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8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04/895

  对于曲晓伟的积极进取,沙正阳还是很欣赏的,虽然曲晓伟现在还只是北溪县委副书记,但是毫无疑问对方已经露出了要接任县长的迹象了。
  沙正阳也早就听到了消息,曲晓伟和姚莉都已经成为了北溪和山都两县的县长候选人,也就是说,可能开年之后的2月间,两个人都要成为宛州市下辖的两名县长。
  这对于宛州市来说也是破天荒的第一遭。
  宛州下辖三区(含经开区)十县,以往不是没有过女性主官,像陈秀清就是从宛阳区区长、区高官一步一步起来的,但是这一次却是两个女性一起当县长,而且年龄都是三十多岁,像曲晓伟也不过刚满三十九岁,姚莉更年轻,才三十八岁不到,这意味着一批年轻少壮派干部也开始在宛州市成长起来了。
  “晓伟,看样子你也是胸有成竹了,当选之后就准备按照这个思路大干一场?”沙正阳点点头,“傅蕾那边我会和她说,你们都是女同志,应该更有共同语言,我建议你大胆的找上门去,北溪有这个资源,长川集团那边本身也有意要在这边寻找机会,算是天作之合了,不存在谁求谁,无外乎就是两边信心不对等,大家都在找门径而已,我算是帮你们搭个桥,但具体如何来运作,就要看你们自己了。”
  “正阳秘书长,要说资源,恐怕也不仅仅是我们北溪有,我相信全省要找出和我们北溪条件相若的县份不少,现在资本紧缺,大家一个条件比一个条件开得好,要赢得这份竞争还真不容易。”曲晓伟做事还是很谨慎踏实的,“据我所知还有一两个县也在打类似的主意,我们北溪并不占优,但我们唯一能保证的就是我们县里愿意全力以赴的支持这样一个建材工业集中发展产业园的建设,如果长川集团第一个入园的企业,我们将给予最优惠的条件。”
  “正阳,晓伟说得没错,不是你觉得你条件好人家就会来你这里投资的。”姚莉也接上话:“也许你在汉都呆久了,见惯了各种各样的大项目三五百万的投资根本就不放在眼里,起码也得要上千万的项目才能打上眼,但是我们这边是宛州,和汉都是不一样的,说句不客气的话,为了一个几百万的项目投资,我和晓伟就敢把自己喝得胃出血,就能屁颠屁颠的陪着人家考察好几天,就要在火车站、飞机场去亲自接站接机,然后陪吃陪喝,就差点儿陪睡了,就这么拼!”
  一句话把在座众人都逗得笑了起来,连远在一边的贝一河、常磊和苏子晗都被这一阵笑声给引得扭头过来看了。
  卢雅也是脸微微发红:“莉姐,哪有那么夸张?”
  “卢雅,我没夸张,你要敢把你们高新区的项目卖一两个放在我们山都县开发区落户,我就敢拍胸脯给你按实际落地投资额度发奖金,千分之五,怎么样?这不是我个人的意见,是我们山都县委研究决定的。”姚莉霸气逼人。
  沙正阳和卢雅都吃了一惊,这山都县居然政策都敢这么大胆了?
  千分之五,这也就意味着一千万资金落地,那就可以光明正大的拿到五万奖金,就算是几个人分,每个人也都能拿到几千上万!
  这在2001年的汉川省来说,哪怕是汉都市,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如果汉都市高新区和经开区敢这么搞,那汉都市高新区和经开区随便哪个项目,那都是以亿甚至上十亿的投资项目,那岂不是一个项目就得要拿出几十万甚至上百万来发奖金?
  这钱拿着不烫手?拿这个钱的政策依据在哪里?
  如果仅仅是一纸县委常委会研究决定的文件,恐怕还不够,并不具备法律效力。
  一旦这一届的主要领导易人,换了下一任领导来,审计起来,严格依法办事,弄不好就要有人吃不了兜着走了,甚至相关领导一样要脱不了身。
  其实汉都市高新区和经开区也有类似的政策,但是却不像姚莉所说的那样。
  千分之五,这个比例太吓人,而且人家主动来投资的项目和你千方百计引进来的,怎么区分?
  汉都这边的政策是按照投资比例的千分之零点五,只有山都的十分之一,予以奖励,而且这个钱也不是直接奖励给相关人员,而是分成几部分。
  一部分列入特殊经费,用于奖励有功人员的旅游、考察、学习,也可以用于他们自身打车、误餐聚餐等补贴等日常开支。
  另外一部分则将列入年终的专项目标奖中,按照分值来最后统一打分,最后再将其以专项奖的形式发给干部们,基本上人人都有,只不过体现在数量上,这样虽然没那么太公平,但是却照顾到了国情,也能起到鼓励作用。
  真要一个项目进来,给某几个工作人员奖励几十万让他们分,领导不敢签这个字,他们也不敢要。
  “莉姐,你们山都这么搞?”沙正阳都忍不住皱起眉头。
  “不这么搞,怎么能吸引到外来投资?人家又怎么肯尽心尽力的去干事情?”姚莉叹了一口气。
  这个方案是在年前就提了出来,但是还有争议,不够姚莉是倾向于支持这样一个方案的。
  山都太普通了,就是宛州市内和山都条件相若的县份都有几个,比如香城、裕城,人口相若,地理位置甚至比山都更好,同样的条件下,你怎么在竞争中胜出?这两年姚莉也深刻意识到和前几年林春鸣在时情况不太一样,冯士章接任书记时还觉得似乎能维持,但是在冯士章要走的当年,颓势其实就已经开始显现出来了。
  虽然看起来东峡和真阳依然耀眼,经开区也还是势头正旺,但是宛州是一个千万人口的地区啊,比汉都都还要多一百万人口,而城市化程度更低,产业差距更是不可以道里计,就这么两三个区县如何带动得了整个宛州市的发展?
  现在的两位主要领导在很多工作上观点也很不一致,而且矛盾似乎还有越来越突出的迹象。
  穆天然对于现状很不满意,一直希望要在县域经济发展上打开局面,而杜国建则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城市建设发展上,希望用主城区的发展来带动城市经济的起飞。
  应该说二人的观点也并不冲突,各有利弊。
  杜国建注意到了宛州的特点,那就是区县太多,农业人口基数大,区县工业经济薄弱,如果要分摊精力来发展县域经济,恐怕最终结果是一个也做不好,不如集中精力放在宛阳、龙陵以及经开区身上,同时继续抓好已经发展起来的东峡和真阳,其他县份就只能说“自食其力”了。
  穆天然却不认同杜国建的观点,在他看来,东峡和真阳既然都能够发展起来,那么像香城、大野这一类县份就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
  如果放弃这七八个县份,也就相当于将六七百万口人口放任自流,那么这几百万人口的收入如何增加?
  农村剩余劳动力就业如何解决?难道宛州真的要变成一个不折不扣的劳动力输出大市么?
  穆天然的观点很有道理,但是却无法反驳杜国建提出来的资源有限,必须要有所取舍的这个观点。
  可以说除了东峡状况还算不错外,真阳和经开区的发展这一两年似乎也遇到了瓶颈,增速放缓,虽说仍然高于其他区县,但是却已经不复有前几年时的那种爆发力十足的情形了。
  沙正阳虽然现在主要精力放在了汉都工作上,但是对宛州,他却是从来没有彻底丢下,总会通过一些渠道来了解其发展变化状况。
  那是他今世真正得到锻炼和磨砺的地方,也结下了很深厚的情谊,如眼前这几位,都和自己在工作中并肩战斗共谋发展,他也丢不下。
  宛州面临的困境其实在很多条件一般的地市都普遍存在,或许地理位置和人口就是他们最大优势,但如何来将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又还要将自身短板补齐,真正做到成为一个最适合投资发展所在,还需要很多方面来开展工作。
  其实沙正阳一直认为宛州如果抓住时机,是完全可以打造出一个具有相当实力的工业基地的,像电子、医药、食品这几类已经具备相当气象格局,如果再能培育出一两门有实力的产业,不敢说和汉都争锋,但是完全可以把昭阳、涪岗甩开,毕竟人口千万摆在这里。
  虽然说无法和汉都这边的条件相比,但是随着汉宛高速建设紧锣密鼓推进,中宛高速高速已经全面动工开建,嘉宛高速和武宛高速都已经提上了议事日程,可以说宛州北通中原,东入江淮,南下鄂楚的交通区位优势应该越发突出。
  这等情况下,宛州没有理由发展不起来,也没有理由不力压涪岗和昭阳。
第151章
生命中的过客
  宛州的情况看起来不是很好,哪怕沙正阳在汉都都能感觉得到。
  宛州市委市政府的思想还没有统一,甚至还早各自寻找路径,而这个时候却正该是统一思想,放手大干了。
  在沙正阳看来,很多人有一个错觉,汉都似乎已经在一切产业上都占据了先机,而要和汉都竞争就毫无优势,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
  并不是说汉都市全力打造汽车、电子产业,宛州就不能搞这两块了,汽车及其零部件产业,电子及其配套产业,这两大产业根本就不是一两座城市能够满足得了的,可以说你就是再有一二十个城市要把这两项产业列为培育的主导支柱产业,一样不影响各自的发展。
  这两块产业规模之大,细分领域之丰富,是一般人想都无法想象得到的,而且还随着发展在不断扩张膨胀。
  所以宛州一样可以对标这两大产业,电子产业不用说,宛州已有一定基础,而汽配产业亦有相当的发展空间。
  实际上宛州在土地、劳动力上的优势依然十分突出,优于汉都,但是在发展理念、服务意识和基础设施等方面则远逊于汉都,这恐怕才是目前宛州的最大问题。
  沙正阳甚至觉得,如果宛州市委市政府能够尽快解决发展理念、服务意识和作风问题,并在相关配套的基础设施上做足功夫,不仅仅是汽配和电子,像其他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样是大有可为的,如曲晓伟提到的建材,还有像可以吸纳大量劳动力且无需较为复杂技术要求的纺织服装鞋帽、文体用品等等。
  “莉姐,我不太赞同你们这种做法。”沙正阳思索了一下才提出自己的看法。
  “奖励该不该有,肯定应该有,否则难以激发起大家积极性,但是招商引资工作是一项较为特殊的工作,你们给了这样奖励刺激,那从事其他工作的,人家难道不该奖励?另外你们这个比例也不太合理,如何计算比例,需要认真研究,另外奖励奖金如何来发放或者支出,这也需要一个综合评判,这方面显然你们山都县委县政府有点儿头脑发热了,卢雅,你可以把你们高新区的经验介绍给莉姐和晓伟他们。”
  曲晓伟虽然也听到了姚莉的说法也略感吃惊,但却没有像沙正阳和卢雅那样觉的不可思议,因为北溪县一样也在考虑这样的做法,所以听到沙正阳这么说,也是大感兴趣,让卢雅赶紧介绍一下经验。
  卢雅也没有推辞,也大略的把高新区关于引进资金奖励办法做了一个介绍,姚莉和曲晓伟也都若有所悟。
  “不要以为胆子大,政策口子开的大,就是改革开放的表现,未必。”沙正阳觉得还是需要提醒两人一下,别在这些问题上被人拿住把柄,弄得影响自身,“我的意思是突破创新是对的,但是如何规避风险,你们要好好琢磨,比如县委常委会来通过,可以后你们如果当了县委书记呢?风险就在你头上来了,所以还是要思考周全。”
  沙正阳又顿了一顿:“而且姚莉,晓伟,我觉得金钱刺激是次要的,关键还是要从干部本身思维改变来着手,我想你们俩都意识到了这一点,那么就要不遗余力的去改造改变改革这些人的思维,潜移默化的让他们认识和适应这种观念的改变,这才能真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你们的发展大计得以推行下去,……”
  各地情况不同,能说的也就这么多,沙正阳清楚自己不是神,指引一下方向可以,但如何具体去改变局面,那还得要看姚莉和曲晓伟二人她们自己了。
  而且姚莉和曲晓伟都是担任县长而非县委书记,纵然有满腔热血,但也要看一把手是否支持认可,另外,短时间里热血上头容易,长时间,尤其是在遭受挫折、质疑和攻讦情况下,还能不能坚持,这才是关键。
  要说领导干部能走到这一层面就没有谁是真正的庸才,只不过很多人都是欠缺那股子干大事的狠劲儿韧劲儿,所谓干大事不惜身,又有几个人能做到?
  本来这种老同事老部下的小聚就很容易演变成对自己工作中遇到问题的探索和研讨,大家各自提出自己工作中遭遇的种种困难和烦恼,希望在和大家的对话交流中找到合适的路径和办法来解决。
  尤其是在还有沙正阳这个妖孽人物在的情况下,那就更是一个人形问答机了。
  ……
  和顾湄的见面是在一个很清幽僻静的读书坊。
  说是读书坊,实际近似于书吧和咖啡厅的结合体,消费不算低,但是环境好,人不多,小众,所以反而吸引了一些固定高端客源。
  无论是上午还是午间,亦或是下午,都有一些固定人群,反倒是晚上人寥寥无几,想想也是,谁会没事儿一个人或者两个人来这里看书,而如果是恋人,这类有缺乏了几分情调,过于清淡苍白。
  “没想到汉都居然还有这样清静的所在,太舒服了,这如果是开在大学边儿上,只怕会生意很好吧?”
  顾湄显然也没想到在棠湖边上居然会有如此一个格调高雅环境大气的所在,她在人大读书多年,已经习惯了燕京那边的生活,所以回到汉都和嘉州这边,反而还有些不太适应了。
  大概是看到晚间没几个人,顾湄下意识的就觉得这里生意不好,难以开长久。
  “你说错了,这种消费水平放在大学边上,恐怕才做不长久。”沙正阳摇头,“别小瞧这里,晚上这里是最清净的,没啥人,但是上午、中午和下午,生意都不错的,固定消费群体不小。”
  现在前世的90后、95后乃至00后年轻高消费群体还没有兴起,大学生相对来说还是比较贫困的群体,而且在消费上也还比较克制,这样消费层次的书吧摆在大学边上是很难养活的,如果等到十年后或许会不错。
  “这里消费很高?”沙正阳一说,顾湄其实也就意识到了,仔细打量观察了一下,点点头:“嗯,这个书吧位置非常合适,装修水准不低,投入不小,还有这边的书画、摆件这些看得出来都是花了心思的,不少应该都是老板从日本、意大利和希腊、土耳其这些地方直接弄回来的吧?既有个人风格,也有迎合主流审美的味道在里边。”
  “这我就不太懂了,怎么,你好像很喜欢这种格调?”
  沙正阳也是无意间知晓这个地方的,来过两回之后,就喜欢上了这里。
  不过他喜欢中午或者晚上来,反倒是上午下午这里生意不错的时候他不怎么来。
  这里的客源基本上都是回头的固定常客,因为环境好,设计独到,老板似乎也不是很在乎赚多少钱,所以保持这种不错的状态,客人太多或者太杂,反而让人不舒服,所以维持现状成了从老板到老顾客都很乐于见到的情形,大家似乎也都有意无意的没有去怎么刻意宣传。
  “嗯,读了这么多年书,我发现还是读书的时候最舒服,没太多烦恼,我这个人也没有太多的要求,能过得去就行了。”顾湄月牙儿一样的眉眼依然没变,比起原来,少了几许活泼,多了几分书卷气,也瘦了不少。
  “所以你很享受现在的生活?”沙正阳端起咖啡杯,呷了一口。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04/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