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美人志(校对)第506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506/510

  “说说你的理由。”无锋不是一个听不进不同意见的人,只是这马其汗对于大唐的威胁性众所周知,先不过其原因,仅仅是开这样一个头会带来什么样的反应,尤其是对北方利伯亚地区会带来什么都会让任何人三思而后行。
  “陛下,马其汗民族独立性十分强,人口比较集中,眼下对于帝国十分仇视,想要用同化手段瓦解难度太大,也许军事占领能够控制住这个地区,但是军事占领不可能长期进行下去,而军事占领也只会增加当地人对帝国的仇恨,而实事求是的说马其汗国本土资源贫乏,如果剥夺了他这么些年来从周围邻国占领来的土地,他们事实上就丧失了发展空间,只能维持着一个相对稳定的局面,如果我们将马其汗人与三国同盟有争议的东部地区奖励给三国同盟,那是马其汗最富庶的地区之一,这一点就会成为马其汗和三国同盟永无休止的导火索,让这个地区保持一定的仇视对帝国是有利的,而马其汗失去了安杰、越京和罗尼西亚这几个地区,再失去了东部,他们的国力事实上就回到了毕希利执掌政权之前的那种状态,那样的马其汗对于帝国来说根本无足轻重,更何况我们可以在允许马其汗存在的同时附加一些经济上的条件,只要能够从经济上控制他们,远比我们从行政上控制他们效果好。”
  王缭的这一番建议也是经过了一番深思熟虑的,虽然现在军方基本上控制住了局面,大规模的反叛和袭击已经被肃清,但是深藏在民众内心深处的敌视仍然相当浓厚,要让军方长期将精力投放在这个地方实在有些不太划算,与其保留一个虚名,不如以退为进,让马其汗人去维系一个所谓的独立,通过签订一些附加条约,利用马其汗人急于保住他们独立这个心理,为帝国日后的经济渗透和控制打下一个良好基础,东有三国同盟牵制,西、北两方有大唐的压制,南方有一个已经被马其汗人视为背叛者的南洋联盟,这样的环境马其汗人要想恢复到毕希利时代基本上属于不可能了。
  王缭的一番话的确打动了无锋,说实话无锋也一直在考虑大唐帝国现在究竟该往一个什么样的方向去,这个问题已经困扰了无锋很久了,帝国土地是不是越大越好这一点在没有任何人提出怀疑之间就被无锋自己否决了,现在的大唐帝国版图已经远远超出了以往任何一个帝国,而这一切只是在十二年间就建立起来,虽然可以说是在站在了巨人肩膀上,而且也遇上了千载难逢的机遇,但是无锋清楚机遇同样也是风险,这样庞大一个帝国要用传统的方式来统治显然有些力不从心,就像西面的印德安地区和梅利地区,要想让自己的旨意抵达那里,无论以何种速度,那怕是雪鸽传书也需要十天以上,而仅仅是一份雪鸽传书就要让一个政策得到贯彻显然不现实,如果要让使者传达,按照正常行进速度,那没有一个月以上几乎就是不可能的。
  千变万化的实际情形以及迥然各异的地方实况决定了帝国的政策不可能一成不变的推行到各个地区,无锋也早已意识到中央政府只能掌握一个大的方针政策,具体情形都只能由各个地区的地方行政长官去灵活掌握贯彻实施,这也对地方行政长官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想一想如此庞大的地域,复杂的情况,以及层出不穷的矛盾,无锋就觉得头疼,即便是在自己那几个得力的左臂右膀中也同样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帝国实在太大了,而且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以及风俗习惯上也存在太大差异,要想将这样大盘棋走好,实在太难了。
  王缭的建议给了无锋一个很好的启迪,是不是必须要将那些被征服的国家和民族纳入帝国,这个问题已经必须要提上议事日程了,随着马其汗以及后期的卡曼、西斯罗,这些国家政权的灭亡带来诸多问题,帝国将要以何种方式来处置他们?
第十四节
东利伯亚行省
  虽然王缭的建议给了无锋相当大的感触,但是按照惯性推动的帝国中央并不会因为无锋的思考而停止前进,帝国政务院工作人员抵达桑林城,开始与马其汗贵族、士绅、商人、平民选出的代表进行座谈会商,与此同时,帝国也在开始与三国同盟军就马其汗东部控制区的地位问题进行谈判。
  强盛一时的马其汗国就在大唐的绞索下黯然落幕,虽然最终大唐仍然是通过军事征服达到了这一目的,但是周边邻近的国家和实力都清楚马其汗人最终失败的原因在于他们无法在支撑下去了,铜墙铁壁般的封锁让马其汗人国民经济举步维艰,而战争带来的巨大消耗让马其汗根本就无法与大唐近乎于无穷尽的国力比拼,人力物力资金如同滚滚流水一般投入战争这个张着阔嘴的怪兽中,一瞬间就可以化为乌有,尤其是在失去了越京和罗尼西亚之后,马其汗人便丧失了战争潜力,这样的下场甚至连毕希利和雷觉天也早已有所预料,总而言之,东大陆的战事就以这样一个不出意外的结局落幕。
  随着南方战事的结束,摆上问题的就是关于多顿、普尔以及马其汗三地的地位问题,尤其是多顿和普尔的贵族代表团已经在帝都中逗留了不少时日,从政务院各部到枢密院,从元老院到公民院,关于多顿和普尔两地地位问题的争吵已经持续了太久,普尔和多顿贵族代表们无论如何也难以接受将两地直接降格为郡一级的行政区域,他们并没有奢望可以独立或者自治,他们也清楚大唐绝不会同意花费了如此巨大的代价最终给他们这样的待遇,退而求其次,他们只能希望大唐中央政府考虑到普尔和多顿的特殊情况给予一定自治权利,同时也要求获得一个高于帝国郡一级行政区的行政规格。
  关于多顿和普尔的地位问题王缭也理智的没有提出像马其汗人那样的建议,毕竟利伯亚人对于唐民族来说都是一个巨大的威胁,其危险程度远远超出被困缚在内陆中的马其汗人,放任这样一个庞大的群体游离于帝国统辖范围之外,王缭同样不放心,但是若是要让唐族对这个地区实施向帝国内地或者中大陆地区那样的直接管理显然也不大现实,除非实施军管,在某种程度下王缭仍然倾向于在给予普尔和多顿帝国控制下的特殊行政区地位同时以经济手段控制这两个地区,甚至在日后的西斯罗和卡曼都可以采取同样的手段。
  在经历了无数次争吵和妥协之后,关于多顿和普尔的地位问题终于确定了下来,行省作为一个高于郡的特殊行政区第一次在帝国政务院下辖的体制中出现,多顿和普尔被合并称为东利伯亚行省,关于这个行省的省府所在也是颇费周折,无论是海森城还是伯力城显然都无法让虽然同是利伯亚种族但是早已被时间划分为普尔人和多顿人的两个分支民族满意,而帝国最终选择了折衷意见,将在海森到伯力城的道路中央,也就是两国边境线上建设一座新的城市,取名东方城,而拿拉尼亚语译音则被称为伊斯特城。
  这个东利伯亚行省一经建立便在多顿和普尔两国的贵族代表中引发了激烈的争夺,行省总督自然是不可能从他们中产生的,但是在约定行省议会和行省行政机构设置来看,行省的权力远远大于帝国中央辖下的另外一种行政区——郡,郡所设总督下并无常设行政机构,而更多是用高级幕僚的分工来应付日常工作,但是行省却大不一样,行省议会体制已经确立,帝国元老院代表和公民院代表都将必须是行省议会议员选举产生,而行省议会议员的产生虽然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程序和限制,但是这毕竟是一种民主选举产生,帝国中央政府除了审查其资格外,将不会干预选举结果,而整个行省的行政机构各署局除一号首脑是通过帝国中央政府任命或者议会选举产生后经中央政府批准外,其余官员都将直接由议会选举或者任命。
  对于行省议会权力的扩大化无论是多顿还是普尔贵族士绅们的嗅觉都是异常敏感,他们都意识到除了在军事方面的权力仍然牢牢把持外,在行政管理方面并不会过多关注,很显然对于大唐帝国来说,利伯亚平原的战略地位更多的是体现在它的军事价值上,当它丧失了对帝国本土的军事威胁力之后,它的地位和影响力甚至比起西南郡都还不如。这一点对于多顿和普尔贵族士绅们来说既感到有些失落又有些高兴,失落的是曾经风光一时的利伯亚人现在竟然沦落到要当奴仆都只有当二流奴仆的地步,高兴的是中央政府的大手放权也给了他们这些被原来的保守派和强硬派压制着一直翻不了身的温和派和亲唐派以发挥和崛起的舞台。
  虽然马其汗最终在大唐和三国同盟军的联手下轰然倒塌,但是梁崇信指挥的这一场战争却并没有能够为他赢得多少荣誉,无论是媒体还是民众现在的眼界似乎一下子变得很刁很高,在他们眼中帝国大军便是一己之力也可以将马其汗人扫入历史的垃圾堆,没有人会想到那样会给帝国军队带来多少损失。
  但是崔文秀并不那么看,这一场战争看起来似乎没有那么酣畅淋漓气吞山河的痛快,但是有一点却不容否认,整个这一场彻底解决马其汗人的战争只有区区五万多人的伤亡,这对于一个主帅来说是何等的不容易,但是梁崇信却做到了。虽说打仗就难免会有牺牲,但是以最小的代价获取最大的效果历来就是将帅们追求的目标,而在这一战中梁崇信就做到了,从某种角度来说,梁崇信做得比自己更好。
  “薄老,陛下有什么打算?”端起酒杯的崔文秀轻轻抿了一口,来自济州的烧刀子烈酒在这种时候入喉总能带起一阵烈火般的烧灼,汗水滔滔不绝的从身体各个部位涌出,崔文秀喜欢这种感觉。
  “文秀,你的想法我已经与陛下谈及过了,西斯罗和卡曼已经是冢中枯骨,即便是不去强攻硬打也撑不了多久了,想要在对这两个国家的战争中建功立业的兄弟们还有很多,你能主动让出陛下很高兴,不过你打算到中大陆去重新发展的想法陛下却未置可否。”薄近尘夹起一颗花生米丢入自己口中,他也喜欢这种滋味,这是他在太平军军旅生涯中养成的习惯,即便是已经位居帝国枢密院右使高位,他仍然喜欢回味这种能够让他回忆起往事的滋味。
  “莫非陛下还疑心文秀不成?”崔文秀沉吟了一下目光流转,半开玩笑似的问道。
  “文秀你误会陛下了,陛下敢把八十万大军交给你让你一人独居印德安,难道还不够信任你么?那可是连崇信都未曾享受过的殊荣。处在陛下这个位置上已经不仅仅是想要建功立业那么简单了,多夺取一块土地,多占领一座城市,多征服一个民族,这些想法对于你和我来说也许是一个值得夸耀一辈子的荣勋,但是对于陛下来说,这又算得了什么呢?”薄近尘摇摇头,此时他的目光显得有些迷离,“陛下此时想的我也无法猜测,但是随着帝国的日益庞大,军事行动肯定会趋于弱化,并不是指军队会弱化,而是指大规模军事行动会逐渐减少,但是小规模的军事行动也许会更加频繁。陛下现在想的是如何能够让这样一个庞大的帝国在他手中变得平稳而又积极的运转起来,如何让绝大多数帝国民众感受到帝国的强大,维系如此多的民族和民众对帝国的向心力,我想这也许是陛下的一个目标吧。”
  “薄老,你还说漏了一点,陛下还在考虑如何让帝国中央政府的体制更加完善和稳固,他现在的主要精力都放在这上面了,你没听说么?王缭建议让马其汗国仍然维持独立地位,陛下居然动心了,嘿嘿,这可真是天方夜谭,养虎遗患,这个词语似乎很多人都记不起了。不知道下一步,帝国会不会让西斯罗和卡曼也要如此考虑呢?”崔文秀摇摇头,“也许陛下真有驯虎之法,不过我老崔却知道要想让虎没有危险,最好的办法就是让它变成死老虎。”
  “不,文秀,问题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马其汗的问题虽然还在商榷中,但是我也是倾向于支持王缭的意见。”薄近尘这一次直截了当的回应了崔文秀的质问,“文秀,你有没有一种感觉,现在的战争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与十年前甚至五年前都大不一样了,用一句话来形容,就是日新月异,我们都快要跟不上时代了。”
第十五节
技术革命
  薄近尘最后一句话如神来之笔一下子将崔文秀问得愣怔在地,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对方,琢磨了好一阵后才缓缓回答道:“薄老可是认为现在帝国军队的一些变化会给今后的战争带来很多变化,甚至包括战略战术的安排布置?”
  “嗯,我说的正是这个意思。你注意到没有,火铳和轰天雷已经不再是什么秘密,开始大规模装备于军队中,到现在已经有超过一个军团的陆军列装,看看梁崇信在天马原一战中使用火铳兵取得的骄人战绩,马其汗人的骑兵尤其是重装骑兵在火铳兵的打击下几乎就没有发挥处一点作用,可以说完全就是成为了火铳兵练兵的靶子,我有一种感觉,火铳兵不仅仅会将重装骑兵淘汰出战争历史,同样,它的出现和进一步改良也会让陆军中的重装步兵和弓箭手淘汰出局。”
  薄近尘脸上有一种深思熟虑后的感悟,几乎每一句话都在敲打着崔文秀的心,作为大唐两大军帅之一他当然也见识过火铳兵的表现,也考虑过火铳兵会给今后的战争带来一些变化,但是火铳兵在北方战役中的作用更多的是辅助作用,并没有向马其汗战役中那样大规模成建制的使用,所以给他带来的影响远没有仔细阅读和了解马其汗战役中火铳兵作用和战果的薄近尘那么大,那么深刻,今天听到薄近尘这般一说他才意识到自己似乎小看了火铳兵这个兵种出现给帝国军事带来的巨变。
  “薄老,你所说的是不是有些过了,火铳兵和轰天雷的出现的确是一个巨大进步,重装骑兵的作用日后可能会受到极大遏制,或者说重装骑兵会渐渐失去效用,但是要说火铳兵淘汰步兵和弓箭手,是不是有些言过其实了?”精明如崔文秀也一下子也难以接受薄近尘这个振聋发聩的看法,“火铳兵同样有着许多自身弱点,比如下雨天他们的会受到极大限制,弹丸填装速度仍然太慢,火铳质量堪忧,容易故障,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近战时几乎就没有任何作战能力,这是他们致命的弱点。”
  “文秀,你说的这几点缺陷的确存在,但是据我所知,下雨天火药会被淋湿受到影响问题科技开发部似乎已经有了解决办法,估计很快就会在新改良的火铳中运用,到时候一般的下雨天不会影响到火铳兵的战斗力,至于弹丸填装速度,科技开发部也在进一步优化和改良,当然更主要的是要依靠军队士兵日常训练来提高速度,火铳质量问题更不是问题,我咨询过科技开发部,火铳质量问题主要由于枪管的钢质问题以及火药质量问题造成,两个主要问题现在据说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现在帝国经济发展部和枢密院都在关注这个问题,科技开发部据说在炼钢法上取得了一系列历史性的突破,堪称大陆炼钢史上一个重大的飞跃,不但钢铁的质量会得到极大提升,最重要的是钢的产量将会成几何倍数的增加,帝国皇帝陛下甚至将会授予在这个技术突破上做出重大贡献的几名学者和技术人员以贵族身份以资鼓励,所以火铳质量可能也会得到很大提高。”
  说到这个问题时,薄近尘也禁不住有些兴奋,无论是整个大陆还是帝国对于钢铁的需求都在呈现出一种爆发式的增加,虽然兴建了一大批采矿和冶炼工坊,但是对于各地欣欣向荣的经济发展来说,这些增加根本就不够,这也使得钢铁的价格一直在快速上涨,也严重影响到了帝国经济发展。帝国科技开发部早就与帝国极大钢铁巨头进行实验合作,以求能够在炼钢法上取得突破,提升炼钢产量和质量,经过了几年的实验,终于在近期取得了成功,作为帝国枢密院右使的薄近尘也不久前才了解到这个核心机密,很快帝国几大钢铁企业就会迎来一个高速发展期,也会给帝国其他行业带来巨大的影响。
  “薄老是说得益于帝国炼钢技术的提高,火铳的质量将会得到很大提升?”崔文秀当然清楚炼钢技术提高会给帝国国民经济带来什么样的好处,但是作为军人,他更关心炼钢技术发展会给军队带来何种变化和影响。
  “嗯,这样一来帝国也会加大力度生产火铳,陛下有意在今年之内至少要生产出五十万支各型火铳,同时移动式第二代轰天雷也会加大力度生产,帝国军队将迎来一个史无前例的巨大变革时代。”薄近尘深深吐了一口气长气缓缓道,“文秀,作为帝国军方高层,我们都得做好思想准备,必须要跟上时代,否则就会被淘汰,崇信已经正式上书要求逐步取消现在陆军步兵装备,取而代之全部装备第三代火铳,同时给火铳兵配备较为轻便的近战武器作为补充,不能不说梁崇信在这一点上的目光相当敏锐,他不但看到了火铳兵将会成为日后帝国陆军主流,而且还提出了补充措施,让火铳兵能够弥补近战战斗力不足的缺陷。”
  薄近尘的一番话让崔文秀彻底陷入了深思,虽然对方话语中没有半点批评自己的意思,但是崔文秀却感觉到自己脸上一阵火辣辣的难受,就在自己一心想着如何返回中大陆去对付吕宋人以及还占据了南梅利的西奥兰人和日德兰人时,刚刚取得南方战役大胜的梁崇信却已经能够提出这样的见解改革军制了,崔文秀不得不反思自己这一段时间是不是有些陶醉于北方战役的胜利中不思进取了,原本以为自己在北方战役中的表现能够压到梁崇信一头,也许就凭梁崇信的一份建议又将自己比了下去,自己还在琢磨着如何征服土地时,梁崇信却站在更高的角度上考虑整个帝国陆军的发展方向了,自己是不是也应该好生反思一下了呢?
  正如薄近尘所说帝国钢铁技术上巨大突破让整个帝国经济发展部和枢密院都是异常振奋,事实上在帝国钢铁行业取得突破之前,帝国的机械加工行业也开始进入一个缓慢而又稳定的发展期,从700年开始,一系列用于加工钢铁制品的作坊规模迅速扩大,而直接原因就是源于水力的利用。
  不过水力运用的突破并非来自帝国科技开发部,而是源于江南民间,由于纺织行业的巨大竞争压力,江南纺织商人柯成伦率先开发出了纺纱效率提升了二十倍的手动纺纱机,这一先进技术在经过一系列的改良后于700年底正式定型,并在701年中取得了帝国科技开发部专利司的正式专利,命名为柯式纺纱机,由于取得了专利,柯式纺织企业迅速在江南纺织业界中崛起,使得其他纺织企业需要使用这种机器不得不向其购买专利,这是一笔相当大的支出,但是如果你不购买,就只有被无情的淘汰出局,这也使得精于算计的江南商人们大为眼红,对于开发更新更先进的技术也就更为热心。
  就在柯式纺纱机大放异彩时,更为先进效率更高的水力纺纱机终于出现了,而且与柯式纺纱机取得专利只相差半年时间,很快水力纺纱机也取得了专利,这直接导致了江南纺织行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纺纱行业技术的急剧提升使得织布行业面临巨大压力,已经有了相当技术积累的织布行业当然不甘落后,在柯式纺纱机出现之后各大织布企业就开始有针对性的进行研究,并很快在水力纺纱机出现后不久就出现了相应配套的水利织布机,纺纱织布相辅相成的技术提升使得江南乃至整个帝国的纺织行业引发了一场巨大革命,效率的提升使得江南纺织行业一下子大大超越了帝国其他地方,领袖群伦,迫使其他地区的纺织企业也迅速跟进,纺织行业也进入了一个快速更新换代时期。
  随着纺织行业的技术升级带动了整个帝国经济界对于各种技术升级的狂热追求,这一股热潮迅速波及到了经济界的各行各业,技术升级带来的巨大效益让各行各业的巨头们都意识到如果不能技术方面领先,那也就意味着自己的领袖位置很有可能就会成为历史,就会被那些后起之秀掀翻,柯式企业就是一个典型明证,仅仅是柯式纺纱机的短期领先便造就了一个企业的崛起,而这也让那些希望在各自行业中成为老大的企业主们眼红不已,要想成为第二个柯式,那在技术方面投入升级就是最大的希望。而要在技术升级方面取得突破那就需要在技术人才方面有充分的储备和创新,这也使得各大企业主们纷纷挖掘收罗技术人才。
第十六节
竞争压力
  无锋已经是半个月内第三次召开重臣会议了,这三次会议的议题都只有一个,那就是如何加快速度发展帝国经济,以应对整个大陆日新月异的发展局势,尤其是来自西大陆的挑战,在这个问题的影响下,甚至连对卡曼和西斯罗两国的征伐之战似乎都放在了第二位,这也让帝国的各路重臣们意识到皇帝陛下对这件事情看重。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源于帝国情报总署递交给皇帝陛下的一份综合性的情报资料,这份情报资料洋洋洒洒近十万言,其中罗列列举了大量数字和详实资料,并提供了帝国情报总署的综合分析,这份资料让刚刚来得及放宽心的无锋再度意识到了帝国即将面临的新的压力。
  帝国情报总署提交的这份情报资料事实上是帝国情报总署这几年来对整个西大陆诸强国经济发展的综合汇报,其中以利兹王国、法米尼帝国、巴罗兹王国、奥格斯堡帝国、汉森同盟五强为主。
  可以说这份情报让无锋对西大陆诸强的发展才算是真正有了一个真正认识,原来的情报更多的是对诸强的政治情报收集,但是这一次却是一个综合性的分析报告,尤其是对诸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做了较为详尽的介绍,这让无锋第一次感受到了巨大压力。
  压力来源于西大陆诸强的发展速度,情报总署将利兹王国和法米尼帝国列在了第一流强国的位置,虽然两国的军事力量还远不能与庞大的帝国军力相比,但是两国军队军事素质和军事工业的平均发展能力已经超越了帝国,这一点也是无锋在仔细比较了帝国和两国的军事综合能力之后得出的结论。帝国刚刚开始列装的火铳和轰天雷也已经在两国陆军中列装,仅仅这一点就让无锋为之后怕,根据时间判断,这两国研制出火铳的时间应该还早于帝国,只不过帝国在这一点上更为敏感,因为战争还在进行中,所以也就倾尽全力让这一成果转化到了实际运用中去。
  利兹王国在海上的优势已经展现无遗,利兹海军已经将触角遍及了新大陆的西岸,并且不断的向南面和东方延伸,其超强的海军实力已经让西大陆所有强国在独自面对它时不得不退避三舍,利兹王国的海军实力不仅仅体现在他们已经将轰天雷(西大陆人称之为火炮)架设在舰船上并运用于实战,火箭和接舷战已经退居第二位,尤其是传统的火箭攻击有被彻底淘汰的趋势,而火铳(西大陆人称之为火枪)也开始在海军水兵上装备,很显然他们很好的解决了火铳的防水防潮问题。将轰天雷和火铳运用在海军上这还是帝国海军刚刚才来得及考虑的问题,而利兹人已经成功的做到了这一点,根据情报反应,无论是法米尼还是巴罗兹海军都在迎头赶上,他们绝不愿意看到利兹海军独霸风暴洋,但是这种差距甚至有拉大的趋势。
  如果说利兹王国在海军上一家独大,那法米尼帝国就是在陆军上独占鳌头了,虽然在前期的海上争锋上面对利兹海军的强势,法米尼帝国海军吃了瘪,但是当利兹王国认为自己在陆军上也可以压法米尼一头时却被法米尼陆军被这个幻想彻底打破,他们在敦克尔地区的一场会战让利兹人终于明白了,要想在西大陆陆地上称雄,他们还得问问法米尼人同不同意才行。
  两国在新大陆上西部和北部殖民地的争夺也是日益激烈,这也导致了两国在军事上不断加大投入,而军事上的需求也导致了两国在事关军工方面的产业高速发展,就在大唐帝国炼钢技术刚刚取得突破时,利兹王国和法米尼帝国以及奥格斯堡帝国在炼钢业上已经开始广泛推广使用被大唐帝国视为突破性技术的转炉炼钢法了,这一份情报给无锋无疑是当头闷棒敲得无锋晕头转向。
  就在无锋为此郁闷不已时,情报总署也提及了利兹王国的炼钢企业似乎在寻求燃料上的突破,传统的煤炭炼钢已经越来越不适用各个行业对钢铁的需求了,这也迫使钢铁企业们希望在技术上有所突破,而帝国科技开发部刚刚开发出来的新技术——焦炭炼钢似乎在利兹王国取得突破,这更是让无锋感觉到了巨大压力,谁都清楚钢铁产量和质量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意味着什么,仅仅是火铳(火枪)和轰天雷(火炮)的需要就是一个天文数字。
  西大陆两大强国在最重要的产业上取得的技术优势让无锋意识到如果帝国加紧赶上,只怕在日后对新大陆的争夺上帝国就不得不处于一种十分危险的劣势情况下,尤其是利兹王国在海军上的优势更是让无锋心急如焚,一旦利兹王国真的将触角伸到拉丁洋,那帝国不仅在新大陆上的利益必将受到威胁,在拉丁洋和大南洋上的地位也必将受到动摇。
  想到这一切无锋就心急如焚,西大陆诸国在领土上远不能与帝国相比,人口同样相差悬殊,但是无锋也清楚帝国控制的一个多民族混杂的大帝国,但是在许多领地上的统治力相当薄弱,尤其是在中大陆地区更是如此,完全是依靠军事力量和经济上的吸引力来维持,一旦这些地区各族民众意识到大唐甚至连西大陆诸国都比不上的时候,帝国对于他们的控制力必将大幅度削弱,到那时候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谁也无法预料到。
  而来自情报总署的情报还不仅仅局限于这一些,就在帝国各界为江南地区纺织行业技术上突飞猛进带来纺织产业的巨大发展而沾沾自喜时,利兹王国和奥格斯堡帝国的毛织行业早已经先于江南纺织业进行了规模更大、更深刻的技术革命,这也直接导致了利兹王国和奥格斯堡帝国的毛织产品几乎垄断了整个西大陆,并且将毛织产品源源不断输往中大陆。
  最让无锋感到震惊的是利兹王国在采矿行业开始广泛使用一种叫做蒸汽机的东西来排水,这种机器据说用于采矿排水有着相当好的效果,而且据说这种蒸汽机如果能够获得改良将会有相当巨大的前景,甚至会给动力需要方面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变,但是具体内情情报总署也不太清楚,但是从利兹王国国内对这种技术的关注程度来看,应该是一项相当重要的技术发明。
  西大陆诸强在各个行业的迅猛发展让传阅了这份经济情报汇总的帝国诸重臣都是心情沉重,尤其是萧唐、苏秦以及帝国经济发展部、商贸部、交通部、建设部等方面的官员更是为之震撼,西大陆在这些方面的取得成绩很快就会转化为生产力,而生产力的提升将很快在各国的国力上体现出来,这对于帝国来说将是一个巨大挑战。
  而利兹王国无疑是一个最明显的例证,强大炼钢能力已经转化到了军工和造船能力,而这些能力也将使得这些国家的军事实力迅猛提高。据说为了对抗法米尼帝国大量在军舰上开始全面装备大口径火炮的威胁,利兹王国正在推进一项在利兹海军军舰上全面增装铁制装甲的计划,这种铁制装甲可以全面覆盖舰船上重要部位,大大减轻火炮对木质舰船的伤害。
  “诸位,这本经济情报汇总都已经看完了吧,这几日里朕让诸位回去仔细考虑不知道诸位有没有什么想法?”无锋目光在一干朝臣们脸上逡巡,他看得出来,这份情报汇总让在座的众人都感受到了巨大压力,这是一个好现象,如果一干人都是茫然不知所措或者无所谓的感觉,那才是真正的危机。
  “陛下,臣这几日来一直在仔细反思,为什么像利兹王国和法米尼帝国这样的边陲小国的发展速度会有如此之快,经济实力也是日新月异,臣觉得这值得我们好好考虑一下,帝国这几年来一直将军事行动列为最主要的目标,的确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是看看帝国所控制的地区,我们就不得不承认帝国许多地区甚至包括本土一些地区经济发展相当落后,整个帝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尤其是一些新占领区,民众对帝国认同度相当薄弱,现在完全是依靠军事和行政手段来维持统治,臣以为要想加强这些地区的控制,除了在文化上加强同化外,更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加快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让当地民众感受到帝国的繁荣富强给他们带来的利益,而不是一味依靠军事占领和镇压来提升帝国威望。”
  作为帝国政务院首相萧唐理所当然的要站出来发表的自己的想法,事实上他也对这份情报汇总大感震惊,西大陆那些弹丸小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居然超越了帝国经济最发达地区的水准,这样的反差让他如何不感到压力。
第十七节
发展道路
  看见无锋若有所思的点点头,一干阁员们都是心有同感,苏秦也出列奏道:“陛下,萧相说得极有道理,眼下中大陆广褒的地域内民族成分复杂,唐族之外的其他民族占绝大多数,尤其是印德安地区,印德安人虽然分成几部,但是他们人数合起来比起我们帝国本土的唐族就相差不是很大了,在中大陆这片地域上他们占据着绝对优势,这些地区除了一些城市相对较为繁盛发达外,广大乡间和城镇相当落后贫苦,但事实上这些土地异常肥沃,出产也相当丰富,究其贫苦落后原因主要就是因为其生产力低下,农作物产量低,矿山勘测手段落后,采掘方式粗放,各种工业更是一穷二白,正是这些原因导致了这个地区广大民众的贫困不堪,财富也就集中在极少数贵族富绅手中,这也是他们之所以屡屡被其他民族所征服的主要原因之一。”
  “眼下帝国接手了这样广大一片土地和如此多的人口,如果不能够让这些地区的民众感受到帝国的统治下他们的生活有明显改善,依然与以前本族贵族们的统治相差无几,他们的内心深处就会慢慢滋生反抗对立情绪,就算是十年二十年内他们无力与帝国统治对抗,但是日久天长,这种情绪如果长期积累下来,必然会对帝国的统治带来相当的负面影响。”
  顿了一顿之后苏秦似乎在斟酌着自己的言辞,就连其他阁员在琢磨苏秦的言语之时也发现苏秦似乎还有什么看法要拿出来,只是看他自己也有些踌躇的模样,大臣们也都猜测到这位副相接下来的言论只怕会令人耳目一新。
  “其实臣并不十分看好像印德安地区这些人口众多的地区,以臣内心深处的想法,像印德安地区这些地方完全可以让他们自行维持一种自治状态,帝国应该采取在经济上渗透控制的手段来影响这些地区,这样一来帝国不但可以源源不断从经济控制手段来获得大量利益,相当于是为帝国本土经济发展输血,另外一方面也不需要直接面对中下层民众的不满。帝国省下来的那些力量完全可以投入到地广人稀的新大陆,那个大陆不但物产丰富土地广褒,而且最重要的是那里绝大多数地区都没有真正的文明和历史沿袭,那些土著居民意识中根本就没有民族和国家概念,帝国与其在中大陆这些地区耗费巨大精力,不如在新大陆上加强力量发展渗透,同时可以大量将帝国无地农民相信大陆迁移,这样以来既能够巩固帝国在这个地区的统治,同时也能缓解帝国本土因为土地兼并带来的许多矛盾。”
  苏秦这一番话却是在一干臣僚们中引发了轩然大波,放弃印德安?这个想法可是所有人未曾想到的,王缭提出了应该适度收缩帝国向外扩张的脚步,对于非重要地区的征服和控制主张以经济控制为主培养帝国在本地的代理人来间接统治设想,而苏秦却迈出了更大一步,居然有放弃印德安这种帝国花费了无数心思才获得的肥沃地区的想法,这如何不让众人感到惊讶和不可思议。
  “苏相,这印德安地区恐怕我们还是不能放弃吧?印德安民族事实上已经分裂成了几部,各部关系并不融洽,且印德安地区土质肥沃,物产丰富,加上这个地区民风孱弱,素来有接受外来统治和文化同化的习俗,这样良好的条件,只要帝国能够下决心潜移默化通过各种渠道对这些地区加以同化和演变,我相信要不了百年光景,这些地区和民众就会彻底融入帝国,而这个地区也必将成为帝国的腹地。”
  并不是每个人同意苏秦和王缭的看法,至少凌天放就是这样,他作为中大陆人对于印德安民族的懦弱和甘于服从的民族习性深有了解,这样一个民族无论周围那一个民族崛起都必须踩在这个民族的肩头上,而现在帝国正好可以踩在印德安民族的肩头上,先行一步向前迈进,而其他弱小民族绝大多数都能够作为大民族复兴崛起的垫脚石。
  “是啊,虽然本人也赞同苏相提出的加大力度在新大陆进行拓展的想法,但是印德安地区绝不能丢弃,先不说印德安地区的取得花费了我们多大代价,更重要的一点是,帝国终于在波罗的海和爱琴海上取得一个重要的落脚点突破口,失去了印德安,那梅利地区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帝国在那里的统治也只有结束,何况波罗的海和爱琴海对于帝国来说也是至关重要,日后的时代必将是海洋时代,海洋对于一个国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交通便利渔业资源这么简单,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让一个民族一个国家走向一个更伟大的文明,所以印德安地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是不能放弃的。”支持凌天放观点的是回京述职的江南总督王宗奚,虽然他是地方官员,但是江南地位何等重要,而江南总督这样的位置事实上丝毫不亚于帝国政务院的一个部长,甚至尤有过之。
  “王大人所言的确有些道理,印德安既然已经纳入帝国手中自然不可能放弃,本人所要表达的只是一个意图,那就是现在帝国土地和人口都已经达到了一个相当庞大的水准,我私下以为帝国再要去通过征服其他民族来扩大帝国领地已经没有太大必要,当然对帝国安全具有威胁性的例外。帝国现在的中心工作应该转移到发展经济,尤其是优先发展工商业,根据情报总署传回来的情报资料,无论是利兹王国还是法米尼帝国,他们之所以能够走到西大陆诸强的前列,就是因为他们在工商上处于绝对领先地位,尤其是工业发展,像西大陆南部地区工商业虽然也发达,但是却主要依靠商业贸易来维持繁荣,这固然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但是如果缺乏工业作为依靠,这种繁荣就是一种暂时的假象,要想长期维持下去十分困难。”
  “而工业发展需要充足的原料、广褒的市场、充裕的劳动力以及必要的资金和技术,现在帝国幅员辽阔,超过了前朝任何时代,尤其是印德安和北方草原以及西南地区市场的纳入使得帝国国内市场容量异常庞大,加上帝国海运事业也进入了一个空间发展阶段,可以说市场条件已经具备。劳动力更不用说,无论是帝国内地还是印德安地区,充足的劳动力就从来是供方市场,完全可以满足工业发展需要。资金问题对于帝国工商业来说也不成问题,帝国现代金融体制已经基本完备,无论是银行体系还是股票交易系统都能够为工商界提供充足资金供应。技术方面,帝国工业也经过了较长时期的准备,积累了相当技术和经验,一些方面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除了在原料问题上我们还需要加大在新大陆拓展以及在南方海洋地区的探索发现以求确保原料供应外,可以说一切条件都已经具备,完全具备了进入一个高速发展时期的各项要件,帝国辉煌时代即将到来!”
  苏秦很少有如此兴奋的时候,眉飞色舞的表情以及充满煽动性的语言让其他大臣都忍不住随着他的表述而渐渐激动起来,帝国将迎来一个辉煌时代,尤其是现在帝国周边已经没有一个能够威胁到帝国生存的势力,无论是卡曼西斯罗还是倭人都已经沦为末流,解决他们只是迟早问题,根本影响不到帝国经济发展进程,这样的时光只要持续十年二十年,帝国必将以一个崭新的姿态屹立于大陆东方。
  “对,苏相说得对,要确保帝国拥有一个稳定而又充足的原料基地,新大陆无疑是一个最好不过的基地,现在帝国各级勘测部门已经在新大陆上发现了包括金银铜铁等各种矿产在内的丰富物产,尤其是这片土地上的农产品更是异常丰富,许多农产品都是我们这片大陆闻所未闻的,进入帝国市场后已经引发了强烈的震动,如土豆、玉米这一类高产旱地作物完全可以改写帝国的农业发展进程,如果这一类高产作物能够在帝国贫瘠地区得到广泛推广,那灾荒必将离帝国越来越远。”插上话的是杨正彬,谈及这些问题他是最有发言权的,帝国在新大陆上势力的拓展给帝国带来的好处已经渐渐显现出来,大量移民开始通过各种渠道进入新大陆帝国控制区,唐族最先还是通过官方渠道推动,而印德安族却是自发进入,现在唐族在印德安族的刺激下也开始大规模进入新大陆,也引发了新一轮向新大陆腹地开拓的热潮。
第十八节
不择手段
  杨正彬的一番话也激起了其他多位大臣的极大兴趣,新大陆不仅仅对于帝国官方是极其重要的,也是在帝国中越来越有发言权的工商界层十分感兴趣的,但是现在帝国工商界的主要兴趣还集中在为帝国在新大陆驻军提供补给和运输的商业活动上,他们对于远隔帝国最西南的锡金港仍然有数千公里的新大陆仍然充满了疑惧,这也影响到了他们在帝国中央的代言人们的感觉。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506/510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