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皇(校对)第48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488/518

  “呵呵,误不了,小宁的本事我还是知晓的,不过严序过去了,日后你要和严序相互策应,尽快把扬州那帮士绅商贾给收服,北地战事即将展开,消耗很大,就需要这帮人出钱出粮支应。”在许宁面前江烽自然没有什么隐晦,“严序要唱红脸,你可以在暗处唱白脸,怎么做,我相信你能拿捏好。”
  许宁点头应允,“淮左和淮右怎么分?”
  “吾考虑把和滁二州划归淮左,庐濠二州依然归淮右。”
  江烽也在考虑日后若是真的拿下了安申二州,这划分就还真的有点儿问题,不过这应该是日后的事情了。
  对于徐州来说,现在还没有那么多心思考虑到淮南道西面这几个州郡来。
  刘玄控制的申安二州,鄂黄杜家控制的蕲黄沔三州,虽然在名义上属于淮南道,但是距离淮南这边的核心区域寿州——庐州——扬州这边实在太远了一些,现在的徐州还鞭长莫及。
  除非二刘在对沙陀人的战事中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能退守伏牛山和方城山以南进而进入僵持阶段,甚至出现崩溃,那么徐州才会考虑抢占申安二州,避免淮南中部诸州遭受沙陀人威胁。
  想到这里,江烽似乎感觉到了一点儿什么,但转瞬即逝,没能抓到,皱起眉头想了好一阵仍然没有能找回那转瞬即逝的灵感,只能作罢。
第二百七十二章
恶客临
  抵达寿州,刘玬和尉迟燕姗以及白木兰都要好好观察一下这个在这几年间一下子崛起的商埠城市。
  论名声,之前寿州是不及庐州的,更不用说扬州了,论口岸位置,它也不及地处泗水和淮水交汇的楚州以及运河和淮水交汇的泗州,但是它却能在这么短时间里迅速崛起,其中有很大程度是因为江烽控制了寿州,并将这里作为了他的根据地。
  当然寿州能发展起来,也还有一些其他原因。
  比如寿州有芍陂,历来就是淮南粮仓,而江烽控制了寿州之后又成功的复活了寿州窑,使得寿州黄瓷驰名中外,远销中原和西域,再加上光浍二州南部的制茶业也在江烽的竭力鼓励下发展起来,光浍寿这一片以寿州作为商埠的产销体系便得到了完善,并迅速繁荣起来。
  三女首先就参观了寿春城外的河港码头,这里是肥水和淮水交汇处,随着发展,已经日益形成了几片专营的码头区。
  比如紧邻淮水港阔水深的码头就是寿州最重要集散物资——粮食的专用码头,这一片陆陆续续就有十余艘船正在装货,看得出来都还是往年的陈粮。
  码头上有专门的驰道供马车、牛车来往,而滑轮吊装正在灵活的将数十袋粮食一次性的从码头上放到船上,而船上的力夫只需要调整好方位将一袋袋粮食堆砌好就行了,再无复有往日那种背负或者扛着一袋袋粮食沿着船板上船的情形。
  当然这种装卸只适用于大姓粮船,中小型粮船仍然要用传统人力方式来装卸。
  很多来自芍陂四周的粮食产区的小船便沿着肥水将零散的粮食运到寿春在进行重新装船,通过大型粮船沿着淮水——运河输往北方,这已经成为目前寿春最重要的一个吞吐功能。
  同样的情形还有一个小一些的瓷器装卸码头,这里要比粮食码头小得多,但是仍然保持着很稳定的一船接一船的装卸进度,但是这里的装卸就要缓慢且精细得多,轻拿轻放小心易碎在这里就成了规矩。
  即便是这样三女都粗略的估算了一下,寿州窑的产能已经达到了相当可观的地步,否则根本支应不起这样一船接一船的瓷器外运,这还没有算通过陆路运走的。
  另外就是一处铁料码头,来自徐州的铁料在这里大量下货,这里的繁忙程度不亚于那边的粮食码头,力夫们嘿着嘿着的把一车车熟铁、精钢以及各色锻冶打造出来的铧犁、镰刀、铁锅、菜刀、柴刀、马蹄铁、马镫以及武器从船上卸下,按照登记分别运走。
  一个上午,给三女带来的印象极其深刻,尤其是刘玬和白木兰冲击更大。
  白木兰一直在计算着像寿州这样一座城市每天吞吐的货物量,她觉得也许寿州一天进出的货物就足以满足族人一个月甚至三个月的需求,尤其是看到那源源不断的粮食和瓷器输出,更是让她羡慕得碧眸差点儿就变红眼了,这些瓷器卖到吐谷浑那边会是一个什么价格,她很清楚。
  刘玬却是关注的整个寿春城的运转体系。
  毫无疑问,在寿春已经有了一个相当规范却运行良好的商业体系。
  造船业主造出了船,卖给运输商人,运输商人承接来自粮食贸易商或者铁料贸易商疑惑盐商的货物,从徐州,扬州,或者芍陂、肥水沿岸将货物运来或者运出,同样码头上的力夫行会组织起力夫们承接装卸,而税吏们则早早在码头上按照税率计算税金,收入库中。
  在看不到的地方,士绅地主们或者自耕农们种出的粮食被粮商收购,获得的银钱这通过穿行于城乡间的小贩获得他们需要的日常用品,间或也会到集镇甚至县城里去买一些难得的在他们心目中属于高消费品的东西,改善一下生活。
  商业体系把整个寿州城内城外的所有人连接了起来,让一切井然有序,当然这背后肯定还会有看不见的黑暗,那会用其他一些规则来调整。
  问题在于这种蓬勃的发展似乎还没有看到尽头,仍然处于方兴未艾的势头上。
  光浍寿的粮食、茶叶产量还在不断增长,殷城、盛唐、霍山等县丘陵区中的茶山被不断的开垦出来,甚至吸引了许多北地流民前往山中去烧荒垦殖,同样寿州窑也还在扩建,培养出更多的合格工人,可以承担起更多的窑炉来烧制更多的瓷器。
  这一切都是因为寿州现在基本上处于整个徐州大总管府的正中心区域,四周都有缓冲之地,同时徐州强大的武力保证了这里的绝对安全,而来自大梁的士绅商贾选择这里作为栖居地,自然也会带来大量的资金和消费,这一切都推动了以寿州为中心的淮南地区发展。
  而江烽有意识的推动的体系和秩序建设,加上术法材官院层出不穷的新鲜事物出现,也使得寿州很快就成了新商品的云集地。
  比如四轮马车。
  在寿州生产制造四轮马车的车坊已经达到了四家,这四家都已经和大总管府签署了保密协议,对于车辆的一些关键部件制造进行保密,确保制造技术不外泄。
  同样的情况还发生在寿州的造船业上,规模更大的造船厂在出现,而载货量更大,操纵更方便的船只也在不断涌现,这都得益于术法材官院的一些技术更新和推广。
  白木兰完全被这一路行来的所见所谓给震撼住了,中原的繁盛程度远远超出她的想象,而商业文明带来的冲击力一样让她这个在草原上长大的女孩子充满了憧憬,这样的繁华景象,何时能在自己的故乡出现?
  尉迟燕姗和刘玬的感受也是复杂的,这种混合了多种心境的感觉让她们很多时候都只能保持沉默,因为她们不知道该如何来面对这一切,尤其是这一切和她们日后的生活都息息相关。
  ……
  江烽没有在寿州逗留太久,形势也不允许他在寿州多呆,他还去了一趟浍州,抽出时间来视察了浍州术法材官院,这是一个姿态,以示对术法一脉的重视。
  然后便迅疾直奔楚州。
  在楚州他出席了地方官府和士绅望族们联合举办的宴会,安抚了楚州士绅一番,让他们放下心来。
  “前面就是高邮了。”
  大船稳稳的在运河上行进。
  随着楚扬二州形势稳定下来,运河迅速恢复了畅通,尤其是在樊良湖和白马湖水匪反正招安之后,整个运河的通畅情况更好。
  没有了水匪的威胁,寻常船只和小船队也可以安全的来往于楚州和扬州之前,甚至可以直接从扬州过楚州向更上面的泗州、宿州、宋州。
  事实上虽然沙陀人控制了汴州,但是整个运河水道还是畅通的,甚至比大梁控制的时候更为宽松,从淮水一线物资可以轻松的运抵汴梁,而沿路的税率基本上也沿袭了当年大梁的规矩。
  在江烽看来,沙陀人气势已经开始向着大梁的方向在迈进,李存厚正有意识的要把一个游牧政权转化为一个农耕政权。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其实也是一个去胡化和汉化的过程,逐渐的接受汉人文明,沙陀人是真正在入夏则夏。
  对于这一点江烽是很赞赏的,李存厚也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
  要想在中原立住脚,原来在草原上那一套行不通,事实上在河东那边也早就废除了草原上那一套,只不过进入中原河洛之地,这种进化的力度还需要更大一些。
  不过赞赏归赞赏,江烽可不会给沙陀人那么多时间,如果给李存厚十年八年时间来慢慢汉化,也许还真的要被他在中原站稳脚跟,江烽不可能给他那么多时间。
  就算是胡人要汉化,那也应该在自己手中来完成,无论是党项人还是沙陀人亦或是契丹人,都应当如此。
  这个重任,他义不容辞,也当仁不让。
  运河风光越是往南,越是能显现出柔美的一面。
  从运河两边连绵的薮泽和灌溉水渠就能看得出来,越是往南,水道纵横的密度就越大,各种船只穿行如梭,而靠水而生的百姓更是把这条水道的用出去发挥到了淋漓尽致。
  “郡王,过了高邮,可就离江都不远了?”
  尉迟燕姗是北人,乘船最初还有些不太适应,晕船,但是随着时间一长,也慢慢适应了,她也是第一次踏足楚扬,尤其是扬州,名声在外,烟花三月下扬州,没有人能不被吸引。
  “嗯,半日可到。”江烽笑了笑,“今晚就可以夜宿扬州,领略一下扬州的风情。扬州虽然还属于江北,但实际上基本上和江南无异了,不过楚扬二州方入我手,扬州士绅也许还满腹怨气,未必欢迎我这个恶客呢。”
  说到这里,江烽就忍不住哈哈大笑起来,对于这样的恶客,他还是很乐意当一回的。
  他来这里本来也就没有想要讨好谁,而是要让这些扬州士绅认清形势,来讨好自己。
第二百七十三章
异动
  眼见得江烽这般兴致盎然,刘玬和尉迟燕姗都是哑然失笑,这位郡王还真是有趣,似乎很期待要和扬州士绅们来一次对峙。
  扬州放入徐州之手,照理说,安抚为大,确保楚扬慢慢融入徐州体系才是最重要的。
  毕竟徐州现在外部也还面临着诸多不确定因素,像沙陀人的动作,河朔的不稳,还有江南的动荡,甚至也还包括徐州会对未来沙陀人对南阳一战中采取什么对策,蔡州这个卧榻之侧亦敌亦友的角色变幻,都充满了变数。
  但这位郡王似乎不太在意,仍然是一意孤行的按照他自己好恶来处理这些事情,刘玬和尉迟燕姗都觉得江烽未免太任性了一些,只不过在没有确定江烽真实意图之前,她们也无法确定江烽这么做是否有意为之。
  “郡王好像对扬州士绅有些偏见?”还是刘玬轻启朱口,问道。
  “并非如此,但扬州士绅商贾富奢天下,为世人所诟病,必有其原委。”江烽摇摇头,“其实到了扬州你们就可以看一看,虽然扬州城内士绅商贾富甲一方,但是城中的织户,城外农户,其状况和其他地方差异不大,也就是说,在扬州贫富之间的差距更大,富者更富,但贫者恒贫,数百年来都是如此。”
  “郡王认为这不合理么?”刘玬和尉迟燕姗都皱起了眉头,若是郡王持这种态度,那所有天下士绅就麻烦了。
  “肯定有其不合理因素的一面。”江烽泰然自若的回答道:“士绅本身很拥有其地位上的强势和财力上的优势,所以很容易在土地集中上获得先机,而水旱不定,天灾人祸,更容易使得缺乏风险抵御的寻常百姓不得不把土地售卖以求生,这使得土地很容易集中在士绅商贾手中,在扬州,士绅和商贾的共通性更明显,其实你们可以看得到,李昪和杨溥治下的吴地虽然富庶,但是其自身财力并不雄厚,我所指的自身是指官府,而非他们家族本身,也就是说其实吴国的财富土地大多集中在一小撮士绅商贾中,而这个群体里尤以盐商为最,而了解一下就可以知道,扬州盐商背后基本上都是吴国最大几家士绅家族,而你们也都清楚盐商靠什么来发家致富。”
  刘玬和尉迟燕姗当然清楚盐商靠什么致富,就是官府的售卖特权。
  “再考察一下扬州的土地集中情况,也能发现,最肥沃的土地也大多集中在那么几家十几家或者说与这几家十几家家族有着姻亲、血缘关系的数十家或者上百家的家族手中,他们手底下的庄客,基本上占到了整个扬州城外人口的三分之二左右。”
  江烽自然也是经过一番调查的,扬州士绅和商贾群体关系太过紧密,而对于徐州的控制很不利,哪怕是有严序这个急先锋出马,也未必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让人满意的成果,所以江烽早就认定,不在扬州出手,难以取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像庐州一样。
  “那也是历史积淀形成,这无可厚非。”刘玬反驳道。
  “当然,既然是历史积淀形成,那么就可以改变,尤其是在它不符合历史发展规律时。”江烽毫不客气的道:“扬州的地位实际上正在被寿州所取代,如果扬州不作出改变,它会越来越难以适应,嗯,当然扬州也有其优势,吾内心希望它能在其优势的一面加以凸显,所以它更需要改变,尤其是那些士绅们。”
  刘玬和尉迟燕姗已经听出了江烽话语中对扬州士绅们满满的恶意,忍不住打了一个寒噤。
  “那郡王究竟希望扬州变成一个什么样呢?”尉迟燕姗内心也有些忐忑。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488/518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