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0/518

  而省试不办,各地的州试也就慢慢落寞下来,像河东、淮北、河朔、两川这些地方基本绝迹,也就是大梁、南阳、吴国、越过还偶有举行。
  各地藩阀当然不会允许你李唐选拔出来的读书人来自己地盘上做官,那不是被渗透了么?
  事实上像江烽去长安时途径南阳,南阳正在举办的煮酒英雄会也就是另外一种形式上的科考,只不过不是读书人的科考,而是武人的科考,甚至也延伸到了术法一道。
  这其实也是一种趋势性的变迁,随着乱世来临,战乱不息,武力的重要性日趋凸显,术法也开始在战争中展现自身光芒,自然就更受重视。
  相对来说在太平时节更能体现的文治则有些黯然失色了,所以无论是哪一门也都要跟随着时代变迁而动。
  陈蔚是读书人出身,自然对读书人的心理揣摩得很到位,江烽虽然也是历史系毕业的,但是对于唐末的科举制度日渐崩溃后的变化不甚了解,所以陈蔚的这些建议也给了他很多启迪。
  这是一个已经有些走偏的时代,或者说已经和原时空截然不同的平时时空,武道、术法的勃兴,已经超出了自己所学历史的范畴,这使得历史大势也同样不可预测了。
  但是有一点江烽还是坚信的,那就是一个地方的发展同样离不开各行各业的发展,而这一切综合起来也就需要管理,一个地方政权管理效率的高低决定着这个地方实力发展速度。
  而要提升像自己麾下三州政权的管理能力,离开读书人就无法实现,所以陈蔚的建议让他怦然心动。
  如果说以前只有一州之地,江烽对此还不太看重,但是随着寿州的纳入,而光州又面临着来自朝廷势力的渗入,江烽就不得不考虑这方面的应对之策了。
  “子良,你知道我对这些情况都不太熟悉,淮右草创,咱们这里边很多人都是武夫,很多事情大家都不知道该怎么做,包括杜拓和王煌他们,对州县一级的日常庶务处理并不熟悉,或者说都属于眼高手低的类型,唯有你在这方面是最精通,所以我希望你能多贡献一些像刚才所谈到的这些方面的想法和意见,只要是符合我们淮右利益的,能够让我们淮右实力迅速强大起来的,都不吝提出来。”
  江烽话语语气很诚恳,丝毫没有因为拿下了寿州,一跃成为光浍寿防御守捉使而显得趾高气扬,甚至态度比以前更加谦恭。
  而且陈蔚也感觉得出来,江烽是真心实意的在表明这个态度,而非只是一种姿态,也就是说他认识到了缺乏足够的文人来为他这个政权服务会带来什么,这和那些武人当权的藩阀截然不同。
  江烽的这种态度让陈蔚很是心折。
  从李唐王朝被逐出中原腹地,取而代之的是里武夫为主的朱梁政权独霸中原之后,文人的地位便每况愈下,哪怕是地方上素来以诗书传家为傲的士绅望族们也潜移默化的开始重武轻文。
  各大家族中修炼武道者日益增多,甚至连专研术法者也日益受到器重,无他,因为他们更能在战争中展现光彩,更容易受到当权者的青睐,这不能不让像陈蔚这种以文人自傲的群体感到一种危机感。
  从江烽组建起来的政权也能看出这方面的倾向性,像大梁系来的武将群体大受器重,包括许、鞠两家现在在江烽麾下的代表人物无一不是武人出身。
  相比之下,陈氏这种以文人出身的家族反而成了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甚至连黄氏这种商人势力都似乎都有抬头的趋势。
  如果不是自己当初担任固始县令给了江烽鼎力支持,后来也坚定不移的站在江烽一边,陈蔚也不知道陈氏会不会早已经在这一轮动荡中被淘汰出局了。
  现在江烽所控制的地盘急剧扩大,陈蔚也感觉到江烽和其他藩阀所有不同,其对这些地盘的发展有着他自己的一些想法。
  比如像劝农、发展工商、水利和道路建设,教化等等,在和自己的探讨中都提出了很多极其新颖,甚至连陈蔚都觉得耳目一新的观点,而其中不少事务的推动都离不开文人型官员吏员发挥作用,在陈蔚看来,这就是文人的机会。
第一百二十七章
利弊
  江烽并不知道自己和陈蔚的探讨会激发起陈蔚如此多的思索,这个时空本来也就有很多已经与原来历史中的那个时空有许多不一样了。
  武道的勃兴的,术法的昌盛,已经极大的挤压了原来那个时空历史中儒家经学在各级政权体制中居于主导地位的情形。
  战乱纷争不止,尤其是北方以沙陀、党项、吐谷浑、契丹、靺鞨等以武力称雄的异族崛起,更是给南方的汉人政权造成了巨大的压力。
  沙陀族为主的河东大晋与中原的大梁争锋,抵触河北的河朔三镇现在日益被契丹所渗透侵蚀,偏居夏、宥诸州的党项人则野心勃勃的谋夺西北,对关中虎视眈眈。
  为了对抗这些北方异族的武力凌迫,从关中到中原再到、河朔和青密等地诸藩都不得不以武拒武,这一切都让武人的地位不断膨胀,文人的地位不断降低。
  甚至原来被视为旁门左道的术法一道都更加受到重视,掌握大量钱银但是却地位卑贱的商人也一样也受到青睐,因为这些都能够支撑一个政权的强大武力。
  但江烽不认为光靠武力就能赢得一场战争,或许在小藩阀之间这种纯粹依靠武力的战争可以见出分晓,但当真正的大藩阀之间发生战争时,就绝对不是光靠武力能解决问题的了。
  武力依赖于军队,而军队的实力则是综合性的,从士卒训练程度到武器盔甲的优良程度,从后勤保障到士卒的斗志士气,从情报效率到武将水准,这其中没一个因素可能都可能对一场战争造成影响。
  陈蔚走了,带着无限思索走了。
  江烽的态度让他倍感欣慰和振奋,同样,江烽提出的许多问题也一样让他感到肩上的压力。
  江烽需要的不仅仅是三州如同以前固始那样简单的管理,他要求要把三州尽快的建设成为一个可以为其武力征伐四方的可靠支柱。
  这不仅仅是要有充足的粮食生产,丰裕的兵源保障,还要有雄厚的财力支撑,这一切对陈蔚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而江烽也明确的提出了要让陈蔚考虑筹建光浍寿(淮右)防御守捉使府,开府建牙,要他以防御守捉使府长史的身份来统揽三州政务。
  陈蔚没有想到江烽会这样态度鲜明的要让自己跳跃式的拔升,进而到防御守捉使府长史这一职务。
  哪怕政务这一块从目前来说更多的是辅助于军务,但也一样非同小可,尤其是伴随着这种不断军事扩张,长史的权力也一样会随着扩张和膨胀。
  把这个筹备防御守捉使府的重任丢给了兴致高昂的陈蔚,江烽也可以松一口气了。
  在江烽看来,这个防御守捉使府其实就是日后的节度使府的翻版,以军事为主,政务为辅,这种格局还会持续很久,盖因在目前的格局下,战争将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自己的主线。
  三州之地看似已经不少,但实际上也就是两州,而如果要把现在尚无法完全掌握的光州除开的话,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半州。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自己对外征伐的步伐都无法停下。
  为了拥有更强大的武力而不被敌人所吞噬,那么就只有不断强大军队。
  而强大军队的基础就是要有更广阔的地盘和人口,同样为了满足领地内的豪族士绅们对自己的支持,那么向外扩张来为他们谋取利益也是必不可少的。
  历史早就告诉了江烽,从唐末开始,来自北方拥有强大的武力异族就一直是悬在中原大地上的汉人头上的一把刀。
  从五代开始到两宋,从契丹、金、党项再到蒙古,这些来自北方的游牧民族凭借其强大的武力不断征伐南面的农耕民族。
  虽然在这个时空中有些东西已经发生了改变,但是这些游牧民族也一样在汲取农耕民族创造出来的智慧精华,自我进化。
  武道一脉不说了,这些游牧民族一样有着不亚于中原的武力,就连术法一道,这些游牧民族一样也在缓慢的接受潜移默化。
  这在江烽看来极其危险。
  一旦这些游牧民族也和南方藩阀们一样接受了术法一道的奥义,再凭借他们与生俱来的骑射优势,恐怕就真的会历史重演了,游牧民族征服农耕民族就会变成一个大概率事件。
  江烽可不愿意见到这一幕在自己身上重演。
  所以他要未雨绸缪,要抢先建立起一个属于自己可以掌控的强大力量,然后再凭借这支力量来争雄天下,与北方的游牧民族一搏。
  当然,这个任务任重而道远,现在拿下寿州才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
  许宁也是在犹豫了几番之后才终于下定决心来见江烽的。
  没想到江烽却不在刺史府中,而是去了道藏所。
  寿州被拿下之后,浍州道藏所邓龟年和罗真等人主动去了寿州接洽寿州的术法一道同行,据说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寿州的术法同行欣然同意了来浍州切磋交流的邀请,十余人的术法精英来了浍州,使得浍州道藏所顿时群英荟萃。
  江烽对道藏所日益重视,对于邓龟年和罗真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也是尽量予以满足,甚至到了无所不从的地步,这一点连许静都颇为自傲。
  许宁坐在厅堂中默默的想着。
  她不知道江烽会怎么来处置自己,但她觉得自己主动把这个责任承担起来更好。
  错了就错了,哪怕结果是好的,哪怕错得更有价值,但是此例却不宜开,所以必须要有一个处理。
  需要有人为此付出代价,这个人就是自己,许宁心中坦然,因为她觉得值得。
  阳光洒落在庭院间,门外的甲士正在和人说着话,在知晓防御守捉使不在的情况下,来客依然希望能够留下来等待,这种情形在许宁坐这一会儿已经有好几拨了。
  寿州纳入,江烽的声势看涨,众皆侧目,恐怕连朝廷都没有想到浍州会以如此迅猛之势就吞并了寿州。
  浮想联翩中,门外终于传来了甲士敬礼报告声,以及随之而来的脚步声。
  鞠蕖看到了许宁之后,就很主动的避开了,只剩下江烽和许宁。
  淡黄色的襦裙,碧绿的丝缎披风,如画的眉目间比起许静多了几分凌厉锐气,缺少了几分婉媚,此时的江烽更多的是带着一份欣赏的目光来看待。
  许宁的来意他当然知道,只是他也还没有想好怎么来处理这件事情。
  不处理不行,否则此例一开,日后麻烦多多。
  但处理也不好,拿下寿州是何等功绩,虽说这并非许宁之功,但是若无许宁的一力推动,连崔尚都说恐怕他自己和诸将都未必敢下这个决心,毕竟他们都深知这种擅权背后隐藏的风险,这甚至比进攻寿州本身风险更大。
  没有哪个主君会容忍这种事情。
  厅堂里安静得连庭院中的蝉鸣都显得格外刺耳,脚下青石板带来的凉意似乎可以透过牛皮靴底传递过来,让走了半天的江烽很是舒服。
  “二郎,寿州这一战顺利结束,你也算是名副其实的光浍寿防御守捉使了,祝贺你。”
  许宁嘴角的笑容看起来让她锐利的气息都柔和了几分,这给了江烽一分赏心悦目的感觉,只可惜这种场面怕是难得看到。
  “侥幸得之,连我自己都有些后怕,小宁,你当初这么力推,就不怕一旦失败,那该怎么办?”江烽笑着反问。
  “畏首畏尾,那就什么就干不成了。你不在,诸将心有顾虑,但这份顾虑却非战争本身,而在于没有得到授权,我觉得我有这个义务来承担这份责任。”许宁语气淡然。
  江烽收起了笑容,目光多了几分复杂,看着许宁,“小宁,你觉得你做得没错?”
  “对错之分,要看从哪个角度。”许宁目光里也有些飘忽,“从结果来说,似乎我的决定是正确的,从规矩上来说,我是错的,甚至是非常危险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0/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