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86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64/956

  李洛又道:“诸卿,忽必烈逼迫数百万流民南下,意图耗空大唐国库,搞乱大唐,好浑水摸鱼。可他想不到,我大唐上下同心,众志成城,不但没有乱,反而将坏事变成好事。如今,流民有了安置,朝廷也收复了凉州宁州。”
  “朝廷虽然困难,可终究能熬过去。红河平原和恒河平原的粮食一到,大唐就更轻松了。忽必烈以为会给大唐造成天大麻烦,却反而帮了大唐一把。要不是突然多出几百万流民,大唐也不能上马这么多造福千秋的大事啊。说起来,朕还要多谢忽必烈才是。”
  百官闻言,不禁一起大笑。
  陛下说的虽是调侃,可何尝不是道理?
  大唐这次的确要耗费很多钱粮物资,要过苦日子也不假。这这毕竟是暂时的。而从长远看,大唐不但不亏,反而赚了。
  换了平时,要干成这么多大工程,又要耗费多少劳力,花费多少钱粮呢?
  大唐等于是用最小的代价,来做前所未有的大事。
  而且,大唐不但没有乱,还反击成功,一举拿下甘凉。
  怎么算,都是赚大了。
  忽必烈这原本看似一箭四雕的阳谋,竟然如同一个巨大的冰坨子扔进不断添火的大锅,虽然溅起大片水花,看着寒气逼人,可还是慢慢的被热水融化,成为一锅滚水。
  大唐的实力,陛下的英明,难道仅仅是在战场上吗?
  同样也在这!
  只是,元廷始终不知道,大唐和他们想象中的大唐不一样。大唐,不会像大宋那样担不住事,禁不住风雨。
  朝议结束后,李洛下诏封印休衙,官员们开始放假五天。这也是唐廷的休假制度。每年凡新年元旦、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东至,都要放假一到五天。
  除了这些传统节日,还有皇帝生日的万寿节、三月初三祖诞节(黄帝生日)这两个节日放假。
  李洛还打算设置植树节、军武节、天道节等特色节日,只是现在还没有拿出方案。
  明日元旦,按照惯例是元旦大朝。由于君臣们这段时日都非常操劳,皇帝下令免除洪武五年的元旦朝贺。元旦大朝纯粹是礼仪,举办起来非常隆重,也很麻烦。特殊时期,干脆免除一次。
  李洛连这次的宫宴都没有办,而是让臣子们陪伴家人过年,好好歇息几天。毕竟,元旦宫宴其实也是礼仪性质,君臣们吃的都很累。
  实在是这段时间为了赈济之事,唐廷上下连轴转了大半个月,满朝文武没日没夜的忙碌,人人焦头乱额。天子体恤臣下,取消大朝和宫宴,他们当然不会有意见。
  退朝之后,李洛携崔秀宁回到宫中,还没来得及换下朝服,特察局的李织就再次送来重要情报。
  第一个情报来自北方。说这段时日,元军在辽东和漠北到处威逼利诱那些些渔猎和游牧部落,让他们跟随蒙古大军西迁。
  什么林中人,水边人,无论是不是和蒙古有关系,只要是北地蛮族,全部编入蒙古部落,享受“国族待遇”。
  不识好歹的,对不住,那就只有杀掉了。
  元军还向打猎那样,到处抓捕各部落青壮。因为看重他们的彪悍骁勇,就把他们编入蒙古军队。
  截止到本月,元廷几乎将辽东和漠北各种部族一扫而空,搜括了七八万精壮补充入蒙古军。
  除此之外,还有好几十万部民。
  百族林立的东北地区,几乎被元廷搜刮一空。
  李洛得到消息,也说不出是何滋味。
  元廷,等于是把后世东北那些少数民族,包括满清的祖先,全部绑到战车上,把他们升为蒙古国族,准备带到西方,增加自己的基本盘。
  如此一来,蒙古军队的实力得到很大补充,可整个大东北,几乎就空了啊。
  起码,那什么满清,是绝对没有机会出世了。
  忽必烈,真是够狠,够绝的。就和后世皇太极一样,为了入关抢夺中原,拼命的在在老林子抓捕各部落精壮,编入满州八旗。事实上,所谓满州八旗中的兵丁,很多都不是一族。
  这也说明,忽必烈已经急于西迁了。毕竟大都离西方实在太远,根本鞭长莫及。一日不西迁,西方的广大疆土就一日不安稳。
  “就是蒙元上都和林城,也要放弃了。和林城一带的几万帐蒙古人,也要要西迁。陛下,老师,元廷不但要退出河北,还要退出漠南漠北啊。”李织说道。
  元廷退出河北,这是大家早就知道的事。因为蒙元主体在西方,他们守不住河北,也不想再守。
  可是退的这么彻底,连漠南漠北都放弃了,却是特察局没想到的。
  崔秀宁道:“这不奇怪。因为元廷不认为大唐会占了漠南漠北。他们以为,汉人只种田,不放牧,要草原没用。既然如此,那草原就还是他们的。”
  “第二,蒙古人口太少,西方要征服的人太多,他们不能再留人看守草原,只能全带走。还有,蒙古人一向逐水草而居,并不安土重迁,也没有筑成的习惯,和林城虽然是他们的上都,可他们说放弃就能放弃。”
  “谢老师解惑,弟子明白了。”李织道,“还有一个消息,是从西方传来的。”
  李洛和崔秀宁对视一眼,都隐隐猜出是什么情报。
  “元军在十月初九,已经攻下拂菻京都君士坦丁城…”李织一边说一边递上一份整理过的文书。
  李洛心中一跳,结果情报细细看了一边,就默默递给崔秀宁。
  崔秀宁看完,也不由摇头。
  元军从五月开始攻打君士坦丁堡,用了五个月时间,才打下来。这情报来自波斯海商,并不详细,不知道元军是用了什么办法攻下固若金汤的君士坦丁城。
  情报中只说,守军用了希腊火对付元军,而元军用了火器和火箭。
  元军围攻五个月,伤亡很大。攻下城池之后,元军对城中居民开始了为期三天的屠杀作为不开城投降的惩罚。
  城中的拂菻国王(东罗马皇帝),被蒙古军队用战马践踏的传统方法处死。
  城中多少人被杀不清楚,只知道元军洗劫了美轮美奂的君士坦丁堡。元军入城第三天,君士坦丁堡燃起冲天大火,两日不熄。
  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标志着立国千年的拂菻国(东罗马帝国),宣告灭亡!
  “有关于十字军的消息么?”李洛问道。
  李织回答:“我们在西方没有组织,消息都要靠买海商的。十字军据说已经到了什么匈国,但是没有继续前进,十多万大军,在什么匈国待了两个多月功夫,硬是不和元军打仗。”
  “有人说,十字军是怕了元军,不敢继续动东进。还有海商说,十字军是坐山观虎斗,巴不得元军打下君士坦城。这些消息,都是两个月前的事了。至于后来元军和十字军有没有打起来,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李洛站起来,走到地图面前,看了一会儿,转过身说道:“特察局立刻准备在西方建立情报组织,西方发生的事,不能一直靠海商转述。”
  “遵旨!”李织赶紧说道。
  李洛继续说道:“十字军和元军的情报,一定尽快拿到。朕要知道,十字军和元军有没有打仗,谁输了,谁赢了。”
  “还有,元军是怎么攻下君士坦丁堡的。这些都要详细上报。朕拨款十万银元,作为专项经费。”
  等到李织退下,李洛对崔秀宁说道:“想不到东罗马帝国,这么快就灭亡了啊,真是可惜。”
第908章
没有华夏文明,就没有文艺复兴?
  “可惜了东罗马的图书馆啊。”崔秀宁也不知道是真可惜还是假可惜的说道。
  李洛眯着眼睛,“君士坦丁堡的图书馆,应该是被烧毁了。西方人烧毁过阿拉伯帝国的图书馆。这次,西方人的图书馆要是也被烧,那就是报应了。”
  “说起来,东罗马的确保留了不少文明精粹,成为西方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火种。不过真要说起来,这些文明精粹,主要还是来自于华夏。”
  “来自于华夏?中原文明?”崔秀宁讶然道。
  “早在唐朝,东罗马就和唐朝有联系了。”李洛对崔秀宁说道,“在后世,黑海地区发现一座中原风格的古墓。墓主人叫阿罗撼,此人是波斯人,却是唐朝禁军将领,受唐高宗派遣,授予拂菻国招慰大使之职,出使东罗马。”
  “黑海古墓出土了一块碑。碑文是《大唐上柱国金城郡公波斯君之铭》。碑文说的很清楚,唐朝和东罗马不但有建交关系,而且唐朝还很强势。现在,大唐复活了,可东罗马却亡了。”
  “后世学者推测,在唐朝,中原很多先进的知识和技术通过丝绸之路西迁,这是世界史上第一次技术大扩散时代,好听的说是东西方文明交流。可实际上,中原输出的技术,远比输入的多。”
  “拜占庭图书馆的精粹,不是什么古希腊古罗马传承,而是中原文明的精粹。只是变了一种语言存在而已。所以,文艺复兴离不开中原文明的哺乳。当然,这也只是推测,没有铁证,后世西方人也不会承认。”
  崔秀宁道:“唐朝的国际化程度也太高了,竟然和东罗马还有外交关系。不过,这个文艺复兴是中原文明哺乳的推测,我真的难以相信。但我相信,唐朝当时的确很厉害。”
  “那当然。”李洛点头,“后世把西域纳入版图的功劳算在满清头上,动不动就扯满清的历史贡献,真是笑死人。西域是汉唐时期就有的领土,什么时候成新江了?一提东北,就又是说什么满清的嫁妆,扯淡。汉唐时期,对那里就控制很严了,和满清有关系?”
  “好了好了,满清当然是垃圾,但你跑题了,说正事。”崔秀宁露出‘又来了’的样子,“拜占庭帝国亡了,接下来元军要打中欧南欧了吧?”
  李洛皱眉,“欧洲比中原更有利于放牧,人口也有好几千万,蒙古人怎么可能放弃这块肥肉?那是一定要打的。就看十字军能不能挡主元军了。”
  “要是欧洲联军挡不住元军,以蒙古军队的野心,我估计起码能打到德意志,甚至能打到法兰西。如果是这样,那么蒙元将成为比罗马帝国更大的超级大国。当然,不是欧洲人自己的政权。”
  崔秀宁道:“十字教的势力很是很强的,有教皇的号召,欧洲各国应该能拧成一股绳,几千万拥有共同信仰的人,元廷不可能那么容易征服,只会激起更多的反抗,十字军可不是软柿子。”
  “我估计,多半就是旷日持久的拉锯战,像历史上那样,蒙古军队的势力只能巩固在东欧。”
  她更看好欧洲联军这一方。这倒不是她对欧洲人有好感,而是基于欧洲的人口和信仰。
  六七千万人口,有共同的信仰,有一个强有力的教廷,加上欧洲列国常年打仗,民风尚武,战争潜力很大。
  很难被异教徒势力征服吧?
  最大的劣势是分裂。可在元军的入侵下,他们一定会暂时联合起来。这最大的劣势也弥补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64/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