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道无疆(校对)第1175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175/1443

  “我也是问这个问题。”陆为民回应。
  萧樱气得噘起樱唇,恨恨的不在理陆为民。
  “怎么了?我问的问题也没错啊,你希望不希望我调走?”陆为民觉得有点儿像打情骂俏了,但却又有些忍不住要问。
  “希望!希望你马上调走,别在人面前碍眼!”萧樱气哼哼的道。
  “口是心非啊!”陆为民笑眯眯的道:“女人为什么总是这样心口不一呢?心情矛盾,还是欲罢还休?”
  被陆为民调戏的话语弄得心烦意乱,萧樱猛地把车往路边一打盘子停下,嗔怒道:“你再在这里胡言乱语,我就只有让你下车了!”
  陆为民乐不可支,先前的烦闷气氛一扫而空,“好好好,我不说了,心里想想就行。”
  被陆为民给折腾得没了脾气,萧樱恨恨的重新起步上路,一直把陆为民送回市委,陆为民下车时忍不住又问道:“老牛和你表姐他们什么时候走?”
  “明天走,你问这个干什么?”萧樱一时间没有反应过来。
  “嗯,没啥,问问,就问问。”陆为民眨巴眨巴眼睛,脸上露出诡秘的笑容,萧樱立即反应过来,脸顿时红了起来,“不行!”
  “什么不行?”陆为民装出一脸不解模样,又羞又恼的萧樱简直想要开车撞他,关上车窗,一溜烟开车走了。
  神清气爽,陆为民伸了一个懒腰,这么一天才是有意义的一天。
  ……
  “有人说教育产业化是一个错误导向,我觉得不能一概而论,而应当一分为二。”钱瑞平双手接过陆为民递过来的茶,有些受宠若惊,“陆书记,我自己来……”
  “坐吧,没事儿,就闲聊,继续,别停。”陆为民对钱瑞平的印象很不错,而去年一年自己虽然没有在市里,但教育工作依然有序推进,而且钱瑞平也时不时要打电话来汇报工作进展情况,以及他自己的一些想法,最难得的是钱瑞平的一些观点看法和自己很接近。
  “我们宋州是一个急速发展变化的城市,这种急速变化表现在几个方面,最显著的就是第一,经济快速增长,第二,城市人口的暴增,这对于我们教育工作也带来了巨大挑战。”钱瑞平捧着茶杯,市委书记亲自给自己泡的茶,他也不好放下,只能端着说话:“其中最为突出的也有两方面,一是教育资源的普遍短缺现象日益显现,矛盾日益突出,二是随着城市经济发展,民众收入不断增长,市民对教育资源需求的多样化层次化也更加明显,尤其是我们宋州本身在基础教育水准上处于全省较高层次,所以也吸引了相当多的外来学生来我们宋州就读,这样一种新形势下就要求我们宋州教育工作要与时俱进,才能确保我市教育竞争力以及对全市投资和发展环境的支持力度。”
  “嗯,老钱,有这个意识就好啊,我们市里边不少干部,干本份儿工作没说的,但是在大局观,尤其是和全市中心工作上如何切合对接上却欠缺不少,全市是统一一盘棋,这种观念在我们一定层次的领导心目中一定要牢固树立起来,那种山头主义本位主义的心思对全市大局是极其有害的。”
  陆为民觉得自己的话题放得有点儿开了,又拉了回来,“教育这一块工作看似平淡,和经济工作也挂不上多少钩,但是作为一座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提升却不容小觑,很多人意识不到,我在这一个问题上也强调过多少次了,老钱,你是教育局长,既要有高度,更要有角度,怎么来体现,如何来开展工作,如何来实现平衡,你心里要有一杆秤。”
  “陆书记,宋州城市发展太快,在中小学教育资源上的短缺已经越来越突出,应该说市里边在前几年也是有所预料的,但是还是没有想到宋州城市发展速度会如此之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尤其是外来人口的子弟就读问题,已经成为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怎么解决,市里态度也还不统一。”钱瑞平顿了一顿,“要解决这个问题,投入相当大,但是这些人口户籍不在我们这里,而如果这些学生就读享受和本地户籍人口一样的待遇,实际上也就是挤占了我们宋州本地户口人员的教育资源,占用了我们本地财政对教育的投入。”
  陆为民也知道这个问题在市政府那边争议也比较大,陈庆福坚决反对不加区别的一并纳入全市统筹考虑,他认为市里本来在放宽外来人口落户的政策上就已经相当宽松了,这也使得宋州城市人口迅速猛增,也吸引了更多的外来人口涌向宋州,加上本地农业人口的转化,实际上宋州的城市配套资源已经有些吃紧了,如果再出台一些更为宽松的政策,无疑会更加剧这一矛盾。
第八十三章
产业选择
  “老钱,这个问题需要综合评估,不能轻率下结论。”陆为民也知道这个问题的具体性和复杂性。
  在资源本身就相当紧缺的情况下,怎么来解决这些外来人员,或者说外来打工者乃至农民工子女的就学就读问题,非常棘手,虽然从自己一来宋州就开始有意识的在针对中小学和幼儿园教育资源的布局和建设,但是宋州市区人口增长实在太快了,使得原来的安排根本跟不上形势变化。
  原本宋州主城区三个区总人口在145万左右,其中市区在籍城市人口在105五万上下,还有40万属于农村户口。
  但是从98年以来,宋州城市人口连年增长,这个人口增长并不完全是指本地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也包括本地农业人口到城市务工经商,虽然户籍未转,但是其实已经长期工作生活在市区内,还包括外来的长期居住在宋州市区工作生活的人口,这一部分人口既包括外来的户籍属于外地城市户口的人口,也包括户籍属于外地农村的户口,同时也还包括部分外籍人。
  按照相关部门的统计,这一部分人口在主城区三个区居住生活超过半年的已经超过了八十万,除了部分已经成为宋州城市户籍人员外(主要是本地农业户口征地拆迁后农转非),这一部分人中也有相当部分已经在宋州市区购买了商品住宅,事实上已经具备了较为稳定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完全具备了纳入宋州本地户籍人口管理的条件,而且这一部分人对与宋州方面并未开放的户籍入户条件意见十分大,主要也就是针对教育和医疗方面的政策限制。
  这还只是一个较为粗略的统计,而且也是去年初的一个统计,也不太准确,按照陆为民的判断,宋州城区实际居住人口估计现在已经突破100万,而且还处于飞速增长过程中,这也给宋州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陆书记,我知道这个问题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是我们不能因为这个问题复杂就久拖不决,越拖问题越多,我们始终要面对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建议市里应该就这个问题尽快进行调研,征求各方意见,拿出一个解决的意见稿来,敲定如何实施,否则无章可循,我们各行政职能部门既要挨骂,想做事呢又没有制度可依,两头受气啊。”
  钱瑞平很苦恼的发着牢骚,陆为民也认同。
  “嗯,我年前回来的时候宝华市长也在和我说这件事情,她说实际上苏州方面在2003年就已经有了这么一个户籍入户的暂行规定,我们宋州大可以借鉴,打算开年之后一边先安排市政府政研室进行摸底调研,摸清底数,另一方面也要去苏州学习,了解苏州方面在这方面有什么经验,结合我们宋州实际,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意见来,比如像购房入户,投资办企业入户,经商纳税入户,等等,原来各职能部门都有些一些零碎的部门规章,但是并未真正以市政府文件或者以市人大制定地方性法规来推出,现在我们就要考虑这一点,要有法可依,一切按照法律和规章制度来办事。”
  其实这个问题也不是现在才冒出来的,在2003年陆为民刚来的时候,也就有人提出来过,但是当时一来陆为民初来乍到,和市里边都还处于磨合期,二来宋州城市人口增长的速度也远不及现在这么疯狂。
  像这一两年来宋州主城区房地产行业热火朝天,市里边的供地量几乎是连年翻番,而房地产开发商们也是看到了其中商机,楼盘一个比一个大,而且几乎是密集开盘,但是即便是这样,依然满足不了需要。
  无论是麓溪还是沙洲、宋城,房价不断上涨,住在租金涨幅也很大,即便是这样,仍然是一房难求,尤其是在麓溪片区,要求租房的纸条贴满了电线杆、路灯杆和各个能空出来的墙壁,而房屋中介也是只要能有房源,根本就不愁租不出去,而像几大房地产开发商鼎晖集团、昌达集团、美佳集团以及来自昌州的几家房地产开发商,都是接连斥重金在麓溪片区拿地开发,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始到明年,将会有十多个规模不小的盘陆续在麓溪这边开盘,届时可能麓溪这边的房源紧张情况可能会稍有缓解。
  鉴于麓溪那边土地价格猛涨,现在聪明一点的房地产商也开始把主意打到了紧邻麓溪的麓城这边,但是麓城北边紧邻麓溪这边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道路、管网、绿化等基础条件都不具备马上开发的条件,这也是常岚为什么一心想要和市里边达成联合开发麓城北部片区的目的,一方面可以借助市里投资加快麓城北部片区基础设施建设,这样可以大幅度改善麓城北部投资环境,为下一步麓城在北部片区兴建几个产业园区打下基础,另外也可以借助这股东风,进一步助推麓城北部房地产业的发展。
  ……
  和钱瑞平谈话结束之后,陆为民又和令狐道明进行了长谈。
  梓城这两年的发展势头非常好,但是梓城的产业结构决定了想要发展成为苏谯或者遂安这样的工业强县是不现实的,而且梓城自然环境极佳,丝毫不亚于西塔,当然在地理位置上不如西塔,但是梓城地势比西塔更平,更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以及一些新兴的农产品加工产业,尤其是附加值较高的现代农业。
  令狐道明担任梓城县委书记之后,也就是走的这条路子,他也不讳言非常羡慕几个经济强县,但是梓城条件与其他县不同,他只能选择走这条路,陆为民也给他打气,要他咬定青山不放松,认准的道路就坚定不移的走下去。
  梓城去年的GDP创纪录的突破了50亿,达到了55亿,也足见这两年令狐道明呕心沥血所取得的成绩,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成为梓城第二产业中的绝对主力,涌现出一批出口型的企业,主要是面向日韩和台湾,但总体来说梓城的产业仍然偏弱。
  令狐道明也在力图扭转这一句话,新建的绿色有机产业园区也略见雏形,按照梓城县委县政府的计划,这个绿色有机产业园,主要是依托梓城的有机蔬菜、有机果木、天然畜禽等进行有机食品加工,着力打造梓城的纯天然绿色环保品牌,要把梓城打造成为绿色纯天然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有机食品产业将成为日后梓城第二产业中的重中之重,而梓城没有工业污染的天然环境也的确是支撑这一产业发展的最坚实后盾,这个构想也得到了陆为民的大力支持。
  只有陆为民才清楚今后国民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的推崇,而一个个被发滥了牌子和标识,也使得绿色和纯天然、有机等词语逐渐丧失了意义,但如果按照令狐道明的观点,梓城要想突围而出,那么就只能紧抓梓城自身特色,那就是环境优良,空气、植被绝无工业污染,在这里生长出来的农产品和加工环节都要坚持严格的各项有机和绿色标准,死守住这一条底线,就能守得云开见月明。
  陆为民也把这方面的自己的一些观点和令狐道明进行了交流,谈到了随着国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于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这样的相对高端产品需求也会越来越大,但是国内企业一个最大的弊病就是缺乏持之以恒的恒心,往往在利益面前就容易放松自身的底线,而一个品牌树立起来千难万难,但是要想毁掉也就是一秒钟的事情,所以陆为民也专门就这个问题告诫令狐道明在打造全国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产业基地这一指导意见下,一定要在产品质量和标准上把好关,一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要坚决履职尽责,另一方面也要告诫和鼓励企业严格要求,同时在准入制度上要严格把关,对那些缺乏信誉的企业要坚决拒之门外,防止一颗螺丝打坏一锅汤。
  连令狐道明都很惊讶于陆为民怎么会对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一块有如此深刻的见解,而且提出的一些观点和意见无一不是符合当下梓城发展方向的,当然在他看来陆为民的有些意见也近乎于苛刻了,但陆为民却是格外强调,他也只能点头称是。
第八十四章
布局
  迎来送往间,陆为民在两天时间里连续和五六位约谈人谈话,他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合适的工作方式,轻松而无拘,大家能够在一种相对放松的环境下谈自己这一年来工作中的想法和遇到的问题,以及应对之策。
  通过这种方式,陆为民觉得能够较为准确的掌握一个地区或者一个部门的工作状态,主要领导的思路想法未必能够代表全部,但是起码是重要的一方面。
  和郁波的谈话要更为随意一些。
  因为郁波已经就经开区的工作情况做过几次汇报和交流,郁波本身就是一个藏不住的事情的人,有什么说什么,对经开区翻年之后的展望郁波也是充满了信心。
  当然,郁波有充满信心的资格,经开区的狂飙突进俨然成为了宋州的火车头,这固然与经开区没有社会管理职能有关,但是也不容否认经开区在产业选择和培育上所花的心血。
  2005年经开区GDP实现了86亿,甚至已经超过了沙洲区,这样凶猛的涨势让宋州市其他区县都为之侧目,因为经开区财税收入属于市本级,这也成为市里边全力扶持经开区的一个重要因素,尤其是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经开区的要求总是最先满足,优先考虑,这也使得经开区在招商引资上的吸引力大增,连苏谯和遂安对经开区的优势都是艳羡不已。
  “陆书记,我知道您的意思,市里在经开区这边的投入很大,我也承认,经开区沾了属于属于市本级的光,池枫和曹孟非都是牢骚满腹,见了面也都是阴阳怪气的说小话,我理解,也不和他们计较。”
  郁波满脸小人得志的模样,看得陆为民也是无语。
  “但我们经开区也交出了让市里满意的答卷,86个亿的GDP,陆书记,这是86亿啊,不是8.6亿,远远超出我们两年前的预估,所以我很自豪。打个不太好的比方,我们经开区用三万人的工作量创造出了高于沙洲几十万人的GDP,我知道这种比方不合适,但是也能说明我们经开区的成长发展速度了吧?”
  沙洲去年GDP增长势头也起来了,尤其是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GDP达到了84亿,但是和经开区相比仍然逊色许多。
  当然经开区全副身心都是放在了招商引资、项目引进落地和建设发展上,沙洲区却由于是地处老城区,涉及到相当庞杂的社会管理事务,尤其是涉及到老城区改造和城郊结合部的农转非转移,问题相当复杂,矛盾也相当突出,牵一发动全身,所以受制约因素很多,所以也不能这样对比。
  “老郁,你也知道这个不能如此对比,你要比,那就去和苏谯比,和麓溪比去。”陆为民没好气的道:“经开区倾注了全市的心血,可谓优中选优,什么都首先考虑的是你经开区,可以说项目一来,只要是经开区看中的,基本上都是签约、落地、建设一体化了,五通一平彻底完善的熟地,什么时候建成投产都是明摆着的,你能和其他地方比么?而且经开区就在主城区,各种便捷的社会服务体系都能享受,但是却又不承担任何管理工作和责任,实际上就是这几个区在帮你分担了这部分社会管理责任了,人要有自知之明,别得了便宜还卖乖。”
  “陆书记,我错了,呃,一定注意,一定注意。”见陆为民有些不悦,郁波赶紧承认错误,“我也就在您面前说说而已,在池枫和老曹他们面前,我都半句话不分辨。”
  “哼,你知道就好,机器人产业的确定我是看好的,包括我在党校学习的时候也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位朋友谈及过这个产业,他也谈到从长远发展来看,中国虽然人力资源充裕,但是我们国家人口构成也有一个明显的缺陷,那就是由于我们实行计划生育政策,随着80后,乃至今后的90后这两代人慢慢成长起来,十年二十年后,我们的人口红利就会迅速消失,甚至成为我们的一大软肋,届时我们国家的制造业靠谁来支撑?现在大家还觉得是包袱是累赘的需要解决他们就业问题的难题,也许就会变成四处都要吆喝着喊用工难的问题了。”陆为民吁了一口气,“那个时候,对工业机器人的需求量将会是海量的,而这种趋势,我判断从三到五年后就会逐渐开始显现出来,会在十年后开始进入快速攀升期。”
  陆为民的判断让郁波有些怔忡,好一阵后郁波才道:“陆书记,您的判断是机器人产业会在三年后就会出现较大需求增长,十年后的需求就会非常大?”
  “嗯,机器人产业对人力资源要求比较高,所以这种集成效应会更好,不二越虽然是日本著名机器人制造企业,但是它现在还只是把制造基地放在了我们这里,我们不能单单只把心思放在它一家身上,我的观点还是经开区还要主动出击,利用不二越这个引子,招揽更多的机器人设计和制造企业,以及相关零部件的设计制造企业来经开区,尤其是要主动为我们国内的一些大型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实验性企业提供实验平台,比如搞高新产业孵化基地,又比如联合搞工业实验室,这些都可以进行尝试,在这方面我看沪上和京城都有类似的经验,经开区应当去考察学习,就像我给令狐道明他们说让他们到杨凌去考察一样,我们得有紧迫感,不能取得一点儿成绩就沾沾自喜……”
  孵化基地?工业实验室?郁波对其他话都没怎么听入耳,但是这两个词却是深深嵌入了脑海,陆书记这一趟学习归来,看样子也是眼界大不一般了,对经开区的要求也越发高了,但话说回来,经开区就是应该引领全市产业发展的潮流。
  郁波一直不怎么看得起以房地产业发展作为引擎的宋城、沙洲,按照他比较朴素的观点,房地产行业就是一锤子买卖,政府卖地,房地产商卖房,哪怕宋州会发展成为五百万人以上大城市,但是卖地卖房始终有个极限,房子卖了之后再不能为地方政府创造税收,同样也不能创造就业,物业那点儿就业可以忽略不计,但地方始终要发展,归根结底还是要靠工商业。
  在麓溪因为条件所限,第三产业始终强于第二产业,但是郁波也从未放弃过对服装鞋帽和文体用品产业的扶持发展,也正是在他担任麓溪区委书记期间,麓溪才成长起一批在国内服装鞋帽市场赫赫有名的明星企业来,打响了宋州服装产业的知名度。
  陆为民提出了产业孵化基地和工业实验室,无疑是对经开区下一步工作的一个提醒,机器人产业发展不能局限于一两家企业,而要把经开区打造成为一个开放的平台,要让更多的成品制造企业和相关企业都愿意到这里来落足,这些产业可以形成互动流通,甚至在技术和零部件制造上形成共享互通,这样这个产业才能在经开区真正兴盛起来。
  ……
  郁波走了,陆为民知道自己这一番话又给了对方不少启迪。
  郁波是一个擅长学习吸收的人同时自身也不乏创意灵感的人,陆为民尤其欣赏对方这一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郁波更具有一个优秀企业领导的心理,追求创造突破,不拘于窠臼,吸收新鲜东西纳为己用,再在这上边突破。
  当然郁波也有弱点,那就是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上稍弱一些,这在他担任麓溪区委书记期间就能看得出来,主要社会事务工作都是赵大恒在负责,谷伟也帮郁波扛起了很重的担子,否则麓溪的发展也不可能有这么快。
  现在经开区党工委书记应该说是最适合郁波的岗位,没有繁杂的社会管理事务,一心一意抓经济发展,而经开区班子也相对单纯一些,毕竟工作就那么几样,勾心斗角哪里都免不了,但是也要看时间地点。
  经开区去年已经专门划出了一片作为机器人产业园,不二越的制造基地项目也全面启动,也有部分相关制造企业进入,现在经开区需要做的是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陆为民也知道经开区也在积极接触安川机电以及德国几家机器人制造企业,希望吸引对方来,但这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事儿,如何能让这些企业觉得宋州经开区值得来,还有大量工作要做,但陆为民觉得工业实验室和产业孵化基地应该是一个亮点。
第八十五章
挽弓当挽强
  每个区县都有自身的特点,都需要走自己的路,一味模仿别人行不通,同样,哪怕你原来很辉煌成功,但是你一样需要与时俱进,一样需要结合实际创新求变,否则你就会被落下。
  郁波在这方面是做得比较好的,从最初经开区漫无头绪,到逐渐寻找到脉络,最终确定了适合经开区自身发展的产业,而在这个确定过程中,郁波也没有等靠望,而是依然有意识的通过招商引资,吸引相关产业的进入,取得了相当很好的效果。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175/1443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