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122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22/267

  “岂有此理!这是奸佞之臣!这是误国之臣!德源,你我不能当误国之臣,你和我一起去面见官家,我要死谏!”还没等洪涛做出反应,吴潜就先急了,他虽是朝廷重臣,但很少在朝堂中行走,这些决策他都不知道。
  刚才洪涛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只有十九艘战舰、只有六成把握,不敢保证能拦住蒙古水师的几百艘战船。如果大宋水师能一起出战,胜算就大多了,可朝廷的决定居然是死守。这尼玛就太坑人了,不光坑了洪涛,还坑了沿海的城市,就等于坑了他这个沿海制置使。
  做为一个沿海制置使,吴潜深知洪涛刚才说的话很有道理。一旦被蒙古水师突破到长江以南,到南方沿海城市登陆,那就是灾难。大宋的能战之兵都在北方防线上,南边根本就没有多少兵力,甚至很多城市连正规军都没有。现在水师大部分都调到这里来了,南边连一丁点还手的能力都没有,全是白给。别说几万蒙古兵,一个城市有一千就足够了。
  “毅夫不可!就算我们两个全撞死在官家面前也于事无补,赵氏兄弟已经掌管了水师,旨意已下,不可挽回了……”郑清之面对怒气冲冲的吴潜也淡然不了了,把朝堂上的大致情况说了说,颓然无声。
  “二位大人不必如此灰心丧气,说句实话吧,这种情况我在来之前就已经考虑到了。我并没指望大宋水师能和我一起并肩作战,不过吴大人说得也有道理,就算不和我的舰队一起出征,也不应该把全国水师都集中于此,那样太浪费了。如果能让朝廷水师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继续驻守于此,另一部分去温州附近游弋,不光可以保全临安,还能对继续南下的蒙古水师舰船进行围堵。只要不让他们靠岸,这场战争我们双方就是完胜。”
  “我想就算我挡不住他们,也不会让他们的船队太痛快继续南行,必然会被分割成很多小部分。以朝廷水师的能力,拦截这些零散的战舰应该不成问题。”听了郑清之的话,洪涛并没有太大的担忧,他原本就没打算让南宋水师跟自己一同出战,假如他们能在自己身后再张开一张网,就能免去自己的后顾之忧。
  “陛下,请恕潜无礼,某无脸再在此多留,每一刻都是对我的煎熬。无论管用不管用,我都要回临安去面见官家,容我告退!”吴潜还是个执拗性子,不管洪涛是什么态度,他都待不住了,又给洪涛鞠了一躬,也不管郑清之走不走,扭头就出了门。
  “陛下,还请保重,千金之身没必要逞一时之快,此番是大宋对不住金河国、对不住陛下,还望陛下能得胜回朝,后会有期!”郑清之脸皮就是再厚,也没法留下吃洪涛的烤肉。他此时也乱了分寸,不清楚是该劝洪涛别去合适呢,还是劝洪涛全力迎敌合适,草草说了两句场面话也跟着吴潜出了门。
  “陛下,你们这是……谈崩了?”还没等洪涛跟出门,文南就一头钻了进来。看到吴潜和郑清之一脸铁青、怒气冲冲的表情,他的第一反应就是洪涛和他们谈崩了。
  “没有,正相反,谈得很好、很透彻,比以前任何一次都有效果……好了,不管他们,我们也该出发了,越早和蒙古水师照面对我们越有利。你最好还是跟着他们返回临安,这次可真的是海战了,不像以前一样是我们欺负别人。现在别人也有了还手的能力,在船上很危险,炮弹那玩意可不认识谁是部长,砸下来就全没了。”
  洪涛没和文南解释三人之间谈话的具体内容,这种事还是别和他说了,以他那种性格,以后肯定会当面讥讽郑清之和吴潜的,甚至让人当众下不来台都有可能。这对他以后的外交工作没任何好处,外交官不能有好恶之分,更不能有个人恩怨,一切都要从国家利益出发,这方面文南还得慢慢磨练。
第三百章
重口味皇帝
  “我不走,我和陛下在一起,算起来我也是死过一次的人了,不曾再惧怕死亡。倒是陛下,恕我不敬,如果陛下有失,帝国岂不是群龙无首。南斗胆劝陛下一句,还是把指挥权交给孔沛吧,您在明州坐镇即可。”文南没有听命令,不光不听,还要给洪涛下命令。
  “我一个帝国皇帝,待在大宋城市里,看着自己的舰队出征,你觉得合适吗?我死了怕什么,还有你们在,只要你们能把我的理念执行下去,我儿子、我孙子当了皇帝,照样也得上前线。对了,帮我记下来这一条,以后洪家的皇帝必须参军上战场,否则不许登基,这是我的家训,不用通过议会,马上生效!”好不容易把孔沛他们说服了,文南又窜了出来,还是这一套,洪涛也急了。他喜欢像个苍蝇一样在别人耳朵边上嗡嗡,但绝对忍受不了有人在自己耳朵边干同样的事情,同行是冤家嘛。
  “皇家无私事……”文南可比孔沛他们难糊弄多了,他对帝国法律的了解比洪涛还详细,讲道理也有条理。
  “那你先回去让议会把我的海军司令撤了再说,你别忘了,你是在我的旗舰上,知道海军法里如何规定的吗?”洪涛也不是善茬,玩文的别人也不是个儿,这套东西都是他自己设计的,必然给自己留着后门呢,就是防备以后有人用自己的东西来制约自己。
  “你……你不讲理!”文南一时半会还真找不出合适的理由了,战时法律一执行,洪涛的权利就无限大。再加上他在军舰上。这玩意就不是说理的地方。
  “你是打算自己走下去。还是想让翁丫提着脖领子给你扔下去?自己选一个吧!”玩文的文南不是个儿,玩武的他就更没希望了。
  “我去议会告你!”冲着洪涛瞪了半天眼珠子,一看洪涛真要开门叫翁丫,文南还是屈服了。让一个女人把自己仍下船去,还当着南宋宰相和众多水手,这玩意太丢人了,以后就没法混了,还是自己走吧。不过走归走,场面话得说全。
  “姑父,文老师这是和谁啊?”翁丫上过文南的课,一直都叫文南老师,看到洪涛刚把两位大宋官员轰走,没几分钟文南也被轰出来了,好奇的凑过来八卦一下。
  “和谁?和你!我的烤肉呢?这都什么时辰了,你想饿死我啊!我告诉你说啊,我绕你这一次,但是死罪可免活罪难逃。一会儿你给我烤,烤不好就两罪并罚。绑桅杆上抽三鞭子!”如何利用手中的资源占便宜是洪涛的天赋技能,谁赶上谁倒霉。
  “切,不就是犯懒嘛,干嘛说得这么严重,您想吃烤肉了就说一声,我天天给您烤都没事儿。对了,姑父,听说您找到冒烟的草药治病了,我怎么没见效果呢?”翁丫对洪涛这些小花招早就免疫了,吃亏上当就一次,要是天天上当,那这个脑子也就别当舰长了。
  “是吗?我也觉得没什么效果,要不你帮我试试?”看到翁丫不上当,洪涛小眼珠一转,坏主意又冒出来了。翁丫肯定没抽过烟,呛她一次肯定很好玩。
  “……您就不是好人!咳咳……就知道欺负人!您等着,我把火药撒烤肉上!”不一会儿,翁丫就从舰长室里冲出来了,一边咳嗽一边流眼泪,嘴里还不住叫骂着跑下了甲板。
  “嘿,虎子,你看舰长怎么了,是不是让皇帝欺负啦?能让翁舰长掉眼泪,不会是……”看到翁丫的摸样,甲板上的所有军官和水手都惊了,有人开始私下嘀咕。他们这位皇帝的德性大家都有所了解,在女人问题上他是荤素不忌,虽然翁丫是慈悲的媳妇,还有了身孕,但谁也不敢保证这位皇帝就下不去手。他口味重啊,连野人都敢娶,还有啥不敢的。
  “起锚!升帆!谁敢嚼舌头,我把他绑在大炮上尝尝烤肉的滋味!”这时翁丫的脑袋突然又从甲板下面钻了出来,冲着甲板上还在交头接耳的水手大喊一声,然后甲板上瞬间就没人了。
  卸完了弹药、装好了补给,三支舰队离开了荒岛锚地,金河号带着主力舰队在前,相隔五海里沿着海岸线向北方驶去。当金河号驶过长江口时,桅杆上升起了战斗旗,全体舰队都进入了备战状态,火炮全部开始装药、操帆手满员配置、除了船尾航行灯之外全船进行灯火管制。瞭望手也增加到了三名,每个人举着一个大号望远镜,各负责九十度角,不分昼夜的盯着海面上的动静,一场大海战一触即发!
  和金河帝国与大宋之间磕磕绊绊的盟约相比,蒙古帝国此时也不太平静。自打皇子阔出出征襄阳,结果重伤而回,损失了大将塔思和几千精兵之后,帝国南下的脚步就一天比一天艰难。原本一战即溃的南宋兵将好像突然打了强心针一样,越来越能打。可恨的就是那些在江河里跑来跑去的大帆船,它们用不及平时十分之一的时间,就能毫不费力的把兵源、粮草调来调去。而蒙古骑兵就算再快,也赶不上船运来的迅速。
  更可气的是这些船还有强大的武装,别说去劫掠它们,它们能老老实实的通过就是万幸了。赶上有在江河边上扎营、路过的蒙古军队,那些船必定会一顿炮弹打过来,打不死人也吓死人,搞得蒙古军队都不太敢往河边凑了。这种只能自己打别人、别人无法还手的滋味以前都是由蒙古帝国的敌人去尝,现在轮到自己尝了,真尼玛不是滋味儿!
  这样一来,凡是靠近大江大河的地区就都成了南宋军队的主场,不管蒙古军队采用何种办法、计策,最终也弥补不了这些船只造成的不便。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又不能大规模进行骑兵迂回作战,就连窝阔台汗本人也想不出什么好办法来继续南侵。
  不过骄傲的蒙古贵族是不会甘心失败的,别说失败了,受挫都不成!从当初马背上的百十人发展到现在纵横几千里的帝国,蒙古人靠的是什么?不是威名在外的蒙古骑射、也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而是学习!相比那些固守成规的国家而言,蒙古人更善于学习。
  在这几十年的南征北战中,正是靠着不断的学习、进步,蒙古帝国的军队从原来不怎么会攻城变成了现如今的攻城大师。无论是大宋的城池、金国的城池、斡(wo)罗斯人的城池、大食人的城池,在蒙古帝国军队面前都不存在坚不可摧的情况。
  现在,又轮到蒙古人继续学习了,这次是学习如何造船、如何水战!虽然对于习惯了大草原和马背生活的蒙古士兵而言,去大海里作战转变太快了,但是窝阔台汗坚持认为,蒙古人无所不能,既然南人可以学会,那蒙古人一定能学会。再说了,蒙古帝国的士兵里也不都是蒙古人,甚至大多数都不是蒙古人。他们来自所有被蒙古帝国占领的土地,既有善于陆战的游牧民族,也有善于水战的临海国家士兵,大食人和投降的金国水师就是蒙古人最好的师傅。
  对于这个问题,蒙古贵族之间也有不小的分歧。有一部分人坚持认为没必要去学习造船和水战,只要从西进的军队里调回来一些能征惯战的老兵,继续从陆地上就可以攻破南宋的防线。然后顺着西边一直打到大理国去,再从侧后方抄了南宋军队的后路。
  另一部分人则认为造船和水战都是必须学的,就算南宋可以从陆地上征服,南边还有更多国家是隔着大海的,与其到时候现抓瞎,不如提前准备,这叫搂草打兔子捎带手。而且这些人对那种可以在大海上任意驰骋的海船非常羡慕,假如蒙古帝国也有一支这样的军队,不光草原、山脉、树林属于蒙古,未来的大海也是属于蒙古的!
  最终让窝阔台汗下定决心学习造船和水战的不是蒙古贵族的意见,而是一本书,一本由一个叫洪涛和一个叫文南的人合写的书,书名叫做《海权论》。这本书是中书令耶律楚材推荐给窝阔台汗看的,这位辅佐过成吉思汗的契丹文人也是窝阔台汗的左膀右臂。蒙古人是个游牧民族,对于如何打仗有与生俱来的天赋,但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却有这先天的不足。
  耶律楚材这位前金国贵族正好是这方面的人才,他也确实没辜负两代大汗的期望,已经把淮河以北的蒙古占领区逐渐管理了起来,不仅划分了十路,任命了很多前金国官员对当地进行有效的管理,还建立了粗略的税收政策。废除了蒙古贵族把汉人抓来当奴隶的做法,鼓励这里的汉人重新返回家园安居乐业。从而极大的增加了帝国财政收入,也减少了各种潜在的危险。
第三百零一章
聪明反被聪明误
  就是这么一个博览群书的治世之才,却对这本由敌人将领书写的书籍倍加赞扬。用他的话说,写这本书的人眼光比海东青看得还远,胸怀和大海一样广阔,哪怕他是帝国的敌人,看一看他的书也是一种享受。
  是不是享受窝阔台汗并不看重,他更希望去多了解敌人,用蒙古人的话讲,熟悉狼群的牧人才是好牧人。如果你连你的敌人是谁、是什么性格、有什么本事都不了解,怎么能找出对方的弱点从而战胜他呢。
  “萨里合,你是帝国的良相,这本书不光让我看到了敌人的面目,还看到了一片比草原更广阔的战场。如果没有你,我还以为他们不过就是几艘大船而已,现在看来,我们落后了很多,此二人以后势必成为帝国的强敌,有他们驰骋的大海我们很难涉足了。”
  刚开始窝阔台汗只是抱着应付的意思,粗略的翻了翻这本并不太厚的小册子。但是越看心里越凉,为了能更好的理解那些汉字的意思,他干脆把耶律楚材叫来一起研读,一边看一边听耶律楚材对这本书的理解。当看完了最后一页时,从来没有为打仗发过愁的大汗也不得不亲口承认了自己的短视。世界上的能人并没有全被蒙古帝国收拢过来,这个洪涛就是其中一个最让帝国忧虑的家伙。
  “我派人通过高丽商人打听过这两个人,文南原本是宋国礼部下面的一位小官,在出使日本时于海上失踪了几年,再露面的时候,就是和这个洪涛在一起坐着大海船回来的。所以下官以为重点不在文南身上,帝国的敌人应该是这个洪涛。让我很奇怪的是,对于洪涛的了解。宋国人和我们一样缺少。至今大家只知道他是崖州疍家人的领袖,至于他何时发展起来一支如此强大的船队,没有人知道详情。”
  “不过我从大食人那里打听到了一些消息。早在七八年以前,就是这个人带着海船把大食人的一支商船队打败了。然后在狮子国建立了港口,专门带着宋国商人到那边去经商。买卖做得非常大,从大食国到宋国之间的万里海疆几乎都被他独霸了,海洋里那些国家也不敢不从,凡是挂着他旗号的船只没有任何人、任何国家敢于骚扰。实际上他手里已经控制了十多个国家,只是这个人行事非常古怪,很少有人见到他上岸。他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也没人知晓,绝大多数人只是听到一些传说。然后就是从这本书上得知了此人,其它一概不知。”
  耶律楚材个子很高,长得不像契丹人,倒是很像汉人,一举一动、衣着打扮都和汉人无异,甚至说话的强调也和临安城里的官员们如出一辙。怪不得后世都说金国占据了大宋半面江山,却被大宋同化得很厉害,假若没有蒙古帝国的入侵,说不定再过五十年,金国和宋国就分不出谁是北谁是南了。文化侵略这个东西但凡起了作用。比什么武器都管用,不光会消灭活人的思想,还会连祖坟一起刨了。刨得干干净净,一丝不剩。
  “要是此人能被帝国所用就好了……既然他已经是很多国家的主宰,为什么会不惜余力的帮助宋国与帝国为敌呢?宋国能许给他什么高官厚禄吗?有什么比自己当皇帝更具吸引力吗?”窝阔台汗显然对这些零散的消息不太满意,从这里根本就看不出他的敌人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更不知道这个人为什么要不远万里来和蒙古帝国作对,这让大汗很费解。
  “臣下以为他不是为了高官厚禄,也不是为了钱财美女,他的目标很远大。从这些消息和他的书里看,他是一个很纯粹的商人。或者说是个野心极大的商人。他想建立的国家与众不同,是个商人的国度。与其说他在帮助宋国。不如说他在为自己的将来做铺垫。”耶律楚材不愧是治世之才,聪明异常。仅凭一些零散消息和一本书,就把洪涛的本质看出来个大概。
  “此话怎讲?”窝阔台是个粗矮的汉子,有着蒙古人特有的脸型和眼睛,左脸上还有一块胎记,看上去很粗鲁,其实内心很细腻。
  “如果臣下是个商人,必然也希望宋国继续存活下去。帝国征战无敌,但是商业远不及宋国发达,哪怕是以奸诈闻名的大食商人,在宋国商人手下也讨不到任何便宜。据大食商人讲,宋国的海上贸易非常繁荣,从高丽、日本到大食国,东西南的所有国家都在和宋国交往,即便经历了辽、金和帝国的几十年打击,宋国依旧很繁华。这些都是拜经商所赐,如果没有了这些收入,宋国早就亡了。我听说宋国正在用一种特殊的泥土加固他们的城池,这种泥土不是天然的,而是烧造出来的,一座城池至少要耗费十几万斤。这些钱光是依靠种地肯定是拿不出来的,由此可见宋国之富庶。”
  “保住了宋国,这个洪涛就等于保住了他销售货物的场所。宋国人口众多,不愁没人购买他的货物,而帝国目前虽然兵力鼎盛,却没有成熟的商业体系,就算他想和帝国做生意,也无从做起。所以为了他自己的利益,也必须联合宋国与帝国为敌,从这一点上看,此人眼光非常长远,谋划得不是一时一朝,这也是他最可怕的地方。”耶律楚材一点一点的给窝阔台分析了洪涛帮助宋国的理由,顺便还指出了蒙古帝国的不足之处。
  “萨里合是帝国的相才,不知有没有应对之策?”窝阔台这回听明白了,既然搞清楚了敌人的来由,那下一步就该考虑自己的对策了。
  “我看此人的目的并不是帮助宋国打败帝国,他恐怕也不希望宋国再次强盛起来,对他最有利的就是宋国和帝国长久消耗下去,然后他在中间得利。仅凭这么几艘海船和不知名的利器,就能把两个大国拖住,他怎么算都不亏。要想找到他的弱点,我想就得从他的目的出发。他想拖时间,我们就不能给他过多时间。他想渔翁得利,我们就不能把战争拖下去,必须尽快把宋国攻下来,到那时不管他愿意不愿意,恐怕都得和帝国做生意了,因为最多的人口在帝国这边。”
  “那样的话,我们可以借助他的影响力把宋国的商路重新开通,只要能恢复一部分,就足以弥补连年征战的亏空,用不了几年时间,整个帝国都会繁荣起来。”耶律楚材并是不是军事家,他给窝阔台汗提不出具体的作战计划,却可以从大局上帮助大汗捋清楚思路。
  “可是我们该如何快速打败宋国军队呢?有了那些海船的骚扰,宋军越战越强,我总不能让蒙古健儿趟着河水去攻击敌方的城池。”窝阔台可不想听什么大局分析,他更看重具体解决问题的办法,越具体越好。
  “造船!成立蒙古水师!用敌人最擅长的方式去击败敌人……虽然我们不善水战,但是时间还够,我们可以学,我们可以造更多的大船,从数量上压倒他。据我了解,他的船只并不多,甚至可以说很少,就算比我们精良,那我们用五艘、十艘船来换他一艘,恐怕最终先被拼光的也是他。只要去除掉这个最大的威胁,我想帝国兵将不会惧怕宋国水师,他们的战船并没有什么稀奇,和高丽人的没什么两样。”
  耶律楚材最后才说出了他的建议,这可真叫针锋相对了,而且他这个办法确实是最有效的。可惜他不是穿越人士,光凭想象和道听途说,无法直观的感受到科技的力量。假如他能到齐祖的帝国金属集团厂区里看几天,立马就会打消这个念头。这就叫时代差异,不是可以凭借几个人脑瓜子聪明可以拉平的。
  “造船……建立水师……这倒是个好办法!不过让谁来造船、如何训练水师、需要花费多少钱财?这些问题不知道你能不能给我个答案。”窝阔台听了耶律楚材的建议,背着手从椅子上走下来,来回来去的在屋里踱着步,最终没有答复,而是又提出三个更具体的问题。
  “金国工匠和大食人可以帮我们造船;金国水师、大食人、高丽人都可以帮我们训练水师。具体耗费的钱物还得等这些人给出一个具体的计划,臣下才能算的出来。”耶律楚材并没有迟疑,很快就回答了窝阔台的问题。其实他等于又把问题扔还给了大汗,做不做、能不能做都是大汗的决定。
  最终的结果还是做了,尽管有一部分蒙古贵族舍不得花这笔钱,也不不相信蒙古人能征服大海,但是窝阔台还是说服了他们,不光要建造大海船、还得大建特建,倾尽全国之力争取在质量上逼近金河帝国、在数量上超过宋国。
第三百零二章
强大的对手
  蒙古帝国之所以在一段时间里强盛无比,善于学习只是一个方面,强大的执行能力也是它的优势。这件事儿如果放到南宋朝廷里,你就等着各方势力一起扯皮吧,就算扯出来结果,执行的时候也是阻力重重,不光有拖后腿的,还有下绊子的,反正是不能让你干舒服喽。
  可是蒙古帝国在这方面就好得多,大汗的旨意一下,几位蒙古贵族跟着皇兄察合台,带领两万多蒙古嫡系部队秘密进驻金州、登州和婆速府(现丹东一带),把三处地方的居民全部登记造册,不许随意流动,直接变成了军事管制地区。然后由耶律楚材协助察合台统领全局,把需要的人员、物资源源不断的送往三地。
  为了这个庞大的计划,窝阔台汗特意从西征的占领区招募了大批大食、斡罗斯的工匠,凡是会造船、铸铜、铸铁者皆可免去奴隶身份,被送往这三个地方帮助建设造船厂、铸造大炮。除此之外,大批由北地汉人、金朝降民组成的探子用各种身份潜入了南宋,不管是做生意还是干别的工作,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刺探大海船和那种神秘武器的制造详情。
  在多方努力之下,原本看起来难以完成的工作居然进展得很顺利。大海船的建造图纸虽然很不完整,但大概思路还是打探清楚了,有几个探子甚至从南宋商人手中搞到了几份关键的造船资料。有了这些数据,再通过各族工匠的努力,用了不到半年时间,第一艘仿造的鲑鱼级货船就建造出来了。这让蒙古帝国高层有点欣喜若狂,原本不太支持这个计划的贵族也都改变了初衷。
  相比起造船,铸造大炮的进度就要慢多了。这种武器不像大海船那样被很多人熟知,即便是宋国高层也不了解铸炮的详情,更没有像振州造船厂那样的铸造厂可以打探,只能凭借一些见过这种武器的士兵口述,再加上一堆从战场捡回来的炮弹逆向分析这种武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的。
  对于从来没见过大炮、也没有这方面想法的人来说。纯靠脑子逆向推理可就太难了。一开始的时候有好多种思路同时迸发了出来,比如说大食人提出来的投石机结构、斡罗斯工匠提出来的弩炮结构,但经过试验之后都不太靠谱。除了射程严重不符之外,威力也相差甚远。更没有那种隆隆的响声和阵阵白烟。
  最终还是一名金国工匠提出了比较相似的想法,这名工匠以前为寺庙铸造过大钟,亲家还是开烟花爆竹店的。他们俩把大钟与烟花的原理有机的结合了起来,最终弄出了一门又短又粗的火炮雏形,并且试射成功了。把一个石头球打出去百十米远。
  有了雏形,后面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就是提高射程和精准度的问题,于是所有懂铸造的工匠都被集合到他们两个人手下,开始不断的尝试用各种材料铸造大炮。可惜再想提高火炮的性能就不那么容易了,装药装多了炮身会炸膛,装少了又没劲儿,折腾了快一年时间,才用青铜铸造出来一种还算凑合的大炮,也就是洪涛看到的那种臼炮。它可以把直径二十厘米的空心弹发射到五百米开外。换成实心炮弹就只有三百多米射程了,而且不能平射,只能吊射。
  虽然性能上显然不如敌人的大炮厉害,但蒙古高层已经没有耐心和时间继续等待。大规模建造海船,再加上不断试验大炮的消耗已经让帝国的财政有点吃紧,如果再无限期的试验下去,别等更厉害的大炮造出来,帝国就没有钱粮撑下去了。于是这种臼炮就成了蒙古水师的新式武器,开始定型量产。
  于是更大的灾难就发生了,铸造成品率太低。不足三成。也就是说耗费了几万斤铜料铸造十门大炮,只有三门是能用的,其它全废了。面对这种情况,整个蒙古帝国高层和工匠们都没有任何办法。就算杀头也提高不了半分成功率。可是箭已经上了弦,还拉满了弓,发射不发射这个力气算是已经用出去了。无奈之下,只能投入更多财力,用数量弥补成品率的不足,加班加点的去铸造那些比钱还贵的大家伙。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整个蒙古帝国就像是个割腕自杀的人,不管如何从各地抽调财物,都止不住血液从手腕的伤口上慢慢流失,国库里永远是空的。刚从西边占领区送来一批缴获的财物,转眼就变成了煤炭、铜料和木材,连捂热乎的机会都没有。搞得帝国上上下下怨声载道,不光留守在东边的贵族们不满意,就连西征的将领们也都快急了,合算他们抢了半天全是白干,啥也没留下,都扔海里去了。
  面对这种情况,窝阔台汗也忍不住了,尽管在他的计划里至少要造上千艘大海船、几千门大炮之后才是决战的开始,但计划赶不上变化。当初预算的时候都是按照原本船只的造价略微上浮了一点,谁承想真造起来这个成本是一天高过一天,上浮了两三倍都不止。再加上铸造火炮的大量消耗,假如再不把宋国打下来,蒙古帝国的诸王和贵族们就该先窝里反了。
  开战!到了1240年夏天,随着金州和登州造船厂、铸造厂的原料消耗一空,再也挤不出一丝一毫的时候,窝阔台汗亲临登州,下达了开战命令。随着这一声令下,几百艘齐装满员的大海船开始从金州、婆速府向登州集结。别说登州港了,就连登州近海都停满了一模一样的船只,就算洪涛来了也得下一跳,整整六百一十三艘排水量达到三百四十吨的仿造鲑鱼级货船铺满了海面。
  由于每艘船只能携带三门臼炮,所以这些船的运载能力远超蛟鲨级战舰,平均每艘船可以装载二百多名蒙古士兵。而且蒙古水师的编制也很奇特,他们的水手就是原来的陆军,在大海上是水手,到了地方穿上盔甲拿起刀枪就是陆军,这样算起来,每艘船装四百人都不成问题。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22/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