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6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75/956

  只是,不作为朝廷户部的正税罢了。
  崔秀宁继续说道:“原四大汗国领地,大概有人口三千二百万。这是元廷户部最新统计的数目,未必准确。这些人口,绝大多数是色目人,少数是蒙古人。”
  “加上高丽四百万,辽东四大兀鲁斯两百多万,元廷控制的人口数量,当在六千万左右。”
  六千万,比起唐国如今十五州的七千万要少。而且元廷的六千万人口,原四大汗国还占了大半,还包括了高丽人。
  起码人口上,唐国占据明显优势了。
  “兵力上,元廷还能调动一百四十万大军。不过,有三十万骑兵在原四大汗国。北方兵马八十万,高丽兵十万,辽东四大兀鲁斯还有二十万。”
  “我军暂时不用管西方元军,辽东军和高丽军,只管北方元廷直接掌握下的八十万大军就成。”
  “这八十万人,蒙古骑兵十五万,色目骑兵二十六万,克尔钦军(西北河北汉军)十四万,哲里木军(河南齐鲁汉军)十七万,新汉军九万。”
  “关中本来元军不多,可近期元廷一直在增兵关中,如今关中已经有元军十五万。蒙古色目骑兵七万,克尔钦军五万,哲里木军三万。越拖下去,关中的元军就越多。”
  崔秀宁说完,总结道:“总之,关中不好打,但打下来能守得住。江北也不好打,打下来也站不稳。”
  李洛道:“打关中,是大略所在,无需再议。你们说说,如何隐瞒元廷?”
  “在长江和沿海虚张声势,做出渡江或登陆姿态,朕认为很难瞒得过元廷。”
  从元廷一直持续增兵关中就知道,忽必烈很清楚李洛的战略目标,也知道唐军的软肋。
  文天祥道:“那就真渡江,真登陆!干脆不要虚张声势,兵分三路真刀真枪的北伐!”
  “等到关中到手,另外两路再撤回来。不过,这虽然是阳谋,损失却很大。”
  陈淑桢和江钧也认为,真渡江,真登陆。
  其实李洛也是这么想的。只是拿不到注意。很明显,这个打法会增加很多伤亡。
  而且,另外两路还可能失败。
  可是,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办法能拖住元军增援关中了。
  李洛将几个太尉都这么说,也咬牙拿定了主意。
  “那就这么干!水师运载十万人登陆齐鲁,威胁大都。长江水师掩护二十万人渡江攻打江北。十二万人攻打关中!”
  “东路军肯定打不过,登陆之后就依托海岸防守。中路军不要分兵,拿出渡过淮河攻占洛阳的架势,牢牢钉住江北元军,不让他们增援关中。”
  “文先生,中路军就交给你,元军要是仍然增援关中,就干脆拿下淮南。”
  文天祥领命道:“遵旨!不过,中路军有二十万人,事关重大,臣请陛下调拨两万火器兵。不然,臣没有把握将大军带回江南。”
  他的要求一点不过分。江北可是有元军骑兵重兵集团的,光淮南就有十万骑兵,汉军也有七八万。火器兵少了,步兵为主的唐军孤军深入,很容易大败。
  为何中军军最多?因为面临的元军更强,还需要保持攻势一路北推,不然无法牵制元军不支援关中。
  “准!拨你四个火器旅。”李洛毫不犹豫的答应文天祥。
  “陈淑桢,东路军交给你。登陆之后防守即可,有海军舰炮支援,朕只给你一万火器兵。”
  陈淑桢领命道:“遵旨!”
  李洛道:“这西路军,朕就亲自出征,以五万人从武关经商洛,蓝田入关中。以七万人从剑门入汉中,攻占大散关。江钧,武关这路偏师就交给你,拨你一个火器旅,一万骑兵。”
  “遵旨!”江钧也领了军令。
  文天祥皱眉道:“陛下御驾亲征,攻坚克难,却只率领七万人,是不是太少了?万一有个闪失,那我大唐危矣!”
  汉中很难打,大散关也不好打,作为皇帝只率领七万人攻打元军重兵防守的战略要地,实在太冒险了。
  其他人也对李洛的冒险表示担忧。
  杨汉明道:“请陛下增兵三万,各州驻军宁愿少一些,也不能让陛下冒险。”
  李洛笑道:“十五个州只有十几万兵马留守,已经很空虚了,不宜再抽调兵马,以防海宋来袭。江陵的防守也不能马虎。再说,朕在汉中有两步暗棋,能派上用场。梓童,你说给诸卿听听。”
  崔秀宁也笑了,“汉中有五万元军,主帅的幕僚青山,是大唐的人。”
  青山?众人有点疑惑,一个幕僚,能起到多大的作用?不过想来,也觉得不会这么简单。
  崔秀宁继续道:“他能否起到作用,还未可知。不过,汉中秦岭还有一支抗拒剃发的反元义军,早就暗中归唐。首领绰号汉中之虎,名叫唐牧,他有一万多兵马,我们的人在他军中帮他训练士卒。”
  众人明白了。汉中元军主帅的幕僚青山是唐人,秦岭中的义军唐牧也暗中归唐。这两人一结合…的确能搞很多事!
  汉中为何险要?因为扼守了川陕之间的褒斜古道。要想通过褒斜古道,就必须攻下汉中。
  听到这些,他们心里就有底了。
  “夏粮已经打了,守成还不错。足够几十万大军打几个月仗了。这次,大唐要真正定都…长安!”李洛信心满怀的说道。
  “贺我大唐旗开得胜!一战收取关中!”众人一起站起来说道。
  第二日,一道道密令飞出江陵城,整个唐军都开始调动,粮草火药开始运转。
  民心高涨的唐国,如同一架巨大的战争机器,慢慢开动起来。
  …………
  八月十五,聚集在长江南岸的二十万大军,突然开始渡江。
  这么大的动静,当然早就惊动了元军。元军大喜之下,立刻放弃北岸,让唐军从容渡江。
  压根就没打算在北岸阻止唐军渡江!
  目的很明显,先把以步兵为主的唐军放过来,好加以歼灭。
  元军做梦都想南征,只可恨没有水师无法渡江。此时唐军主动大举北渡,他们高兴都来不及,哪里会阻止?
  与此同行,唐军水师搜集大量商船,运载着十万唐军北上。元军惊喜连连,一边火速报告大都,一边准备大打出手。
  同日,李洛亲率七万大军进入剑门关,直驱汉中。而江钧作为西路军偏师,率领五万兵马从武关北上。
  华夏3984年,洪武二年八月中秋,唐廷兵分三路,大举攻元。自古以南伐北者,出师未有今日之盛也!
  这是唐国第一次战略性主动进攻蒙元。因为出兵日期是在八月十五,所以史称“中秋北伐”。
  没有下诏出征,没有发布檄文,看上去完全就是突然袭击的架势。
  突然袭击当然做不到。可唐廷如此低调的大规模出兵,的确给元廷突然袭击的感觉。
  唐军二十万大军花好了几天时间才过江,陈淑桢的大军也到了齐鲁海域。此时,李洛的大军还在剑门之北蜀道上缓慢行军。
  而大都的忽必烈,已经接到奏报。
  “哈哈哈,好好好!”忽必烈大笑,“李洛这个狼崽子不错,终于忍不住主动出来了。伯颜,除了汉中要死守之外,江北和腹里都让他们来!最好让他们深入几百里地!”
  伯颜笑道:“奴才恭喜大汗!大汗一直等着李洛主动来,他果然就来了。”
  安童也很高兴:“这北方就像是草原,我大元铁骑奔驰起来就像是白毛风,李洛还以为能像南方那样?大元在南方才多少铁骑?这次,一定要灭了他几十万大军!”
  忽必烈却笑容一敛,“李洛应该会亲自领军攻打汉中。汉中扼守了四百里褒斜古道,兵马也不少,的确易守难攻。但,还是要增援。关中,不能丢!”
  伯颜心领神会,安童却问道:“大汗,为何不干脆把李洛也放进关中,乘机灭了他?”
  “你这个奴才啊,为何一点也不像你的祖父木华黎呢?”忽必烈有些恨其不争的说道,“关中是朕当年的根据之地,朕在关中十余年,深知关中之险要。”
  “李洛要是攻占关中,封锁了潼关萧关,那大元铁骑就很难进去了。关中就真成了他嘴里的肉。关中被叛军掌握,那还得了么?那就是狼钻进了猎人的帐篷!”
  “朕不怕他打江北,不怕他打大都。他骑兵少,打赢两仗也没用,扎不了根,无法派出官吏接管地方,迟早会败。但关中不一样,你明白了么?”
  安童羞愧难当,赶紧跪下说道:“大汗的话,就像梦中的神启,就像大海般的智慧滋润了干涸的小溪,奴才感激的想要歌唱,羞愧的又想哭泣。”
  伯颜道:“大汗,关中兵马不少,但奴才还是觉得不放心呐。河南江北的大军不能动,是不是传旨河东山西道(后世山西)的兵马,渡过黄河支援关中?”
  河东山西道作为元廷“腹里”地区,驻扎了十几万兵马,光骑兵就有七万,要是南下关中,就万无一失了。
  忽必烈皱眉,“只怕来不及了。陕西与河东之间的黄河,水流可是暴躁(湍急)的很,出了名的难渡。这圣旨传过去,再等他们渡过黄河天险,需要多少天?母牛都能下崽了。”
  那时的黄河可不像后世,水量之大,不辩牛马。
  伯颜默然不语。大汗说的不错,多半是来不及了。
  不过,关中有十五万大军,汉中就有五万,大散关也在大元手里。叛军其实很难进入关中。
  为了以防万一,也因为对李洛心存忌惮,忽必烈还是下旨给河东山西道的元军,让他们想办法尽快渡过黄河天险,支援关中,确保万无一失。
  同时,忽必烈派出怯薛侍卫数人,飞驰关中,严旨告诫关中各将领,务必谨守关隘,不得擅自移动,以免为叛军所乘,中了奸计。
  可以说,忽必烈的应对已经完美了。他甚至考虑到唐军用诡计赚取汉中,千里迢迢派侍卫去督导叮嘱。
  ……
  汉中之北乃是秦岭,古来兵家之必争的褒斜古道,就在秦岭中蜿蜒而过。褒斜古道南起褒谷口,北到斜谷口,绵延四百余里。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75/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