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2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88/518

  “这鲁桐倒是很有霸气魄力啊,直接兼并了第七军,这好像和梁赞的意见有些不一样啊。”许子清眉宇间多了几分思索的神色,“子跃,同意你一道行事,这里边有何深意呢?寻常情形下是不可能如此的。”
  “不太好说,这鲁桐的水准实力还真有点儿低看了,他起码也是太息期的高手了,这都在其次,关键在于他手腕很厉害,也有胆略魄力,那谢忠在他面前根本就没有反抗的机会。”
  张越一带马缰,胯下健马紧走几步,和许子清并行。
  “这家伙会不会也有其他想法?”
  许子清是从来不吝于用恶意去猜度别人的。
  自打光州许氏被蔡州袁氏和南阳刘氏联手一局阴死,整个许家为此几乎付出了家毁族灭的代价,他就一直在反思,许家也许的确不适合这个乱世中生存。
  许望亭许望侠那种厚黑力度不够的做派,在这个世道中根本就玩不转。
  再看看现在的这位主君才是真正的高手。
  理直气壮的向大梁索要支援,却又从来没有真心要想为大梁效力。
  这边拿南阳的援助,反过背来就敢断然给南阳背后一刀;一边心安理得的接受鄂黄杜家的支援,同样也就再打鄂黄杜家蕲黄二州的主意。
  从来不相信任何一个盟约,只相信自己,这才是真正的枭雄。
  “其他想法?你是说自立?”张越也在琢磨,但鲁桐的确是一个有些本事的角色,但要说到自立,却又不太可能了,“可能么?这种环境下,就算是违逆梁赞的意思吞并了第九军,那又如何?五千人马想要在这个环境下立足,纯属痴心妄想,不可能!”
  “那他为何这般鲁莽行事?梁赞是他的上司,他这种举动很是犯忌讳,纵然现在局面紧急,梁赞不会对他下手,但是一旦颍州事了,他鲁桐能落个好?”许子清反问道。
  的确,许子清的话道理很足,梁赞也非善茬,过了这个坎儿,岂会容忍鲁桐的这般行为?
  “除非鲁桐认为颍州撑不住,他想要投靠我们?”张越迟疑道。
  “有这种可能,否则守不住颍州,纵然退到亳州甚至退回徐州,梁赞也不会给他好果子吃。像他们这种掌兵大将,如果要投效我们淮右,主君肯定欢迎,他们手中掌握的兵力越多,投效过来之后他们地位就越高,就越会受到重用,这倒符合情理。”许子清吸了一口气,策马前行,“只是没想到鲁桐也认为颍州守不住,连他这种统兵大将都觉得守不住,那问题就麻烦了,颍州肯定无法守住,这却需要向主君报告。”
  “主君应该有考虑,来之前主君不也就交代了我们么?让我们放手打,以练兵为主,不追求某一役一战胜败,力求达到磨炼将士的目的,只要不是全军覆灭就行,话说到这份儿上,我自己都觉得脸红,但是却又说不起硬话啊,谁让我们这两军都没有像第一军那样真正经过苦战的洗礼呢?”张越喟叹了一声,“光靠练是练不出来的,我最希望的就是通过最小的代价能打磨出一直强军来。”
  “这一次倒也是一个机会,依托汝阴坚城,好好打两仗,也看看河朔军的实力究竟如何,王邈不是把河朔军战力吹得挺厉害么?正好见识见识。”
  许子清对王邈在江烽、崔尚等人都不在时对第二军、第三军指手画脚还有些嫌隙,虽然事实证明王邈的意见是正确的,但还是让他有些心里不自在。
  张越对许子清话语里的意思心知肚明。
  河朔军的南下,势必对整个淮右军体系有所冲击。
  而河朔军的战斗力也是声名在外,哪怕这两支成德军和卢龙军在成德和卢龙都属于边缘化的军队,但是究其原因,主因不在其本身,而是在于卢龙和成德两军节度使个人原因,所以其战斗力是有目共睹的,相较于淮右第二军、第三军未经实战洗礼,这两支军队显然更让人期待。
  王邈是这两支军队入淮右的牵线人,同时王邈本身也是河朔望族出身,所以这两支军队天生就对王邈有着亲近感,这两支军队加入淮右,势必大大提升王邈在淮右军中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对于像许子清、张越这种浍州本土出身的军将来说,肯定会产生一些影响。
  当然,这种影响利弊皆有,就看张越和许子清他们如何来看待和应对了。
  伴随着淮右第二军、第三军的抵达汝阴,以及淮北感化军大将尚云流率领的六军一万五千人大军也陆续抵达汝阴,云集在汝阴城周围的感化军和淮右军以及隶属于淮右军的河朔军数量已经超过了三万五千万人,而蔡州军也分南北两路三万多大军也从沈丘和褒信直插颍州腹地,迅速抵达汝阴城附近,战事一触即发。
  ……
  花厅外的武将们开始逐渐多了起来,两位主帅都还没有到,但是在厅外的青石板铺筑的天井里已经人头涌动了。
  这一次会商是来自淮北的主要将领与前来协助的淮右军第一次正式见面,双方的重要将领都要出席。
  淮北方面,除了作为主人的颍州刺史梁赞外,还有感化军节度副使尚云流,梁赞麾下的两名主要将领顾华、鲁桐,与尚云流一同前来的两名主要大将节——度使府衙官林丰、孔目官高阳。
  其中林丰本是驻扎在符离的诸军诸将,此次率领三军前来,而高阳则是驻扎在下邳的诸军诸将,此次亦是率领三军前来,两人皆受感化军节度副使尚云流节制。
  同样,这一次出席会商的淮右将领以王邈为首,梅况为副,河朔军方面则是赵文山出席,卢龙军诸将罗邺负责留守节制整个河朔两军;淮右本军方面则是许子清出席,张越负责留守军营节制淮右第二军、第三军。
  王邈和梅况尚未到,作为主帅,这一战如何打,他们二人还需要提前商量一下,以免进入正式会商阶段,一旦淮北方面提出一些要求,他们也好有个大致的应对方略,不可能每一个细节都要停下来先行商榷再来决定。
  许子清和赵文山先到了,不过许子清和赵文山并不熟悉,二人也只是闲聊了两句,便各自在厅外寻个地方坐下,静候。
  感化军的几员大将也到了,也许是感化军方面疏忽了,刚才把众人引入的那名幕僚也不知道到哪里去了,没有人替许子清和赵文山来介绍淮北方面的将领们。
  而淮北方面那些将领们或许是觉得目前形势不佳,不愿意表现出有求于人的姿态,所以也就保持着几分矜持,没有主动过来招呼许子清和赵文山二人。
  许子清倒是不太在意,这也正好有更多的时间来观察淮北诸将。
  不得不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破船也有三千钉,淮北虽然这几年来的表现让人扼腕,但是许子清观察起码在自己面前这几员武将的武道水准绝对不弱。
  除了那鲁桐他们早就有所领教,太息前期的狠角色,那顾华实力也与鲁桐相若,也是太息前期,终于那林丰和高阳,则还要略胜一处,那林丰绝对是太息后期的强者,高阳也是出于太息前期向太息后期跨越的阶段,仅仅是这帮家伙的实力,就足以证明淮北时家能够在颍亳徐泗海五州屹立数十年绝非侥幸,这还没有算梁赞这个固息期强者,以及尚云流这个小天位的牛人。
第一百一十三章
败絮
  不得不说许子清在经历了这么多事情之后,变化很大。
  往日那个许氏一族子弟,只知道埋头于崇文书院突破武道的士子早已经消失无踪。
  从最初勉为其难担任第二军假指挥使,到一步一步适应熟悉,一步步融入,连许子清自己都觉得自己就像是变了一个人。
  他也不知道是这个环境改变了自己,还是先前家族的陨灭对自己刺激过甚,让自己从内心深处发生了变化,总而言之,他觉得自己从性格到思想都发生了变化,这或许是江烽所说的三观发生了剧变。
  现在的许氏已经牢牢的与江烽、与淮右捆绑在了一起,自己两个堂妹成为了或将成为江烽的平妻和妾,这意味着许氏和江烽已经连为一体,没有这层因素,也许江烽不会轻易把这第二军指挥使一职交给自己,这不取决于自己的武道水准,而取决于利益共同。
  现在的许子清考虑问题都更多的要从自己的身份认知来进行考虑,他现在是第二军指挥使,同时也算是本土派武将中所谓的三巨头,他许子清、张越、秦再道,另外还有两个后补人选鞠慎和黄安锦,这五人扛起了本土派武将的大旗。
  和大梁系武将群体相比,本土派的武将无论是在数量还是质量上都要逊色不少,而与寿州系武将相比,虽然看起来数量占优,但是许子清、张越他们都知道那是因为梅田郑三姓之间矛盾和江烽的有意控制,实际上梅田郑三家中具备天境以上武者数量远大于本土派。
  而本土派除了这五人外,后备力量更是寥寥无几,无论是张万山、苏铁,还是楚齐、陈实,都还远不具备这份实力。
  张万山虽然在情报事务上颇有天赋,但是在武道上却进境不大。
  苏铁倒是一个值得培养的人才,但是如果要真正打磨成才,就不能一直让其在无闻堂中,而要将其放在军队中去锻炼,另外也还需要在武道上下苦功。
  楚齐倒是在武道上有些天赋,但根基略差,还需自己用勤修来弥补,同样也还需要下放到军中去打磨。
  至于陈实,能言善辩,对新生事物接受很快,但性格过于跳脱,显然不是一块武将的料子,而更适合在情报或者外交上有所发展。
  江烽原本都希望在这几个年轻中好好培养一番,但是哪怕是专门将五禽功根据四人的资质禀赋加以精简选择授予他们,但除了苏铁和楚齐在武道上还算是表现出了一些天赋外,张万山和陈实二人都只能说是中人之质,难以抱太大希望。
  苏铁算是本土后辈中最为出类拔萃的一人,虽然他在武道上的进境似乎比楚齐略逊,但是更主要原因是他现在更多精力放在了无闻堂的事务上,一旦他静下心来,再有一些机会磨砺,必有大进,他算是在本土后辈中最受江烽期待的。
  而楚齐性格沉实,讷言敏行,是个修炼武道的好苗子,但要想作为武将培养,在许子清看来,也还欠缺一些,更适合担任江烽亲卫营这样的贴身战将。
  淮右军阵营中的派系随着淮右势力范围的不断扩大也变得庞杂起来,原来只有本土派和大梁系,在寿州并入淮右之后,寿州系加入进来,而王邈的投效又带动了河朔军南下来头,河朔系也隐隐露出了轮廓,这不能不让许子清都有些警觉。
  尤其是王邈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气势,更让他们感到了压力,这种情况下,如果本土武将不能表现出自己的能力,日后被逐渐边缘化也并非妄言。
  正因为如此,许子清和张越都是极力要求给予第二军、第三军更多的锻炼机会,一方面要让第二军、第三军通过打磨成长起来,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几场战事来证明自己。
  颍州战事就是一个最好的舞台。
  所以许子清希望尽可能的了解掌握更多的情报信息,尤其是一些细作斥候无法刺探到的东西来为自己日后作战提供帮助。
  相较于其他几名武将,许子清更关注那鲁桐。
  在他看来,鲁桐违逆了梁赞的意图吞并了感化军第七军,一举超越了顾华成为梁赞麾下实力最强的武将,这绝对是梁赞无法容忍的,虽然因为此时大战在即梁赞可能会保持容忍克制姿态,但是一旦战事结束,势必对鲁桐有所动作。
  以梁赞在颍亳二州的威势和影响力,哪怕是徐州方面也不可能干预此事,除非梁赞在这一次蔡州来犯一战中被彻底打垮,但以徐州方面派出了尚云流率领大军来援,显然是不会因小失大,一定要支持梁赞守住颍亳二州,捍卫淮北领土完整。
  照理说鲁桐的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投靠淮右。
  之前鲁桐也的确表现出了这个姿态,主动联系淮右,表达了投靠之意,但是给许子清的感觉是鲁桐这个家伙的态度虽然貌似热心,但始终缺乏足够的诚意,当淮右方面了解他掌握的感化军第九军和第七军的情况以及就下一步战事中如何配合的具体细节时,这个家伙有些推诿,很有点儿推诿和待价而沽的意思,这让淮右方面很有些不满意。
  要知道你这个时候可以拿捏,但是落下一个不好的印象,难道就不考虑日后在淮右阵营内的生存?
  以鲁桐的智慧应该不会考虑不到这一点才对,唯一的理由就是这个家伙有些恃宠而骄,意图在这一战中展示自己的实力,以求日后在淮右阵营中谋求更大的话语权,这么一看这家伙倒还真有些短视或者说狂傲了。
  ……
  鲁桐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某人的观察注视,此时他正兴致勃勃的与原来的两位同僚商讨着下一步的战事。
  而另外一位论理应该更为密切的同僚顾华却只是冷冷的站在一旁,用一种不屑一顾的姿态应对。
  林丰和高阳也意识到了两人之间的问题,但却无能为力。
  对于这种实力增减带来的影响力消长,谁也无法置喙。
  谁让梁赞同意了由鲁桐去解决第七军的问题却又没有在应对策略上安排周密,被鲁桐趁机捡了一个漏呢?
  像鲁桐这种虽然隶属于梁赞指挥,但是在编制上却是直接受节度使府节制的大将,梁赞贵为颍亳团练使兼颍州刺史,也只能是在调度上有权,而无权对其编制进行调整。
  这份权力永远属于节度使府,而鲁桐则秘密从节度使府取得了对第七军的处置权,一下子就跃升为颍亳地区仅次于梁赞的实力派,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梁赞手中攥握的实际兵力甚至都不如鲁桐多,他仅仅只抓住了顾华的一个军以及隶属于自己颍亳团练使直辖的一个牙军,而这个牙军也是名义上的牙军,刚刚从团练军整顿而来,在仅仅有三个营,而且在战斗力上也远不及正规军。
  原本梁赞是打算将第七军打散,部分精锐归入自己的牙军,其余部分再来进行增补组成新的第七军,没想到却被鲁桐抢先一步动手,而且还取得了节度使府的手令。
  不过只要鲁桐还在梁赞下边,那么梁赞倒是有的是机会来拾掇鲁桐,后勤补给就是一个最大的问题,只要截断了军队的后勤辎重补给,那么再强的军队也得趴下。
  但从眼前鲁桐的表现来看,鲁桐似乎很有些有恃无恐,连林丰和高阳二人都暗自猜度,这鲁桐究竟是得了谁的支持,才敢如此放肆。
  要知道梁赞非比寻常人等,节度使府里边,除了节度使大人之外,能与他叫板也就区区两三人,尚氏兄弟算是一个,还有行军司马姚承泰以及节度判官俞明真二人,甚至连军事判官卢启芳虽然在名义上高梁赞一头,但论实力都要逊色梁赞一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88/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