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75/518

第九十二章
背杀
  对于袁怀庆的自信,袁无畏也有些感慨。
  的确现在的蔡州军在经过了挫败南阳的背后插刀,挡住了大梁的全力猛攻之后,在心态和气势上已经上升了一个层面了。
  虽然在即战力上因为与大梁的恶战而下降了不少,但是进攻这一年多的补充,蔡州十县厚实的兵源和良好的兵员补充体系为蔡州军迅速补充完毕。
  这一年多的训练、充实和调整使得蔡州军迅速完成了整训,重新达到了战前最强状态。
  现在的蔡州军充满了自信,他们有信息一举拿下颍亳二州,而淮北现在根本不具备抵抗之力。
  疲惫老迈的感化军已经外强中干,尤其是在蚁贼长达一年多的袭扰战术下,已经被搅得精疲力竭,后勤体系更是濒于崩溃,根本无法再支撑起两线作战。
  从来自徐州内部细作获得的情报显示,感化军节度使府内部实际上已经倾向于放弃颍亳二州而力保徐泗海三州,甚至还有意将亳州交给大梁,以制造梁蔡继续相争。
  不过淮北似乎过高的估计了大梁的效率问题了。
  诚然大梁在军事实力上仍然是冠甲中土,没有谁能单独抗御大梁一家,但是大梁最根本的问题却是在其内部。
  朱允已经根本控制不住他手底下那些将门世家和大兵头们了,甚至可以说大梁实际上已经被这些将门豪族以及与这些将门豪族勾结在一起的大商贾们给绑架了,这一点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无论是大梁的崇政院还是政事堂,亦或是朱允本人,都不得不看这些将门豪族和在大梁有着巨大利益和影响力的大商贾们的脸色行事,强行夺回南陈州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范例。
  在袁无畏看来,大梁选择夺取南陈州的机会并不好,而且其几乎是一意孤行的发动了这一战,甚至不惜以大梁一家之力面对大晋、泰宁、淮北以及蔡州四家,其收获仅仅就是区区南陈州诸县,而其在这场战争中的付出堪称巨大,远远超出它所获。
  袁无畏甚至也知道当初大梁甚至还想对拥有盐池的蒲州用兵,一举夺下河东的命脉所在,不就是那些盐商们的撺掇怂恿之下的无脑举动么?
  也不想想如果大梁真的敢去动蒲州,那就是逼着大晋要举国之力与大梁决一死战了,到那个时候只怕从关中到长安,从泰宁到淮北,都要迫不及待的扑上来彻底将大梁撕碎了。
  也幸亏是大梁那些大兵头们没有丧失理智,否则蔡州就真的可以幸运的加入瓜分大梁的大餐中去了。
  现在就算是淮北要把亳州交给大梁,也得要大梁来接受,而以大梁现在的利益复杂格局,恐怕不把亳州的利益分派好,哪怕陈州和宋州的梁军近在咫尺,恐怕也不会轻易进兵亳州,否则就会引起大梁内部的内讧。
  袁无畏现在已经不担心大梁了,这个耄耋老矣的国度就像一只昏昏欲睡的巨兽,只要不把它刺痛,它很难及时的对外界变化作出反应,哪怕它的军队依然强大。
  但是一支只知道守成的军队,还能叫一支强军么?军队不用来对外战争征伐,又还有多大的作用?
  所以袁无畏觉得现在蔡州军应当要主动出击。
  “庆伯,我有事情向您禀报。”袁无畏深深的吸了一口气。
  “哦?”见袁无畏神容严肃,袁怀庆也收拾起了心绪,认真的道:“老七,你说,我听着。”
  正待开口,院外传来脚步声,正是袁文樑巡哨归来,袁无畏迟疑了一下,还是停住了话头。
  “文樑也回来了,正好,你七哥有事。”袁怀庆点点头,示意袁文樑入座,“没什么大碍吧?”
  袁文樑瞥了一眼袁无畏,他和袁无畏并不亲密,实际上袁无畏在家族中的地位并不算高,像汝阳八柱中的人物中反倒是一些外姓人物与其相善,袁氏子弟与其关系很淡。
  “无事,些许小情况,都已经处理了,不过庆伯,我们再在这里呆下去有多大意义?”
  袁文樑也不太认同一直呆在沈丘,这里一片荒芜,需要的是后边的政务官员们来收拾这个烂摊子,招募流民,重新开荒,吸引商人来重建县城,还得要把十里堡码头再度开埠,否则难以让沈丘恢复元气。
  “嗯,老七,你是不是也有这个意思?”袁怀庆也是老谋深算的人物,否则袁怀河也不会让其来领这一军,早就看出了袁无畏内心的所想。
  “没错,庆伯,我们不能继续如此,河朔军一部,也就是成德军正在急速南下,我以为当予以其背后一击!”
  袁无畏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一句话就让袁怀庆和袁文樑乍然变色。
  “哦?老七,为何如此想?淮右尚未与我们撕破脸,若是主动挑起战端,其极有可能渡淮袭扰新息、褒信,让我们无力全力征伐颍州,这一点你想过没有?”袁怀庆皱起眉头。
  “庆伯,我考虑过了,淮右始终是我们蔡州大敌,若是放任河朔军南下,无疑滋长其气焰,而一旦河朔军不南下却停留在颍州与感化军合流呢?那就真的成了我们的大患!”袁无畏断然道:“我们不能冒这样的险,与其这样,不如孤注一掷,直接打河朔军一个措手不及,彻底解决河朔军的问题。”
  “可河朔军这还只是一部南下,其后续还有卢龙军这一部,那也就意味着我们对感化军和淮右军全面宣战了。”袁怀庆没有直接否定袁无畏的提议,只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心。
  “淮右军的主要精力还是放在吴地在,就算是我们给了河朔军一击,江烽也不可能恼羞成怒的把目标对准我们,他还没有那么冲动!他在光州的兵力不过是虚张声势,我估计长安任命的刺史也不会允许其从光州渡淮袭击新息,那无疑就是给我们蔡州日后可以趁势南下拿下光州的借口。”袁无畏有条不紊的分析道:“既然我们打定主意要拿下颍州,那就不能畏首畏尾,我建议南线大军也应当直接过汝水,直扑颍上,夹击汝阴!”
  不得不承认袁无畏的分析极为精准,对淮右的心态也掌握得很到位。
  “老七,你说给成德军从背后一击,如何做到?”袁怀庆抚摸着下颌,微微沉吟道。
  “尽起骑军,从陈州与颍州交汇处渡过颍水,然后沿颍水东下,予其一击!”袁无畏胸有成竹的道。
  河朔军远来,其要放出斥候,也应当主要对西对难,难以想到己方会从陈州方向穿插而来,突袭之下,彻底击溃甚至歼灭这支远来之师当在情理之中。
  袁怀庆尚未搭话,袁文樑已经接上话头:“庆伯,七哥所言有理,河朔军绝难料到我们会从陈州南下,我愿率骑军担此任!”
  ……
  风萧萧,车辚辚。
  赵文山的成德军几乎是迎着朝阳踏入颍州地界的。
  跨过亳州只用了两日时间,而且还是在鹿邑休整了一日,淮右方面在鹿邑为成德军准备了足够的粮秣草料以及必要的甲胄武器,使得成德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补充,以防在进入颍州之后万一遭遇蔡州军袭击能够最大限度的反击。
  这种可能性很小,淮右的斥候已经满布颍州,和颍州斥候一道严密监控着已经攻占沈丘的蔡州军。
  成德军准备沿着颍水东岸而下,而淮右水军第一军也已经上溯过了颍上,正在向汝阴进发,准备在汝阴或者汝阴以上的某一处河段接应成德军。
  梅况甚至连军议都没有参加完就连夜赶回了水军船队,对于一个小天位高手,一夜赶上一两百里地不是问题。
  进入颍州也就算是踏入战区了,收到了来自淮右水军的通报之后,赵文山也有意识的让军队放慢了脚步。
  长途跋涉千里,对于成德军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一路上掉队的人不少,伤病数量占到了一成左右,但是成德军还是坚持了下来。
  一方面是前往淮右美好的愿景生活吸引着沉沦已久的成德军,另一方面淮右在沿路的安排后勤补给保障也让成德军最大限度的避免了劳损过度,许多伤病士卒能够及时得到救治,每到一处都能有较好的安顿,加上一路行来尤其是在大梁境内基本上无需担心遭到袭击,所以这种情况下才能使得成德军能支撑到现在。
  这支成德军是由两军合并而成的,四千人左右,但是目前进入颍州时已经只剩下三千五百人左右,其余四百余人基本上都掉队,只能随后慢慢跟来。
  赵文山和另一军指挥使方涵是结义兄弟,赵文山是骑军指挥使,而方涵是步军指挥使,在成德军中,骑军指挥使地位高于步军指挥使,所以这一路行来,便是赵文山为主,方涵为辅。
第九十三章
科学
  “大哥,兄弟们都有些吃不住劲儿了,是不是歇息一下?”赵文山驱马刚走上山坡,方涵也赶了上来。
  两人都是赵州人,赵文山是赵州高邑人,而方涵是赵州柏乡人,两人自小从军便与沙陀人拼杀,可谓结成了生死交情,但由于不属于张氏嫡系,所以便一直受到打压。
  这一次王邈来招募,赵文山便首先允了,然后说通了方涵,以及另外一名王邈昔日玩伴谢可,三人便一起投效淮右。
  只不过赵文山的骑军也不过区区千余人,而方涵和谢可的两军步军也只有一千五百人左右,所以名义上是三军,但加起来也只有四千人出头。
  好在这三军都是与沙陀人多年交锋的,论战斗力都不弱,只是这些将士都年龄有些偏大,这么些年来也没有能补充新兵,显得有些青黄不接。
  “谢可呢?”赵文山没有回答方涵的话,问道。
  “文柯在后边压阵,士卒们连续行军,还是有些跟不上了,若是这几年咱们这些士卒都能像前几日里在鹿邑那样吃得肚满肠肥的,又怎么会被区区几百里地就给拖累成这样?”
  方涵个头不高,却精壮结实,方头阔面,颧骨威耸,很有些骁悍之气。
  赵文山也有些慨然。
  方涵这话在理,这么些年来,这几军不但战马武器甲胄从未增补一点,而且就算是粮秣草料也是经常克扣拖延,但是战事一来,这几军往往又是首当其冲。
  几场战事下来,从当年的七千多人慢慢的被消耗到现在只剩下四千余人,如果不是借着剿匪填补了一些亏空,又用投降的贼匪增补进来,只怕连三千人都够呛了。
  即便是这样,几军都是饥一顿饱一顿,不少年龄大一些的老卒就这么被拖垮了。
  这一次长途跋涉就更能体现出来,也幸亏淮右提前在沿途补充了辎重,否则真的还有些艰难。
  从淮右那边传来的消息,淮右水军也在日夜兼程北上,预计很快就会抵达汝阴。
  也不知道淮右水军的行船速度怎么会恁地快,前几日里听说还刚刚抵达正阳,也就是颍水入淮处,这会儿就已经过了颍上奔着汝阴去了。
  王邈北上临行前也提醒了赵文山可以适当放缓速度,一来节省体力,二来也要适当等待一下正在急速南下的卢龙军。
  另外,王邈也在暗中提醒了一下赵文山,淮右和淮北并非盟友关系,而是临时性的合作,针对的对象也是蔡州,日后淮北和淮右之间的关系还不确定。
  鉴于蔡州大军已经进入颍州,拿下了沈丘,王邈所以要北上催促卢龙军加速南下,顺带也还要在沿途巡查一下诸军亲眷家属的南下情况,防止被沿途大梁的地方官吏盘剥袭扰。
  最后王邈也还是专门叮嘱了赵文山,虽然从目前的局面来看蔡州军的主要目标是汝阴城,但是蔡州袁氏素来狡谲阴毒,善于偷袭突袭,所以成德军依然需要小心在沈丘那边的蔡州军。
  “那就歇息一下吧。”赵文山翻身下马,然后又道:“斥候要尽量放出去,各路都要安排,进入颍州,一切都可能发生,蔡州军固然是大敌,但是感化军也不能过于信任,咱们现在唯一可以依靠的就是自己,起码也要等到淮右水军汇合,咱们才能放下心来。”
  “放心吧,大哥,斥候都是轮流放了出去,大家都辛苦这么久了,眼见得就要苦尽甘来了,怎么可能怠慢?”方涵笑着道:“文柯那边也一样,他就是不放心,才一直坚持要压阵。”
  “嗯,今后几日里,咱们越往南走,危险就会越大,我们只有这点儿力量,淮右那边的斥候要衔接好,但是也不能依赖于他们,我们还得要保持我们自己的警惕性,斥候要放过颍水去,沿着颍水上下跑远一些,两人一组,一旦有可疑,立即回报。”
  赵文山也是沙场宿将了,对于这一套很熟悉,手中兵力不足,而且又是长途跋涉的疲惫之师,一旦遭遇敌人突袭,便有全军覆没的可能。
  “大哥觉得有问题?”方涵也不是简单之辈,这么多年和沙陀人恶战无数场,也早就养成了防患于未然的警惕性。
  “嗯,不太好说,我总感觉淮右那边的消息不太准确,这蔡州军既然要取汝阴,怎么会一直呆在沈丘不动?真的就这么惧怕触怒淮右?若是我,就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也绝不会允许任何一支可能是援军的军队进入颍州。”赵文山虽然不敢确定,但是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担心和怀疑。
  “蔡州南部和光州接壤,而蔡州兵力主要都集中在东面,一旦撕破脸,淮右军兵出蔡州南部,恐怕蔡州也有些难受啊。”方涵想了想。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75/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