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31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31/518

  虽然知道这和他们没有多大关系,敢于谋刺江烽的肯定不会是寻常蟊贼,但毕竟发生在霍丘县境内,还是让地方官员心里不踏实。
  好在江烽及时宽慰了对方一干人,才让这帮人放下心来。
  霍丘县令郑桐是郑氏族人,但是并非郑氏嫡系一族,而是旁支。
  他同样是文人出身,只不过一直在寿州府衙内从事仓曹一职,这一次下放到霍丘担任县令,也是利用其长期在下边工作的经验来尽快把霍丘这边的局面打开。
  江烽也没有多少时间来和其废话,只是询问了霍丘目前情况以及存在的困难。
  当下三州的官吏们大多已经知晓了江烽的习惯,不喜赘言,不喜繁序,喜欢直截了当步入正题,有事说事,这位郑桐县令显然也知晓这一点,早有准备。
  言简意赅的介绍了目下霍丘的境况,然后重点谈了霍丘当前存在的困难,归根结底,还是人少,水利设施需要建设和恢复的地方很多,短时间内要想有大改观很难。
  当然在具体的细节上,这位郑桐县令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比如以亲招亲,让已经在这边落足的颍亳泗三州流民到淮北去招揽亲眷来霍丘垦荒;又比如由官府出面鼓励借贷,加大垦荒力度,官府限制借贷利息。
  一些建议可用,但一些建议显然会伤害本地士绅大族利益,不过其心可嘉。
  从霍丘的垦荒力度来看,进度还是比较快的,尤其是随着陈、黄、许等光浍大族进入,对于郑氏来说也是一个刺激,若是郑氏不能更好的推动复垦,那么势必会被这些外来大户们所挤占,所以在这上边力度都还算比较大。
  但归根结底时间太短,要想让霍丘恢复到蚁贼之乱之前,尚需时日,而江烽的目标则不仅仅是恢复到旧有的情形,更要超过原来,达到满足整个淮右军军事行动的需要程度。
  出来走一趟,总能让人心情舒畅不少,起码看到自己辖地内生机盎然的模样,江烽以为遇刺的心境也在迅速转好起来,想到寿州的未来,他的期待值更高,对未来的发展也更期待。
第二十六章
  从霍丘到寿州,可以不过安丰县城,但江烽还是选择了稍稍绕行了一段,专门去了安丰。
  安丰县城紧邻芍陂,就在芍陂北口上,肥水的一条支流水道把淮水和芍陂连接起来,而连接处就是北口,也就算是安丰县城所在。
  芍陂原本是一处巨大的水泽地带,春秋时候楚国孙叔敖在此兴建灌溉设施,围绕着一处水泽修建了大量塘陂和灌溉水渠,使得这一片土地水旱无忧,迅速成为楚国重要粮仓。
  而从那时候起,虽然历经多个朝代,但是寿州作为江淮粮仓的地位从未变过,主要就是依靠着芍陂水利灌溉体系和这一片的肥沃土地。
  不得不说寿州这片土地的确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数百年来淮水的不断决堤泛滥在寿州这一片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再加上这一带薮泽众多,又有芍陂灌溉体系,遇到洪涝年成,有芍陂和其他薮泽这一调节器来调节,而干旱年成,芍陂和薮泽又能为周围土地提供水源,所以使得这一片成为有数的粮仓。
  如果不是安史之乱、黄巢之乱和蚁贼之乱这里都是重灾区,寿州的情况还要好许多,而这一切都被战乱所毁,每隔几十年就要来这么一次轮回。
  不过这里上佳的条件还是让这里战乱只要一结束,就能迅速恢复过来。
  安丰这边的情况比霍丘更好,无他,有芍陂灌溉之利,距离寿州更近,加上水道的运输优势,自然也就使得这里成为流民首选落足点。
  沿着芍陂和淝水支流水道这一线,可以看到一些居民点已经开始初现规模,这让江烽心情大悦。
  虽然他也知道这更多的还是这些寿州大族们处于利益才会这么积极,但是毕竟寿州已经握在自己手中,寿州诸县情况能迅速恢复过来,对自己当然是一件大好事。
  无闻堂传回来的消息,在整个寿州境内已经基本上没有什么像样的蚁贼了,即便是有,也不过是小股打着蚁贼旗号的盗匪,在第一军连续派出小股军队清剿之下,也已经基本上消失了。
  从观察到的情况来看,安丰和霍丘的恢复情况都还不错,安丰更好,当然这也在情理之中,但江烽也清楚再怎么快,这也需要一两年才能恢复过来。
  不得不承认寿州的底蕴要比浍州厚实不少,得天独厚的条件才能使得寿州成为诸藩心目中的王霸之地。
  拿下寿州,淮右就一下子成了进可攻退可守之地,浍州和寿州的相互接应,使得淮右军的战略纵深一下子具备了可以抗衡一场大仗的实力,不至于一战而灭。
  对于江烽来说,怎么把寿州彻底纳入囊中,并将其彻底消化使其发挥作用,这才是最重要的。
  浍州已经基本上算是自己的基本盘了,哪怕盛唐和霍山相当于彻底重建,但是基本上是来自陈、黄、谭、许等几家在这里的复垦,使得这一区域基本上彻底脱离了原来寿州的影响,真正纳入浍州的控制。
  但寿州不一样。
  一来寿州有三大姓,这三大姓根深蒂固,若非郑氏被梅田两家排挤倒向自己,自己要接手寿州没那么简单。
  二来寿州位置太过重要,与淮北、淮南之间的关系也盘根错节,哪怕现在梅田两家迫于形势不得不臣服于自己,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要么淮北和吴国势力彻底崩塌,要么就只能让淮右表现出碾压淮北和吴地的气势,否则始终难以让这片土地真正归心。
  对于淮右来说,其实现在已经面临着一个非常好的契机。
  淮北时家的外强中干已经被蚁贼给戳得千疮百孔了,而这又勾起了一直在厉兵秣马舔舐伤口的蔡州的野心,江烽可以肯定下一步蔡州必定会对淮北动手。
  这本来看起来似乎是一个好事,淮北时家的崩盘,可以让梅家无所仗恃。
  但对淮右来说,有利就有弊。
  江烽甚至有些担心,这一次刺杀袁无敌和刘氏的巧遇,也许还会让这两家提前合作。
  蔡州也许会支持南阳拿下光州来勾引南阳向东推进,以此来拖住自己的脚步,这种可能性甚至会越来越大。
  时家的崩盘也许就会让整个局面发生剧变,梅家固然失了依靠,但若是因此造成蔡州为了东侵而与南阳结盟,那对淮右来说就真的是得不偿失了。
  吴地内乱一样可能使得田氏无所依靠,这看起来甚至比淮北局面崩盘对淮右更有利,貌似淮右甚至还可以觊觎濠州和庐州,但以现在淮右的基础实力,连江烽自己都要承认,淮右没有那么好的胃口来消化太多地盘,这种财力物力和军事控制力量以及人才储备来说,都难以做到。
  这种情况下吴地内乱除了便宜了可能南渡牧马的秦权这帮蚁贼主力,也许就还有可以趁火打劫的越国了。
  总而言之,看来非常美妙的局面,但是对于淮右来说却是如鲠在喉,不上不下,无比难受。
  若是能给淮右两年时间消化,那简直就是再美妙不过的事情,可惜从来没有假设,吴地的君臣相疑能够拖到现在已经是很难得了,看看那帮在淮北的蚁贼给憋屈得多么难受就明白了。
  ……
  “主公,我觉这恐怕不是我们就此停步的理由吧?我记得主公您曾经说过,我们淮右现在就像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像南阳,像蔡州,他们都是我们的大敌,他们都在扩张地盘,积蓄实力,一旦他们觉得时机成熟,就会像恶狼一样向我们扑过来,我们不能停步啊。”杨堪沉吟了许久,才缓缓道。
  这种话,在江烽麾下,大概也只有杨堪和张挺能说,也许日后还可以加上一个王邈,连许子清、秦再道、张越和丁满他们都不敢轻易出口。
  杨堪和许子清是在寿春城下接到江烽的。
  在得知江烽再度遭遇刺杀,而且是袁无敌和南阳刘氏联手刺杀时,两个人都被吓得出了一身冷汗。
  连袁无敌都亲自出面来玩刺杀局了,这个世道还有什么事情不会发生?
  杨堪和许子清倒不是很担心他们自己,在寿州,他们都一直住在军营中,基本不出军营,每个人身边也都有亲卫都,都一样配备有术法器械和术法武器,这等情况下,哪怕是小天位高手来刺杀,都很难得手。
  对于小天位高手来说,以一敌百并不是什么问题,但这个百是指寻常士卒。
  真正遇到有准备的尤其是像通脉、洗髓甚至结体期的武道高手,哪怕他们连天境都没踏入,只要有合理的组队结阵方式,再辅之以术法器具和术法武器,一样可以给小天位强者造成很大麻烦。
  这也是小天位高手们很少去参与行刺这等行径的主因,因为实在是已经到了小天位这个层面了,若是因为行刺而被对方给灭杀了,那也就太憋屈了。
  连袁无敌和南阳都参与对江烽的刺杀,这也足以说明他们对江烽的忌惮,这既是坏消息,但也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对江烽地位和实力的一种认可,否则也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形。
  “我们是不能停步,但七郎,我觉得我们不停步并非就一定是在地盘上的扩张,更包括我们要有把地盘上的一切实力转化为能为我所用,这才是关键,你觉得现在寿州的力量已经能完全为我所用了么?”江烽反问道。
  杨堪微微一窒,他当然知道江烽担心的是什么。
  实事求是地说,寿州并未真正彻底纳入手中,寿州仍然存在着很多阳奉阴违的情况,哪怕梅田郑三家已经明确表示承认了江烽对寿州统治地位,但这种情绪上的扭转也非一朝一夕之功,情绪无法就转过来,自然要会影响到淮右对寿州的控制力。
  “但是主公也说过,如果能加快步伐,控制周邻州县,也许可以让梅田两家头脑更清楚一些,断绝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看问题更长远一些。”
  杨堪的话让江烽忍不住有些小后悔,怎么这个家伙专门用自己说过的话来打自己的脸?
  江烽当然知道杨堪是有意这么问自己,因为当时杨堪也是强烈主张打出去,尤其是利用吴地内乱之机,认为不能错过这个千载难逢的良机。
  “七郎,寿州重要,若是没有一个稳固的后方,我们过分沉迷于在地盘上的扩大,却又没有足够的控制力,会出问题。”江烽耐心的解释道。
  杨堪挣扎着犹豫了一阵,这才又换换语气道:“那是否我们可以适当克制一些?哪怕取下一个小州,但我不认为可以放弃这样的机会。”
  江烽也没想到杨堪也变得如此急切了,看样子几个月的驻防会让这帮家伙热情难熬,不过这也是好事,说明杨堪他们已经在开始头脑思考虑问题。
第二十七章
打劫
  江烽何尝不想扩张地盘。
  有地盘才有人口,有人口才谈得上扩张军事实力。
  现在看起来淮右已经有五军步军,加上牙军和骑军,已经两军水军,淮右的兵力已经达到了创纪录的两万人。
  虽然说两军水军在陆地上恐怕难以派上用场,尤其是经历了寿州这一轮纳入淮右的事件之后,由原来的寿州水军整编而来的淮右水军其实本质上并无太大变化,反倒是因为江烽接管导致的混乱战斗力退步了不少不说,而且在可靠度上也无法保障,所以江烽也暂时没有考虑过这两军水军能够迅速成为自己麾下的一支臂助。
  五军步军加牙军和骑军,这看起来也不少,但是除了第一军算得上是一支真正合格的强军外,牙军和骑军差强人意,至于第二军、第三军和第四军的战斗力,到现在都没有经历真正的考验和洗礼。
  而第五军就更不用说了,刚刚组建,还远谈不上战斗力。
  这样一支军队如果要冒然加入吴地内乱中去分一勺羹,江烽很有些偷鸡不成蚀把米,吴军中无论是徐知诰的嫡系军队还是亲附于杨溥的吴军,都是当年杨行密时代打下的底子,这是一支与朱梁和淮北都交过锋的军队,哪怕这么几十年来未经太大的战事,但是也绝不可小觑,加上吴地素以术法一道的昌盛称雄,可以想象得到术法一脉在吴军中的运用肯定要远胜于中原其它藩阀,甚至连南阳恐怕要逊色不少。
  江烽很清楚一支军队的强弱在于能否打硬仗苦战,打顺风仗谁都会,但是要能在不利局面和逆境下拼下来,这才是一支合格军队的真正表现,而现在他不认为淮右军具备了这个实力,顶多也就是少部分有了这个战力,而绝大部分还都是未知数,甚至江烽就认为以现在这些军队的战力,冒然掺和进去,收获的只会是失手和尴尬。
  “七郎,你觉得现在是好时机么?眼大肚皮小,咱们卷进去,以我们现在的力量,也许是祸非福啊。”江烽忍不住叹了一口气,这的确是一个让人纠结的选择项。
  “主公,我明白你的担心,要说我们淮右军的数量如果要比起蔡州、南阳、淮北甚至鄂黄这些邻居来说,还有不足,但是我知道您更担心的是这些军队的成色不足,除了第一军,其他几军都没有经历像样的苦战恶战洗礼,你担心陷进去反而脱不了身,但是您没有想过,要说我们有两万军力,说多不多,但说少也不少了,这样一支军队如果你不通过战争让其成长成熟起来,那不是永远无法让人放心?”
  杨堪这番话也是说到了点子上,也让江烽有些意动。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31/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