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46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63/518

  “可是郡王态度有变?要先南后北?”卢启明琢磨着,“沙陀人的态度既然可以不管,要先南,总要有些理由吧?”
  郎坤也在一旁附和,“是啊,枢密使,不是确定了北方战略么?这一耽搁,要搁置多久?我们这边的准备还要继续,或者暂停?”
  “你们两位可能也应该清楚郡王的态度,北进战略不会变,时间上也只是略有变化,至于原因,可能你们也能猜测得到一些,从徐州之战到兖郓沂攻略,再到收复平卢,一连串的战事,粮草军资消耗甚大,甚至连从来不缺粮的寿州那边粮价都出现了大幅度上涨,加上这一次大梁崩溃,大批汴洛士民出奔徐州,根据初步统计,起码有三十万人从洛阳、汴州在近半年之内陆续从大梁境内撤离到徐州大总管府境内诸州。”
  这一次来,除了要视察检查平卢军务外,王邈也是要给卢启明、郎坤他们吃一颗定心丸,不能让他们因为南边局势变化而影响到这边军事准备。
  因为由于南面局面的一些微妙变化,枢密院也已经对战略进了调整,要在南面有一波大的军事行动,但是预计时间不会太长,要争取在三到五个月,最长不超过半年之内彻底解决南方问题,然后全力以赴来谋图河朔,甚至还有可能在南方军事行动未结束的情况下,就要启动北方战略。
  “所以,郡王让我此次前来,就是要检查这边的准备情况,包括平卢军的组建进度不能放慢,只能加快,按照郡王和枢密院的意见,必须要在六月底之前做好各方面准备,也就是说北进可能会在七月中旬之前展开,你们要有这个准备。”
  卢启明端起的酒碗又放了下来,掂量着道:“枢密使,可是要取楚扬?”
  “唔,有此意,但还要看一些其他条件是否成熟。”王邈耐心的解释道:“南边越国和蚁贼有些新动向,无闻堂和枢密院这边都在关注,所以才会有一些细微调整,但郡王和枢密院在谋河朔的态度上没有变化,而且从契丹那边获得的情报来看,契丹人正在谋求向刘守光施压,要求卢龙军退出檀州和蓟州,这给刘守光造成了很大的压力,估计刘守光顶不住耶律德光的压力,会退出檀州和蓟州。”
  “檀州和蓟州实际上已经被契丹人渗透得差不多了,刘守光在檀州和蓟州也仅止于在州城中各驻扎有两军人马,聊胜于无,耶律德光这么做绝非为了檀蓟二州,而是意在幽州!”卢启明微微色变,“幽州才是耶律德光的终极目标,拿下了幽州,河北平原便无险可当,契丹铁骑可以来去自如。”
  “易水和巨马水根本起不到阻挡作用,幽州若是被契丹人所占,整个河朔都危险了。”卢启修也补充道。
  “幽州一失,易州、灜州和莫州都很难保住,滹沱河和漳水以及在莫县和瓦桥一带的狐狸淀倒是可以有些阻挡效果,但这一线地势太过辽阔,契丹铁骑可以从东西数百里甚至千里的水道上渡河,就算是我们控制了沧州,也很难控制深州、灜州和莫州,契丹铁骑可以西面渡河东插过来,我们不得不在永济渠这一道防线上来布置兵力,防护沧州,守卫难度很大。”
  郎坤自从担任平卢军都督之后也是一门心思扑在了军务上,在获知了平卢军的下一步任务之后,就一直在琢磨河朔方面的情况,尤其是对棣、沧、德三州的地理地势做了相当详尽的了解,甚至还专门招募了数名对沧、莫、瀛、幽这几州情况十分熟悉的向导来为其讲解,然后再对照地图和沙盘来研究。
  连卢启明都对郎坤的表现很感触,在之前他对郎坤出任平卢军副都督还是有些看法的,在他看来这有点儿像是江烽对俞明真的一个补偿,因为俞明真只担任了牙军都督,郎坤和俞明真有些亲戚关系,却安排到了平卢军副都督位置上,江烽为此连张越、秦再道这些老臣都没有分派。
  虽说这些人在武道实力上不及郎坤,但是这是一军都督,武道实力的用处实际上会随着日后越来越淡化,相反,忠诚度会随着徐州势力不断膨胀,才会越来越重要。
  “的确如此。”王邈有些讶异的看了一眼郎坤,点了点头,他没想到这位出身泰宁军的军将居然对河朔地理状况了解得如此深,甚至不亚于自己这个出身河朔的子弟,“河朔平原虽然有几条河流,但是一来冬季要封冻,二来,河北平原地势开阔,河道平直,可供选择渡河的地点很多,如此长的河道,防守方压力很大,也很容易被敌军声东击西,造成顾此失彼,所以我们必须要抢在契丹人控制幽州之前,在沧州建好稳固的桥头堡。”
  “如果可以的话,让刘守光能扛住契丹人的压力而不倒是最好。”卢启明虽然也很想和契丹人较量,但是作为一个都督,他必须要站在更高的高度看问题,契丹人不好对付,从徐州大局计,刘守光的卢龙镇如果顶在前面,对徐州多一些时间发展无疑更为有利。
  “某也如此想,但是张处瑾根本无法给刘守光提供多少助力,甚至还可能拖后腿,所以我们需要拿下棣、沧、德三州,先确保我们自己防线稳固,再来考虑刘守光值得不值得支持。”王邈点头道。
  “如果吐谷浑人能和我们结盟,也许能极大的缓解刘守光的压力。”郎坤突然道。
  王邈欣赏的看了对方一眼,“嗯,郎将军考虑的问题,枢密院也在筹划,但归根结底,还是得靠我们自己。”
  ……
  三月二十九,晋军沿着运河前进,抵达雍丘县城东南外十里地的桃陵镇,这里距离宋州境仅有十五里地,骑兵半个时辰就能突入宋州襄邑县境内,两个时辰大军就能兵临襄邑城下;距离曹州西南角的考城县城也只有三十里地,同样两个时辰也能抵达考城县城下。
  无论是徐州,还是蔡州方面都在紧张的注视着沙陀铁骑的动向。
  完成了宋城移交的武宁军和淄青军已经撤离了宋城,淄青军驻扎在虞城和楚丘,而武宁军则退到了永城。
  双方谈判的最后结果是徐州方面放弃了颍上,而只是获得了下蔡,并将归入了寿州,现在的寿州就增加了一县,地跨淮水南北,拥有了寿春、霍丘、安丰和下蔡四县,算是之前对割出了盛唐和霍山二县给浍州的一个弥补。
  宿州和单州同时设立。
  宿州辖通县、蕲县、符离、山桑、临涣五县,州治设在通县(通桥镇)永城划入徐州。
  单州设单父、楚丘、砀山、虞城、金乡、方与六县,其中金乡和方与由兖州划入,原本考虑从曹州划入的成武县则没有调整州治设在单父,单州划归武宁镇。
  徐州和蔡州方面在达成了一致的第一时间,徐州就立即释放了蔡州方面被俘虏的士兵和夫子,甚至还主动退还了相当一部分武器甲胄,帮助蔡州方面迅速建立起宋州防线。
  杨堪以枢密使身份兼任冠军大将军,担任三镇军统帅,统一协调指挥天平军、淄青军、武宁军,应对整个西部局面。
  杨堪还是第一次和朱茂并肩而立。
  两个人站在考城县城墙头上,遥望着西南方向。
  杨堪和朱茂并不熟悉。
  事实上朱茂和整个原来淮右军体系的军将都不熟悉,反倒是与感化军和平卢军体系的将领还要熟悉一些。
  “都督,鸦军来了。”杨堪眯缝着眼睛,用千里镜观察着几里地外飞驰而过的黑色骑军,“果然是骑军劲旅,某在梁军中任职是也曾经和鸦军交手过几次,但战事规模都不大,所以还不好评判。”
  “杨枢密,沙陀铁骑并非浪得虚名,不过也无需太过夸赞,某和沙陀人打交道时间甚多,对他们的实力还是略知一二。”
  朱茂对杨堪保持着一种淡定但也不乏尊重的态度,他可以不在意杨堪,但是却不能尊重徐州大总管府的规矩和军纪,杨堪既然是以枢密使身份统领三镇军,那么就是代表江烽而来,他必须要予以必要的礼遇。
  “不知道都督对其步军的战斗力怎么看?”杨堪更关心这一点。
  在他看来沙陀骑军的战斗力有目共睹,无论是天平军还是自己亦或是淄青军中,都对其并不陌生,但相反其步军实力却了解不多,在对大梁一战中,其步军已经开始显现出威力,也让徐州方面开始重视起来。
第二百二十九章
试探
  从考城城西几里地外飞驰而过的是晋军的骑军,并未见到晋军的步军。
  数百铁骑,沿着城西外的野地中一掠而过,卷起漫天的黄土,青色的麦地被这些牲口糟蹋得不成样子,但是现在徐州军还不能擅自出战。
  在来曹州之前,江烽给杨堪就交代过两件事情。
  一是要处理好与朱茂、刘延司、王守信三个都督的关系,尤其是朱茂。
  二是与晋军战与和要根据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可以打,但是不能撕破脸大打,因为不打无以谋和,但打过头了,两边都搁不下面子要分个胜负,那就不是江烽想要看到的了,相信也不是李存厚想看到的。
  朱茂不比刘延司和王守信,天平军基本上是保持了朱茂泰宁军原来的架构,主力基本上是由他原来的几部亲军组成,虽然朱茂很尊重江烽,但并不意味着他就对江烽麾下众人就都低眉顺眼了。
  他对江烽的尊重是建立在徐州实力之上的,他认为追随江烽可以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和给自己更大的舞台来施展,所以才会在第一次拒绝之后第二次同意投效。
  杨堪也很尊重朱茂,但是并不代表他惧怕朱茂,朱茂武道实力高于杨堪,但是杨堪是代表江烽而来,他背后是整个徐州大总管府五镇,只要朱茂还是徐州军中一员,那么他就必须要服从杨堪的命令。
  “晋军步军基本上是河东汉人组成,其中以代州兵和太原兵为主,而代州兵中的雁门兵和太原兵中的榆次兵尤为剽悍,忻州的定襄兵也相当凶悍。”
  朱茂对晋军情况如数家珍,与沙陀方面多年的交道,使得他无需派出斥候都能了如指掌。
  “吾虽然这么多年里未与晋军交锋,但也知道晋军骑军中石敬瑭和刘知远二人尤为凶悍,这二人皆是沙陀悍将,其武道实力皆在凝丹中期以上。而步军则以郭氏五子率领的雁门军为主力,郭崇韬一门五子,尽皆龙虎,这个雁门军也是泛指,其实也包含了榆次兵和定襄兵,因为郭氏二子郭廷诲娶了太原王氏之女,而郭氏三子郭廷说娶了定襄大族孙氏嫡女,这雁门军几乎就是从这三地招募而来,所以这雁门兵其实就包括了雁门、榆次和定襄兵。”
  河东民风骁悍顽强,不逊于燕赵雄兵,皆是募兵绝佳之地,也是晋军步军的主要兵源地。
  “骑军以沙陀铁骑为主,步军却是以汉兵,也就是郭氏的雁门军为主?”
  对郭崇韬,杨堪当然不陌生,这是大梁最难缠的敌人,虽然是汉人,但是却是官居大晋校检太保、枢密院枢密使,位极人臣,只是后来为李存勖所忌,不得不隐退避祸,但李存厚继位后,又重新启用郭氏一族,使得晋军步兵实力重新得到了快速恢复,也才有这几年晋军对梁军的战事开始转向对晋军有利的一面。
  以往沙陀铁骑虽然在对梁军战事中能取得优势,但是却由于梁军步军战力强于晋军,总能在关键时候顶住晋军的进攻,最终凭借实力优势拖垮晋军及其盟军,最终变为平局甚至胜利。
  “基本上是如此,但可能目前情况又有一些变化。”朱茂沉声道:“随着大梁的灭亡,二十多万梁军在这一年多时间里溃灭,真正被彻底战死战残而消灭的三分之一不到,也就是说起码有十五万以上的梁军是溃散了,除了有十万左右归降了我们徐州和蔡州、南阳外,晋军从河南府几场战役下来起码就招降了超过五万梁军,那都是以步军为主,同时在汴梁陷落之后,晋军又陆续招降有三万多梁军,也就是说目前晋军接受的投降梁军不会低于八万人,其中大多以步军为主,包括原来梁军不少步兵统兵大将也投降了沙陀人。”
  这一点杨堪也知道。
  虽然徐州方面也想尽办法在拉拢和招揽梁军,但是在河南战事时,晋军铁骑突然攻破了洛阳,断了在河南府的梁军退路,相当一部分梁军被俘虏和被迫投降,最终被晋军收编,少部分逃回了中牟。
  而汴梁陷落之后,也还是有一部分梁军因为家眷亲友还留在汴州、郑州、滑州,所以不愿意逃往徐州、蔡州和南阳,最终归降了晋军。
  这极大的充实了晋军的实力,同时也为晋军接管河南、郑州、滑州、汴州、怀州中原诸州打下了基础,有了这些本土军队的帮助,他们要在这些州郡立足扎根,就要容易许多了。
  “这倒是一个问题。”杨堪脸上露出深思的神色,“德谋兄,若是我们派我们这边的人去有意拉拢一下这几部梁军降部,你觉得是否有机会?”
  朱茂一怔之后,也思考起来。
  杨堪的意思显然不是简单的拉拢那么简单,能拉拢过来一些人当然好,拉拢不来,那也没有什么,而且还能有意无意的在沙陀人心目中留下一颗怀疑的种子,甚至有些已经愿意投效徐州的梁军降部,恐怕徐州这边也要有意让其暂时不投这边,而是隐藏于晋军中。
  这样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可以极大的破坏这些降部在沙陀人心中的印象,让沙陀人不敢用他们,要么投置闲散,要么就只能分化瓦解,慢慢消化,这无疑又会大大的刺激这些降部,让那些本来无意投效徐州的,也不得不考虑另寻出路了。
  “这倒是一条路子,而且要动就要趁早,要趁着沙陀人还没有真正把这些人的心收买过去时下手。”朱茂背负双手,缓缓的道:“枢密院和无闻堂都应该着手做这件事情,尤其是那些高级军官,杨枢密在汴梁也有自己的人脉,包括我们徐州军内部也有不少大梁出身的将领,都可以发挥自家人脉作用,好好运作一番。”
  杨堪也是有些佩服朱茂这家伙的大心脏,根本不忌讳这一点。
  事实上不是没有人在这方面提及过,但人家都是相当委婉含蓄,毕竟徐州军中出身大梁的军将不少,从高层到中低层都很多,但这种派系色彩本来就是为人上者所忌讳的,哪怕江烽再是大度,恐怕也不愿意麾下某一体系色彩过浓。
  朱茂这家伙居然就敢当着自己这个“大梁系”头号人物说出来,是真不认为这有什么,还是要自己以“大局为重”?
  “德谋兄,这种事情恐怕还是要先请示郡王,当然,我等也是责无旁贷,只要是有利于我们徐州的,我们当然要全力以赴。”杨堪打了个哈哈,“不过若是天平军这边的兄弟们也有人脉关系在那边,一样可以用上,这也算是一份功绩。”
  “也是,也是。”朱茂也笑了起来,转开话题,“以枢密使之意,现在就任由这些鸦军在我们曹州境内放肆?这岂不是显得我们软弱可欺?这些胡人可是欺软怕硬的老手,你越是表现强硬,他们也许反而怵了。”
  对这种情况杨堪也有考虑,“当然不能如此,曹州新得,若是我们前怕狼后怕,何以让曹州士民归心?先派使者去桃陵,如果桃陵那边的沙陀人做不了主,就让使者去雍丘,告诉他们,我们徐州不愿意打仗,但也不怕打仗,如果在没有获得我们允许的情况下再有沙陀骑兵入境,我们就要守土有责了。”
  杨堪最后话语的声音也提高了几度。
  “先礼后兵,好!”朱茂很喜欢这种强硬姿态,“那我马上就派人去!”
  “另外马上派斥候去襄邑那边查探情况,看看沙陀人有没有进入襄邑境内,蔡州那边如何应对的。”杨堪随即又道:“我们也要做好打仗的准备,德谋兄,天平军的骑军要拉出来,随时准备打一仗。”
  “杨枢密,放心吧,天平军不是泥捏的,只要你下令,嘿嘿,我们从不惧于一战,甚至渴望一战!”朱茂咧开大嘴,露出狰狞的笑容:“沙陀人要想来我们曹州讨便宜,我会让他们吃不了兜着走,不管是石敬瑭还是刘知远来,都一样!”
  杨堪微微点头,似乎在掂量着什么,细细品味了一阵,这才慢悠悠的道:“既是如此,那使者便不忙去,德谋兄,让你的骑军出击,将这一部鸦军逐出考城境内,不必留手,但也不要刻意追杀!”
  “啊?!”朱茂和旁边一直沉默寡言的高金忠都是骇然一惊,这杨堪怎么又突发奇想了?江烽的来信他们是知道的,不惧怕一战,但是也不能去刻意挑起战争,这个意思专门给朱茂和高金忠二人说了,就是怕二人杀性大发,主动挑起战争,引发不可收受的后果,怎么这杨堪来却要反其道而行之,竟然要主动挑衅?
  见朱茂和高金忠二人都是面面相觑,杨堪泰然道:“不态度硬一些,怎么能了解沙陀人的战争决心有多大呢?沙陀人真的要想对我们不利,我们再是低姿态,也落不得好,所以咱们得试一试。放心吧,一切责任我来承担!”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63/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