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志(校对)第128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8/510

  “哦,爱卿说来与朕和众位卿家听听。”话语中虽然听不出什么,但军务大臣却知道皇帝陛下的心中其实是渴望得紧。
  心中暗叹一口气,何知秋却又不得不咬紧牙关道:“陛下,现在关西局势危急,但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关西地区太平教势力发展迅速,我们地方政府失察,甚至有部分官吏与其勾结;其二,关西地处内地,警备废弛,警备部队战斗力极为低下,难以应对突发的形势变化;其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因为我们前期为了对马其汗人施加足够的压力而从关系西地区抽调走过多兵力造成关西防地空虚,给了太平教可乘之机。在这一点微臣应该负主要责任,在平定叛乱后,臣自请陛下给予处罚。”何知秋首先分析了目前情况并主动承担了责任。
  “好了,何爱卿,此时不谈这些,要说责任,恐怕是朕才应该承担这主要责任吧。还是先谈谈该如何应对吧。”司徒明月十分清醒,要说抽调关西驻军南下,一力支持的便是他自己,只不过谁当初也没有想到这个隐藏得如此之深的太平教居然会选在这个时候揭竿而起,而且一下子就掀起如此大的波涛。
  “太平教现在看上去势头很猛,但是他们也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如果我们能抓住它的这个弱点穷追猛打,我相信我们很快就可以取得优势。”何知秋不慌不忙的分析道。
  “哦?”几乎所有大臣都来了兴趣,现在太平教势力如同滚雪球一般,势力越发展越大,已经有燎原之势,稍不小心,甚至有可能蔓延成波及全帝国的海啸,何知秋居然还敢夸下如此大言,怎么不令在座众人惊讶中又带着一份欣喜。
  “那太平教势力发展虽快,其教徒众多也不假,但臣分析其主要教徒大部分来自农村,或者是那些生活贫苦的农民,或是一些对帝国不满的下层乡绅,还有大量的奴隶充斥其中,这构成了太平教的主要成分。眼下他们虽然攻占了几府,但与这几府的主要官员或者警备部队出现叛变有很大关系,臣仔细查看,他们并未真正通过武装攻打的手段取得多少战绩。这就是他们的一个极大弱点。”
  “根据情报显示,太平教虽然在帝国境内活动发展了十几年,但从未建立过真正的军事组织,他们武装力量的建立最早是从去年年底才开始,主要是今年才逐渐建立起来的。陛下也深通军务,要知道一支部队的建立,并非单纯让一群人穿上盔甲发给武器那么简单,要成为一支真正的军队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培养,更需要经历血与火战斗来磨练,尤其是军官更是需要正规的培训和锻炼。”此时的何知秋口若悬河,滔滔不绝,所有的人都被他的话吸引住了。
  “而太平教的武装力量仅仅组建不到一年,从一群连武器都不认识的农夫摇身一变就成了军人,其战斗力可想而知。即便是有情报显示有外国势力介入帮助他们训练军队,但短短几个月,又未经过任何战争的磨练,那只不过是一群貌似军队的乌合之众罢了,根本经受不起真正的战争检验。”
  “如果我们现在能够集中兵力迅速出击,寻找敌人的主要武装力量一举全歼,而关西地区也还有许多忠诚于帝国的百姓士绅和地方军队,只要发动起来,必要时我们甚至可以鼓励士绅们自己组建私人武装保护自己,打击太平教势力,我想关西的形势很快就会明朗化。至于北原、燕云等地情况也大体差不多,条件更好,也可同样处理。”何知秋一气呵成,把自己的意见和盘托出。
  “很好,何爱卿,真是难为你了,帝国有你这等肱股之臣,实在是朕之幸事啊!那你再具体谈谈你的安排给朕听听。”司徒明月大为振奋,一扫先前的满脸阴霾,兴冲冲的道。
  “是,陛下。眼下第四军团第三,第四师团依然滞留天水,军部已经重新任命了师团主官,而且已经在上任路上,预计两天后就可到达,我已经命令他们在接手迅速整顿队伍,准备南下与驻防那里的第二师团一道进击锦城,首先扫清锦城府内乱军,截断乱军东窜道路。”何知秋的布置是由东向西,由北向南进攻。
  “另外,臣还想陛下命令城卫军团出动四个师团,其中两个师团进击陇东,截断乱军南北联系通道,将乱军剖成两半,另两个师团从天水向南推进,将乱军挤压到汉中府,待第四军团三个师团完成锦城清剿任务后,在向西推进,与城卫军团两个师团共同攻克汉中府。汉中府是乱军最重要的基地,若是能解决掉汉中府,收复关西郡指日可待。”军务大臣的想法不可谓不慎密细致,但这中间却还有许多问题。
  果然何知秋话音刚落,立即有人表示了异议。
  “何大人,先不说我城卫军团三个师团风尘仆仆从南边才回到帝都,官兵都十分疲劳,急需休息以恢复战斗力,就按你说,第二师团已经去了北边,再抽调四个师团,那城卫军团就全部上阵了,如此帝都的防御谁来负责?如果这帝都周围出现太平教反叛的情况又该如何应对?”出列的是帝国城卫军团军团长尤素夫,城卫军团虽名义上属于军部管辖,但其实历代都由皇帝亲自控制,军部若需调动其一兵一卒都须得皇帝陛下同意,并赐与特殊的兵符才可调动,历任城卫军团军团长都是皇帝陛下的绝对心腹,其忠诚度毋庸置疑。
  面对尤素夫咄咄逼人的质问,何知秋也有些恼怒,虽说城卫军团受皇帝陛下直接指挥,但名义上还是属于军部管辖,对方名义上也是自己的下属,为了保存城卫军团的实力,居然不顾眼下如此危急的形势与自己作对,实在是有些忍无可忍。
  但何知秋毕竟是多年的重臣了,他知道尤素夫身份的不寻常,强忍住心头的怒火,平静的道:“帝都内还有禁卫军团十万人,还有帝国羽林军,下官想无论是应对帝都防御还是城内的治安应该是绰绰有余吧?”
  “何大人,下官对您的意见不敢苟同。禁卫军团是帝国最后一支力量,若是城卫军团全体出征,帝都内就只剩下禁卫军了,至于羽林军那是守卫皇宫的军队,不过区区几千人,济不得事,可帝都内有人口五百万,以太平教的渗透力度,下官很怀疑在帝都内究竟有多少人已经被其拉下了水?十万?二十万,还是五十万?若是他们在帝都一造起反来,那可真是不堪设想。下官认为稳妥起见,还是请城卫军团留驻帝都更为合适。”出列支持尤素夫的居然是帝国军务副大臣皮克,他表面上十分尊重自己主官的模样,言语间却是丝毫不让。
  “皮克大人,您未免太小瞧帝都内政部门的能力了吧?不错,太平教在各地的发展的确出乎我们意料,但帝都非同其他地区,天子脚下,皇城根前,治安何等严密,太平教何以能在帝都内生根?纵使有,也不过是几个跳梁小丑,无足挂齿,起不了多大风浪,以禁卫军完全足够应对。陛下,而关西地区则不同,眼下已成泛滥之势,若不立即采取强硬措施,臣担心一旦其军事力量得到时间锻炼成长起来,必将成为帝国难以控制的灾难!”何知秋心中焦急,语气也有些激动。
  “小瞧内政部门的能力?何大人,我看您是太高看了他们的能力才对啊!关西、北原、燕云等地太平教的发展难道是今天才有吗?不对吧,太平教在帝国滋生十几年,内政部门在干什么?原来吹嘘的天下一片太平难道就是太平教的‘太平’?难怪那帮反贼提出蛊惑人心的口号竟然是‘太平天下,天下太平’!此时何大人却来说内政部门能力出众,足以控制帝都治安,这怎么能让人信服呢?”加入反对何知秋阵营的帝国行政总署第一副大臣宁远望,他言语尖刻,顺带连内政大臣也捎了进去。
  面对对方凌厉的攻势,何知秋不由得感到一阵气馁,他也知道对方说的是事实,也有一定道理,但对方的目的绝对不是出于公心,而现在的情况却有如此紧急,实在半点也耽搁不得,他不能不据理力争。
  “诸位若是反对将城卫军团投入关西战场,那我想请问一下诸位,那关西战局又该如何处置?北方局势又该怎样应对?”何知秋转守为攻,反问道。
  “何大人,按理说这本是军部的事,但我也想提醒你一下,咱们不是有四个师团投入到了捷洛克公国的战场吗?现在捷洛克那边的局势已经趋于稳定,为何不能将那四个师团抽回投入到关西或者北方战局呢?”尤素夫本来在说完自己的意见后觉得自己语气有些过重正想解释一番,没想到却得到了皮克和宁远望二人的支持,腰杆也硬了起来,大模大样的建议道。
第三十五节
定论?
  这个建议立即引起了殿内许多大臣的共鸣,是啊,眼下帝国内忧外患甚深,兵力捉襟见肘,抽哪个地方的兵力都会留下后遗症,而捷洛克公国战场上的帝国军队本来就是出于支援派出,况且眼下捷洛克战局已经相对平稳,而卡曼人对捷洛克方面的大规模进攻已经基本停止,现在战场上的不过是一写小规模的局部冲突,双方都没有投入主要兵力,这完全可以从捷洛克调出先前投入的兵力。
  见连皇帝陛下脸上也露出了深以为然的神色,何知秋暗暗叫苦,他也知道肯定会有人提出这个建议,毕竟帝国现在困难重重,急需军队力量,而表面上看来捷洛克战局却又波澜不兴,让外界看上去似乎已经稳定下来,但是他自己却深深知道这不过是表面现象,卡曼人在捷洛克公国战局上,无论是东北部的凡林地区战场还是西边的甲马地区战场,其军队的数量虽然与帝国和捷洛克公国联军相近,但其战斗力却超过联军不少,尤其是与捷洛克公国陆军相比,卡曼军队的战斗力更是远远超出。
  如果帝国军队果真从捷洛克公国战场撤离,何知秋敢断言,不出三个月,捷洛克就会成为卡曼人的囊中之物,到时候,帝国失去了捷洛克这块厚实的天然屏障,卡曼人的兵锋就可以直指帝国中部腹地,而那里几乎是一马平川,毫无任何遮挡,帝国该如何应对?
  镇定了一下心神,军务大臣先向皇帝陛下行了一个礼,然后冷冷的扫视了一下三人才道:“本官不知尤素夫大人如何会有如此想法?莫非尤素夫大人有确信把握帝国和捷洛克公国联军对卡曼人大军有绝对优势?”
  何知秋这句话已经没有往日的客气,显得有些尖锐突兀。
  面对上司态度强硬的质问,尤素夫有些紧张,但他仗着自己是皇帝的亲信倒也不是十分惧怕,悄悄瞟了一眼坐在上方面无表情的皇帝陛下,尤素夫脸上堆起笑容,他还不想把与军务大臣的关系处得太僵,慢吞吞的道:“何大人,我想您是误会我的意思了,我并没有说联军对卡曼人的军队有任何优势,但是帝国处于这种极其危险而有恶劣的情况下,我想我们首先应该考虑的是帝国的安全问题,其他的一切都应该放在次要的位置上。就如宁大人所说,这太平教已经在帝国境内活动长达十多年之久,而帝国的内政部门却直到年前才察觉到问题,先不说帝国内政部门的能力问题,却也可以证明太平教隐藏之深。那又有谁能清楚的查明着帝都之内究竟有多少太平教的反叛分子呢?”
  “这帝都不比其他地方,乃是帝国重心所在,一旦真都出了什么问题,那将影响到整个帝国,那责任不是你我可以承担得了的,可以这么说,帝都绝对不能出问题,也出不起任何问题,我们宁肯小心谨慎一些,至于其他地方丢失我们可以想办法再打回来,所以下官坚决反对从帝都抽一兵一卒,至于何大人反对从捷洛克战场抽兵,那只要何大人能从其他地方筹集兵力解决眼前问题,本人并无任何异议。”尤素夫笑吟吟的说完自己的意见。
  尤素夫的一番话有理有据,立即赢得了在殿内几乎所有大臣的支持,虽然还看不出皇帝陛下的态度,但何知秋知道,自己若是拿不出一番理由充足的意见,恐怕自己的计划就会被否决了,但自己的意见理由究竟能不能打动在座的这些人呢?何知秋没有任何把握,因为捷洛克公国的生存相比于帝都的安全来说,在座的大臣们没有哪个会认为捷洛克会更重要,即便是帝都出事的风险很小,他们也不会冒这个险。
  深深的吸了一口气,何知秋脸色严峻,他酝酿了一下措辞,这才展眉道:“尤素夫大人的意见本人不想过多置评,我只想重申一点,那就是帝国在帝都内的精锐禁卫军多达十万人,难道竟应付不了所谓可能发生的太平教叛乱?尤素夫大人未免也太小瞧禁卫军了!”
  何知秋知道城卫禁卫两军关系向来不睦,尤素夫和马远往二人更是面和心不和,两人为了在皇帝陛下面前争宠经常是相互诋毁,皇帝陛下对此倒并不在乎。眼下要想说动皇帝鄙陛下,就必须拉住禁卫军,即便是手段有些不光明也只好顾不得了。
  “可是诸位在看看在捷洛克的形势,就如尤素夫大人也承认,在那里的战局上,帝国和捷洛克的联军并无任何优势,实事求是的说我们还处于劣势,一旦帝国援军撤回,那诸位可以想一想,捷洛克的结局将会怎么样?捷洛克一旦完蛋,以卡曼人的胃口,他们会就此止步不前吗?!再看看那周围的地理环境,不用说还有太平教在那里闹事,一马平川,卡曼人的大军可以轻松自如的驱马南下东进,到那时候,我们凭什么去收回来打回去?!恐怕能够挡住敌人的入侵已经是邀天之幸了。”何知秋的话字字千均,让在座大臣不由得心生寒意,若真是那样,帝国领土相当于沦陷了一半,到那时候,这帝都虽身处中原腹地,也未必安稳了。
  大殿内是一阵沉闷,何知秋担当帝国军务大臣十数年,对帝国周边形势和军事情况可谓耳熟目详,而且在军事策划和部署上均有极深的见解,大殿内大臣虽多,但能够在这方面能够和他一比的却也找不出来什么人,这会儿听他这么一说,谁也不敢随意反驳。
  眼看皇帝陛下毫无表情的目光在殿内大臣们的脸上游弋,大臣们的头皮都感到一阵发麻,皇帝陛下明显是要大家拿出意见来,可眼下支持何知秋的意见固然不妥,但你也找出理由来驳倒军务大臣却又不可能,这实在是一件棘手的事。
  虽然一时间没有人出来反驳自己,但何知秋心却一直往下沉,往日看上去金光灿烂雕梁画栋的大殿这一刻却显得有些幽暗,因为他知道,自己的看法肯定与陛下的看法相左了,否则按以往的情况,皇帝陛下应该早就下定结论了,而不是这样面无表情的等待大臣们发言,这明显是希望有人能出来推翻自己的看法,而有了皇帝陛下这样无声的暗示,那些希望讨好陛下的大臣们迟早会跳出来指责自己的看法的,即使他们根本不懂军事。
  果不其然,很快便有人站了出来,是帝国行政总署第一副大臣宁远望,峨冠博带,风度翩翩,看上去一副道貌岸然天下为公的模样,何知秋却是最看不惯此人,他的任何行为总要为自己找一顶冠冕堂皇的外衣,一句话,外表上清高傲岸,骨子里男盗女娼,这就是何知秋对他的经典总结。
  “何大人未免有些危言耸听吧。本官虽然对军事不甚精通,但也知道在捷洛克境内联军尚有数座坚固的城池要塞可以依靠,捷洛克公国已经面临如此危险的境地,难道他们不会倾举国之力来拼死一博,我想就目前的平稳情况,我们撤出我们的兵力也不会产生太大影响,因为我听说捷洛克的后备部队已经在源源不断的开赴前线了。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卡曼人在捷洛克能够取得胜利,哪也不是十天半个月的事,要想完全控制局面更非三五两个月就能建功,何况与捷洛克这只困兽一拼,他们的消耗也不会小吧?那对我们迎候帮助捷洛克收复领土岂不是也轻松了许多?”
  宁远望的一番说辞在外行人听上去的确无懈可击,但对何知求的这些深通军事的人看来却无疑于异想天开,一旦帝国的大军撤离,捷洛克现在的力量能够维持得了一个星期就是奇迹,那些所谓的后备部队真正对上久经战阵的看卡曼大军无疑于一场一边倒的大屠杀,至于征服平定,越京国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只怕要不了一个月,卡曼人就能腾出手来把目标指向南方的帝国了。
  可是大殿内的众大臣并不都象何知秋那样晓知军机,但他们却知道宁远望是帝国行政第一副大臣并主持帝国政务,知道其实皇帝陛下心中也暗暗赞成这个意见,更重要的是他们也希望帝都能有更雄厚的军队来保护他们,至于其他,他们不愿,也不想多想。
  大殿内立即起了一阵稀稀拉拉的附和声,其余的众臣虽未明确表态,但表情却都露出深以为然的神色,令何知秋的心一阵发凉,到此时,他也不想在解释或者辩驳了,因为他知道无论自己怎么努力,对方总会找出一些理由充分的依据来,在事情未成为现实之前,谁又能保证这些事情不会真的发生呢?他只有默默的低下头,听凭皇帝陛下的最后裁定。
  所有大臣的目光都望向了上首中央的御座,而御座上的司徒明月此时却犹豫不决。说内心话,他的是赞同尤素夫和宁远望的意见的,帝都安全事关重大,那可是一点风险也不能冒,至于捷洛战局战局,能稳住固然好,情况不妙,那也有回旋余地,但理智和经验告诉他,军务大臣的意见绝对有其真正的道理,一旦作出错误的决断,带来的后果也许就不可弥补,所以此时的他也非常苦恼。
  轻轻清了一下嗓子,司徒明月脸上却未露出任何倾向性的神色,只是略略皱了皱眉,才语气平和的道:“诸位爱卿的意见都很有道理,眼下帝国正处于危急时刻,看到诸位为帝国的安危殚精竭虑献计献策,朕深感欣慰。今天的朝议就到此为止,至于到底如何应对处置,朕自有道理,待明日早朝再作宣布。”
  一席话听得所有大臣尽皆愕然,但马上都反应过来,均道:“陛下英明!”
第三十六节
江南疑云
  江南郡余杭府湘湖畔一览亭。深秋的江南显得如此的悠闲清雅,使得众多文人骚客纷纷借机出游,引发甚多诗兴词意,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
  余杭府内第一大江——钱塘江两岸各有一湖,声名并举,为江南大地首屈一指的游览胜地,北岸西湖,浓妆旖罗,犹如富丽的闺阁千金;南岸的湘湖,雅淡朴素,宛若乡间的小家碧玉。但相比之下,西湖的名声却更胜一筹,外地来客更多的是被本朝大诗人那首千古绝唱所吸引,若论实际风景,这钱塘江南的湘湖其实并不亚于江北的西湖。
  山秀而疏,水澄而深,邑人谓境之胜若潇湘然,湘湖因此而得名。湘湖形似葫芦状,湖面辽阔,湖中有岛,岛中有山,山中有泉,泉畔有亭,景色幽雅秀丽。登上一览亭,举目一望,“人家隐隐连桑梓,僧梵悠悠出薛萝”,让人生出天高云淡,胸开怀畅之感。
  今日的一览亭内却是人影萧索,早有巡湖军士拦住了去往湖心岛的船只,一干文人墨客虽是牢骚满腹却也不敢公然对抗,只得悻悻绕湖而游,眼望湖心山水生叹了。
  肥胖臃肿的身躯让他登上并不算太高的一览亭也显得有些困难,谢绝了坐轿上山的意见,这时候才发现上山实在不是这样的人所能轻松胜任的,好容易在侍从的帮助下登上半山腰的一览亭,已经是气喘吁吁汗流浃背了。
  待他休息良久,恢复正常欣赏起亭外风光时,久侯的客人也悄悄的到了,一挥手,旁边侍侯的从人尽皆离开,精悍的警卫也迅速开是小亭周围十丈内布置,以防有人窥觑和不利。
  展颜延手示意来人入座,肥胖男子微笑着转过身来。
  “廖公,为何叹气呢?”来人轻扬浓眉,含笑入座。
  “有感而发罢了,如此大好秋色,不知还能尽赏多久?”肥胖男子一脸忧国忧民之色。
  “哦?廖公何出此言?”来客大感惊讶,连刚刚端起的茶盏也重新放了下来。
  “来,来,品尝一下这余杭贡品——紫笋,这可是金沙泉冲泡而成,即便是皇帝陛下也难得一尝啊。”肥胖男子却不答话,端起茶盏细细的抿了一口。
  见对方并不答言,来客也不再问,端起茶盏揭盖,袅袅白气浮起,慢慢靠近鼻,先嗅了一嗅,露出一副陶醉的神色,再小小的呷了一口,仔细的体味着,“《茶经》曰:‘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笋者上,芽者次。’诚不欺也。”
  淡淡一笑,肥胖男子放下茶盏道:“殿下可好?”
  “谢廖公关心,殿下一切安好,只是近来国内局势不稳,殿下心忧国事,日不思食,夜不能寐啊。”说完这番话,来客悄悄瞥了对方一眼,但见对方似乎没有什么其他表情,心中既有些失望又有些轻松。
  “哦?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癣疥之疾,无足挂齿,陛下英明睿智,有经天纬地之才,朝中诸多重臣跟附骥尾,定能剑定乾坤。”肥胖男子脸上露出一丝似笑非笑的神色,微仰下颌道。
  来客有些疑惑了,对方的言外之意究竟是什么意思?怎么有些难以琢磨呢。
  见来客神色虽还正常,但眼中已有疑云,肥胖老者也不多作解释,径自端茶慢慢细品。
  “廖公是不是太乐观了?若是那太平教也只能称之为癣疥之疾,那恐怕帝国也不会落到现在这般模样了。”来客说话相当谨慎,一边注意的打量着肥胖男子的神色变化。
  “嘿嘿,眼下局势虽然不佳,却还不至于伤及帝国根本,只要江南、五湖和东海未乱,帝国是有能力扭转局面的。况且太平教背后还有西北的威胁,要想轻松立足生存,恐怕也非易事吧。”肥胖男子轻描淡写的回答道。的确,江南、五湖和金陵的三郡的财政税收和物资出产几乎可以占到帝国总收入的百分之八十,只要有这三郡作后盾,倒也不惧。
  来客目光倏地一缩,脸色也凝重起来,“依廖公的看法,那李无锋会出兵关西?”他根据情报得知李无锋在帝都的时候与眼前这个肥胖男子过从甚密,难道这家伙与李无锋也搭上了关系?
  “你说呢?”肥胖男子笑着反问。
  来客默默的点了点头,脸上露出深思的神色,不再言语。
  “以廖公睿智,帝国今后的形势究竟会向何处去呢?殿下对眼前的局势十分担忧,敝人来江南一行,也想听听廖公高见。”来客不再纠缠前面的问题,径直发问。
  肥胖男子心中暗道“来了”,表面却不露任何神色,微笑道:“过奖了,本人鲁钝,那里谈得上什么高见,不过经此一乱,北方到是难得安生了吧。”
  心中暗骂老狐狸,来客却不得不作出一副受教的样子,欣然点头表示赞同。
  他本不想绕太多圈子,但眼前这个肥男子委实太过油滑,每次说到关键之处便顾左右而言他,根本无法从他口中得到一句准确的回答,但江南郡政界被此人经营得如铁桶一般,即便是驻军的高级将领也有不少与他关系莫逆,另一支重要力量——帝国水军的高层关系更是非同一般。
  自己的主子一直希望得到对方的支持,但无论自己一方怎么样示好,这个家伙总是态度暧昧,表面上坚决支持看不出任何异样,但骨子里究竟如何,始终难以有一个绝对肯定的把握。
  眼下帝国已成动荡之势,自己主子要自己来江南一行,除了加强对自己一方原有势力的控制外,另外一个很大的目的就是要再探一下这个家伙的底,若是得不到明确的答复,恐怕自己一方就要着手另行安排了。
  可看目前的模样,这个家伙十有八九又要含混其词,自己主子的想法恐怕又要落空,想到这里,来客站起身来走到窗边,手扶亭柱,目望辽阔的湖水,水光潋灔,山色空濛,此时毛毛细雨不知什么时候悄悄下了起来,更增添了窗外的景色一份烟雨朦朦的气息。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果然不假啊。”虽然是心情不畅,但放眼望去,湖光山色,尽收眼底,却也忍不住发出由衷的感叹。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8/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