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37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76/518

  接见终于散了,几名粟特商人回到会馆。
  这里也是粟特商人原来在徐州一处落脚处。
  三大胡商集团都在各个大城市中设有会馆,以方便生意往来的洽谈和联络。
  粟特商人现在已经在淮右(武宁)的寿州、徐州以及庐州都建立有会馆,无论是从事什么生意,只要是粟特商人,都能够在这里得到最快的消息传递和生意支持,货物的运输、存储,资金的借贷,甚至包括与地方官府的疏通联系,商人之间的纠纷调解仲裁,都会选择这里。
  “看这位郡公大人似乎胸有成竹,莫非这位郡公大人还真有什么秘而未宣的新东西拿出来?”
  康国英一直在念念不忘寿州窑,虽然绸缎也是他们康姓的一大生意,但是这年头瓷器运到西北利润太高,所以没有人愿意放弃。
  “彭城郡公目下掌握了淮北兖郓诸州,但淮北兖郓诸州与我们来说,反倒不是最重要的,盖因其所产物事,一是盐,二是铁,盐,各地皆产,若无战乱,便是各自分利,我们纵然接手,利益也亦不会涨多少,而且还容易和各地盐商发生冲突,所以我们宁肯接受彭城郡公的盐税这一抵押,毕竟无论是谁来做盐生意,税是始终跑不掉的。”
  “但单以盐税作抵,如果用来抵押如此大数量的钱银,风险太大啊。”安重喜不无忧虑的道。
  虽然他接受了这一建议,但是内心深处还是有些担心,虽然彭城郡公很重信誉,但是当期自身难保甚至不存在的时候,这个信誉再好,也不可能弥补损失。
  “徐州除了盐,就只有铁了。”康国英继续道:“可徐州虽然是几大冶铁中心,但是论规模其不如南阳,所产铁的质量和产量都比南阳更逊一筹,加之淮北兖郓本地所需铁甚多,所以要想在这上边赚钱,也只能说是差强人意吧。”
  “是啊,淮南之地所产其实更为丰足,瓷器,丝绸,茶叶、药材,这两年还有粮食,皆为北方所急需的物事,只可惜彭城郡公只拿下了庐濠二州,就算是加上寿州、浍州,那也不过就是在粮食上有了底气,可是现在虽然粮食价格高涨,但一旦北方收成转好,粮价就会暴跌,其价格平稳远不及其他几样,瓷器却被那帮波斯人垄断,丝绸和茶叶却主要在越地以及沿江的宣州等地,彭城郡公的势力还没有延伸到那边。”
  “那还有什么?”安重喜沉吟着,他们对这位彭城郡公的性子还是有些了解的,绝对不会无的放矢,而且这么提前说出来,也不像是要坑己方一把,否则完全必要这样做,“丝绸和茶叶不是那么一蹴而就的事情,药材也如此,盐铁也差不了多少,都非一夜之间就能暴增。”
  “我说咱们也别想那么多了,彭城郡公现在上升势头正猛,以我之见,那平卢怕是迟早要落入郡公手中。”曹居石抚摸着下颌,“而且现在黄蚁贼和江南那边打得正激烈,弄不好就会是两败俱伤之局,没准儿郡公还会在江南那边有所收获……”
  康国英和安重喜都是精神一振,“莫不是郡公暗示的就是江南?郡公能拿下楚扬二州?”
  也难怪这二人这般急切,若是江烽能拿下楚扬二州,这点钱银借贷就真的不算什么了,就是再加上一倍两倍,他们也敢放!
  楚扬二州的富庶程度不是徐州兖州这些地方能比的,无论是人口,还是百姓富裕程度,亦或是出产,都是数倍与兖州和徐州在名份上相若的州郡。
  楚州亦是淮盐出产大州,不比海州差多少,海州和楚州所产盐基本上垄断了整个江南、淮北、淮南、兖郓、平卢甚至潭岳都是用这两州的盐。
  扬州就更不用说了,地处要冲,江水和运河使得这里成为江南第一大埠,而且扬州又是鱼米之乡,粮食、丝绸、水产品产量极大,使得这里成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甚至比寿州更胜一筹。
  更为重要的是这里还是整个江水下游最重要的造船业中心,其造船量和造船规模比寿州胜出一筹不止,就算是当年寿州水军也经常向扬州订购定制军船。
  一直到江烽接掌寿州后才开始大力发展寿州的造船业,尤其是制造适合淮水一线规模中等的船只。
  曹居石有些犹豫,好半晌才摇摇头:“也不像啊,郡公此时大量购买战马,明显是要加强他的骑兵建设,目标要指也应该指向平卢和河朔才对,江南之地征战当以舟楫为主,虽说寿州造船业发展很快,但是其水军规模并未扩大多少,要征伐楚扬润常四州以及越地,恐怕还力有未逮吧?”
  曹居石的话让康国英和安重喜都有些遗憾。
  从这个角度来说,的确不像,而且淮右(武宁)明显是在大规模增强淮北兖郓这边的军力,不像是要在南方打仗,黄蚁贼和李吴尚未打出分晓来,论理淮右(武宁)也不会选择这个时机介入才对,坐山观虎斗才是正理。
  “算了,这位郡公大人行事也不是我们能判断的,他这么说自有其道理,我们还是按照我们的路走,寿州窑这边还需要再想办法,眼下寿州黄瓷在西北和契丹人那边都大受欢迎,价格很高,若是能促成淮右这边产量上增加,我们亦有机会能争取一些份额,对我们拓展门路极有帮助……”
  ……
  对江烽来说,他倒真不是故弄玄虚。
  徐州地位的重要性体现在哪里,除了地处要冲,位置重要外,最重要的就是其冶铁业,但现在看来这个时代的冶铁业规模甚小,其产能根本无法满足现在民间需求,更不用说军用了。
  也难怪现在铁价如此昂贵,乡间甚至是几户人方能有一口铁锅,一把菜刀,而铁铧犁、砍柴刀、斧子这些东西几家人合用更是常见事儿,能够佩剑佩刀者都必定是士绅大户子弟方能有这个财力,民间做强盗都只能是木棒、竹矛。
  军用才是这个时代用铁的大户,马蹄铁、马铠、甲胄中的护心镜、头盔乃至高档级别的明光铠、山叶甲都是用铁大户,武器中刀、枪、剑、戟这一类不说了,箭簇才是消耗大户,所以北方蛮胡对铁的需求也就是集中这些方面。
  可以说每一次战争准备都伴随着铁价的暴涨,这也是时酆之所以牢牢把持住徐州而南阳刘氏能立足南阳的一个重要因素。
  江烽现在就是要在最短时间内将徐州的冶铁业规模大幅度扩大,同时要在铁的出产效率和产能、质量上都要有一个飞跃式的发展。
  在他看来,这并非不可能之事。
  自己对传统冶铁业中煤炭炼焦,焦炭炼铁的基本原理是知晓的,冶铁炉的大概形状和原理也大略知晓,唯一欠缺的就是具体的设计操作,而在这一点上,道藏所和材官所现在已经有相当的人力储备了。
第九十四章
技术
  事实上从开始准备进军徐州时,江烽就已经在考虑一些问题了。
  以战养战是目前淮右唯一能做的事情,淮右不比大梁,也不比李吴,甚至还比不上蔡州,人才储备底蕴,物资储备底蕴,钱银储备底蕴,都远远不足,而打仗其实就是打这些的消耗。
  如果说人才的吸纳淮右可以靠胜利来取得,招募延揽纳降能够解决相当大一部分,至少在庐濠、淮北、兖郓沂之战上做得很成功,但物资和钱银上就不行了。
  兖郓沂三州不用说,如果有物资钱银储备,朱茂也不会自动离开北上济州,泰宁军的战斗力不弱,如果有足够的物资钱银,淮北也未必是对手。
  现在兖郓沂只能靠淮南粮食来接济,否则就会变成一个近乎于无人区的状态,江烽不能容许这种现象发生,那就只能靠吃原来积累那点儿粮食老本。
  淮北看起来稍微好一些,但若是几年前肯定不错,但是这几年被蚁贼折腾荼毒得够呛,颍亳二州被蔡州袁氏夺去,海州又还被平卢占据,剩下徐州和泗州,只能说差强人意,但几年大旱,民间已经不敷支出,还得要淮南运来粮食接济,否则还得引发一大波灾民南逃的潮流。
  唯一好一些也就是庐濠二州,庐濠二州都是淮南平原之地,起码粮食富足,而且也未遭蚁贼蹂躏,未经战火拿下庐濠二州也算是淮右最大的收获。
  但是光靠庐濠二州的收获就要来支撑起整个淮北、兖郓沂,显然不够,尤其是在江烽还要面对北方越来越紧迫的危机形势时,所以他不得不早日谋局,另寻他途。
  传统的募集方式已经难以弥补巨大的缺口了,唯一能给江烽以支持的就是徐州丰富的煤铁资源了。
  本身徐州就是几大冶铁中心之一,已经有相当的条件,唯一制约徐州进一步突破窠臼的当然就是铁的产能和质量的提升。
  无论是军事需求还是民间需求,对铁的需求量都是极其巨大的,同样,质量上的差距也会使得同等重量的铁价格相差巨大,这就是江烽瞄准的目标。
  徐州的利国早就是铁矿富集地,开采容易,徐州的煤炭资源一样富足,同时古汴河自西而来,在这里与泗水汇合,水运方便,所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怎么样?”江烽看着黑瘦了一大圈但是精神却很健旺的罗真,有些心痛的道:“博山,你也得注意一点儿自己的身体,有事情大家一起做,道藏所和材官所那么多人,不必要事必躬亲。”
  “嗨,我喜欢干这个。”罗真翻着白眼,不无感慨的道:“也不知道二郎你怎地就有七巧玲珑心还是咋地,怎么就能琢磨出这么多道道儿来?平素我也从未见过你在这方面有啥研究啊?”
  江烽打了个哈哈,“天纵奇才这个词儿没听说过么?有时候有些人天生就是来为你们这些凡夫俗子指点明灯的,怎么样,是不是觉得一语点醒梦中人?”
  罗真老老实实点点头,“的确,你说的用采取密封炼制的方式来把石炭炼化,嗯,叫啥,精炭,的确效果不一般,炼制铁水,不但温度高,出水速度快,更为关键的是铁的质量特别好,几乎可以直接使用了,再不用百炼锤打,称得上是好钢了,道藏所那些人还在试验火术,他们准备加强火性术法,然后将精炭与一些辅助材料结合来煅烧,据说火焰温度会更高,练出来的铁水质量更好。”
  江烽摩挲着下颌,“那锐金堂的人考虑过将一些其他矿石加入进去进行煅烧冶炼了么?我记得我和他们提起过。”
  “他们试验过了,有一些好像效果不错,有些没反应,他们说这可能需要一个长期的实验过程,还有加入多少,什么时候加入,都有讲究,很复杂很麻烦的。”罗真摇摇头,似乎也是有些烦恼,“还有这个冶炼炉的问题,你只给我说了一个大概的原理,具体怎么设计出来,还要琢磨一阵去了,不过有了方向,我觉得应该会有突破,反正有现成的夫子,不缺人,就是多试验几次罢了。”
  “不急,掺入其他矿石混烧的问题可以慢慢来,本来也就是一个长期过程,不过冶炼炉的问题你们要抓紧,三个月后我就要见到成果,我有大用。”
  江烽不得不承认文科狗在这方面就是短板了。
  换个搞这一行,起码也明白如何简单的设计指点,起码都能少走多少弯路,可自己这个文科狗,就真的只知道一个大概原理,其他就是两眼一抹黑。
  好在这个时代的术法师们和匠师们比自己想象的还要厉害一些,尤其是在自己为他们提供了一些路线指引之后,摸索起来速度还是很快,更为重要的是不缺人,不缺物资,这就为他们这些“科学”狂人们的研究提供了很大助力,进度也很快。
  “三个月?是不是太快了一些?”罗真皱起眉头,“你有大用?就算是试验成功,建起一两个炉子,但是要真正铺开来,起码也得一两年时间吧?建一个炉子都得要耗费不少,而且看样子你肯定不知建十个八个那么简单,那得要多少钱银?另外现在人手都是熟手,干一个两个还行,但如果你要建上几十个,那所需要的熟手数量太大,根本没有那么多,生手弄不好就得要出事儿……”
  罗真所说的江烽自然都明白,他也没有指望三五个月就能把徐州建成一个大型的冶炼基地,他需要的是一两座能够成功炼出合格铁水的炉子,让粟特商人见识见识,让他们对下一步的投入放心,愿意把更多的钱银投入到自己身上。
  三大胡商,只要成功的把波斯胡商和粟特商人捆绑在自己的战车上,那么自己未来的征伐道路就会要平坦许多,他们清楚一旦自己失败,也许他们的投入就会打水漂。
  江烽甚至还在琢磨,有朝一日拿下扬州,那么以大食胡商为主的海商群体,将会是自己另外一个可以拉进来的“伙伴”。
  海商的实力并不比粟特商人逊色多少,尤其是在扬州、泉州、广州这些地方,更是压倒一切。
  只不过现在他还没有这份力量罢了。
  “三个月,我只要求建成一两个示范性的炉子,能让大家深刻感受到这种变革姓的突破。”江烽一字一句的道:“这一点必须做到。”
  “噢,某明白了,你这个是要用这个来哄人上钩啊。”罗真立时明白了自己这个儿时玩伴的想法,这也是一个套路了。
  “哄人上钩这话有些难听了,难道你们搞出来的炼铁炉子是假的?和以前的冶铁炉是不是在产量上和质量上都飞跃性的提高?如果这是真的,是不是意味着巨大的利益?”江烽哂笑,“这些都是真的,何谈哄人上钩?只不过是吸引有眼光者来提前投资罢了。”
  罗真也懒得理睬江烽的解释,他也没心思来过问这个,他有自己关心的事情。
  “行了,没人管你怎么去哄人,邓龟年回浍州和我商议过了,他觉得淮右道藏所目前已经不太适合目前淮右的局面了,他觉得可以将道藏所设立在寿州或者徐州,具体看你的意见,徐泗海三州的术法道藏人才虽然比不上淮南,但是毕竟这三州之地人口众多,其中已有不少隐居乡间的人才,所以龟年兄希望能够借重徐州的条件来吸引更多的人才,他现在已经安排了几拨人分别在徐州和泗州访贤寻才,估计道藏所材官所的人员还会迎来一个大增加,先和你说一说。”
  对于道藏所和材官所这方面的要求,江烽是从来没有打过回票的,他很清楚在己方底蕴和实力与其他强藩还有差距时,他必须要在这些方面想办法弥补起来,所以邓龟年的这方面要求,他几乎都是无条件的满足。
  当然道藏所和材官所也没有让他失望,他提出的这些想法,都能有一个让人比较满意的结果。
  “我看就定在徐州吧,浍州可以作为一个分支基地使用,徐州这边沟通中原河北,而中原和河朔、平卢那边对术法一道不太重视,正好可以让我们的道藏所吸引人才。”江烽很肯定的表明了态度。
  “那行,另外你提出的马车改良,材官所那边也有一些新的突破,估计再有一段时间就能出来,主要还是一些材料的加工上很费工,还有就是如何扩大规模生产,让大家都能用得起,嗯,如你所说的推广,这才是关键。”罗真又忍不住絮絮叨叨:“还有,小静一直在浍州,嗯,你就没打算回去?或者你也该把他们接过来了,另外,许宁你怎么打算的?你不娶亲,也不怕耽搁人家?这样一直把人家丢在浍州,好像也说不过去吧?我没别的意思,就是提醒你一下。”
第九十五章
滁州
  伴随着浓浓的烟柱在盱眙城中不断升起,街道上已经可以看见蚁贼的骑兵四处搜寻着躲入民居中的镇海军士卒,时不时还爆发着短兵相接的战事,但这已经于事无补了。
  躲在房檐上的王子义缩回头,跳下来,叹了一口气,最终盱眙城还是沦陷了。
  他需要准备一下如何与外边来人接头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76/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