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0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0/518

  “二郎,庐州乃是杨氏发迹之地,你不看好杨氏?”杨堪敏锐的觉察到了一些什么东西。
  虽说现在杨徐之争开始表面化,但是杨氏毕竟占着吴王正朔,而且淮南西部诸州中杨氏影响力还是颇深的,纵然徐氏手握大权重兵,但真要对决起来,要说这胜负也是五五开才对,可江烽怎么就这么断定杨氏必败?
  江烽当然不可能说原时空历史中就早已证明了这一点,徐氏把杨行密的子孙们是给收拾得服服帖帖。
  现在这个时候历史虽然有所改变,当根据情报显示,起码在吴地仍然是没有太大改变,只不过现在却还存在一些外部因素的干扰,尤其是在淮北一直逗留不去的蚁贼,却是一个很大的外部变数力量。
  “七郎,杨徐之争我觉得怕是迟早要白热化的,这一站一旦打起来,只怕他们想停都未必能停下来,而且一旦战火燃起,我估计外部虎狼都要扑上来分一勺羹,秦权和越国,都会介入,我们能袖手么?”
  江烽的反问让杨堪也沉吟良久。
  “二郎,我也知道一旦吴地乱起,对我们来说又是一次机会,只不过你不觉得我们现在的步子迈得太大了一些么?”杨堪苦笑。
  杨堪的话同样也是江烽最为苦恼的,他也忍不住将身体仰靠在胡椅中,身体微微后仰,目光向上,摊了摊手。
  “我何尝不知?纵然是原来的老州,我们也握有两州十县之地,这等扩张速度,恐怕前所未有,可眼睁睁的看着这等机会从嘴边溜走,七郎,你不觉得日后我们会后悔得睡不着觉么?”
  听得江烽说得这么露骨,杨堪也忍不住微笑。
  是啊,要说才来固始之时,何曾想过短短一年之内竟有如此造化?
  当初江烽在汴梁城里的炎炎大言,很大程度也是鼓舞大家士气,给大家一个奋斗拼搏的目标方向。
  虽然提出要新设浍州,但当时大家也都心知肚明,若是三五年内能如愿以偿的打下这浍州一地,已经是相当难得了。
  哪曾想到一年下来,局势变化若斯,竟然坐拥三州之地,想来都觉得有如梦中。
  当然,这一年来大家出生入死,蔡州来犯那一战,虽然只有短短一天,但对于杨堪来说却比一年更难熬。
  无数袍泽兄弟在那一战中牺牲,就算是他这一辈子也未曾经历过这般险恶的生死之战。
  现在杨堪想起与袁无为那惊天动地的一战,仍然让他热血沸腾之余也是惊心动魄,有时候一觉醒来回味起那一战,也是心潮澎湃。
  人生中遇上这种战事并不会太多,尤其是那种生死须臾间的搏杀,带来的顿悟和他提升,绝非寻常较量过招能达到。
  有奋斗有牺牲才有收获,正因为这一年来浍州军上下齐心,败蚁贼,退袁军,击南阳,方能成就现在的硕果。
  但无论如何,这一切都还是来得太快了一些,快得让浍州军诸将都觉得有些难以把握。
  浍州不说了,拿回光州本来就有些出人意料,但也可以说是机缘凑巧,如果不是南阳刘玄要和大梁联手争霸中原,这光州是万万不可能被蔡州袁氏交出来,交出来也永远轮不到浍州方面来接手。
  再退后一步,光州和许氏也有些瓜葛,许氏现在又和江烽连为一体,也就罢了,可这寿州却真的有点儿像是做梦一般就拿了下来,甚至江烽还在长安求得了朝廷给予的光浍寿防御守捉使这一职务。
  这无一不显示出这位主公是真的洪福齐天了。
  运气也是实力的一种,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实力。
  可这种好运气会一直跟随着你么?天下没那么多好事都轮到你头上。
  再说一句客观一点的话,如果不是之前浍州方面花了许多心思在寿州上,提前做了许多准备工作,就算是郑氏找上门来求浍州出兵,浍州也不敢搅这趟浑水。
  见杨堪的表情而是精彩而复杂,江烽知道对方显然也是被自己这番话给打动了,但是理智又在提醒杨堪适可而止过犹不及。
  “若是这吴地之乱能缓上一两年就好了。”杨堪忍不住叹了一口气。
  “罢了,走一步看一步吧。”江烽站起身来,心中却还是有些不甘,“总归还有这么久时间。”
  ……
  褐衫老者半闭着双眼,意态淡然。
  郑弘却有些沉不住气,想要站起来,但是最终还是坐了回去。
  郑恢也努力想要让自己保持镇定,不过微微颤抖的身体还是暴露了他的心境。
  此事之后,大哥要正式卸任族长,将族长之位交给二哥,而他郑恢也将坐上协理之位,这一职位相当于族长的助手,协助族长处理整个郑氏一族的事务。
  每一个大家族都有其约定俗成的规矩,谁该坐什么位置,都有定数,不是你武技高,或者你是嫡子,又或者你更会来事就可以改变。
  郑氏一族一样是枝蔓纷繁的大家族,经历了这多代人,已然分出了太多的分支,甚至在这百年间,族中各家也都有过风水轮流转明年到我家的经历,这一轮同样也就轮到了郑居、郑弘这一系了。
  “老二,好好坐下吧,该来的始终要来,浍州方面会考虑清楚的。”郑居睁开眼瞥了一眼还有些心神不宁的郑弘,淡淡的道。
  郑居也能理睬郑弘内心的躁动,毕竟马上就要揭开幕布,浍州方面会怎么对郑家,这关乎未来几十年郑氏一族的发展走向。
  但郑居不认为浍州会食言而肥。
  以他的观察,那位据说已经取得了光浍寿防御守捉使的江二郎不是省油的灯,甚至在老二都尚未有要和浍州搭线之前,这个家伙就已经到长安去图谋寿州了,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个家伙胃口奇大,目光绝对不会仅限于寿州这一地,这也就意味着这个家伙需要用千金来买郑家这根马骨,否则日后这家伙何以招揽其他人?
  不过梅田两家,尤其是田家干净利落的投降,还是让郑家有了一些危机感,尤其是江烽表现出来的对寿州水军的浓厚兴趣,更是让他们心中惴惴。
  寿州水军一直是掌握在梅田两家的,郑氏在这方面确实是一大短板,这也是郑氏始终无法和梅田两家争雄的根本原因。
  有了水军,才能控制淮水上下航道,才有能力护卫船队上下出入,这是寿春作为淮水中游最大商埠的根基。
  郑家的强项是在步军和粮食生意上,但是郑家步军在霍丘一战中已经覆灭,而粮食生意上梅田两家在安丰一样也有,只是不及郑氏这么大罢了,但并非不可替代。
  见惯了周遭藩阀们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手腕,若是要把希望寄托在这些藩阀的良心上,郑居和郑弘都还没有那么天真。
  郑氏对浍州来说,还有价值,梅田两家也有他们的价值,关键在于浍州会怎么来安排,让他们能够体现出价值为其所用,这才是三姓存在的基础。
  否则一声令下,也许明日三姓家族子弟也就会变成寿春城外的壮丽京观。
第一百一十四章
表态
  门开了,江烽亲卫来请郑家三位主事者。
  郑居站起身来,向郑弘点点头,示意跟上。
  今日与江氏会面对话,如同大考,关乎郑氏日后数十年的气运,有些问题要问清楚,有些话要说透。
  老二日后还要和江氏合作,这些话这些问题就只能由他来说他来问,哪怕是现在惹得对方不高兴,也胜过日后的龃龉,这个恶人他要来当。
  踏在青石板径上,看见覆地的竹林和假山石,秀雅古朴的院墙飞檐,白墙碧瓦,拱门圆柱,郑氏三子内心也是感慨。
  寿州刺史府的历史乃是整个淮南道上最为悠久的一座府邸,从唐元和十五年开始,寿州刺史府便一直是这座府邸,而这一百多年间,十余任刺史,大半由梅田郑三家人出任。
  而从黄巢之乱后,五十年间,寿州刺史历任六任,梅氏家族三任,田氏两任,郑氏仅获一任,而且那一任也仅任三年便易人。
  可以说这座寿州刺史府见证了百余年来三姓的兴旺。
  但是现在,从现在开始,梅田郑三姓都知道,寿州刺史不会再由梅田郑三姓族人出任。
  对这一点,郑氏也早有心理准备。
  今后无论是谁主宰寿州,都不会让梅田郑三姓族人再出任寿州刺史,现在三姓要争夺的是佐官和六曹判司这种掌握具体实权的职位,这也是郑氏要争取的。
  今日的谈话,郑居也会当仁不让的提出郑氏的要求,因为郑氏为浍州军做出了巨大贡献,日后也会投效和追随江烽,没有郑氏的这些精心策划和努力,江烽岂能如此轻而易举的入主寿州?
  当然,郑氏也非不识时务者,索取和付出是相对的,设若江氏能如同当年吴王杨行密或者越王钱镠那样独霸一方,郑氏便是跟附骥尾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和郑氏三子的谈话当然不可能在厅堂中,选在了百寿堂侧面的别驾居所中。
  自中唐以来,各州作为三佐官的别驾一直虚设甚至不设,所以州别驾实际上已经被废置,而附设与刺史办公居所旁的别驾居所实际上已经作为刺史府的附属办公场所来使用了,大多数时候是刺史本人私下接待宾客所用。
  江烽还是第一次见到郑氏本代族长郑居。
  这个气色抑郁面有忧色的男子却比郑弘和郑恢二人多了几分儒雅和淡泊的气度,倒是让江烽高看了几分。
  都说郑氏本代族长郑居甘于寂寞不思进取,但是在江烽看来这恰恰是明智的表现,在梅田二家各有靠山,且实力明显强于郑氏,加上还有水军优势的情况下,郑氏若是冒然出头去招风惹火,真的就是去寻死了。
  若不是郑氏的根基远在霍丘,或者郑氏敢于意图插手安丰的粮食生意,估计梅田两家都绝对容不下郑氏。
  也正是这郑居能清醒认识到郑氏一族的处境,采取了韬光养晦积蓄实力的策略,也才能熬到今日,尤其是在郑氏根基霍丘在被蚁贼毁了之后,梅田两家没有立即翻脸动手,也和郑氏这种低调姿态有很大关系。
  现在郑氏终于熬到了这一刻,郑弘的这个冒险似乎也该有所收获了,江烽不知道郑氏三子是不是这般想的。
  “郑居(郑弘、郑恢)见过防御守捉使大人。”
  江烽是在门口处迎上郑氏三子的。
  对于帮自己入主寿州作出了巨大贡献的郑家,江烽觉得应该给予必要的礼遇,这既是酬谢,也是礼节。
  “久闻郑居先生大名,今日得见,幸甚。”江烽主动拱手一礼。
  郑氏三子都有些震惊。
  他们也早就听闻过这位如彗星掠空般崛起的奇才人物的大名了。
  一年多时间,从一个光州斥候就能登顶成为光浍寿防御守捉使的人物,无论怎么高看都不为过。
  你可以说他从蔡州袁氏控制下的光州独立出来为固始军是冒险,你可以视他孤注一掷抗击十倍于自己的蚁贼为赌博,你也可以觉得他为了确保固始的独立而与如日中天的蔡州袁氏一战是冲动,但这三步他都走成功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0/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