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志(校对)第31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10/510

  “现在只怕也只能如此了,看看我们卫生部门有没有更佳的对策。”无锋并不抱多大希望,这样大规模的防疫行动需要足够多的大夫郎中以及药材,药材也许不是问题,在萧唐的提醒下已经囤积了相当数量,但大夫郎中紧缺却不是一天两天能够解决的。
  关西郡守府迎来了一批重要的客人,大会客厅里被破例重新安置了一遍,原来分列两行的椅几排序都被打乱,按照无锋的要求围成一个奇怪的椭圆形圈子,除了在正中三座可以稍稍显露出是主人的位置外,其余十来帐椅凳却是看不出主次轻重,这原本就是无锋希望达到的目的。
  包括一干近卫们都很少见到节度使大人会与政务署长以及外务署长两人一道出席这种接待会,从来客们的行头服饰看来似乎这些人大多都是一些没有官职在身的普通庶民,但即便是咨议院的各方代表召开咨议会议事也只是政务署长萧唐一人出面报告工作,从未有过无锋、萧唐和苏秦三人同时列席的场合。而今天看这架势,不但萧苏两位政府首脑要出席,似乎是才从天水锦城返回的节度使大人也要参加这个场合。
  茶几上摆满扫了各式精美的点心和水果,洞庭银毫、苍山普洱、太湖青针三色茶罐摆放在茶几一旁,按照各人的喜好自由冲饮。也许是第一次进入这种场合,许多客人们才入座后或多或少有些些拘束,尤其是周围大多都是一些不认识的人,好在这些人大多都是些见过世面之人,很快就适应了里边的气氛,一些健谈者甚至立即就与邻座的客人熟络攀谈起来,大厅里的气氛也很快热烈起来。
  “苏大人,看您身边还有两个位置,不知道还有谁要来此啊?”一个青衫白面男子见气氛逐渐热烈,抱拳一礼,借着兴头问道。
  “呵呵,解先生,一会儿李大人和萧大人都将来参加这个见面会,李大人和萧大人对诸位的到来一直喜不自胜,早就说要找一个机会与诸位聚一聚,交流一下,可是大伙儿也知道这段时间西疆周边也不大太平,卡曼人在北原和我们进行了激烈交锋,天水也才击退了太平乱党的进攻,南边三江郡虽不是李大人辖地,但唇亡齿寒,面临外族的侵略,李大人也不可能坐视不管,所以李大人也一直没有抽出空来见大家,好容易等到今天这个机会,请诸位先稍候,李大人和萧大人马上就会到。”苏秦微笑着揖手回礼。
  “哦?李大人也要来么?”青衫男子面白无须,一双眼睛甚是灵动,略高的颧骨,面颊上几颗白麻子有此刺眼,薄薄的嘴唇微微下撇,一看就是一个工于口才之人。大概是也没有估料到李无锋也会亲自出席这个接风茶会,青衫男子难免有些惊喜。都道李无锋礼贤下士,但那也是几年前了,现在李无锋可与以前身份大不相同,已经成为帝国事实上的半个主人,虽然名义上还只是一个公爵,但从实际管辖范围和权力以及其巨大的影响力来看,远远超过了那些虽然被封为王的诸位皇子甚至帝国皇帝陛下,只怕堪与他一比的也只有大皇子司徒泰了,而且此人的威名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帝国,在整个东大陆也是声明远播,能得到对方的亲自接见,那无疑是一种莫大的荣幸。
  “嗯,李大人曾亲自交待了我,他一定会亲自来参加这个接风茶会,以欢迎来自帝国各地的客人们。李大人好客帝国皆知,相信诸位能够就此充分感受到我家李大人的诚意和热情。”苏秦微微颌首解释道:“只是因为李大人在萧大人陪同下正在视察关西储备粮仓所储存的粮食,准备近期运往帝都,以保证帝都民众的粮食供应,所以会稍微晚来一会儿。”
  苏秦不动声色的将这个消息透露给了在座的众人,立即在席间引起了一阵唏嘘赞叹和讨论声。要知道现在粮食问题已经成为困扰整个帝国乃至东大陆诸国的最大问题,遍及整个东大陆的旱灾让整个东大陆的秋粮大幅度减产甚至绝收,除了倭地以外,甚至连像米兰、马哈德、安达科这一类因为降水极为丰沛的国家也都不同程度遭遇了旱灾的影响,像帝国以及北方的利伯亚诸国更是赤地千里,寻求粮食来源已成了头等大事,只是在这种时候,谁又愿意将救命的粮食出让或者出卖呢?
  “苏大人,听您的意思,好像是李大人是要向帝都输送粮食?”还是青衫男子乖觉,立即顺竿而爬,引导着众人将注意力集中在这各问题上来。
  “是啊,皇帝陛下已经来函,要求西北和关西以低于帝都市价一半的价格卖给帝国战略储备局三百万石粮食,可是现在关西储备的粮食只有一百万石粮食,其中还有五十万石是用于防止关西地区粮食紧缺的备用粮,是在无法满足皇帝陛下的需要。而要备足三百万石粮食,我们还得从西北调集,从北吕宋和印德安购买,加上现在中大陆都已经知道了东大陆出现了大灾,粮食价格猛涨,加上路途运费,真要运到帝都,还不知道这超过了的成本该由谁来承担呢。”苏秦假作叹气,一脸苦色。
  “苏大人不必担心,帝都现在粮价高挺,但却有价无市,帝都城内缺粮现象已经相当严重,除了一些投机取巧的粮食商人还囤积有部分粮食外,帝都城内储备粮只怕难以熬到明年夏收。所以只要李大人能够将这三百万石粮食运进帝都,我想皇帝陛下应该不会让李大人蒙受经济上的损失的,如果皇帝陛下那样做,那帝都内外的民众恐怕都会有怨言的。”一名中年文士插言道。
  苏秦定睛一看,却是河朔地区颇为有名的水利学者楚风青,此人毕生研究水利建设与河道河渠治理,提出“堵不如疏,疏不如引,疏引并举,泻积相济”的治河方略颇得西北农政水利署一帮人的赞同,认为他的治河理论如果能够在整个帝国内实施,将可以使困扰帝国农业的水患与旱灾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河朔落入太平教人手中后,此人就避居帝都,此次也是应萧唐之邀来关西一游。
  “楚先生说得是,倒是苏秦多虑了。”苏秦笑吟吟的回答道。
  未等苏秦话音落定,已经又有一个声音扬起:“听说西北早在年初便已经大量囤积储备粮食,现在帝国各地都已经出现粮荒,不知道李大人是否准备将这批粮食出售牟利呢?”
  “呵呵,先生说笑了,西北年初储备粮食也不过是一种防范于未然的手段,大家都知道西北不是产粮之地,粮食素来依靠进口,而现在间接受李大人控制的西域诸国、腾格里地区都不产粮,一旦出现灾荒,那后果不堪设想,所以年初西北政府就定下了储备足够三年之用粮食的计划,因此购进了大量储备粮,没想到误打误撞,正好遇上了这旱灾,所以也算是吉人天相吧。”苏秦已经隐隐约约感受到对方咄咄逼人的架势,不过他并不认识对方,只是见对方一身棕褐色麻衣,脚下确蹬着一双士人中少见的多耳麻鞋,语气狂放不羁,看那模样倒有些狂士的风采。
  “苏大人大概还不认识祁先生,这位就是安原府的祁夜寒祁大名士,北原郡有名祁氏医馆的当家人。”一直关注着苏秦举动的青衫男子看出苏秦并不认识对方,连忙介绍道。
  “哦?可是活人无数号称‘阎王愁’的祁大先生?”苏秦脸色一肃,站起身来躬身行礼:“久闻祁大先生在北原治病救人,遇贫者不收分毫,这等义举实乃我辈之楷模,苏秦今日能得一见,实乃幸事。”
  见对方如此推崇自己,那麻衣文士反倒有些不好意思,他在安原就得知西北坐视西北以外各地粮食短缺引发各种动乱不管,官方反而禁止西北民间粮食外流,他对此十分不满,此次应邀来关西,本来就打算好生与西北当权者理论一番,所以说起话来也就不甚客气。
第一百零七节
人才荟萃(2)
  “既然苏大人称西北囤粮并非为利,那为何不将这粮食平价推出,以抑粮价,更可救千万人性命于水火?要知道这河朔、北原和燕云天时大旱,难民流离失所,瘟疫横行,而瘟疫之所有流行,其主要原因一是气候暑热,二则是因粮食短缺,饥民饿死甚多,加之民间不懂防治之法,导致瘟疫四处蔓延。若是能从根本上消除粮食紧缺之根源,帝国北方安矣。”麻衣文士虽然语意仍然直指西北囤粮目的,但语气间却是缓和不少。
  “祁先生所言甚是,只是西北年初虽然囤粮不少,但如果要供应整个帝国缺粮之地,只怕远远不足。李大人只是两郡节度使,俗话说,不在其位,不谋其政,李大人首先需要保障的是自己领地内民众不受饥挨饿,至于其他地区,只能说在这个前提得到保障之后方能考虑。当然帝国皇帝陛下已然提出要求,李大人当然也会竭尽所能的满足帝都民众的需要,纵然经济上蒙受些损失,李大人也心甘情愿。至于像祁先生所说的诸如北原、河朔和燕云之地,大殿下现在已经攻占东海,现在有消息称大殿下有兵发江南,已经占领了余杭,有东海和江南这等富庶之地,何须西北接济?至于河朔北原,只要是在李大人控制范围之内,自然无需担心粮食问题,但若是卡曼人控制区,只怕西北就爱莫能助了,大家大概也清楚卡曼人在黑山和龙泉采取的强盗手段,总不能将粮食白白送给卡曼人,让他们的士兵填饱了肚子,再来屠杀我们唐河百姓吧?”苏秦微微一笑,将道理徐徐道来,却是有理有据,说得包括祁夜寒在内的一干士人无不点头称是。
  “只是苦了北原河朔民众,该死卡曼屠夫在河朔北原荼毒,百姓民不聊生,唯有外出逃亡,现在瘟疫已成扩散之势,一旦波及帝都以及河朔周边地区,只怕将酿成天下大祸。”祁夜寒在听得苏秦的一番解释后倒也接受了对方的意见,但一想到河朔难民四处流离,瘟疫的阴云笼罩着整个中原大地,作为医者,祁夜寒却又是忧心忡忡。
  “祁先生忧国忧民之心,李某深感钦佩,李某也是为此茶饭不思,若是让那瘟疫蔓延到关西和西北,李某真不知有和面目面见两郡父老乡亲,不知道祁先生克悠良策以教我?”一阵清朗的声音在门外响起,当先一个俊朗青年儒服博带,面带微笑步入大厅,气候紧跟着一中年文士,一身紫衣官服,不是李无锋与萧唐,却又是谁?
  祁夜寒从第一眼就认出当先青年必定是执掌这帝国西疆半壁之地的两郡节度使李无锋。虽然上一次婉拒秦王之位,但几乎领地内所有人都认为再次受封是理所当然之事,连那司徒峻下辖仅有一府之地也受封晋王,李无锋虽说是外姓人,但以他的军功和今日之威势,连皇帝陛下也要让他几分,一个王爵之位,不过是一虚名而已,又有何承受不得?眼见此人龙形虎步,威严天成,果然是一方豪雄。
  “李大人言重了,祁某一介寒士,悬壶不过为求生计而已,如何当得起大人求教二字。只是祁某眼见这河朔瘟疫随着难民迁移必将四处蔓延,不忍见此天灾荼毒生灵,所以心中忧虑,希望李大人能及时采取手段予以制止,防止瘟疫流至关西和西北。”祁夜寒虽然狂傲不礼,但李无锋名满帝国,且对方态度殷勤,他也起身行礼以示尊重。
  “祁先生,李某何尝不想制止?可河朔流民汹汹,向天水而来的难民人数据说已经超过三十万之众,同属唐河子民,李某又何忍将其拒之门外?但流民中裹夹病者,一旦在李某领地引发瘟疫蔓延,李某又何以面对治下子民?这委实让李某两难啊。”俊朗青年一脸迷惘痛苦,却不是装作之态。
  “听说大人已经开始在天水之东修建难民营,并划出隔离带,防止瘟疫向西蔓延,这不是一极好之法,为何大人还是愁眉不展呢?”最先的青衫男子巧妙的接上话题。
  瞅了一眼对方,苏秦立即介绍道:“大人,这位是来自东海鲁阳的郦其行郦先生。”
  “哦,郦先生,久闻大名了。”无锋双目一亮,目光落在对方脸上,青衫男子立即揖手行礼,无锋随即握住对方手道:“郦先生在东海之名,李某是早就得知,鲁阳‘惊天一辩’天下闻名,今日得见,实乃幸事。”
  郦其行本是鲁阳一普通学子,因家境贫寒,虽就读帝国大学,但尚未毕业便因家境不支而辍学归家,但其人并没有消沉,四处游历,加之口才极佳,名声渐长。三年前邻家男子被毒死家中,死者之妻被诬勾结奸夫毒杀亲夫,被判绞杀,郦其行不忿官府草菅人命,愤而为其出头申诉,历经府、郡两级审理院,后又经帝国法务总署终审,舌战几级判官,终于翻案,为妇讨回公道,经此一事后,名扬东海,百姓多有请其打疑难官司者,皆应承之,大多获胜翻案,由此得名“东海第一嘴”。东海人皆戏称将其人投入鼎中烹煮,全身皆化,唯嘴如铁,因此而得名。
  青衫男子脸色未变,心中却着实高兴,自己这等事迹居然也能为对方所知晓,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值得夸耀。“微薄之名,难入法眼。不知道大人为何为这难民之事忧心忡忡?”
  “诸位有所不知,这难民数量太大,天气酷热,若是几十万人云集于天水一隅,这瘟疫一旦大爆发,只怕所剩无几,岂不是成了李某的罪过,可若是让他们分流迁移,但又怕瘟疫流传至沿途所经之地,那领地内的民众岂不是飞来横祸?”无锋叹息不已,游目四顾,最终还是落在若有所思的祁夜寒脸上。
  犹豫良久,祁夜寒方才启口道:“大人其实不必太过忧心,难民的确需要分流安置,否则长久聚集,定会坏事。只需将难民营分散设置,每一处难民营不得超过五千人,难民营之间相距三百米,用石灰水断隔,杜绝相互往来,再让所有人服用药液预防消毒,观察五日以上,若是无发病者,即可解除监禁。若是有,须将病者及其邻近者迁出隔离,其余人需观察一周以上,若是未见异常,亦可解除,依此类推,可保无虞。”
  “哦?”不但无锋,连同萧唐与苏秦二人皆立身而起,一副惊喜交加之色,“祁先生,可这等之法所需郎中大夫甚多,我领地内无法满足啊。石灰水自然不在话下,但那消毒防病药液,急切间哪里去寻?”
  “李大人稍安勿燥,这防治瘟疫,重在防而非治,若是那患了瘟疫,并非药石能济,只怕也只有听凭天命,看个人的造化了,这防的手段却并不复杂,不需太多专业人员,只需要足够身体健壮者,服下消毒防病药液,穿上隔离衣,参与各难民营难民消毒工作,并不需要太多医疗技能。至于那消毒防病药液,祁某这里倒有一个方子,纵然不能绝对保证,但只要是身体健康者服用后,不要过度与患者亲密,大多能够逃脱这一劫。”祁夜寒见对方三人闻之色变,并非伪作,心中也有些感动,遂大方的道出自己家的祖传秘方。
  “好!祁先生此番功德无量,李某代表两郡民众在此感谢祁先生大恩大德了。”无锋也不多言径直走到祁夜寒面前躬身三礼,慌得祁夜寒连忙浮起一鞠到底的无锋,连连称不敢当。
  “只是这药材需要抓紧备齐,好在我这方子所需药材都是些常见之物,倒也不难配齐,但所需数量太大,还是须得马上准备为好。”祁夜寒让过无锋的礼,一边赶紧道。
  “这药材之事,祁先生无须担心,关西、天南本就是产药大郡,那金州更是药材之都,李某在年初也曾作了一些准备,相信能够很快备齐。萧唐,此事一毕,你速去让何京与拉奥二人组织人手,调集一切所需物资和药材,定要在最短时间内完成这项工作,尽快让天水一地的难民救济工作走入正轨。”无锋也不多礼,瞬即恢复了常态,立即着手安排。
  萧唐自是点头应命,无锋这才将目光环顾已经入座的众人。此次邀请得来的这十数人皆是帝国各地中颇有名气的士人,皆因身份以及其他一些原因未能在帝国官府中任职,而眼下西北领地已经扩大了好几倍,虽说中基层官员可以在西北大学的毕业生员中选拔以及培训,但中高层人才却不是一所学校就能培养出来的。在这方面,无锋更是感觉到西北的底子薄弱,像萧唐、苏秦、王宗奚、王缭等人入自己幕僚不久便纷纷担当要职,但即便是这样,无锋依然感觉到手中人才的匮乏,尤其是西疆都护府成立在即,而无锋又有意对整个自己领地重新进行调整的情况下。
第一百零八节
人才荟萃(3)
  接下来苏秦也恰到好处的抢先两步替李无锋介绍在座的众人。应该说这些客人都是应萧唐、苏秦、王缭、王宗奚、何京等人通过各种私人渠道发出的邀请而来,请柬无一例外的却都是以西北军政节度使府和关西军政节度使府联合发出的,名义都是邀请众人来西北和关西参观和视察唐河帝国西疆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情况,并邀请众人来西北和关西进行讲学的。这种规格极高的邀请无疑是一种具有相当声望资质的象征,能够得到这种邀请函自然是一份无上的荣耀,所以在得到两郡节度使府联合发出的邀请函后,几乎没有人能够拒绝这种带着学术参观性质的邀请。
  这已经是李无锋发出的第三批邀请函邀请来的客人了,来的人也远比前两次邀请的客人有分量得多,尤其是在东海、江南和五湖陷入战乱,而北方又有异族入侵的情况下,邀请函还专门注明邀请客人偕同家眷一道游历李无锋的帝国以外的管辖地——西域诸国、腾格里草原、北吕宋、缅地,体味异域风光,这种极具诱惑性的邀请终于吸引了许多第一二批还对西北和关西有着偏见的重要客人,毕竟能够免费携带妻儿老小参观游历中大陆诸地,享受异域风情,这也是人生难得的一次机遇,何况对方又是如此诚恳的邀请,真要再拒绝,的确显得有些不近人情,加之各地战乱不息,出门游历讲学也能够躲避一些意想不到的天灾人祸,至少安定已久的西部在治安方面从未听说过有任何问题。
  对待这些客人,无锋可谓依足了礼仪,丝毫不敢怠慢,这也是无锋为什么要让萧苏二人陪同自己一道接见的原因,他就是要用这种态度和规格来充分显示自己对人才的重视。要知道这些人虽非什么贵族巨贾,但却无一不是帝国内地各郡府的名人,有的是教育大家,弟子遍布各地,有的是医道翘楚,活人无数,名声彰显,有的是隐居才士,虽然少与外界接触,但却在学术方面颇有建树,有的虽然未入宦海,但却是治国安邦的大才,只是因为出身原因或者其他因素未能一展报复,这些人一旦能够为自己献计献策,定能够使自己的统治更加稳固,即便不愿为自己效力,但自己礼贤下士诚信待人的名声也能够传遍帝国内外,足以达到吸引更多的有识之士来投效的目的。
  几乎每走到一位客人面前,无锋总要与对方就对方所擅长的行道交换一下心得体会,这样虽然有些费时费事,但却足以证明无锋对客人的尊重和敬意,这让几乎所有客人从心底对这位权倾帝国的西北王感激莫名,毕竟自己这些人再怎么有名气,却无一是贵族出身,拿难听的话来说,就叫白身,而对方已经是拒绝了秦王封号的顶极贵族了。
  “甘泉先生,岳麓书院名满潇湘,弟子遍布五湖,可是五湖地区本来就是帝国富庶之地,教育条件良好,但是像李某的辖地诸如西北、天南甚至关西,其由于地处帝国西疆,社会事业长期滞后,虽然李某也有心发展这些地方的教育事业,但无奈人手匮乏,心有余而力不足,像那些北吕宋、缅地、西域以及腾格里草原等地更是仰慕我唐河文化思想艺术,渴望得到我们唐河文化思想艺术的沐浴,以仇先生的心胸,难道就不能在李某领地内开设几家书院,让落后地区的民众得到受教育的机会更多一些,让化外之民有机会仰承唐河文明的雨露?”
  一直保持着谦冲淡雅的老者在听完李无锋这一番话后脸上虽然平静无波,但无锋从对方一直半眯的眼中感觉到了一丝变化。
  说实话,李无锋的这番说辞的确有些诱人,现在帝国境内局势大乱,虽然岳阳尚未受到太大影响,但五湖地区事实上已经被几大势力所控制,而帝国境内六大书院,无论是帝都的中州嵩阳书院,还是金陵石鼓书院和九江白鹿洞书院,抑或是江南的余杭钱塘书院和姑苏东林书院,都或多或少受到乱局的影响。而从自己到关西这一路观察所得,现在西北一派国泰民安的景象,丝毫没有受到帝国战乱影响,如果能将岳麓书院的影响力扩展到关西和西北,一来可以教化世人,二来亦可使得岳麓书院继续保持着对整个帝国文化教育界的影响力,而对方提出的域外施教一事,更是令老者忍不住怦然心动,如果能将唐河民族的文化思想艺术精华传至帝国以外的异族地区,那岳麓书院的名声就远不止目前这种状况,而自己的名字说不定也可以永久的载入史册,彪炳千古。
  看见老者似乎在沉吟之中,无锋也不紧逼却把话题一下子扔给了旁边另外一名似乎对自己一番话充满兴趣的中年富态文士:“龟山先生,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这副对联赢得了帝国上下多少文人士子的激赏赞扬,李某年少时也曾因为读到此联时而热血沸腾,这西北、关西以及天南教育大事也算国事吧?而北吕宋、西域、缅地以及腾格里也算是天下之内吧,东林书院以教化天下为宏愿,难道就没有想过为远在西疆乃至域外的民众百姓尽一份心出一分力?”
  谦冲老者和富态文士的目光在无锋这一番话后悄然无形的在空中相碰,随即又转开,双方似乎都明白了对方所想,同为帝国教育大家,东林书院和岳麓书院又同在六大书院之列,竞争不可避免,东林书院称雄江南,岳麓书院名扬五湖,各领风骚,但随着帝国时局动荡,书院不可避免受到影响,如何继续保持书院的影响力甚至扩大影响力已经成了各大书院掌舵人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而现在似乎这个机遇已经来临。
  “二位先生,西疆百姓渴求受教育的心情天日可表,而域外之民若能得唐河文明沐浴更是莫大的功德,我想二位先生定然不会让西疆民众失望,在此李某先行谢过了。当然,李某也深知建立书院光大教育不是纸上谈兵,所需甚多,李某也在此郑重承诺,若是书院能够在李某辖地内任何一处修建,当地政府将免费提供土地,并按照书院要求无偿修建一切建筑物,每年还可按照建成书院的规模由各级政府拨给一定数量的教育经费用于购置书籍和支助讲学求学者,政府也不会干涉书院的讲学风格和事务。”
  无锋这番斩钉截铁的话语立即让谦冲老者和富态文士几乎同时全身一震,异口同声的问道:“大人,此言当真?”
  也难怪二人如此失态,要知道李无锋这番话的含义已经是将原本属于私学性质的书院按照公立学堂的待遇对待了,这可是整个帝国开天辟地的第一遭。不但两人神情振奋欣喜若狂,连周围其他人也被李无锋的这番话震惊了。要知道办教育本来就是一项长期持久光投入无产出的事业,这也是无论是东林书院还是岳麓书院都处于帝国经济发达地区的主要原因,只有在这种环境下,由当地众多的富裕士绅商贾支助之下才能维持书院的运转。而书院的消耗相当大,除开日常度支外,书院还需要为贫困学子提供救助,以帮助优秀学子完成学业,而延请各地著名学者来讲学虽然不需要支付钱财,但来往舟车住宿也是一笔不小开支,这林林总总看起来没什么,但像书院这种毫无收入来源,全靠捐赠支助经费维持就显得十分拮据了,尤其这是一项需要经年累月长期坚持下去的事业,也难怪书院的掌舵人要精打细算了。
  “李某说话素来一言九鼎,从不失言。”无锋挥手制止了干咳一声正欲说什么的萧唐,断然道。
  “那好,我杨时也在此郑重承诺,东林书院将在年内在汉中新建东林书院分舍,东林书院将会派出最优秀的学子和弟子来此讲学教学。”富态文士折扇一收抢在谦冲老者之前,一字一句的道,声音虽然不大,语气却是不容置疑。
  被杨时抢了头着,谦冲老者一阵懊恼,不过以他心胸,也只是在胸中一掠而过,微笑着道:“龟山先生选了关西,那湛若水代表岳麓书院请李大人在庆阳城郊划地建屋,岳麓书院也将在年内派弟子到西北设立分院,为光大我唐河文化思想艺术尽一份心。”
  庆阳地处中东大陆交界处,正是东大陆文明和中大陆文明交汇处,又是西北中心,来自各地各民族的移民众多,谦冲老者正是想借此扩大岳麓书院影响力,并为岳麓书院今后向中大陆进军奠定基础。
  杨时——宋代教育家,福建将乐人,字吕立,号龟山,东林书院因其“东林道上闲步”而得名,假借其名。
  湛若水——明代教育家,广东增城人,字元明,号甘泉。假借其名。
第一百零九节
对质
  “呵呵,如此文化盛事教育壮举,我们白鹿洞书院如何能错过?吴仲珠也在这里恭请李大人在南丰府为白鹿洞书院拨地建房,白鹿洞书院愿意为天南民众的民智开化尽一份力。”坐在斜对面不远处的一名黝黑皮肤中年男子微笑着插话,声音虽然不大,却是异常坚决执着,听得二人也是相视一笑。
  见无锋把目光投向对方,苏秦连忙介绍道:“大人,这位是白鹿洞书院的侯山先生。”
  无锋恍然大悟,吴仲珠虽然名声不彰,但说起侯山先生在帝国文化教育界却是无人不晓,早已压过其本名,连帝国文教卫生总署署长魏忠行也多次提及此人,执掌九江白鹿洞书院。此人自幼聪慧过人师从杨琅、陈音二藏书大家,博览群书,才思敏捷,曾任帝国东海郡彭城府城守,下车伊始,他就颁行了许多宽民便民条令,同时,严禁下属胥吏营私舞弊。一切政事自己亲自过问,狠狠刹住了手下吏员长期滥用职权,盘剥民众的歪风,受到了全府百姓的交口赞誉。后因与上司不睦,辞官不住,彭城百姓百般挽留,皆因主意已决,终究归家治学,成为九江白鹿洞书院主事,其人主张教学当因材施教,循循善诱,其著《本经义》和《经义说》立意新颖,见解独特,成为当代士子必修之书。
  “侯山先生大名李某早已如雷贯耳,今日得见,实乃李无锋毕生幸事,白鹿洞书院心系天南民众,李无锋在此再次代表天南民众谢过。”无锋躬身又是一礼,慌得吴仲珠连忙起身抬手虚扶,让过无锋这一礼。
  厅内气氛愈发热烈起来,萧唐和苏秦二人也适时加入了谈论行列,三人分别与会客厅内众多大家学者探讨政务学术,萧苏二人本来就是博学多人,萧唐原本是北原才子,苏秦则是江东名士,口才亦佳,纵论经史典故,文学艺术,无不信口拈来,也让一干自命不凡的学者士人见识了无锋麾下并非弱者。
  而无锋则更喜欢与那些被一般士子视为上不得台面杂学的学者们探讨,如江东工艺大家徐光启,东海杂学学者宋应星,五湖农政学者贾思勰,三人在当地皆被士绅视为不入流的旁门左道,但在曾到西大陆求学的无锋看来,恰恰是这些不为人们重视旁门左道却能在经济发展众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正是西大陆这一个世纪来经济突飞猛进关键。
  整个接待会让一干人等颇有相见恨晚的感觉,无锋也是兴致高昂,午间更是准备了盛大的接风宴为众人接风洗尘,并安排了众人在西北、关西、北吕宋等地的视察参观行程,让众人充分感受到无锋的一腔热诚。
  天水城东的难民营在无锋和萧唐二人的亲自过问下以最快速度搭建起来,多达五十个的大型难民营分布在天水城东郊方圆二十里内,而在战备署和文教卫生署组织下,大批被临时抽调集中起来的大夫郎中也编成组,在抽调来的警备士兵的协助下开始用硕大的铁锅熬练药液,并开始进入难民营进行逐一防疫和消毒,而北吕宋第二师团也从汉中调往天水,负责封锁难民营的进出,监控天水通往整个西疆领地内的各个通道,防止有难民私自潜入西疆领地。
  大批的粮食从陇东、汉中等地源源不断的运往天水,以保证难民的正常生活,而各种药材和物资更是以最快速度输往天水,境内所有药铺被勒令接受政府临时监管,以确保防疫用药材的充足供应,从金州、巴山、泸江等几个产药大府通往天水的大道上运送药材的车辆络绎不绝,各地关开对这些悬挂有内政署和战备署联合签发的紧急令旗的车队一律优先放行,使得车队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到达目的地。北吕宋和缅地地方政府也开始行动起来,为准备接受移民做着前期的各种准备工作。所有国家机器都以最快速度运转起来,以保证源源不断涌向天水的难民能够顺利转移。
  “这是李无锋的请求还是最后通牒?如果朕不同意他的要求呢?他是不是就不打算向帝国战略储备局卖出粮食了呢?”脸色阴晴不定的司徒朗一身杏黄绣金滚龙袍,左手中的杯盖轻轻的拨弄着右手茶碗中漂起的茶叶。
  他的面前站立的宫装丽人低垂着头,不过可以清楚的看见她的脸上一样是迷惘中带着一丝惆怅,而在斜对面,另一名宫装丽人同样以冷冷的目光注视着她,似要将对方的身体看穿。
  “皇兄,这只是李无锋要求我呈送给您的信函,小妹我虽然也知晓其中内容,但至于说其中究竟包含着什么样的含义,我也无法说清楚,只能由皇兄您自己来判断了。”幽幽的叹了一口气,站在大殿中央的鹅黄宫装丽人轻轻扭过头将目光望向殿外远处,显然是不想就这个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
  司徒朗灼灼目光在自己面前这个宫装丽人身上逡巡了几遍方才淡然启口道:“十七妹,你与那李无锋已经同房了?”
  鹅黄宫装丽人脸色顿时一红随即神情一冷:“皇兄何时对这些事情也关心起来了?李无锋是什么德行,皇兄难道不清楚?小妹是他的未婚妻,在他的地头上,发生什么事情也不足为怪。”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10/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