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13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4/518

第九章
流民,粮食
  只有江烽自己才明白细作斥候的作用会有多么大,历史上无数经典战例都已经印证了这一点。
  只有在战前把情报工作做得越细,你才能有针对的进行准备工作,才能把效率发挥到最高,在这种冷兵器战争的年代,一场战争往往就是那么一两条意外因素就能导致战争结果的不同。
  如同蚁贼围城那一战一样,如果自己不是提前掌握了蚁贼南下寿州的消息,不是提前有针对性的做好了诱饵让韩拔陵无法拒绝,也许那一战中固始军就不复存在了。
  在短期内固始军无法得到飞跃性的提升下,固始军想要赢得优势,那么就必须要在自己能尽可能做到最好的方面做到最好,那么情报体系建设就是主攻方向。
  无闻堂就是江烽为日后的情报体系队伍取的名字,得名于无所不闻和默默无闻,既要让固始军日后的细作斥候无所不闻,又要让这支力量默默无闻。
  一支强大而高效率的细作斥候队伍所需的花费是难以想象的,但是这却是值得的,当然就固始军目前的情形来说,没有必要全面开花,只需要根据固始军的战略主攻方向,有所侧重罢了。
  寿州会是重中之重,而南阳、蔡州、淮北、淮南以及鄂黄这些紧邻的藩阀势力,一样需要密切关注,当然大梁也不会例外。
  让江烽忙得不可开交的事情还有很多,固始军的全面重建,固始城防体系建设,当然,还有检地,还有眼前的难事儿。
  站在城门楼上,江烽揉着太阳穴,目光从城门外的炊烟处收回。
  固始城外沿着城门这一线已经打起了许多木棚草棚,四处冒起的炊烟是粥棚正在煮粥,一队队面带菜色的流民在军士们虎视眈眈下,自觉地排列整齐,等待着轮到自己去盛那点儿属于自己的粥。
  这个冬天可不好过。
  尤其是在这城外,呼啸的北风会让很多年老体弱者难以熬过这个冬天,仅靠这简陋破烂的草棚子显然是难以抵挡得住寒流来袭。
  但这却是无可奈何之举。
  固始城里不敢再放人进去了,流民数量实在太大。
  最开始固始城这边还觉得来了这么多战乱灾民正好是募兵的好时机,赶上固始军要扩军,挑选些精装汉子充实,再好不过,但是很快江烽和崔尚他们就笑不出来了。
  来的流民太多了,大大超出了他们的预料,除了寿州那边的,更多的还是来自北面的颍州。
  蚁贼和感化军在汝阴、颍上一带缠战不休,按照常理这些被战乱波及的流民应该是渡淮往霍丘和安丰逃荒才对,但是现在霍丘正在被蚁贼围攻,而安丰更是成为了蚁贼盘踞的根据地,流民们便转道向东,源源不断的向固始而来。
  最开始固始处于招募士兵的想法对流民们的热情态度也让流民们误解了固始的真实想法,以至于一传十十传百,连霍丘那边的流民都开始往这边跑,这才让固始方面意识到不对劲儿。
  怎么这流民数量越来越大,而且丝毫不见减少的迹象?
  一直到安排在流民中细作回报,江烽、崔尚和陈蔚他们才反应过来。
  这个时候已经有些来不及了,固始待流民甚好这个消息已经传遍了淮水南北,引发了簇拥效应让固始方面完全始料不及。
  甚至连蔡州都有部分过不了觉得熬不过这个冬季的流民往固始跑,这也让固始方面开始惊慌失措。
  如果这周邻颍亳寿三州被蚁贼祸害的灾民都往固始跑,就算是固始之前从大梁、南阳和黄州方面打了一点儿秋风,那也根本承受不起这么多流民的蜂拥而来。
  大批流民带来的不仅仅是粮食压力,治安压力同样让固始城承受不起。
  在最初接纳了不到一万人的流民之后,固始城就再也无法容纳新的流民进入了,到后来就只能是沿着固始城南北两道城门而搭建木棚草棚,迅速在南北城门外形成了巨大的流民群,人数也迅速从最初一两万人膨胀到了五万多人,而且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远远超出了固始方面的承受能力。
  这些流民基本上都是拖儿带口,身无长物,随着冬天的逼近,这些人如果得不到粮食,绝大部分就只能冻毙饿死在野地里。
  如此大数量的流民中,免不了也就有不少乡间泼皮无赖浪荡子,云集在这固始城外,每日里各种打斗骚乱也是不少,让固始城的巡检也是头疼不已。
  管理这样大一帮流民,起码要过了这个冬季,也成了固始方面的一个难题。
  好在固始现在需要投入城防建设人力需求不少,疏浚拓宽加深护城河,城墙的外移扩建,甚至驿道的整修,都需要大量人力,但是怎么把这些人组织起来,避免因为组织不当引发治安混乱也成了当务之急。
  固始缺乏这方面的内政型管理人才,而陈氏却因为检地之策与江烽有了嫌隙,族中子弟也有意要难为江烽,所以不肯派人来协助管理,这让江烽不得不安排军伍士卒来强行管押,只是效果却不佳,每日里都会有几番械斗,弄得乱成一团。
  “二郎,我已经给在大梁的几位朋友去了信函,相信很快就有回音了,如果不是我这边的确无法走开的话,我更愿意去一趟大梁,我相信我亲自的现身说法效果会更好。”
  这一段时间里崔尚瘦了不少,但是精神状态却极好,的确大权在握的滋味就是最好的滋补剂,比任何灵丹妙药都更有效,哪怕每天只有两三个时辰的睡觉时间,但是崔尚已然甘之若饴。
  “哦,相信我们固始军击退蔡州军的消息已经在汴梁传得沸沸扬扬了,现在大梁和蔡州之间的战事正烈,如果我们向大梁提出一些额外要求,不算过分吧?”江烽好整以暇的笑着问道:“李鹤大人的话相信在崇政院里会更受认可了,不是么?”
  崔尚忍不住摇头,难怪三郎都在说这位军指挥使大人有着天生一颗商人心,随时随地的都在计算着利益得失,虽然固始现在的的确很需要支持,但是这样不遗余力的向大梁索要援助,也很容易惹人反感的。
  见崔尚有些不以为然,江烽也能理解,这个时代的士人们还是比较讲求礼仪和自尊的,像自己这种要把一切都通过利益的计算体现出来,的确有点儿让人不是滋味,尤其是大梁好歹也算是崔尚的故园。
  “白陵,日后固始的难处你会越来越有体会的,就这么两县之地,士绅们还在和我较劲儿呢,陈家和谭家都已经屡次三番向我表达了对检地之策的反对之意,连陈蔚的态度又有些变化,这么大一个摊子,靠什么要维持?”江烽语气里多了几分沉郁,“军心士气通过打胜仗只能维系一时,将士们归根到底还是要看到好处,没有好处,谁会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拼?”
  崔尚没有说话,他能感受到眼下江烽所承受的压力。
  从寿州那边传回来的消息,盛唐和霍山两县几乎变成了白地,士绅大族基本被蚁贼一扫而空,而城里乡间所有粮食被蚁贼卷走,寻常百姓要想过这个冬天不被饿死冻死,就只能跟着蚁贼走。
  蚁贼就是用这种方式来制造流民,裹挟流民如蝗虫一般四处游荡,毁掉所有一切,让世家大族再无立足之基,当你连役使的庄客佃农都没有了时,你还怎么称其为世家大族?这就是蚁贼最大的威力,也是他们的目的。
  现在固始已经越来越感觉到了巨大压力。
  从盛唐西进而来,从颍州渡淮而来的流民数量越来越大,最开始固始军这边还颇有些高兴,觉得正好是固始军募兵充实的好机会,但是现在无论是谁都已经觉察到了,现在募兵根本不是问题,哪怕你再多募几千上万人都不是问题。
  数万流民蜂拥而来,需要解决的是这些人的过冬生存问题。
  对于江烽来说,这数万流民其实是一柄双刃剑,既有利也有弊。
  利是募兵有了充足的兵源,而且这些流民大多来自颍州、寿州,也是物设安插细作斥候的好时机,盛唐、霍山成了白地,这些流民过了这个冬季就可以驱使赶往盛唐、霍山,正好成为日后役使的绝佳对象。
  弊也同样明显,数万饥民,这个冬季怎么过?虽然从大梁、南阳以及黄州捞到一些钱银粮食,但是要供如此多的饥民来过冬,显然是难以为继的,尤其是这些流民数量还会随着蚁贼冬季在颍亳寿三州的肆虐继续增长的情况下,粮食就成了最大问题。
  现在能够给固始提供粮食支持的,除了固始和殷城士绅能够提供少量外,就只有大梁、南阳以及鄂黄,但从大梁运粮耗时长,途中消耗大,鄂黄方面因为南阳入侵安州,只怕现在也没有太多心思来管固始了。
  唯一可以救援的最佳对象就是南阳了,只是前次已经在南阳那里索要到一批钱粮,现在又要张口,尤其是南阳和蔡州现在处于一触即发的状态下,就很难说了。
第十章
屯军
  “二郎,我觉得可以和陈家、黄家、谭家都再谈一谈。”崔尚似乎也酝酿了很久,才开口。
  “谈一谈?你觉得他们会改变态度么?”江烽淡然,双手背负在背后,看着城墙下几名士卒正在抽打着几个不太老实的流民,每天这种事情都在上演。
  “彻底改变不可能,但是我觉得可以缓和,如果我们能够把盛唐、霍山之土分配之议透露一些,我想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的敌视情绪,也有利于推动检地之策。”崔尚叹了一口气,这里边问题很多,二郎还是把问题想的太简单了一些。
  “今冬不好过,纵然能再在大梁、南阳求得一些粮食,但是明年这些流民要驱往盛唐和霍山的话,也有很多问题,他们的种子和畜力哪里来?而且他们要熬到夏收才能收获,这期间口粮哪里来?还有,现在盛唐和霍山基本上被洗劫一空,烧成一片白地,起码遮风挡雨的草房要建起来,现在这些流民一无所有,如果没有这些士绅大族们的支持,这些事情光靠官府是做不好的,效果也会差很多。”
  江烽默然。
  他知道崔尚所说的在理,他想把流民驱使到去现在已经化为白地的盛唐和霍山去充实,这个想法是好的,但是过于理想化。
  这件事情单靠官府这点人手,做不下来,这需要大量熟悉且有一定组织管理能力和经验的人来牵头引导,而且也还需要大量物资作保障,可以说离了这些世家大族,做不好,这一点自己太理想化了。
  只是要让自己在检地上让步,又是江烽所不愿意的,现在这个僵局,谁先提出来,谁就落了下风。
  当然,崔尚提出来的让陈、谭这些大族以固始、殷城这边的熟地去换盛唐、霍山那边土地,也是一个办法,当然这需要自己在条件上做一些让步。
  “白陵,我知道你的意思,还得要等等,我们不能这样轻易让步,否则日后我们会更被动。”江烽眉宇中多了几分桀骜,语气也渐渐变得坚决起来。
  “不能太将就他们了,我想许家和鞠家也许该来找我们了,到那时候我想陈家、谭家会着忙的,那个时候我们再来给他们这样一个台阶,他们会更好接受,某些条件上也会更合适。”
  崔尚思索了一下,觉得江烽的意见更稳妥。
  这关系到日后浍州设立后的主导权,崔尚当然也不愿意被陈、谭这些地方士绅夺走主导权,利用许、鞠这些外来户打压陈、谭这些本土士绅,以毒攻毒,这样可以求得平衡。
  “那二郎不妨早一些把大梁和南阳的粮食问题敲定下来,这样也可以让陈谭几家底气更薄,等到许氏和鞠家的族人过来,我想他们就会愿意妥协了。”崔尚又想了一下,“另外也可以适当制造一些事端,比如士卒们酒后闹事,要求没收士绅们田土分给他们……”
  江烽笑了起来,文人就是文人,只要肯用手段,那绝对胜过寻常武人。
  正待夸奖崔尚几句,却见张万山引着脸色还没有完全恢复的杨堪过来了,赶紧上前几步:“七郎,你怎么上墙来了?不是说好再休息几天么?有张越在,你还放不下心?”
  “我躺在床上也不安心啊。”杨堪忍不住摇头,“睡了这么久,骨头都发痒了,再不起来,我自己都觉得快废了,二郎,你和白陵都在这里,我有一个建议。”
  “哦?七郎请说。”江烽对杨堪的意见还是很重视的,只是这段时间杨堪身体尚未完全恢复,他也就没好去打扰对方。
  “我看着南北城门外流民数量日渐增多,现在估计都有五六万了,加上城内还有数千上万,光是整修护城河和城墙也不需要这么多人,而且他们今年冬天在这里啥也不做我们固始也要管他们不饿死,既然如此,我们为何不再组建两军?”
  再组建两军?!杨堪一句话把江烽和崔尚都吓了一大跳,就现在六七千军力都已经吃不消了,再组建两军,这不是要过万人,见过就这么两县之地居然也有过万兵力,你撑得住么?
  看出了江烽和崔尚的担心,杨堪摇头:“我的意思是在固始和殷城各组建一个屯军,就地兵屯,左右你也是打算要检地收回一批土地给军中将士,不如就以此法,让这些屯军先把这些土地种着,顺带也让屯军在农闲时先把基本训练搞起来,等到成立新军的条件一成熟,立马就可以充实入进去,也比到军中再来学习适应强得多,一旦打起仗来,损失也会轻许多。”
  杨堪的这个建议让江烽和崔尚都是眼睛一亮。
  这个建议非常有实用意义和价值。
  这种有点类似于三国曹魏时期的屯田方式,当然在规模上就要小许多,而且是以屯垦熟田的方式,在劳动强度上没有那么大,可以有更多精力专注于训练,同时又能兼顾守护本该分给将士们的田土。
  这样也可以激发这些新屯兵们的训练激情,因为这些土地是属于将士们的,日后只要他们表现得好,一样可以获得此种待遇。
  江烽和崔尚相顾而笑,显然都心动了,只不过和陈、谭这些大族的交涉却要加快了,耽搁不得了。
  “七郎这个建议我看可行,建两个屯军,五千人而已,他们在这城外呆着也要消耗粮食,还不如弄去屯田训练,殷城那个军正好可以充实防守,而且那边南部生地也相对较多,亦可垦荒。”崔尚意动,支持道。
  这数万流民放在这固始城外已经给固始各方面都带来了极大压力,若是能从这流民中招募一个屯军,加上其家人亲属,估计也应该在万人上下了,迁往殷城,可以极大的减轻固始这边压力,同时充实殷城南部地区用于垦荒。
  殷城县相对人少,南部紧邻大别山区,虽说生地多,山地多,但是总的来说治安良好,而且南部也是黄州的大别山三关,安全无虞,只要能保证他们这个过冬到明年夏收间的粮食、种子、畜力已经必要的开销,这帮人就可以在殷城南部立足,也算是充实固始这边的基本盘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4/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