葬元(校对)第88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82/956

  “科学?”崔秀宁很无语,“哎呀,我就是用很科学的态度说的啊。”
  女人一副“我很头痛”的样子,她抓住李洛的手,用老师给学生补课般的语气说道:
  “来,老公。你先想想,蒸汽机技术靠的是力学、数学、机械工学、冶金学、材料学这五种学科。只要这五种学科知识满足了,就能造出蒸汽机,开启工业革命,对不对?”
  李洛捏捏崔秀宁的手,看着“老师”精致美丽的面孔,点头道:“对。”
  “好。”女人循循善诱的一笑,一副夫君可教的神色,“那么你再想,我们两人在力学、数学、工学、冶金学、材料学这五科上的基础知识,是不是比牛顿更强?比当时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强?”
  李洛只能摇头,“这五科方面的基础知识,我们不如牛顿,当然更不如当时的英国皇家学院。”
  牛顿是个很厉害的综合性大科学家,各方面都有精深研究。而十七世纪的英国皇家科学院,已经很厉害了。
  崔秀宁继续道:“是啊。蒸汽机的原理,牛顿和同时代的学者不可能不知道,肯定也关注过。可是他出生后一百多年,蒸汽机才被改良,他出生后近两百年,蒸汽机才真正成熟。”
  “我们这方面的知识不如牛顿,真道学宫更是比不过英国皇家科学院。整个大唐,完全还是古代农业社会,连手工业制造技术和冶金技术,也没有达到十七世纪的欧洲水平。”
  李洛默然了。崔秀宁毕竟受过高等教育,工业历史知识不比自己差。她说的没错,文艺复兴使得欧洲整个生产技术上了一个大大的台阶,虽然还没有工业革命,但制造技术其实有相当基础。
  工业革命前一百多年的英国,已经是资本主义了。
  不然,怎么能造出大威力的火炮,和高精度的钟表仪器?
  崔秀宁看到李洛失望的神色,也有些心疼,“唉,我们虽然知道不少后世的科学理论概念,可不懂工学和基础材料学,只能用来指导工匠,把握正确方向,需要他们长期摸索实验,需要制造技术的整体提高,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就说钢材吧,我们的钢材冶炼已经是这时代最先进的了。那还是在宋朝的基础上,加了水力锻锤和焦炭,和有限的一些后世炼钢知识提升的。可除此之外,我们知道钢材怎么继续改进?需要添加那些材料?冶炼流程怎么变?都不清楚。”
  “这些材料,不是光靠我们知道的理论概念就能造出来的。我们缺的是应用技术。”
  “蒸汽机的高压锅炉用钢,要求绝对不低。欧洲好像是十八世纪才摸索出来,距离现在四百多年啊。”
  李洛叹气,“现在的钢材就不能勉强用?我们不需要太好的质量。”
  崔秀宁摇头:“对于钢材,我知道的不多,也都整理出来交给工部了。但我知道,钢材种类,按照强度分为几大类几十种。我们现在的钢材,最多属于后世的普通钢,用来制造锋利的唐刀没问题,却无法作为高压锅炉使用,强度和焊接性能达不到的。”
  “使用的结果,就是爆炸。欧洲为何搞了那么久才搞出来?我估计就是钢材不合格。还有锅炉的焊接技术,也需要摸索很多年的。这还只是锅炉,其他的难关还有不少。只有整套制造水平达到欧洲十八世纪,才能开启工业革命。”
  焊接性能?李洛还是第一次知道这也是钢材标准。
  李洛还是不死心的问:“那退而求其次,搞那什么真空锅炉呢?”
  崔秀宁笑了,撩撩秀发摇头:“真空机器的效率太低了,和畜力差不多。这也就算了,更要命的是,真空锅炉也很难的,起码阀门装置和密封装置,也要合格啊。这些工艺机械技术,我们谁会?”
  “现在明白了吧?就是没啥用的真空机器,也需要长期的摸索,起码要解决阀门和密封性的难题。嗯,这方面,就需要数学,工学,材料学的综合应用了。”
  “好吧。”李洛苦笑,“就是说,我们直到死,都别想什么工业革命了。唉,科技太先进不算好事,可太落后更不是好事啊。我们在科技树上,是最差的穿越者。”
  崔秀宁冷笑:“那你当初,应该带一个工科女博士一起穿越。”
  李洛知道女人有点生气了,赶紧一把搂住崔秀宁的腰肢,“工科女博士有什么用?还是你最能干,最好看。”
  “你可拉倒吧,信你个鬼。”崔秀宁笑骂一句,“你不腹诽我无能,我就谢恩了。”
  李洛的爪子鬼使神差的在大唐皇后身上摸了一把,笑嘻嘻的说道:“那我们还能造什么?”
  崔秀宁道:“初级显微镜能造了,水银温度计能造了,但必须用顶级水晶。只能烧制透明度差的玻璃,主要还是炉温不够。我们的焦炭质量也不行,改良法子找不到,匠造司一直在摸索。嗯,钟表和标准秤也能造了。”
  “这些东西,过几个月就能出来了。”
  李洛又问:“水泥呢?”
  崔秀宁道:“水泥…一直烧不出来,还是温度不够。我们没有测量高温的仪器,但我肯定最少差了一百多度。我记得,欧洲十九世纪炉温有了很大提升。可具体用的什么法子,就不得而知了。但貌似很复杂,是综合性的技术。”
  说实话,她也有点羞涩。作为后世二十一世受过高等教育的人,竟然不知道十九世纪提升炉温的具体方法。是不是很无能啊?
  宋朝的冶炼技术已经领先世界,可炉温最高应该也就一千度出头。崔秀宁大概在这个基础上提升了一两百度,可仍然达不到烧制水泥和高透明玻璃的要求(1400度)。
  炉温的提高,越到后面越难,哪怕提升一百度,也需要大的改良。
  为了掩饰自己的羞耻,崔秀宁又道:“还造出了很棒的织布机,主要是黄道婆的功劳。嗯,还有好多中成药。军事上嘛,手雷也能造了,但毕竟是黑火药,威力有限,可靠性不好。”
  “真道学宫,用铁锈还原出铁了。”
  这事,李洛是知道的。之前真道学宫(科学院)的张三丰,还提起过。
  可以说,这是真道学宫成立以来,最大的收获。
  把氧化铁,还原成铁!
  “这是不是你指导的?”李洛问道。
  崔秀宁摇头,“我没有指导,两年前我只启发了一下,说既然铁能变成锈,那么锈怎么变成铁呢?”
  李洛笑道:“就这么提醒了一下,他两年就摸索出这个化学反应,真是了不起。”
  “张三丰的确是高智商的人。”崔秀宁也不得不佩服,“他还认为,一斤锈炼出的铁却不到一斤,说明有的锈除了含铁,还有其他一种东西,这种东西既然看不见,那可能变成一种气了。”
  “他反复试验得出结论,铁锈和炭在锅炉中炼化,能复原成铁和一种气。这种气,会令人有些不适。”
  “他来请教我,我才告诉他,这种气叫二氧化碳,是炭元素和氧元素生成的气。而铁会上锈,铜会长铜绿,也都是因为空气中有一种氧气。人就是靠氧气才能生存。”
  “张三丰对我的话佩服的五体投地,他说,原来元气就是氧气啊。我一听,嗯,元气这个名称不错,就把氧气改成元气。告诉他,铁锈,其实就是三元二铁,是三个元分子和两个铁原子组成…木炭燃烧,就变成二元化炭…”
  “张三丰非常高兴,说醍醐灌顶,茅塞顿开,说这就是真道至理。”
  李洛听得不住点头。
  为何不早告诉张三丰这些?
  因为需要他自己摸索一段时间,学习探索真道的方法,享受其中的乐趣。现在告诉他一些东西,当然是让他少走弯路。
  李洛问:“现在,他了解到什么地步了?”
  崔秀宁回答:“我没说太多,只说天地万物,是由很多种元素组成。有的东西只有一种元素,比如铁和金。有的东西却是很多种元素组成,和炼丹一个道理。不同的元素,是可以相互生成新东西的。只是组成的办法五花八门。我告诉他,研究物之性,就能发现更多的真道奥妙。”
  李洛笑了,“张真人活的足够长,就看看他能找出多少种元素来。”
  崔秀宁当然不会把化学元素表直接写出来给真道学宫。因为一来很多元素根本无法证明存在,二来的话,如果这么干,那怎么培养华夏的科学探索精神?
  真道学宫,必须通过自己的探索,一步步切实证明各种元素的存在。华夏需要的,是发现真理探索真理的文化因子,以及科学的方法论。
  没有这些,就算崔秀宁把所有的现代知识一股脑灌输,又有何用?没有形成探索真理的文化传统,迟早还是会落后,只能领先于一时。
  相反,猛然灌输的知识不但是无根之木,还会扩散出去,可能为外国做嫁衣,让他们后来居上。
  两个穿越者的苦心,又有几人能明白呢?
第931、932章
改组特察局…亲征吐蕃
  崔秀宁总结道:“蒸汽机是西方几百年进步的产物,需要社会整体的应用科技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层次才能出现。现在才1290年,真的做不到。”
  “行吧,那就先不要想了。”李洛只能作罢,“就作为真道学宫的长期研究课题,让他们知道有这个可能。过段时间,我又要去打仗了,这次估计最少半年,吐蕃太大了。”
  “那时,政事还需要你多操心,还有孩子们的教育。你会很辛苦。”
  崔秀宁靠在李洛身上,“我辛苦说不上,倒是你,又让我担心。你每次出去打仗,我都睡不好觉,害怕。”
  李洛抱着她,拍拍女人的背,“不要担心我,我福气大得很。就是担心自己被紫外线晒黑了,带一脸高原红回来。”
  崔秀宁“咭”的一笑,“那就戴上面具。不然的话,带一脸高原红回来,我可不认识你,我又不爱吃苹果。”
  李洛闻言,不由哈哈大笑。
  崔秀宁抬起头,“对了,李雍从大都回来后,我放了他几个月的假。他的假也要休满了,怎么安置他?”
  李雍是特察局的元老,也是崔秀宁最早一批学生,还是专业能力最强的。不然,也不会派到大都,一去这么多年。
  李雍功劳很大,特务系统中功列第一,这些年搞到很多重要的情报。可是如今他回到唐廷,却反而没了事做,只有一个县侯的爵位。
  李洛问:“你有什么想法?”
  崔秀宁道:“我的意思是,就让他当特察局第一任司局使。特察局这些年,一直没有一把手,都是我在兼任。现在也需要一个大老板担纲重任了。”
  特察局暗中是正二品,明面上的信访司是正三品。李雍要是出任司局使,那在表面上就只是正三品。
  起码品级待遇上,有些亏待了。
  李洛对元从功臣很体恤,是不愿意亏待李雍的。
  “特察局,是不是该正大光明的打出牌子了?”李洛问道,“一直以信访司的名义半遮半掩的开展业务,总不是长久之计。”
  崔秀宁嗯了一声,“我觉得也该走到前台了。不然,总让人觉得鬼鬼祟祟,也不利于特务们的职业荣誉感。明朝锦衣卫,还有军统,中情局,可没瞒着谁。再说,特察局干什么的,其实很多人也心中有数。”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82/956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