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130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30/267

  “可这样做不会伤了为国之人的心吗?”文南担忧的是另一个层面的问题。
  “好的出发点不见得能获得好的结果,历来如此。大宋朝廷里那些人也并不都是怀着祸国殃民的初衷去做事儿的,但最终结果确实是祸国殃民了。为啥?因为他们不用负责,如果事先告诉他们需要为自己的言行负责的话,我估计就可以避免绝大多数这种眼高手低、想而然之的事情发生了。他们在做任何一个决定之前,都会玩了命的去考证事情的可行性。”
  对于这个问题。洪涛非常痛恨,啥叫出发点是好的?这个出发点如何量化、如何判断?你说你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是谁知道你到底是不是好心呢?总不能老拿一句摸着石头过河、交学费之类的话忽悠人吧?
  “如此繁复的过程,会不会造成惰政?干事情越多越麻烦,啥都不干反倒轻松许多,长此以往,谁还乐意去干实事?”说起政务,文南一点不比洪涛弱,这才是他的专业。
  “如果放在别的国家,确实有这个问题。但在金河帝国,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或者说影响不大。知道为什么这样说吗?我一猜你就会说不知道,那我就告诉你。原因很简单。政府官员得向总理负责、总理要向议会负责、议会要向国民负责。”
  “谁都不是傻子,一个月两个月看不出来,一年两年还看不出来?政府到底做了什么工作,国民心里很清楚。四年一次的选举就是做这个用的,谁也别想啥也不干混吃等死,你嫌累、嫌麻烦可以。就别站着茅坑不拉屎了,有的是人不嫌累、不嫌麻烦,有的是人想为国家出力、想实现自己的抱负。”
  “所以说吧,费了半天力气选上来了,就为了混吃等死四年,还没有高工资,这个代价是不是太大了?”文南每提一个问题,洪涛都有一大堆话在等着。这可不是他脑子反应快,而是说的次数太多了,早就熟记心中。比起文南来,政府里那些受过新式教育的官员们提出的问题更尖锐,但没一个能把洪涛问住的。
  “陛下这是要用自己来给别人当榜样……南佩服之极。纵观史书,陛下是前无古人!”文南也没的问了,洪涛的回答他可以理解,也愿意去认同,只是习惯告诉他这不太靠谱,因为他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朝廷和这样的皇帝。
  “嘿嘿嘿……我就当你是在夸我呢!哎,正好,这就是老孔家,咱俩去他家蹭顿汤饼吃吧!我老婆的手艺呱呱叫。”见到文南没问题了,洪涛开始琢磨午饭的着落。既然都出来了,就不能空着肚子回去,赶上谁是谁,这次轮到孔沛倒霉,谁让他家正好在旁边呢。
  别看洪涛说得挺轻松,其实他被议会折腾得也挺烦的。权利这个玩意会让人上瘾,议会里那些议员刚开始还不太敢当着面询问帝国皇帝太多问题,可是适应了几次之后,大家确信皇帝喜欢大家这样做,于是立马就积极踊跃了起来。每次质询会议上都有数不清的问题等着洪涛去回答,就连为什么要带着翁丫这么一个孕妇上船都要问问,就好像洪涛怀着什么不轨之心一样。
  当然了,问这个问题的议员让洪涛这一顿骂啊。这是政府的质询会议,不是街头巷尾的八卦婆娘聚会,什么该问、什么不该问每个人心里都该有个标准。翁丫是谁?那是帝国皇家海军补给舰队的司令!她丈夫是帝国皇家海军补给舰队的舰长、帝国监察部部长的儿子!
  问这个问题可以说是八卦之心太盛,也可以说是别有用心。难道你想挑拨皇帝和政府官员的关系吗?如果洪涛想上纲上线,这位议员估计就没活路了,不被议会革职,也得被翁家、慈家人恨死。一个同时得罪了皇家、军方和特殊部门的人,不管他在什么国度、当什么官儿,结局都不会太好。
  其实洪涛让议会玩命行使问责权还有一个私人目的,他想借着这种方式降低自己的罪恶感。当他带着一支残破的舰队和几百名皇家海军的阵亡名单回来时,整个金河城都沉默了。没人指责他带着自家儿子去送死,但也没人称赞他获得了一场决定性的胜利。大家全都有意识的避开这个话题,就连烈士陵园里的追悼会主动参加的市民也不多,这很不符合金河城人好凑热闹的性格。
  洪涛心里很清楚大家的反应代表了什么,他们不太高兴,或者说是对自己有意见,但又不好说出口,毕竟自己是他们认可的皇帝,他们目前的生活也是自己带着他们实现的。如果他们在此时站出来指责自己、反对自己,他们会觉得有点忘恩负义。可他们心里确实不赞成自己用他们儿子、家人的性命去帮助别的国家打仗。一边是说不出口、一边是不太乐意,于是大家干脆选择了沉默,用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不满。
  他们该不该表达?洪涛觉得一点问题都没有,谁都有权利表达自己的想法,思想这个玩意可以骗、可以忽悠,唯独没法禁止。但他们这种表达方式洪涛觉得还有待提高,如果他们总把自己当成恩人对待,很多规矩就不好执行下去了。
  这不是一件好事儿,总让别人觉得亏欠自己,时间长了这种内疚就会转变成仇恨,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仇恨。这种仇恨可能不会在自己有生之年爆发,等自己死了之后,很可能爆发在自己的后代身上。斗米恩、升米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洪涛必须让大家把怨气说出来、发泄出来。
  怎么发泄呢?给自己开批斗会肯定是不成的,但大家讨论讨论问题、发表发表不同见解还是可以的。这个工作就由帝国宣传部副部长黄沙来做,讨论的方式不是开会,金河城也没那么大场地可供全体国民使用。具体方式就是在金河日报上用文字打嘴架,由报社编辑去搜集多种不同意见的代表人物,然后再把这些人的主张分期分批刊登出来,供大家琢磨味道。
第三百二十五章
造大船
  洪涛也会时不时的在金河日报上发表一两篇有关这次海战的文章,用来阐述自己的观点、检讨一下得失、展望一下未来。通过这种方式,国民的怨气会找到一个宣泄口。
  其实就老百姓而言,他们是最希望国家富强的,只是有时候大家站的角度和高度不同,就会产生分歧。有了分歧没关系,这是好事儿,只要能顺畅的进行沟通,不管这些分歧最终解决没有,大多数老百姓也就谅解了,至少不会再继续怨恨下去。
  让议会对自己进行问责,就是配合这次全民大讨论的第二步。百姓的观点太多了,光靠洪涛一个人回答十年也沟通不完。正好,不是有议会嘛!他们不就是百姓选出来的代表嘛!得,你们也别白代表,这次正好需要你们来代表国民,把他们说通了,就等于说通了绝大部分人。至于说还有很少一些人就是不理解,那也没辙,爱理解不理解吧。
  除了没事写点小文章去报纸上和别人打嘴架、时不时去议会舌战群儒之外,洪涛还有一件更重要的工作要干,那就是重建皇家海军。
  这次的海战皇家海军损失比较大,七艘武装商船沉没两艘、重伤两艘、剩余的三艘也各个带伤,必须进行大修,以便检验一下它们的主体结构是否受损。一旦主体结构受了伤,这艘船就不能再跑远洋了,只能用作短途运输。比如去个马六甲港、广州港、明州港啥的,横渡印度洋都不太靠谱。
  剩下的十一艘蛟鲨级到是没有受伤太重的,但是船上的火炮基本都打废了。那些被海水和高温腐蚀过的炮管虽然还可以继续使用,但保不齐什么时候就会炸膛,索性就全都换装新式的加长铁炮,在重量不增加的情况下,这些铁炮的射程更远、弹道更平直、经度相对更高。
  金河号的伤情比较重,它的桅杆、上层甲板和船体都出现了很多裂纹,舰长室都快成阳光房了。尽管温小七说可以修补好,不影响船体结构。但洪涛坚决不想要这艘船继续当旗舰,他想要一艘新的战舰。这到不是不信任温家的修船手艺,而是对这艘船有点腻了。经过这么多年的亲身体会和研究,洪涛觉得金河造船厂的工艺水平还可以往前迈进一步。并通过建造一艘真正的风帆战列舰展现出来。
  在洪涛的记忆里,风帆战舰时代最厉害的战舰就是那些被称为特级、一级战列舰的大家伙。它们的排水量超过了两三千吨,有三四层火炮甲板,配备着上百门火炮。
  这种船开出去就是一个能活动的海上堡垒,虽然速度稍微有点慢。但用来装逼是绝无仅有的好船。现在洪涛已经不能驾着船随便出去乱逛了,所以船速快慢不是主要的,适航性、安全性、舒适性,再加上一个气派才是重中之重。他是帝国皇帝,不管去哪儿都代表着帝国的脸面。
  其实洪涛更想要一艘巡洋舰,大小和蛟鲨级差不多即可,把舰体拉长、减少火炮数量和水手数量,不光可以提高船速、还能加大不间断航程,更适合在大洋上长途旅行。
  这种船型很符合自己的性格,他并不是大舰巨炮的热衷者。他其实啥也不热衷,他只喜欢探索各种未知。一艘带着武装的高速巡洋舰更符合他的需求。碰到敌人太多,可以加速跑掉;碰到敌人比较少,可以追上去利用舰炮去欺负人家。
  和巡洋舰相比,战列舰的船体过大、吃水太深、转向也比较笨拙。这种船一般都是做为舰队的中坚火力输出存在,是和敌人主力舰对轰的。它的单独生存能力并没有巡洋舰高,需要团体合作才能发挥它的能力,不太善于单打独斗,更不善于洪涛这种欺软怕硬的风格。
  但是这次议会算是铁了心和洪涛作对,他们坚决不批准帝国皇帝用所谓的快速巡洋舰来当旗舰。这种巡洋舰性能再好,也只能作为皇家海军的战舰使用,皇帝的旗舰必须要高端大气上档次!
  金河帝国富甲一方,虽然大家没有出去臭显摆的嗜好。但自己国家的皇帝出行,坐一艘豪华大战舰还是必须滴。这是整个帝国人民的脸面问题,不是皇帝个人喜好的问题,哪怕洪涛想自己掏钱建造自己的旗舰也不成。
  “好吧,既然你们不怕花钱,那我就勉为其难的奢侈一回。不过咱们事先要说好。这艘大战舰造出来,完全是由国库出资,并且是在我反对的情况下强加给我的,不能以后用这艘船来攻击我的个人品德!不是我要享受,而是为了国家!”相对于有理有据的辩论,洪涛尽管输了,也愿意认头。但是他思想比较龌龊,或者说比较事故,凡事儿都愿意往坏的方面使劲想,更习惯于把身后有可能的漏洞提前补上,哪怕这个漏洞只是理论上的。
  堵完了漏洞,洪涛拿着议会的最终决议,又开始发愁了。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巨型战舰,说起来是上嘴唇一碰下嘴唇,容易的很,就连帝国造船厂里一个小学徒工都能白话出来个构想。可是构想终归是构想,真要实际建造出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船型问题不难,有了金河号做实例,稍微改一改船型、放大一圈、加两层火炮甲板就是一级战列舰了。当初建造金河号的时候就是按照战列舰的方向琢磨的,经过了五六年的研发,帝国造船厂在技术上没有任何难点,只要有足够的资源,分分钟可以开始施工。
  说到资源,稍微有点小难度,主要就是木材的问题。像这样一艘排水量预计在两千五百吨左右的大船,还是皮糙肉厚的战舰,耗费的木材将是天文数字。初步计算就需要三千棵以上的大料,还不能是普通的松木,最次也得是产自加里曼丹岛的柚木、印度半岛的玫瑰木和马来半岛的大花龙脑香木。
  这些木料干湿收缩小,基本不变形,硬度仅次于铁犁木和紫檀木,但是重量又轻一些,还抗虫蛀、抗腐蚀,载荷冲击强度高,是建造战舰最好的木材。而且玫瑰木和龙脑香木还有漂亮的纹理和清香的味道,用它们建造舱室既美观又让人心旷神怡。
  可是这些木材在吕宋岛上出产不多,大料就更少了,大部分全得从普吉岛那边转运回来,运输消耗极大。这其实也不是重点,南洋诸国基本上都成了金河帝国实际上的属国,宗主国的皇帝想要几根木料,他们就算把自己的宫殿拆了也得赶紧凑齐。还别提钱,谁提钱这位皇帝就跟谁急眼。
  问题是这种战舰造出来结实是结实,适航性也没问题,唯一的缺点就是自身重量太大,光靠风帆推动,估计最高航速能到九节就不错,平时也就跑个六七节。这种速度洪涛坚决无法忍受,连主力舰队都跟不上,这不是累赘嘛!可是按照目前的船只建造技术和现有的材料算,不可能把战舰造得太过细长,木料龙骨没有那么大的支撑强度,海浪稍微大一些,船体就得变形。
  洪涛又不能明着违反议会的决议,这艘船还必须够大、够高端!如何在不违反议会决议的前提下,让自己有一艘比较称心如意的旗舰,就成了他每天必须发愁的第一重要公务,其它的事情可以拖一拖,这件事儿不能拖!
  “哎呀,我要是能到澳大利亚去砍点杏仁桉就好了!”一琢磨降低船体自重的问题,洪涛头一个想到的就是木料。
  在澳大利亚生长着一种叫做杏仁桉的大树,它的特点就是重量比较轻,但坚固程度、耐腐蚀性、载荷冲击强度都很高,收缩性却很小。而且这种树长得笔直且高大,超过一百米不算事儿,是造船的极好材料。
  可惜洪涛还没来得及去开发澳洲,这个计划至今为止还没提上日程。他之所以宁愿去遥远的欧洲、美洲探险,也不去看一看澳大利亚这片荒芜的大陆,并不是没编好瞎话,主要还是因为那里的气候太操蛋了。要不就是沼泽遍布、鳄鱼满地跑,要不就是干旱异常、连水都喝不上,很不适合人类生存。
  在生产力还比较落后的十三世纪,想光靠人力去开发澳洲很不合算,开发出来也没啥用,想要土地去占领加里曼丹岛就可以,没必要绕着大圈子跑到澳洲东南沿海地区去,路程也不近啊。其它的地方连种粮食都种不活,天天吃袋鼠肉也不是事儿。更别提去酷热干燥的内陆地区挖矿了,那些玩意至少也得等有了铁路和火车才能玩得转。
  “铁路!?有点意思啊……我先去找齐祖问问,看看他是不是把那玩意弄出来了。如果真的弄出来了,我的大船就有眉目啦!”一想起铁路,洪涛突然一拍大腿,站起身就往外跑。
第三百二十六章
工字钢
  “珠珠姐,咱的皇帝不会是被议会逼疯了吧?自打他打仗回来之后,就一天比一天古怪了。往常他吃药都是把药渣子扔了,现在我发现他偷偷把药渣子藏了起来,然后塞进一个小铜碗里接着吃。吃得身上老有一股子呛人的味道,我看着他都难受。议会里那些人也太没良心了,干嘛要往死里逼他,谁家打仗不死人啊,而且他的弟弟不是也死了嘛。”洪涛这个举动吓了泊珠和塞尼娅一跳,看着那个健步如飞的背影,塞尼娅有点含糊,她觉得洪涛近来很不正常。
  “你别瞎想,他根本就不是在吃药,那都是骗人的。他嘴里叼着会冒烟的东西叫烟草,是一种闲来无事抽着玩的东西,他还给我试过,我不喜欢,很呛人。议会的事情你也不要去外面瞎说,咱们这位皇帝啊,不逼疯别人就是好事儿,议会里那些人他根本不怕。我估计他又去找齐祖了,这些天他都在琢磨着如何造船呢,看样子是想出办法来了。”泊珠对洪涛的了解比塞尼娅深刻,洪涛很多事情也都和她交过底。
  泊珠确实猜对了,洪涛想起了一个能让帆船长宽比造得更大的办法,但他还不确定能不能成,必须要问过齐祖才知道。这件事还得从铁路说起。几年前洪涛在视察矿山的时候,发现了一个严重影响产量的问题,就是运输。金河湾的铜矿在金河上游,距离河边还有一公里左右的距离,而且全是山路。挖出来的矿石只能用人背着运到河边的船上。就是这一公里的距离。把矿石产量降低了很多。因为就算挖出来了。没有太多人手也运不出来,只能堆在矿山边上慢慢背,占用了大量劳动力。
  面对这个问题洪涛想了一个办法,就是用硬木铺设轨道,让后用木制的小轨道车往外推。这样就能让矿石的运输变得容易很多,在不增加额外人手的情况下,可以把负责背矿石的奴隶减少三分之二,再把这三分之二的奴隶送去开矿。无形中就提高了近一倍的产量。
  在和齐祖讨论如何建造这条木质轨道的时候,洪涛半认真半开玩笑的和他聊起了铁轨的事情。按照他的说法,如果能把硬木轨道变成钢制的,那就不用隔一段时间就去更换木制轨道了,钢轨可以用很久,而且阻力还小很多。至于说钢轨是如何制造出来的,洪涛不清楚,他没见过。但他知道另一种差不多形状、也可以代替轻型铁轨的型材是如何弄出来的,那就是工字钢。
  他当年大学实习的时候,在首钢的轧钢车间待过。而且就是型材车间,专门跟着师傅学习过如何对辊轧完的工字钢做热处理。辊轧设备洪涛没地方弄去。那玩意也不是十三世纪能搞出来的东西。不过洪涛有个土办法来解决,就是靠锻锤来加工预热好的钢锭,相当于初步辊轧成型钢坯,然后再放入模具中一小段一小段的锻打,最终就能获得所需的钢制型材。
  不过说起钢轨的时候,金河湾还没有平炉钢,洪涛过完了嘴瘾也就把这件事儿扔在了脑后了。虽然齐祖已经把他说的东西都记下来了,之后还问过几次工字钢的规格问题,但自己却一直没当回事儿。就算齐祖能把工字钢弄出来,火车头呢?光靠人力推着矿车走,钢轨和木轨的区别真不太大,甚至木轨还更经济更有效。
  因为木材加工在这个时代相对要容易的多,玩钢轨倒是一件劳民伤财的事情。把一块硬度合适的钢锭,经过几十次预热、锻打变成一截钢轨,光这个料钱就够买回来一大船好硬木的了。
  但是现在洪涛突然想起这件事儿了,如果齐祖研究过这个技术,确实也成功了,那自己就有可能获得更大型号的工字钢。假如这些工字钢硬度、韧性都合适,再加上很好的热处理,一截一截的铆接起来,这不就是一根跨时代的钢制龙骨嘛!有了强度足够的龙骨,自己的新旗舰就能建造得更长、更细。就算船身重量无法减下来,依靠合适的船型,照样能让几千吨的大舰跑出几百吨巡洋舰的速度来!
  “总理大人,您居然不知道矿山的木轨在前年已经换成了钢轨?我觉得您还是多在南岸待些时候吧,别老开着船出去了,有您在这里亲自指导,我们的研究速度还要加快不少!比如说那个蒸汽机吧,有了您的指点,温小七那小子一个月做的比我一年做的都多,现在他成我师傅了!”
  当洪涛找到齐祖问起工字钢的事情,齐祖非得没乐呵呵的向他表功,反倒是一肚子怨言。谁能相信这位帝国金属集团的掌门人、火炮的发明者居然是个旱鸭子,不仅从来没出过海,还对大海充满了厌恶,被抓来那次除外。
  “齐部长啊,您就别和我抱怨了,平心而论,我到您这里来的次数是最多的,您那个皮兜子里装的图纸也最多,总不能让帝国皇帝整天蹲在炼钢炉前面吧。别说我不干,帝国议会也不能干啊!咱俩是好搭档嘛,我出主意,您出产品。您的地盘在金属集团里,我的目标是星辰大海,不矛盾!听您的意思,工字钢弄出来啦?那您和我说说,最大尺寸能弄到多大?这可是事关帝国荣誉的大问题,我就等着您的钢材建造我的新旗舰呢。”
  对于齐祖的抱怨,洪涛的耳朵都快听出茧子了。这个老头总想把自己拴在他的办公室里,随时可以问问题。这百分百不成,如果自己愿意干这个活儿,那就轮不到他了!
  “又是造新船,你和我说的那种能在铁轨上拉着十几万斤货物日行千里的火车啥时候造?”齐祖一听说洪涛要造新船了,怨气更重。当初洪涛为了忽悠他玩命研发,许下了不少好处,到底是什么连洪涛自己都忘了。但是说者无心听者有意,齐祖全给他记着呢。
  “嘿嘿嘿……火车嘛,技术还不太成熟,等啥时候您和温小七把那个蒸汽机弄得可以带动一排织布机了,咱们再聊火车的事儿。您是个明白人,如果那玩意连几台织布机都带不动,还指望它能拉着十几万斤货物嗷嗷跑?路要一步一步走,步子太大了容易摔跟头,您说是不是这个理儿?”想不起来没关系,洪涛有这张肉烂舌头不烂的破嘴在,忽悠齐祖这样只知道琢磨东西,一天都很少说话的工匠是一门灵。
  “那成,这可是你说的啊,你记住喽,别到时候又拿什么国家机密来糊弄我!工字钢目前只做过十厘米高的,不过那玩意就是个力气活儿,只要时间足够,你要一米高的也没问题,无非就是快慢区别。造船怎么还用工字钢,难道你要去船上铺铁轨?”齐祖说起自己的专业,气势上又足了三分,这也就是洪涛来问他,要是换了别人,他连搭理都不搭理。
  “您别和我吹牛,还一米高,上哪儿弄那么大的模具去?我也用不上那么高的,四十厘米足够,但是强度和韧性我可有要求。太脆了不成,太软了也不成,更不能太厚。以帝国金属集团目前的能力,最长的一截能有几米?”都是玩技术出身的,洪涛很容易分辨出齐祖话里那句是实情、那句是夸张。工字钢的高度并不太重要,三十或者四十厘米高都成,大不了把两根铆接在一起当龙骨。不过每截型材的长度必须足够,太短了就会增加铆接接口,重量会成倍增加,也就失去了用钢材代替巨型木料当船龙骨的意义。
  “这我可说不准,那些钢轨都是三米一截,太长了不好运输。不过我觉得十米一截应该没问题吧,你需要多长的?”齐祖一说到技术细节,也不再满嘴跑火车了。在这方面他还是很保守的,宁肯少说也绝不多说,万一说冒了做不出来,那他比被人指着鼻子骂还难受。
  “当然是越长越好了!如果您给我弄出一根一百米长的,我立马叫您干爹,也让您过一过当皇亲国戚的瘾!”既然齐祖说了能做,洪涛就放心了。十米长也不短了,全靠半手工锻造,太长的型材根本不可能,如何预热就是个大问题。一根龙骨用五六根工字钢铆接起来,再撑上肋骨,强度应该也够用了,重量也能接受。
  “唉,你又要跑是吧?出征前你说的那些线膛枪到底还生产不生产了?如果想要就赶紧让国防部下订单,如果你不急,我就把生产线撤了。现在火炮的订单太多,我这里除了库存之外,还得临时赶制一批新型炮。”洪涛的口花花对齐祖无效,他只听有关技术方面的,其它一概无视。而且每次洪涛开始忽悠人的时候,就是想跑,好不容易逮着这位皇帝一次,齐祖坚决不能轻易放洪涛走,好多事儿还得问清楚呢。
第三百二十七章
白高兴
  “先撤了吧!那玩意暂时用不上,找几个人带着徒弟小规模的手工加工,没有数量要求,能做出多少算多少,咱们的陆战队总共也就三百多人,做多了也没地方用。对了,线膛炮的研发也暂时缓一缓,您有空的时候亲自弄弄就成了,参与的人员越少越好。我已经把报告交给议会了,帝国金属集团恐怕还得分出一部分人手来,专门制造军械,和普通民用产品分开,主要是为了防止技术扩散,具体的细节让慈器和您商量。”
  对于线膛枪这个玩意,洪涛还有点纠结。你说大规模生产吧,帝国就得成立陆军,那样军费就会增加很多,对帝国的发展不太有利。陆军靠的是数量,必须有足够的数量才有战斗力。你弄几百人,除非人人端着一挺MG42,还得有无限弹药,否则去打陆战还是没戏。
  按照目前金河帝国的处境,大规模陆战肯定是不需要的,帝国的人口基数也支撑不起这种大规模的陆地战争。再说了,打这种战争的意义何在?攻城略地有何用?有了稳定的海上贸易航线,帝国完全可以用更小的代价换取更多的利益,何必非要去和别人抢地盘玩呢?抢下来难道就不用治理了?就没有各种民族、历史、宗教、文化冲突啦?显然不可能。
  要是这样的话,用一万军队抢下一个国家的地盘,就还得投入更多人力、物力去维持对这片土地的统治,最终能得到什么呢?除了仇恨、杀戮,基本啥也得不到,是个赔本的买卖。
  有这些投入还不如多造几艘战舰、几艘武装商船去全世界贩运货物呢。在这个时代里,自己又有了足够的海上实力,只需要占领几个必要的战略港口,就能在经济上影响全世界,干嘛非要去陆地上和别人打破脑袋玩命呢?所以说枪械对目前的金河帝国来说,是个鸡肋。
  之所以是鸡肋,那它就还有弃之可惜的一面。没错。洪涛不会把发展枪械的机遇全完舍去,他只是不着急在目前的形式下盲目浪费资源去搞这个不太需要的东西。不过这个技术不能扔下,他依旧会向议会申请专门的资金,去持续不断的研发、完善前装线膛枪技术。一旦以后需要了。只需要建立足够的生产线、投入足够的人力,就能很快大规模生产出来。
  其实这种后手洪涛主要还是留给大宋的,虽然嘴上说已经对大宋失望了,但他心底那份执念还是没完全消除掉。但凡大宋能有一丝依靠自身改变羸弱体质的机会,他就会不惜余力的去帮助它。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30/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