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69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690/956

  李洛问:“你是何官职?”
  古麻思力露出尴尬的神色,“奴才只是哲里木军的千户。”
  一个蒙古将领,却做着汉军的千户,少见。
  李洛顿时心中雪亮。这个古麻思力,父兄都死在忽必烈手里,可那属于蒙古人内部的斗争,谷麻思力决不会仅凭这个,就背叛大蒙古国。
  应该是他得不到重要,心怀不满。加上父兄之死的仇恨,这才主动投降。
  “起来吧。”李洛对这这种主动开城投降,背叛自己部族的人,没有什么好感。但这种人也要用,所谓“千金买马骨”,以招降更多的蒙古人。
  说起来,主动投降的蒙古将领,古麻思力还是第一个。就是哲札,也是李洛通过交情,写信劝降的。
  “古麻思力,你暂时统带你的旧部,守卫城门。”李洛淡淡说道,“朕会记得对你的赏赐,去吧。”
  “喳!谢大汗!奴才会像忠实的猎犬那样,帮大汗守着城门!”古麻思力抚胸行礼谢恩。他不知道哲札等人尊了李洛天可汗的称号,但他知道应该按照蒙古人的规矩,称呼李洛为大汗。
  唐军大军一入城,就得知行省官员都从北门逃走了。朱颔立刻命令骑兵追击。
  城中秩序得到维护后,一大群人簇拥着李洛,光明正大的进入长安城。
  华夏3984年,洪武二年九月二十七,亲征关中的唐主李洛,终于恢复长安。
  自北宋灭亡以来,沦入异族手中一百六十年的长安城,再次回到汉人手中。
  潜伏在长安城数年的特务,早就暗中做了很多宣传。唐军一入城,很多百姓就在特务的影响下清扫道路,夹道欢迎,甚至燃放爆竹。
  李洛在城中百姓的盛大欢迎中,来到城中的平章衙门。
  平章衙门立刻成为临时行宫,被侍卫戒备起来。
  很快,一道圣旨就传了出来,晓谕城中百姓:废除奉元之名,恢复长安之名,立长安为大唐国都!
  圣旨一出,长安百姓顿时一片沸腾。
  大唐…定都长安了!
  长安城,又成为京师了!
  虽然长安人被异族统治一百多年,可他们却都知道长安的过往,那是的当年做过京师的。可以说,没有任何一个地方的百姓,比长安人更怀念李唐。
  妇孺皆知!
  哪怕到了后世,西安人仍旧对大唐念念不忘。
  “陛下,长安城如今有户籍人口十八万五千,僧侣一千三百人,元廷官员家属家奴两千四百……”
  早有特察局的特务献上长安城的统计册簿。
  “…官库存粮八十四万石,存银三十七万余两,交钞一百二十一万贯。这些是准备押往大都的秋税……”
  长安在唐时就有百万人口,现在却不到二十万。不过,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这个人口体量,仍然是算是大城了。
  李洛看完册簿,下令将钱粮物资一一封存,然后任命随军的新科进士,担任长安城内各坊的坊正。
  另外,任命随军的文臣姜布,为京兆尹,组建京兆府衙门。
  京兆府专管长安城的民政,治安,一如汉唐制度。不过,官衙的衙役全部废除,改用唐国的警士。
  朱颔禀奏道:“陛下,如今长安已经恢复,关中各地传檄可定,可关中兵少,陛下是否暂时南归江陵,等关中安稳之后,再来长安?”
  李洛摇头,“关中初定,百姓未安,局势未稳,正是因为如此,朕才要亲自镇守关中。”
  “韦素拟旨,抽掉警士三千人来关中,调工部营造匠官来长安,准备兴建长安宫殿。”
  韦素作为新任的御前奉事,很是给力,他领命之后笔走龙蛇,很快就拟定好了圣旨,李洛用印之后,火速送往江陵。
  接着,李洛就连下几道旨意,分遣兵马去关中各州县,镇压元廷官员,接手地方权力,准备推行均田令。
  李洛都没有时间观赏游览城中的著名景点风物,就签发一道道命令,颁布一道道旨意,忙得不可开交。
  第二天,数万唐军就分为数十股,以团为单位,分赴各地。
  第三天,两个好消息连接传来。一是张敛已经占领潼关,关东元军再也无法进入关中了。第二个好消息是,逃跑的元廷陕西行省官员,大多数都被追上,押送了回来。
  就在唐军占领长安,分兵四处之际,元廷周至县衙内,知县王四郎正在长吁短叹,愁容满面。
  王四郎觉得,自己真是太倒霉了。
  他本是川蜀士子,熟读圣贤鼠的。唐军占领川蜀后,因为不满唐廷的科举内容和授官品级,一怒之下去了梁国参加科举。
  果然,中了进士,做了大梁的知县。
  然后好景不长,他做知县不到一年,大梁竟然为唐国所灭,自己也丢了官职。
  等到想再考唐国科举,却被告知,自己因为有贪墨劣迹,竟然没了考试资格。
  他愤怒之下,干脆千辛万苦来到关中,凭借在关中做官的亲戚,以及贪墨来的钱财,好不容易谋取了这个周至县令的官位。
  原本以为,自己在固若金汤的关中做官,终于苦尽甘来了。
  可谁成想啊,这知县才坐了半年,唐军竟然又打进关中,他的官位…又要飞了啊!
  龟儿子的仙人板板,这算啥子事嘛!老子咋个这么倒霉噻?鬼摸了头么?
  王四郎虽然是寒士出身,没有理由痛恨唐廷和李洛,可他现在对唐廷和李洛的痛恨,完全不下于蒙古贵族和豪强。
  “洪武!你这个千夫所指的暴君,昏君!”王四郎在心中狠狠骂道,恨意滔天。
  “知县官人,快走吧!趁着风陵渡还没有被唐军封锁,赶紧逃往关东才是,要不然就来不及了!”随从急的满头是汗的对恋栈不走的王知县说道,“唐军快要到了!镇守官人(县达鲁花赤)已经骑马跑了!”
  王四郎长叹一声,只能命人收拾细软行囊,匆匆出了县衙。
  走时,他还带走了周至县的知县官印。
  “哼,去了关东,老子照样做官!”王四郎依依不舍的看了一眼县衙,直出东门而去。他打算从风陵渡过河,离开关中。
  他已经是大元官员,在大都吏部入了官籍的。只要到了关东,凭借这半年知县任上搜刮的钱财,以及自己的本事,换个地方做官并不难。
  王四郎刚离开周至县不到半天,一队唐军就开到了。唐军大摇大摆的进入县城,随即一个从益州过来的随军乡正,就做了县令的官位。
  唐军张贴告示安民,封锁官库,维护秩序。紧接着,唐军又分为若干小队,分赴乡村,每到一处,就将当地的保长甲主撤职,换上随军的唐国官吏。
  这样的一幕,在关中各县都在上演。
  唐军雷厉风行的接管地方政权,建立唐廷的郡县乡村政权,所到之处,元廷官员闻风而逃,豪强大族噤如寒蝉。
  他们不是不想反抗,但他们不敢。
  唐军在南方推行均田令,镇压大族反抗,杀的人头滚滚,这些血淋淋的事情,他们早就听说了。
  南方那么多豪族反抗,结果呢?伪唐越来越强大,李洛的皇帝越当越稳。而反抗的豪族,却都完了啊。
  大元在关中那么多铁骑,都全军覆没了。他们反抗,那不是找死么?
  算了吧。
  形势比人强。虽说大族只能保留三百亩田土,还要捐出大量钱粮,但总比抄家杀头好。
  有了南方豪族反抗唐廷的教训,他们不敢再反抗了。
  在唐军的屠刀面前,这些关中的百年豪族,纷纷选择了屈服。
  到了十月中旬,关中各县的户籍人口终于统计出来。
  陕西行省很大,人口数百万。关中虽然只占陕西行省五分之一的面积,却是最富庶的地区,人口占了行省一半,共有二百四十余万人。
  田亩数目还在清查统计当中,并未上报。
  坐镇长安城的李洛接到户口统计,终于下令招募新兵,改编整训义军。
  关中牧场不少,关中男子彪悍,很多人善于骑马。李洛准备招募五万骑兵苗子。等到恢复陕北,陇东陇西,就能再招募好几万骑兵。
  再北上拿下河套地区,大唐就不愁骑兵和战马了。
第703、704章
臣请为陛下再加尊号!
  正在李洛攻略关中之际,已经渡过淮河的文天祥部二十万大军,正与中原元军重兵集团对峙于河南郾城(漯河)。
  文天祥八月中旬渡过长江,二十万大军稳步推进,摆出渡过淮河进攻开封和洛阳的姿态,大摇大摆的北上,每天只行军四十里。
  文天祥所部,有两万火器兵,三万骑兵。他将炮兵和辎重围在阵中,将骑兵布置在两翼,楯车和长枪兵布置在外围,火铳兵和弓箭手布置在长枪兵之后。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690/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