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70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709/956

  紧接着,一阵嘹亮的哭声就爆发出来。
  李洛心中一松,举起袖子擦擦额头的冷汗,忍不住露出笑容。
  紧接着,里面又是一阵欢呼…
  洪武三年三月十八,昭明文成懿德皇后崔秀宁,再次生出一对儿女。
  唐主大喜,当即下诏赏赐文武百官休沐一日,民间七十以上老者,赏赐银元一块,以示祝贺。
  随即,李洛封刚刚出生的皇四子李循为赵王,封皇次女李徥为临安公主。
  至此,李洛有了四个嫡子,两个嫡女,还有一个等同嫡女的养女襄阳公主李徆。
  文武百官纷纷上表朝贺,恭喜大唐再添皇子,江山社稷更加稳固。
  …………
  崔秀宁生产后三日,就结束休息,继续编写《大唐律典》。李洛也开始主持朝政。
  第一件事,就是下令将所得的白银铸造成银元,黄金铸造为金币;再令人在多硝矿的雍州寻找硝矿;第三就是令水师接回瀛州的哲札部一万蒙古色目骑兵。
  第四件事最为重要,乃是成立初级师范学堂,培养教师。
  先集中仅有的师资力量,在临安,江陵,成都,豫章,金陵成立五所初级师范学堂。报考者必须是乡学毕业的学生,学制两年。毕业后,授予秀才功名,担任乡村学堂教师。
  五所学堂首期招生共五千人。并计划三年内,再开设五所初级师范学堂。
  且说这日唐主升殿,兵部尚书都烈出列奏道:
  “启禀陛下,截止目前,我大唐共有新老兵马七十二万五千余人。其中,江海水师七万,骑兵二十二万,火器军八万。每月仅耗费军粮就四十余万石…”
  “如今,春季将过,是该发放春饷的时候了。可兵部出具了军饷报表,财部竟然打了回来,不予审批,说是账目不对,让兵部重新做表。陛下,这军饷可是按照兵额军职才统筹核算的,怎么会错呢?”
  兵部侍郎乌图也出列说道:“陛下,的确如此啊。兵部的账目并没有错,为何财部不批呢?要是误了军饷发放日期,对军心不利。”
  李洛看向财部尚书李彦,“财部有何说法么?”
  李彦是他的学生,因为对数字很敏感,所以李洛当初就教了他一些财会知识。李彦做事认真,李洛相信李彦一定有过得去的理由。
  “启禀陛下。”年仅二十七岁的李彦出列,高高举起笏板:“兵部的春饷账目是四百四十万左右,而财部核算的,是四百二十六万左右。兵部的春饷账目,多了十四万元,臣不能批。”
  都烈不悦的说道:“李尚书,你们财部少算了十四万元,那是因为你们的算法有误。新兵从招募起,就开始拿饷,一天都不能短缺。新兵第一年,每季只有三元饷银,要是还要往少了算,那他们能拿到的钱更少。”
  “完颜尚书,是你们兵部的算法不对。”李彦淡淡反驳道,“陛下在甘肃招募了几万兵马,都是骑兵。可是他们随陛下到了陇右,办理军籍之后,才开始算我大唐的兵。在此之前,他们只是跟随陛下南下的义民,还没有军籍,这半个月怎么能算进去?”
  “还有汉中归唐的唐牧所部,是从他为大唐打仗,攻打褒斜谷时算军饷,唐部死伤将士的抚恤银,财部也拨了。可是你们兵部怎么算的?你们从唐牧答应归唐时算起,早了半年!要多支出多少钱?”
  乌图听不下去了,“李尚书,话不能这么说。唐牧答应归唐的那天起,就算是唐军!不能因为他还没见到陛下,就不拿军饷了。不然,当时我们的人有什么资格待在他军中被待如上宾,唐牧还对他们言听计从?难道不是因为已经是我大唐的兵马?你因为这个就不算军饷,未必让将士心寒。”
  李洛也有些为难。事情他是了解了,可是两方都有道理。
  很明显,这事军师府和政事堂之间也是有分歧的,不然早就解决了。
  “御史台有何话说?”李洛没有问军师府,也没有问政事堂,却是问了中立的御史台。
  御史台本来就有监督财务和审计的大权,当然能给出重要意见。
  御史大夫龚侃出列说道:“启禀陛下。我大唐自有制度,军饷就是军饷。军饷怎么给,只看军衔和军职。哪怕再为大唐出力,一日没有唐军军籍,就一日不能拿饷银。”
  “所以,臣以为,虽然唐牧所部口头上很早就归唐,但遇到陛下之前并无军籍,也就不该拿饷银。跟随陛下南下的甘肃新兵也一样,既然他们是到了陇右才正式入籍,那之前就不能算。”
  “不过,虽然他们不能拿饷,却该赏赐。只是名义不应该叫军饷。陛下可令财部额外拨款,以赏赐之名发放。”
  龚侃的意思很简单。钱还是要给,但军饷是军饷,赏赐是赏赐,账目支出的名目要清楚区分。
  李洛点头,“朕在雍州已经赏赐过他们了。那就按照财部的账目来吧。”
  都烈和乌图一起领旨道:“遵旨!”
  既然陛下在雍州已经赏赐过,那他们也不会再争了。
  李洛却是给自己提了个醒。以后凡是皇帝规模性赏赐,必须要通过财部走账程序,不能连账目都没有。
  国家财政制度何等重大,不可随心所欲,天子更要遵守财务制度。不然,后世之君花起钱来还有谱吗?
  天子当然有权赏赐,但不能有赏无账。
  天下为公,天子如秤。只有敬畏神器,谨慎用权,才能长久执掌神器。
  此事一了,司织使黄道婆罕见的出列奏道:
  “陛下,如今棉花和棉纺已经广为推广,各州均有种植。请旨,是否定下贸易章程?前次,专卖司要求棉花棉布专卖,臣难以定夺。”
  专卖司当然是想纳入专卖的,可此事重大,政事堂的宰相也不敢贸然决定,只能让李洛圣裁。
  李洛想了想,“棉花棉布事关大唐衣被天下之大计。棉花价格乃农家利益攸关,但不宜国家专卖。可设立棉花交易所,平衡棉花价格。朝廷,只需要抓交易所就成。”
  交易所?
  众大臣虽然知道交易所的意思,却不知道到底有何门道。
  却听天子继续说道:“今后,不但棉花,就是其他东西,也可纳入交易所交易。嗯,这交易所的章程,回头朕会亲自拟定。”
  李洛一句话,唐国就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金融机构。
第723、724章
简化文字,规范度量衡
  三月的春光照进光德殿,大殿内光影斑驳,使得并不宏伟的殿堂显得很是神圣。
  就连光柱中的微尘,也增加了朝堂的鲜活生气。年轻的皇帝,正坐在宝座上,对满殿臣子侃侃而谈。
  “如今,医道学宫的第一批医学生已经毕业。这一千多医学生,全部授予丙等医士功名,分到各州医院坐堂实习一年。到明年,再成立各州医道学堂,抽调他们当医道教师。五年之内,大唐各县都要有一所小医院。”
  “此事,关系百姓健康长寿,万不可马虎。医道乃真道分支,和武道匠道同样重要。医道学宫要研究创新医术和新药,发扬光大华夏医道,好好培养医道学生。”
  “司医寺呢?要按制管理各级医士医官,升降任免公正严明。还要严格督导医院,行使医疗行政大权。”
  “大唐皇家医院是医院之最。你们要不断抽调医士,到各州医院指点,提高其术,规范其法。太医堂之太医御医,医道最精湛,也要时常去医道学宫和皇家医院授课。”
  各医疗部门的主官一起出列道:“臣等谨遵陛下圣旨,必兢兢业业光大我大唐医道,造福天下。”
  李洛问医道学宫祭酒:“蔡岐,医道学宫最近可有新发明啊?”
  蔡岐有些惭愧的出列禀奏:“回陛下,听诊器有了,很好用,医士们都很喜欢。只是,只是这是皇后陛下的指点设计,医道学宫本身并无功劳。”
  李洛有些失望,“那体温计呢?可有进展?青霉素的提纯,有进展么?”
  蔡岐更是汗颜,“回陛下,臣惭愧。那体温计交给工部,到现在也没进展。皇后陛下说,眼下的条件,还做不到。这青霉素的提纯,我等暂时也没有好的办法。”
  李洛懒得再问了。他也没有生气。这些事说起来简单,其实复杂的很。别说一群古人,就是来一群后世理科博士,一时半会也搞不定。
  光知道理论有什么用?
  唐主道:“传旨,下诏修撰《大唐医典》,财部先拨款给医道学宫五十万,用来收录天下有用的古方药方,发现新草药。”
  司录寺的官员立刻当殿记录《洪武政要》:“三年三月二十五,上升光德殿,言医道之政,拨款五十万,下诏修撰《大唐医典》”
  李洛说完,端起龙案上的明前茶喝了一口,清清嗓子,继续金口玉言。
  “天道,变异无常。是以,所谓敬天法祖,便是与时俱进,随道而变。这也是为何仓颉造字以来,文字之体数变的道理。不然,如今仍然大篆,岂能有楷书?”
  天子这番话,群臣顿时明白了。
  陛下要变异文字?这…
  武将们还好,文臣们却是都有些着急了。
  李洛将他们的表情俱收眼底,不由有些好笑。
  “如今文字,美则美矣,古则古矣。天地造化,大道至理,俱在方寸之间。然,笔画过于繁复,以至于百姓启蒙难,识字难,实不易于文治教化。而且写文作赋,公文往来,也殊多不便,耗时废墨,更不必说。朕决定,简化文字笔画。”
  天子直截了当的决定简化文字,乾纲独断,并不是在问计群臣,也不是在商量。
  李洛决定简化汉字,也是和崔秀宁反复商量后的结果。
  原本李洛认为,应该天下一统后再简化文字。可崔秀宁认为,简化文字眼下就是最好的时机。早推行一天,就早一天有利于普及教育。
  文字简化改革在南方有了成效,北方也可以有参考,更易于接受。
  李洛这才决定干这件大事。
  翰林院司院使牟巘深吸一口气,硬着头皮出列奏道:“不知陛下,如何简化文字?此事…成则素王之德,遗泽万世。可万一不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709/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