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147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47/267

  火枪兵不是使用长矛,而是要装备前装燧发滑膛枪。炮兵就很好理解了,那些几百斤重的甲板炮经过改型,减轻重量之后装上炮车、大轮子和钢轴,用马拉着就可以跟上骑兵部队一起行军。遇到野战时也不难操作,把马匹卸掉,炮车用支脚固定在泥土里,然后就可以装填射击。开花弹、实心弹、霰弹都可以用。
  为什么要使用滑膛枪而不直接上线膛枪呢?帝国金属集团不是已经研发出了线膛枪吗?这就是洪涛狡猾的一面。他要把每项发明创造的油水都榨干,越级压制痛快倒是痛快了,却很浪费。就像玩纸牌一样,对方出了个对九,只需要用对十管上足矣,没必要非用对a,更不需要把炸弹扔出来。
  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不是军事上的,而是经济上的。世界上任何生意都比不上军火买卖暴利,辛辛苦苦种了半年地,不管是榨糖还是酿酒,最终的收获还赶不上几名工人用几天时间造出来的几支步枪。
  军火销售的买家有的是,世界上不光南宋国和蒙古国在打仗,日本列岛、印度半岛、中东地区、北非、欧洲都是很好的倾销地。就连帝国在卡兰巴港、开普敦港的扩张,也需要使用陆军来解决问题。先把滑膛枪装备给自己的军队去打别人,一边训练士兵熟悉这种热兵器,顺便也给新武器做做广告。等新武器的效果展示出来了,有人看着眼热了,就可以大量制造,出售给需要的国家。
  没钱买不怕,我用步枪当贷款贷给你先用着,就这么仗义。当然了,贷款是需要还的,给不起金银也没事儿,你国家里总有点矿山、特产啥的吧,实在没有用人顶也成,还是那句话,就是这么仗义!
  啥?这些你也没有……我靠!你这个国家还有存在的必要嘛?要啥没啥还混个屁,跟着老大我混吧。我让你种啥你就种啥、让你挖啥你就挖啥、让你打谁你就打谁。只要听话,贷款就算援助,不用还了,见过这么仗义的人嘛?
  “老文啊,还得麻烦你去临安跑一趟,问问郑相,需要不需要新式武器。这是帝国陆军刚刚装备的步枪,如果感兴趣的话,我们可以派一队陆军去江汉防线上进行一次实弹演习,就用当地的蒙古军队当演习目标,让他们亲眼看看效果。好用再买,不好用算我白演,损失全由帝国担负。”自己有了好东西,洪涛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南宋,于是文南就被找来了。
  “陛下这次为什么突然大方起来了,火炮捂得那么严实,步枪却主动送上门?”文南对洪涛的突然转变有点含糊,每次洪涛主动给别人送好处的时候,说不定都是挖坑呢。
  “嗨,这话讲的,就和我以前特别扣似的。水泥那么赚钱的玩意,我说给就给了,没要他们一分钱。南宁军马场里的战马,我都是按照广马的价格卖给朝廷的,从来没计较过。石碌矿朝廷说参股我也没拦着,现在等于是我给他们开矿,还得把矿石运到琼州去,自己才能得到一半儿,我说过什么吗?帝国和大宋就像是分了家的兄弟,私下里可以有点矛盾,但在对付外人的问题上,思想必须一致。蒙古帝国在海上失败了,也伤了筋骨,可是北方的领土还在他们手中,难道朝廷就不想收回来吗?有了我的这种武器,再加上合适的战术,稍微训练一年,就能形成很强的战斗力,北伐不是梦啊!做为一个汉人的后代,我当然希望在有生之年看见故乡重新回到汉人手里,如果能亲自上去转转就更好了。”洪涛这番话说得是合情合理,前面阐述了自己的伟大无私,后面配上了这种思想产生的根源,很是让人感动。
  “那不如让齐祖派过去几个工匠,直接教大宋朝廷自己生产算了……”可惜听众是文南,是一个被洪涛忽悠了很多年的外交部长,面对洪涛的慷慨激昂,文南基本没什么反应。
  “……老文啊,你的立场要坚定,你到底是大宋官员还是帝国官员啊,怎么老帮着大宋朝说话呢?”洪涛被噎得不善,文南很敏锐的抓到了这件事的关键所在,那就是钱!这些枪是卖给大宋,可不是送给大宋。既然是卖,那就是买卖,也就别说得这么悲情了。
  “我这不是要把陛下的指示理解透彻,然后才能把握好分寸嘛。这玩意怎么用?能不能先教教我,也好给郑相他们演示演示。”文南一看洪涛要恼羞成怒了,立马换上了笑脸,和自己的顶头上司作对,是很不明智的。
  “别!千万别,你不试说不定人家还打算买,你一试就一支都卖不出去了。这个玩意厉害就厉害在威力大、操作简单,但它也有很大的缺点,准确度不太高。就和战舰上的大炮似的,需要很多人一起使用、靠密度弥补精度才管用。你一个人去演示,结果啥也打不着,人家还会买吗?这只是给你当样品的,让他们看看就成,专业上的问题让随行的陆军军官去说。你的任务就是说服郑相,让他同意我们的陆军去江汉防线上进行一次小规模的实战演习,让他们亲眼看看使用效果。只要这个仗打胜了,他们就必须买了。”洪涛对前装滑膛枪的性能很了解,所以不可能会让从来没放过枪的文南去南宋朝廷里显眼。
  这种枪比线膛枪出来的时间早很多,当时齐祖的燧发装置还没搞出来,还得用火绳点火。由于没有合适的钢材制造枪管,当时它的重量有点大,一支一米五长的滑膛枪总重在二十斤左右,一般人根本没法端着它平射,还得在下面支上一根木棍当支架。而且它的射程也不太远,一百多米的样子,要想命中率达到百分之五十,就要把距离拉近到四五十米。再加上装填麻烦射速慢、怕下雨和潮湿天气,还不如大号的反曲弩效果好呢。
  不过随着平炉钢和燧发装置的出现,滑膛枪的春天就来了。有了更好的钢材和合适的工具钢,枪管的厚度越来越薄、精度越来越高。采用鲸皮包裹铅弹装填之后,射程可以达到了三百米,在一百多米外就可以取得百分之五十的命中率,超过了目前的所有平射武器。
  同样一支滑膛枪,现在的重量只有不到十斤重,普通人经过短时间的训练,扔掉支架也可以端着射击。而有了燧发装置和定装药包之后,这种枪的射速也可以达到一分钟两发。20毫米口径的铅弹可以在一百米之外撕开任何盔甲,就算打不透也能把穿戴盔甲的人打伤,在威力这一项上也超过了目前所有单兵远程武器。
  而燧发枪最主要的优势还不仅限于威力、射速和射程,而是易掌握度和制造成本。一名火枪手只需要训练十天左右就能熟练操作一支燧发滑膛枪,配上合理的装填程序,一分钟射速四发很容易达到。制造一支燧发滑膛枪在帝国金属集团里用不了两个小时,这玩意都是用流水线、按照标准化量产的,有了简单的水力钻床、镗床、锻锤和热处理工艺,全力开工的话,一天能造出来十多支成品。
第三百九十三章
活广告
  但弓就不成了,它有很麻烦的制作工艺,平均下来一把合格的弓没个一年半载都造不好。而且气候对弓弩的影响也很大,潮湿是它的天敌,就算用鲸须做的反曲弩不怕潮湿,但它怕干燥。单兵弩的射程和威力也远不及燧发步枪,用于防身是好玩意,用于大规模作战就很费劲了。
  训练一名合格的弓手没有几年时间是形成不了战斗力的,而且还得挑人,不是扒拉一个人就能当弓手,那玩意需要很大的力气。就算是一名合格的弓手,到了战场上也不能发射次数过多,连续十几次之后胳膊就没劲儿了,需要休息。
  但火枪兵没有这个限制,只要身上还有弹药、只要枪管还没过热,打一枪和打二十枪没啥区别。就算把泊珠这样的女人训练训练拉上战场,射击效果也不会差到哪儿去。
  这个优势平时看不出来,但真的要是进入了长期战争,立马就上升到第一影响最终胜负的地位。没有合格的兵源,战争就没法打下去,弓手死伤太多根本补不上来,火枪兵在这方面就容易多了,只要端得动步枪的,随时都能上战场。
  当然了,这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光上战场没用,还得能听指挥,别看见敌人冲锋掉头就跑,那上去多少都没用。可是这个问题弓手和火枪兵是同时存在的,所以在训练难度、训练时间、训练成本上,火枪兵都占据了绝对优势。
  南宋朝廷会买燧发枪来对付北方的蒙古帝国骑兵吗?洪涛不清楚,但他们确实感兴趣了。鉴于金河帝国的火炮如此优秀,郑清之答应了洪涛的要求,允许金河帝国派遣一支六百多人的军队沿江进入汉水,对汉水以北的一支蒙古军队发起小规模进攻。一方面是这些军队属于金河帝国,全战死他也不心疼,另一方面他也想看看洪涛又搞出什么神兵利器来了。如果真的有文南说的那么好用,大宋朝庭也不会吝啬钱财,只要能北伐。朝廷里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反对的。
  这次陆军演习洪涛没有亲自去,他怕大宋朝廷把自己堵在汉水里回不来。负责运送军队北上的依旧是孔沛,他当年带着转运使船队没少跑这条航线,属于是轻车熟路。在他的船队里除了三百名训练了不到四个月的帝国陆军之外。还有三百名海军陆战队。
  他们将负责此次实战演习的警戒、情报和护卫工作。火枪兵属于能远不能近的兵种,一旦被敌人突破到身前,那就只能抽出随身短刀肉搏了,战斗力直接下降九成。海军陆战队的任务就是用长矛和手弩来保护这些火枪兵,万一出了什么意外。总还有点近战能力,只要能把人撤到江边,舰炮就能帮他们提供掩护了。
  郑清之这几年过得太舒心了,左丞相的位置无人可以撼动,身边还聚集了一大群南宋的高级将领,不光在朝廷上威望极高,还很受军方的支持。因为他在大海上带领南宋水师一举击溃了蒙古帝国的南犯船队,把在陆地上不可一世的蒙古帝国打得溃不成军,比起当年的岳相公也不逞多让了。当然了,金河帝国皇家舰队在三国海战里发挥的决定性作用被南宋朝廷故意隐瞒和弱化了。这也是政治需要,没什么不合适的。
  这次金河帝国的陆军要找蒙古军队去演示新式武器,他出于私心还是公心都要亲临第一线看看,所以也坐着南宋水师的新战舰一起来了,顺便也是向皇家海军展现展现大宋水师目前的实力。
  在此次前来观战的大宋将领中,除了郑清之之外,主要就是孟珙和吴玠,也和郑清之一样是坚定的主战派。这两位前者是荆湖制置使、后者是川陕制置使,都是战斗在抗蒙第一线的指挥员,他们对新武器的渴望更甚。也更有发言权。
  “孔将军,均州附近经常有蒙古骑兵骚扰,而唐州之敌并不常南下,我们不如再往西进。去均州等待时机。”说话的就是孟珙,这位士兵出身的南宋名将对金河帝国很有好感。因为就是洪涛在溗泗列岛一顿炮把赵范打死了,才给他腾出这个制置使的位置,让他能重新收拾这片被赵范折腾得七零八落的战区。此时船队停泊的襄阳城,也正好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他算是地主。哪里有蒙古兵、哪里的蒙古兵强弱他都门清。
  “陛下来之前已经吩咐过了,此次演习以野战为主,只有在野战中击败蒙古军队,这种武器才有价值,才能做为大宋北伐的依仗。孟将军的好意孔沛心领了,但是陛下的旨意不能违反,还请孟将军帮着找一支人数不不过千、距离汉水距离在一两日马程内的蒙古军队吧。”孔沛对孟珙的态度显然好了很多,这和洪涛的叮嘱分不开,孟珙和吴玠是南宋为数不多不是纸上谈兵的将领,洪涛虽然没见过他们,但却知道。
  “如此说来,唐州之敌倒也合适,此处驻扎有三百多骑兵和几百步兵,统兵之人乃是金国降将汪世显。此人与我朝征战多年,非常狡猾,很难对付。他与邓州、蔡州之敌遥相呼应,攻其一点,其余两点就能驰援,某试过多次,均无功而返。”孟珙虽然是主人,却也不好强行要求孔沛去哪里打仗,一听说孔沛还得到了洪皇帝的命令,必须打野战,立马也不劝了。这是别国的国事,他这个外国将军还是少插嘴为妙。
  “孟兄不必担忧,孔将军可以带人直奔唐州,孟兄则可以出兵过江,直补邓州和蔡州。这样一来,汪世显也不能集中兵力对付孔将军,就算有意外发生,两侧的部队也可迅速向中间靠拢,全身而退还是不难的。料那汪世显也不敢进逼过多,毕竟他手里的兵力有限。”这时吴玠也发表了他自己的看法,这位文官出身的将领长于谋划和调动优势兵力围歼敌军,在川陕战区多次给入侵的蒙古军队以教训,依靠一人之力牢牢把战线稳固住,还能时不时的反击一下,很是给力。
  “晋卿此计甚妙,璞玉啊,我看可行。不过孔将军还是要小心为上,蒙古兵将善野战,来去如风,稍有不慎就会遭了他们的毒手。”最后拍板的还是郑清之,既然孟珙愿意出兵保护孔沛的部队,他也愿意顺手推舟的让孔沛去冒冒险。就算最终真的出现了意外,洪涛也不能怪到大宋头上,该做的大宋军队都做了,是你自己的兵将冒进,谁也没辙。
  确定了进攻方向和路线,一直都未曾露面的帝国陆军终于从船舱里钻了出来,开始分批分拨的乘坐小艇向北岸登陆。这一亮相就又让孟珙的眉头锁紧了几分,那些被孔沛称作火枪兵的军队既没有重甲、也没有利刃,全身的防护就是每个人头上戴着一顶锅盖大小的金属帽子,再加上躯干部分的皮甲,唯一的武器则是人手一根的大棍子,长度不足五尺,黑乎乎的像是镔铁所制。
  随后下来的皇家陆战队倒是让孟珙略微舒心了一点,这些士卒好歹还拿着十尺左右的长矛、穿着半身金属盔甲,看上去比刚才的士卒有战斗力多了。
  “金河帝国可真够富裕的啊,三个人一匹战马,还都是好马,居然当驮马用,这样做行军倒是方便了,士兵们基本不用拿东西。”站在甲板上看着士兵和马匹被一船一船的送上岸,吴玠率先感叹起来。
  “吴将军误会了,这些士兵每人都有一匹马,也都进行了骑术训练,只是由于船只运载空间有限,才压缩成三人一匹马。我们的陛下对逃跑情有独钟,他这样配置军队主要是为了赶路方便,同时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为了逃跑。按照他的理论,打不过敌人就先跑,只要人活着就有还手的机会,下次再打嘛。”孔沛居然拿洪涛开起了玩笑,他并不太懂陆军作战,所以此行的任务就是把士兵们运过来再运回去,也就能站着说话不腰疼了。
  “嘿嘿嘿嘿……”孔沛可以拿洪涛打镲,但郑清之和吴玠就不能太过份了,只能是小声的笑一笑。
  “非也,贵国皇帝陛下此乃深得用兵之道!训练有素的士兵很宝贵,有他们在,战争就没输。这一点蒙古人做得更好,他们从来都是一沾即走,在没有绝对把握获胜时,很少摆出拼命的架势。所以他们的部队里百战老兵非常多,战斗力强的原因很大一部分就在这里。”孟珙对孔沛的说法并不认同,他反而比较支持洪涛的观点,只是没用逃跑这么直白的字眼,说得更婉转、更好听些。
  到底洪涛得没得到用兵之道,谁说也没用,还得看这次演习的结果。帝国陆军的集结速度很快,他们有了战舰代步,辎重可以减少到最少数量,再配上足够的战马和各种方便的战地食品,很快就整理完了队伍,向战舰上发来了准备出发的旗语。然后由孟珙军中的探马带路,向北方开拔了。
第三百九十四章
菜鸟?
  宋代唐州的位置大概就在后世的河南省唐河县以南,在唐宋时期被称为唐州。这里是南阳盆地的南端,扼守着北上的去路。它和襄阳城的作用一样,想通过这片平原北上进入中原地区,必须经过唐州城。而拿下唐州,南阳盆地可就被一脚踹开了大门,北上中原之路无险可守,敌人可以随时出兵威逼长安、洛阳和开封。有了唐州,襄阳就安全的多了,想打襄阳,就的先把唐州拿到手,否则将腹背受敌,后勤运输马上就被切断。
  蒙古帝国在海上损失了大量兵力,它也照样没敢轻视唐州,依旧派了一员大将守在这里。只要唐州在,蒙古军队就可以随时进攻襄阳,而南宋的军队想要北上,就得先攻克唐州,才能从盆地东北方、北方和西北方的缺口进入陕西、山西、河南这些地方。只要守住唐州、邓州、蔡州城一线,蒙古帝国控制的中原地区就是安全的。
  唐州的守将是南宋的老熟人、当年驻守在川陕边境的金国将领、现在的蒙古万户、便宜主帅汪世显。自打带着蒙古军队攻破了南宋的川陕防线之后,汪世显的官运就来了,从千户一直升到了万户,现在又成了驻守一方的大员,比当年在金国时还显赫。
  不过汪世显之所以能历经两朝都站稳脚跟,足矣说明这个人不简单,光会打仗没用,还得有比较长远的眼光。自打蒙古水师在海上被全歼,原本热热闹闹的攻势突然变成了守势之后,他的心里就有点打鼓了。在对蒙古帝国的认识上,他比很多南宋高官要清楚的多,这种国家缺乏长期坚守的条件,它一旦停下了进攻的步伐,国内的矛盾就会凸显。
  这个结论可不是汪世显凭空琢磨出来的,他也没有洪涛对后世的了解,他是从帝国内部发生的很多事情里总结出来的。就在去年,西征的诸王已经拒绝再向帝国输送战利品了。而且他们在西边也停下了前进的脚步,开始跑马占地,俨然一副占山为王的嘴脸。
  蒙古诸王这样做的原因很简单,窝阔台汗在东边耗尽了帝国的财富也没获得南侵的成功。那些蒙古贵族们也开始为自己打起了小算盘。他们不打算再当冤大头了,把自己辛辛苦苦抢来的战利品运回来给窝阔台汗瞎折腾。与其指望帝国把南宋打下来再分赃,还不如就地称王,自己过自己的小日子多好。
  至于说南宋嘛,谁爱打谁打。那些远在中亚地区的蒙古王侯们心里很明白,就算把南宋打下来了,他们也分不到半分钱好处。这种光赔不赚的买卖,谁爱干谁干吧。
  除了经济因素之外,南侵失败这件事也严重降低了窝阔台汗的声望。蒙古人不太喜欢失败者,尤其是一个上位本来就有争议的大汗。随着窝阔台汗损兵折将实力大减,原本还不敢说什么、做什么的蒙古贵族都开始不安份了,又旧事重提,把当年汗位的继承权问题抖落了出来。现在即使窝阔台汗手中有足够的兵将,他也不敢再倾巢出动进行南侵了。他得时刻防备着身边那群饿狼。
  鉴于帝国国内的形式,汪世显采取了相应的防御策略,那就是低调!原本隔三差五就去南宋防线上挑衅的行动减少到了最低,就算有些蒙古将领不乐意,他也会严加管束,实在管不了的就调到邓州去,别在自己眼皮子底下招灾惹祸。
  南宋将领的脾气秉性汪世显很了解,只要你不去主动惹他们,在双方实力没有出现很大变化时,他们是不会主动北上挑战自己的。他打算先看两年再决定何去何从。假如帝国国内逐渐平息了矛盾,肯定会加强这里的兵力,到那时再去耀武扬威不迟。假如帝国国内的斗争越来越尖锐,国力越来越弱。那他就得为自己和家族的未来想一想退路了。
  可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南宋军队居然大摇大摆的找上门来了,而且兵力并不多,只有寥寥几百人。最让汪世显哭笑不得的是根据探马来报,这一批北上的南宋军队里马匹并不少,还都是高大的大食马。但他们都不骑着,而是把战马当成了驮马,帮全军拉车和驮运装备。
  “擂鼓聚将,我倒要看看是谁这么胆子!”对于这样一支军队,汪世显觉得自己不出去揍他们一顿都没天理了。这支军队的指挥官明显是个棒槌,连如何用兵都不懂,就敢出城来进攻自己。得,也别让他白来一次,正好把那些大食马都留下吧,转手送给国内的蒙古贵族,效果比送金银还好,他们天生就喜欢骏马。对于这位给自己送欢乐的南宋将领,汪世显决定留他一条性命,坚决不能弄死,这样的敌人将领越多,自己在这里过得就越舒服。
  至于说这会不会是南宋军队的圈套,汪世显也仔细考虑过了。他并没有不管不顾的出城迎战,而是先派出去几股探马,向不同方向探查,看看在这股军队的左右两边和后方有没有南宋的援军。
  如果有,那没的说,这就是个圈套,他会立刻向邓州和蔡州的蒙古将领示警,然后根据对方的进攻方向决定下一步动作。如果没有,那就好办了,这位显然又是南宋朝廷里的某位纸上将军来抽疯了。面对这种人带领的军队,千万别客气,能吃下多少就吃多少,自己吃不完就招呼友军一起吃。
  “难道说我的运气来啦?来人,挂起老夫的旗号,我们出城迎战!”探马传回来的信息让汪世显喜出望外,这支军队不光是孤军,而且还没带着多少给养,就和出来郊游的老百姓差不多。
  而南宋军队的另外两支部队一支在邓州方向、一支在蔡州方向,任何一支想过来救助,都需要至少一整天以上的时间。自己手中有三百多骑兵、六百多步兵,在野战中吃掉一支人数比自己还少的南宋军队,丝毫难度都没有啊。别看蒙古水师在海上被南宋水师打得全军覆没,但是到了陆地上,汪世显坚信,没有三倍以上的南宋军队,就基本不用考虑自己的安危问题,唯一需要担心的就是如何把对方全歼。
  虽然汪世显已经有了百分百的把握,但在敌情没有完全明朗之前,他还是没敢离城太远,只前出了十多里地,找了一个高坡做为中军,把自己的部队左右展开,踏踏实实的等着对方送上门来。
  很快,他就看到了一支非常奇怪的军队从远处慢慢走了过来。这支军队里没有任何旗号,而且对方显然也发现了自己的部队,干脆停了下来,然后由几路纵队开始展开,变成了一条横着的一字长蛇阵。
  “这是南宋谁的军队?肯定不是孟珙的,就算是赵范也不会如此糊涂!”看到对面的南宋军队摆出了如此古怪可笑的阵型,汪世显都有点不好意思派骑兵去冲锋了,这简直就是大人欺负小孩儿。如此单薄的阵型,不管你举着多长的长矛,骑兵一个冲锋,队形就得散架。在野战中步兵对付骑兵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用密集的阵型限制骑兵的机动力,一但阵型散了,那这场战斗也就结束了,剩下的就是骑兵追着一群兔子,随便砍杀吧。
  “探马!他们后面确实没有援军?”不光汪世显如此想,他身边的二儿子汪德臣也有点拿不准,再次询问了负责探查敌情的军官,得到的回答是肯定没有。
  “徳臣,为父带领步卒正面诱敌,你带骑兵后发先至,冲散他们的阵型,速战速决。我总觉得这支军队和南宋其它军队不太一样,可是又说不出哪儿不一样。”汪世显小心谨慎是没错,可是看着这么一块肥肉不张嘴肯定也不可能。最终他选择了全力一击,尽快解决战斗,到现在他也没把注意力放到对面这支军队身上,而是担心其它方面出问题。
  得到了出击的命令,汪世显的步兵先冲了上去,举着弯刀、盾牌,一边走一边敲击,气势很足。而汪德臣则带着三百多骑兵绕到了高地旁边,只等父亲的步兵把地面的灰土踩踏起来之后,再纵马跟在步兵后面,慢慢接近前线。等距离足够之后,就会突然发起冲锋,越过己方步兵直接冲击对方的防线。
  反观火枪兵这边,还是没啥动静,只有几名骑在马上的指挥官在横队前面不停的来回巡视,对这排由百十人构成的横队强调着各种基本纪律。无非就是哪儿的间隔距离不对了,或者说是前后距离太小,再不就是队伍站得不直,有点歪什么的。至于说如何打仗、如何抵御敌人的进攻,他们只字未提。
  看到火枪兵如此做派,跟着后面的十几名南宋军队观察员干脆又把坐骑向后带了带。他们是代替郑清之、孟珙和吴玠前来评价作战效果的,并不想把命送在这里。假如这支火枪兵一触即溃,他们的下一步行动也很简单,就是掉头玩命跑。
第三百九十五章
三百勇士
  “嘟嘟嘟……”就在蒙古骑兵越过了步兵,准备突袭时,火枪兵的横队里突然响起了尖利的哨子声,然后第一排的枪兵们都把手中的步枪端了起来,瞄准了前方三百多米远的那一片黄腾腾的尘雾。
  “嘟……啪啪啪啪……”此时那几位骑着马的将领已经停止了来回溜达,而是举着望远镜老老实实的站到了队列的两侧。他们的任务除了保持队列整齐之外,就是进行观察测距,然后指挥火枪兵们进行统一射击。当站在最前面的一位军官鼓着腮帮子吹响了一声长笛,同时挥动着手中的红色小三角旗时,第一排的枪兵队列前突然迸发出一阵白色的烟雾,然后才是炒豆一般的劈啪声。
  再然后,这一排枪兵就放下了手中发射完毕的步枪,一边抽出通条擦拭枪管,一边转身沿着队列间的空隙向后面走去,直接站到了第三排士兵身后,从腰带两个皮盒子拿出手指粗细的小纸包塞进了还冒着烟的枪口,再用唾液把一小块薄鲸皮弄湿,包裹着铅丸也塞进了枪口,然后用通条使劲捅了捅。这一套程序完成之后,这些火枪兵把步枪扛在了肩上,楞戳戳的看着左右两边指挥官。
  这一套流程下来不过十多秒钟,此时第二排火枪兵也已经发射完毕,又把刚才第一排火枪兵的流程百分百复制了一遍,紧接着第三排士兵手中的步枪也击发了,然后又是这一套。
  现在已经装好子弹的火枪兵又转到了第一排,然后听着哨声举起枪,尽量保持水平,待指挥官手中的红旗一落,又是一片白烟和爆响。这些士兵还是头也不回的又去第三排后面装弹了。平均每十秒钟不到,就有一百颗小弹丸呼啸着飞了出去,而这三队枪兵是边打边向后滚动,看上去很像后世的队列表演。
  由于黑火药的烟雾太大,火枪兵们根本就看不清前方的具体情况。他们只能模模糊糊的看到远处的人影。而他们根本也不瞄准,只要把枪口大概对准了那片人影的方向,别太高或者太低,就可以击发了。至于说射击效果如何。那不是火枪兵该考虑的问题,骑在马上的那些指挥官才是真正的眼睛。
  那射击效果到底如何呢?从汪世显发红的眼珠子里就知道了。汪徳臣带领冲锋的骑兵损失惨重,三百多人马能冲到距敌人五十米远的几乎没有,而且跑回来的也不多,大部分全都被某种东西打倒在地。就算人还活着,也被摔得够呛了。不光是骑兵受到了大量伤害,就连自己跟在骑兵后面冲锋的步兵群里也有不少人突然倒地不起。身上啥都没有,只有一个流着血的小洞,就算是穿着盔甲也不能幸免。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47/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