隐钟声传来,再次开口吟道:“江边幽花似酒香,陌上秋草正夕阳。何处晚钟谁家寺,禅音夜夜渡北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56/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