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看今朝(校对)第8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859/895

  “对于这几类产业,我们的考虑不能太过局限于眼前,要着眼更长远,着眼我们中州未来的定位,不仅仅是财政补贴那么简单,可能需要从一系列的政策和其他扶持来进行全方位的支持,促成这一块产业在我们中州迅速发展起来,这是我原来在汉都做过的,中州不能落后。”
  似乎是觉察到雷仕群、孙韶华和蒋胜宽都在认真思考着这个问题,沙正阳进一步道:“中州未来不能只是一个制造业城市,如果中州是归德这一类普通地级市,那没问题,但是中州定位是未来的中部地区核心城市,未来更要带动整个周边的中原城市群,打造一个代表整个中原地区的城市圈,那么这样一座城市,你只是靠制造业来带动,吸引力和城市竞争力是远远不够的,未来的城市竞争是一个综合性的城市魅力竞争,其中最根本的一个要素就是人才的竞争,那么如何来吸引更多更优秀的人才向中州汇聚?我的理解,一个良好的创业创新和就业环境,一个优美宜居的居住环境,一个能满足多层次教育医疗的上佳体系环境,这几点是关键,……”
  沙正阳的这番话说得有些深远了,甚至超出了雷仕群等人之前的想象。
  三人都意识到沙正阳能来当这个中州市长还真的不是靠那点儿在汉都市的招商引资搞经济那么简单,起码这些层次的问题自己等人就从未想过,或者说淡微想过,但是却从未想到这么深这么远,更谈不上采取何种举措来提升和促成这方面竞争力吸引力乃至魅力的增长。
  “市长,你这一下子给我们灌了这么多,我们一时间还真有点儿消化不了,那您能不能具体指一指,我们市里边对这一类高端服务业的扶持发展该从哪些角度来出发?”雷仕群沉吟了一下,“汉都那边既然已经有示范了,我们不是不可以去学习一下?”
  “嗯,当然可以,汉都高新区在这方面是做了一个典范,后来经开区也跟上了。”沙正阳点点头,“但学习很有必要,更需要结合我们自身的现实,高新区目前既然已经确定了高端制造业,新技术行业作为主要产业来培育,但从中州市角度来说,这还不够,我刚才提到的那些,还需要一个载体来承载,来发展,……”
  雷仕群听出了沙正阳弦外之音,不假思索的道:“市长,那承载的载体我觉得应该是中原新区,现在中原新区还是一张白纸,没有任何束缚限制,可以尽情作画,也有足够大的发展空间,只是先前市里边一直找不到目标,显得有些迷乱,而后来干脆就束之高阁了,浪费了这样一个大好机遇。”
  “雷市长,市里边恐怕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吧,连经开区和高新区都没有能真正折腾出多少像样的名堂来,还要添一个更宽泛的中原新区,拿什么来发展?规划设想都简单,但是要往里边填内容就不简单了,要落实,就更不简单了。”孙韶华不是很认同雷仕群的观点。
  “不,规划设想都不简单,那种花架子毫无意义,我们中州实际摆在这里,过于贪大求全好高骛远都是不负责任的行为,或者就是根本就不想把这个设想落实到位,千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设想可以适当留足够的空间余地,但是更需要瞄准实际拿出一些马上就能立地生根的东西来。”沙正阳若有深意的看着孙韶华,“韶华市长,你觉得呢?”
第058章
接手
  杨天诚感受到了一些不寻常的气息,但他一时间也不好做出什么反应。
  自从沙正阳到中州之后,带来的变化是巨大的,这有目共睹。
  一个新变量的进入不可避免的会对整个中州格局带来冲击和变化,这一点杨天诚早有心理准备,但是沙正阳动作如此之大,如此之猛,还是让他始料未及。
  当然,在杨天诚看来,这主要是向好和正面的变化,他肯定要予以坚定支持,只不过有很多人似乎还没有做好心理准备,所以显得有些难以适应,或者说还处于一个适应过程中。
  有的人就要好得多,甚至很享受这种变化带来的益处,比如季子安和雷士群等人,而有的人则冷眼旁观,比如谭振国。
  薛一行应该是一个不太适应的典型,杨天诚已经注意到了,甚至隐约提醒过对方,但是很显然对方还在按照他自己既定的方略推进。
  或者薛一行觉得他自己可以有不逊于沙正阳的表现,杨天诚只能这样理解。
  沙正阳来和他谈了中原新区的事情。
  据说是常务副省长周建川专门和沙正阳交换了意见,认为中原新区至今没有拿出像样的规划,推进更是迟缓,省里不太满意。
  这一点其实杨天诚也知道,省里两位主要领导也都问起过市里边对中原新区的考虑,言外之意也有点儿催促的意思。
  问题是中原新区究竟该怎么规划和建设,杨天诚内心也还是有些疑虑。
  提理念,说概念,大家都行,但如何具体来规划筹划,而且要拿得出切实可行方略来,方略落实进行之后还要取得肉眼可见的成功,这就没那么简单了。
  作为市高官,杨天诚不得不考虑多一些。
  沙正阳的态度已经摆出来了,中原新区不能这样一直不紧不慢的拖着,甚至连具体的调研规划都没拿出来,未来中原新区究竟该以一个什么样的内容为主,现在都还举棋不定,这显然不行。
  想到这里杨天辰也有些懊恼,薛一行过于重视经开区,基本上把所有精力都放在其上,而忽视了中原新区。
  这可能也和自己的态度有一些关系,当时提出中原新区概念时,自己就觉得有点儿超前,认为目前中州的主要任务还是要夯实产业基础,不必过于好高骛远去追求一些不切实际的东西。
  现在看来自己的这方面倾向对薛一行影响比较大,以至于这家伙干脆就把中原新区当成了一个花架子,没花多少心思去琢磨,现在却被沙正阳打上门来了。
  这倒真是一个费人思量的麻烦事儿。
  杨天诚承认沙正阳是一个有抱负也有能耐的角色,这从他来中州给中州带来的变化就能看到,几个大项目的逐一落实敲定,高校资源的逐步谈得渐入佳境,加上毅然启动三环线建设,这都足以证明。
  问题是杨天诚还是有些担心这一系列的成功给沙正阳带来的一些负面东西,比如心气高了,胃口大了,会不会有些好高骛远了,三环线建设全线启动就让杨天诚有些担心财力是否能跟得上,加上一个中原大道西延线建设,杨天诚心里都有些抓紧。
  现在沙正阳找到自己谈中原新区,显然是有意启动中原新区建设,而且流露出来的意思也很明显,他不太认可薛一行在这一块上的工作,希望对中原新区规划建设工作的负责人要做一个调整,以确保能迅速推动这项工作。
  这让杨天诚很头疼。
  一是担心市财政资金能否跟上,照理说这该是市长考虑的,但沙正阳新来不久,真要捅出一个大窟窿来,还得要他兜着,二来怎么给薛一行说,也是个麻烦。
  但沙正阳有一句话杨天诚还是听进去了,中州的工作不能事事都让省里来引导和督导,作为省会,中州应该更具有主观能动性,要让省里的思路一定程度跟随和引用中州的工作来转,或者说,中州的工作应该更具备对省里的影响力,让省里很多工作要围绕中州的工作来转。
  当然这话说得有些僭越,不能外传,但是这其实就是一个争夺主导权的态度,也代表一级党委政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应该值得肯定。
  省里态度和战略不是你想要影响就能影响的,你得要拿出值得省里垂青欣赏的东西来,它才会来支持你服务你,否则就会反过来让你全面服从它的大局,这就是一个良性的博弈和协调过程,能达到相得益彰的效果就是最好的。
  沙正阳的态度让杨天诚不能不重视。
  现在随着高新区和三川县在招商引资上频频发力,给经开区带来了巨大压力,眼下薛一行的主要心思都放在了要迅速让经开区重新振作起来,压制住高新区和三川县表现出来的咄咄逼人势头,恐怕没有太多心思放在中原新区规划建设上。
  而且就算是杨天诚也不认为短时间内谁接手中原新区,就能搞出来一个多大阵仗,无论是从现有条件和财政实力都不具备。
  所以杨天诚也在考虑同意沙正阳的建议,把中原新区的规划建设工作交给沙正阳,由沙正阳来安排下一步中原新区来如何规划发展,当然这并不代表市委就彻底放手了,这样大一项工作,市委必须要牢牢抓住主导权,但具体工作的确应该放手了,起码可以让市政府这边尝试一下新的路径。
  ……
  “韶华,我和天诚书记已经谈过了,他基本同意我的意见。”在杨天诚正式同意自己的意见之后,沙正阳就在考虑如何来推动中原新区的建设发展。
  薛一行的格局还是太小了一点,过于斤斤计较,而且也看不清楚未来国内经济发展走向。
  未来的十年是整个中国发展最快的十年,抓不住这个机会,中州就会掉队,再想赶上,那就难了。
  而省里提出了这个中原新区虽然还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短板,但是却无疑是最好的机会,哪怕现在砸锅卖铁都要启动起来,跟上未来发展形势。
  沙正阳当然清楚中原新区的困难,从省里得到的描述和构想来看,这几乎就是一个浦东新区的缩小版,当然在一些产业布局上也有调整,但是这就是一个综合性的新区,不是高新区或者经开区这种较为单纯的经济功能区那么简单。
  它的定位,就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型行政区,汇集了文化、教育、金融和新产业、新业态的一个综合性创新集群,管理制度创新,服务体系创新,各类产业创新,要素汇集创新。
  一蹴而就肯定不可能,杨天诚担心的就是这个,怕自己急于求成,不遗余力的投入,结果效果未必好不说,而且耗费巨大,甚至可能到最后成为半拉子工程。
  沙正阳也意识得到这一点,这个中原新区要让中州市一家来搞,肯定难度很大,但是如果能够把省里的一些资源倾斜过来,用起来,那么可能就会好得多。
  当然要想把省里的胃口吊起来,你首先就得要先拿出一点儿襄阳的东西出来,不能空口白牙就要让省里投入,省里那帮人也是不见兔子不撒鹰的角色,雪中送炭没人愿意干,但锦上添花就人人乐意了。
  一句话,人家投入了是希望见得到成绩的,能拿出耀眼的东西的,这样人家也才能向他们的上司有一个交代,也才能算作他们的成绩,否则支持再大,效果不彰,那意义何在?如何显示他们的政绩?
  “市长,这副担子可不轻啊,说实话我心里没底,中原新区究竟要打造成为一个什么模样的形态,我现在都还是一头雾水,没有数,而且这样大的规模体量,怎么来打造发展?资金从何处来,支撑得起么?这都是需要认真研究的。”
  孙韶华有些激动,但是也有很大的顾虑,薛一行把这个中原新区捏在手上一年多时间,基本上毫无动静,名义上就是搞了一些调研,大略的有一个构想,但实际上真正能细化落地的东西几乎没有,现在自己突然接手,骤然间要想拿出多少让人值得一看的东西来,她也觉得棘手。
  这是一个机会,但是如果把握不好的话,那机会也会变成烫手山芋,就像薛一行一样。
  “呵呵,韶华,谁都是第一次摸到这个东西,谁也没有经验,都得要摸索着来,都说要学浦东,问题是浦东是我们能学得来的么?”沙正阳笑着摇头:“我觉得还是要实事求是,根据我们平原,我们中州的实际来,但视野想法可以宽泛一些,要为未来预留一些余地,时代变化很快,现在我们很多想不到的,或者觉得难以想象的,也许十年后就是司空见惯的东西了。”
  “那您觉得我们要搞这个新区的突破点在哪里?”孙韶华问及关键,产业培育?管理体制?还是探索创新?
第059章
创新考验
  这个问题沙正阳一时间也没有回答。
  不好回答。
  新区究竟该怎么建,除了已有的浦东新区外,其他有这方面意图的大概就只有天津的滨海新区了,但究竟怎么来建,才是适合自身实情的,这是一个值得考究的难题。
  浦东新区是好,问题是你能学的来的么?上海的资源禀赋,上海的地理位置,上海的各项产业基础,上海的历史文化沉淀,你有么?
  没有就别一门心思去学别人,先搞清楚自己的底气分量。
  对中州来说,奢谈那些虚华的花架子,既不现实,省里市里也不会认可,但是若是只是一门心思要搞产业集聚和培育,那又和高新区经开区没什么两样了。
  从前景来说,复制一个新的高新区和经开区意义不大,所以要结合两点,在不同时段,有不同侧重,这是沙正阳的一个大致思考方向。
  “韶华,我是这么想的,既然是新区,肯定要有新东西,不能成为某个功能区的复制品,那毫无意义,那么新区新在哪里,我觉得既要立足实际,但是也要突出一个新字,新产业,新业态,新的管理和培育模式,或者说叫新的运营服务模式,要破除管理这个概念,彻底转换职能,让自身成为一个载体的服务者、供应者、支持者,这是我的一些想法,……”
  孙韶华若有所思。
  沙正阳提出来的东西还真的不同于一般的模式,新产业和新业态,那是从进入新区的企业或者非企业的组织团体,而连管理一词都要摒弃,要成为提供服务和支持的一个全方位保姆市的介入者,这就还真的有点儿新鲜。
  但是你仔细一想,若非如此,你怎么来突出你的新,怎么来突出自身的特点优势?你中原新区凭什么突出重围在无数高新区经开区中脱颖而出?
  想是这样想,具体如何来做,孙韶华心里却还是有些茫然,难道中原新区不成立管委会?这个新模式如何来实现服务?
  “韶华,这是一个新东西,对于我们来说,都还是一个摸索过程,我的理解,先把班子搭起来,原有的人,你可以斟酌一下,本来都是各单位临时抽来的,可以先让他们回去,你再重新选人,要提供一个路径,让大家先思考琢磨,至于说未来这个机构叫管委会也好,还是其他名字,我觉得不重要,关键在于我们的工作要新,要不同于其他机构,不能还是那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格局模式,大家都成了坐在办公室里当老爷高高在上,那就毫无意义了。”
  见孙韶华点头,沙正阳继续道:“要突出服务职能,我们国家还是从计划经济脱胎而来的行政体制架构,对既社会经济事业发展还是着重于管理,在我的理解,其实更应该是引导和服务,管理职能应当相对弱化,尤其是在一个经济变革的时代,很多的新的产业形态涌现出来,我们不懂不了解,动辄要管,可能会影响甚至扼杀一些也许能够给我们的发展带来的一些变革性变化的东西,所以很多东西未看清楚之前,可以正面引导,从法规上提前着手,但不要轻易介入,……”
  前世中中国互联网产业就是在这样一种混沌状态下发展起来的,而今世,沙正阳希望中国的互联网产业可以发展得更好。
  探讨了两个小时,孙韶华心事重重的离开了。
  沙正阳知道孙韶华肯定很有压力,谁面对这样一个从未接触的新东西,肯定都有一些茫然无措的感觉,哪怕是摸索探索,这就要有一个过程,甚至可能要犯一些错误,走一些歧路,这需要容错。
  但这条路肯定要走下去,沙正阳自己不可能有那么多精力来亲自抓,那就只能选一个自己比较信得过的人来抓。
  孙韶华这段时间给沙正阳的印象不错,这是一个比较愿意接受新东西的领导干部,而且也愿意虚心学习。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859/895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