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15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153/267

  察合台汗国的前身就是察合台的封地,位置就是天山南北,东起新疆、西至阿姆河,大概就是现在新疆西南部、西藏西北部和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和伊朗的一部分。在察合台汗国后来出了一个有名的人,就是瘸狼帖木儿。
  窝阔台汗国的前身就是窝阔台的封地,按照蒙古的风俗,他的封地离蒙古最近,就在新疆的北部一直到俄罗斯境内,是四个儿子中封地最小的一个。有继承权了,自然就得在其它地方做出让步,这样挺公平。
  拖雷的封地就是蒙古本土,面积非常大,仅次于大哥术赤,从新疆中部一直到鄂霍次克海、日本海,金国以北、包括原来辽国的部分国土,都属于拖雷了。
  成吉思汗不光给小儿子的封地最大,在其它方面也很偏心眼。当时蒙古嫡系部队总共不过十三万,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每人分到了四个千人队,也就是四千兵力,而拖雷分到了十万!看到了吗?只有更偏心眼、没有最偏心眼,疼老儿子的这个风俗从古至今就没变过,庄稼汉如此,帝国皇帝也如此。
  当然了,成吉思汗这么弄也不光是溺爱,还有其它原因。在他这四个儿子中,术赤和拖雷关系不错,察合台与窝阔台从小就说得来。本来成吉思汗是想把汗位传给老二察合台的,但是察合台的长子、成吉思汗最喜欢的孙子抹土干西征的时候战死了,而察合台性格执拗。与术赤的关系几乎到了剑拔弩张的程度。
  为了不让自己死后这两个儿子打起来,成吉思汗还是把汗位传给了最会做人、人缘最好的窝阔台。之所以不给拖雷,也是因为拖雷和术赤走得太近,如果让拖雷继位。察合台估计就该很难受了。做为一个父亲和一个国家的首领,成吉思汗还是考虑得很全面,几乎照顾到了各方面的利益。拖雷失去了汗位,但是得到了几乎所有蒙古军队,这样窝阔台继位之后。也就不能和察合台联合起来欺负另外两个兄弟了,小平衡掌握得非常精准。
  事实也像成吉思汗预想的一样,窝阔台继承了汗位,虽然过程有点坎坷,违反了蒙古人的习俗,但总算是和平上位了,兄弟四个表面上并没翻脸。其实此时术赤已经死了,他的封地由他的儿子拔都继承。很快拖雷也死了,有的说是窝阔台用巫术杀死的,但是根据史料记载来看。拖雷是饮酒过度死的,估计肝硬化了吧。
  拖雷的封地由他的儿子蒙哥继承,这位就是后来的元宪宗蒙哥汗,也就是南侵的时候死在钓鱼城下的那位。要说拖雷应该是和他爹成吉思汗最像的了,不光打仗像,生的儿子数量、质量上都很像。成吉思汗号称有四曲律,拖雷也有四个厉害的嫡亲儿子。
  生生从窝阔台系里把大汗位置抢回来的蒙哥汗就是拖雷的嫡长子,后面还有更厉害的!元世祖忽必烈是拖雷的嫡次子。剩下两个嫡子也不弱,一个叫旭烈兀是三嫡子、一个叫阿里不哥是四嫡子。
  最小这位阿里不哥也是最能折腾的,当他哥哥忽必烈在中原自称大汗时。别人还没反对呢,他第一个跳出来不干了。拉着一部分反对蒙古汉化的贵族推选他自己成为蒙古大汗,和他哥哥一南一北打起了擂台。当然了,最终阿里不哥还是被忽必烈给打败了。
  旭烈兀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这个名字去了中东那就是战神一般的存在。当年就是他带着兵一路打到了埃及,把整个伊朗、伊拉克和土耳其大部分全灭了的人。如果当年他能再努努力,现在的美国人应该最高兴,因为绿教还能不能留下来就是问题。
  后世里称为蒙古四大汗国之一的伊尔汗国就是旭烈兀建立的,估计这哥们想了,自己两个哥哥和一个弟弟都不是啥省油的灯。和他们待在一起指不定哪天就被迫害死了,还是带着兵出来抢地盘吧。抢多了多吃一口、抢少了少吃一口、抢不到饿死也活该,谁让咱没本事呢。
  在历史上,这些汗国与元帝国名义上还是从属关系,后来才慢慢各自为政、甚至打了起来。但是由于洪涛的到来,把历史给搅合乱套了。南宋不光没被蒙古灭国,反倒越活越精神了。蒙古帝国被洪涛挖了个大坑,国力大损,已经无力再南侵,拖雷手中掌握的那点蒙古精兵也让窝阔台给糟蹋得差不多了。
  如果窝阔台汗还活着,配上他二哥察合台,这俩个人一个红脸、一个黑脸,那些不太安份的蒙古王侯还不敢明着作对。现在窝阔台死了,有些本来就对窝阔台当大汗不太乐意的蒙古王侯就真忍不了了,第一个反叛蒙古帝国的就是远在俄罗斯地界的拔都。
  这位术赤的大儿子得到窝阔台汗去世的消息之后,立刻做出一个决定,西征不打了,直接调转兵锋,回过头来陈兵在他自己封地的东侧边境,然后宣布他的封地独立了。钦察汗国以后不再听蒙古帝国的调遣,谁爱当大汗谁当,他管不着,他要关起门来自己玩了。
  这下蒙古帝国算真乱套了,察合台自打被赎回来之后就一病不起,他的封地里也起了纷争,巴鲁剌思部支持立察合台的长孙为继承人,乞颜部则要立察合台的二儿子为继承人,两边谁也不服谁,别说跟着窝阔台的大儿子贵由去一起讨伐拔都了,自己家里还摆不平呢。
  窝阔台的封地在四个封地中间是最小、最弱的,这几年由于遵从成吉思汗的意志一直都在西征、南讨,窝阔台本身的力量也消弱得很厉害,光靠贵由一家根本打不动拔都。可是实力最强的拖雷家族也指望不上,他们本来就和术赤家族关系好,现在拖雷那四个儿子能不和拔都一起东西夹攻贵由就不错了。
  现在的形式是四个封地里一个独立、一个内战,对大汗的位子基本放弃了,剩下贵由和蒙哥两个各有各的优势。贵由名义上占优,他是窝阔台的长子,也是窝阔台汗指定的继承人。蒙哥实力上占优,虽然拖雷死后他家的军队被窝阔台汗调走了不少,最后都扔在大海上没回来,但要是真打起来,能征惯战这四个字儿真不是白叫的。
  可是双方也没太大差距,贵由的封地实力没拖雷强,但是他有一个重要的助力,就是丞相耶律楚材。在这场争夺汗位的斗争中,耶律楚材坚定的站在了贵由这一边。他手里控制着很多北方汉人军队和金国降兵,要是蒙哥那边真和贵由发动了战争,还真不一定能打得过贵由和耶律楚材。
  此时大家如果大家看看地图,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南宋这个以前被蒙古按着揍的鼻涕虫居然摇身一变,成了能左右蒙古大汗争夺战的重要因素。
  假如此时南宋能和贵由一方达成默契,按兵不动、不发起北伐的话,那贵由和耶律楚材利用黄河流域的人口和物资,慢慢磨也能磨死蒙哥一方,毕竟这里有足够的粮食产量和人口,而贵由又不缺马匹。
  假如此时南宋能和蒙哥一方达成默契,都不用出兵玩命北伐,只需要做出个北伐的姿态,那耶律楚材就不得不把更多兵力抽回来防备这南宋,能帮上贵由的也就不多了。让贵由和蒙哥单独PK,还是蒙哥的赢面大一些。
第四百一十二章
香饽饽
  此时已经是1243年的春天,蒙古帝国的大概情况已经被慈禧的情报部门摸了个通透,文南也把南宋朝廷对罢市、北伐的态度带了回来。洪涛根据这些情况,也把自己的计划改了改,然后召集了各部门的负责人,在金河城开始商议下一步金河帝国该如何行事最有利。
  “诸位,看到了吗?啥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啥叫好死不如赖活着?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啊!以后大家遇到了什么难事儿,千万不要一时意气用事,只要能活着,一切都不是难事!大宋官家估计此时睡觉都能笑醒,计划赶不上变化啊,谁能想到蒙古人居然自己打起来了。这次大宋朝庭要是再收复不了失地,那这个朝廷不要也罢。”洪涛的开场白依旧是那么俗,却又那么有哲理,听得慈禧频频点头、听得栗娘直撇嘴。
  “蒙古帝国的现状刚才慈部长已经介绍完了,大宋朝廷对北伐还是比较积极的,并且和帝国追加了三千支火枪,只等这一万人新军训练完毕,北伐的条件就凑齐了。不过在海商罢市的问题上,大宋朝廷不愿意让步,目前朝廷里的北伐派倾向于由朝廷和海商代表谈一谈,主和派则主张按照造反来定性,派兵镇压和海禁都提出来了。”
  “现在对于帝国来讲,也是一个关键的时间点,如何处理好帝国与南宋、帝国与蒙古之间的关系,能不能让海商罢市行动最终获得预期效果,都关系到帝国今后是在河东还是在河西。今天我们要确定的就只有两个问题,第一、如何支援大宋朝廷进行北伐;第二、如何利用目前的国际环境来迫使大宋朝廷与海商坐下来谈判。慈禧,你点头点得最多,看来是颇有心得,那你第一个说吧!”
  对于这两个问题洪涛其实已经想清楚了,但他不想自己拍板来决定国家政策。这样会把帝国官员养懒、养笨、养成应声虫。他们必须要有当家做主的觉悟,必须阐述出他们自己的观点,必须做出他们自己的选择。所以洪涛就是不说自己的想法,非得让在座的这些帝国高层动脑子琢磨。不怕想法错误,就怕你不想。
  “……我觉得陛下说得……”慈禧习惯性的又要站队,但是话音未落,就看到了洪涛那双小眼睛开始变得一只大一只小了,赶紧又把嘴闭上了。这是洪涛要发飙的前兆。说明自己要说的东西不符合皇帝的心思,那就得赶紧改!
  “我觉得陛下说大宋朝廷现在成了一个香饽饽,其实帝国本身也变成了香饽饽。假如大宋朝廷想北伐,光靠他们那些烂兵是不够的,还得依靠帝国给大宋训练出来的新兵,所以大宋离不开帝国。与其说蒙古帝国内部对于汗位的争夺结果取决于大宋的态度,不如说现在蒙古人谁当大汗得听咱们的!这样的话,帝国在海商罢市的问题上就有很大发言权了,我建议可以把北伐问题和罢市问题放到一起考虑。”
  “大宋朝廷答应和海商们谈判,那帝国就继续为大宋训练新兵、提供武器弹药;大宋朝廷要是还顽固不化。热衷于搞斗内,那就让他们自己北伐去吧……诸位,我说完了,大家凑合听,不对的地方就当我没说,侥幸说对了,也不是我的本事,而是平时陛下教导的好,才让我懂了这么多国家大事……”如果把最后一句废话省略,再别看慈禧那张猥琐的脸。洪涛都想带头给他鼓掌了。这段话说得很有水平,看问题也看到了本质,并且抛开了个人喜好,完全是从国家角度出发。算是老成谋国之言。
  “我担心把这两件事儿搅合在一起,会引起大宋朝廷的抵触。这个两个问题一个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政策,一个是大宋内部的家事。站在帝国的角度上,不太合适直接出面干涉吧。”慈禧身边坐的就是文南,如果说帝国高层里有不讨厌慈禧的人,他必须算一个。因为他们俩平时的工作地点基本都在大宋土地上。很多事情要相互配合,私人关系也处的不错。但是个人感情不能影响公事,文南第一个就对慈禧的建议表示了部分反对。
  “我支持慈部长的建议,既然我们能和蒙古人做生意,就没理由不去用他们来给帝国获取更多的利益,必要的时候不光可以用北伐当筹码,帝国还可以去和蒙古帝国的某一方直接合作,甚至帮助他们去训练火枪兵也没什么不可以的,只要能达到帝国的目的,过程不重要!”第三个发言的就是帝国政府里最年轻的女部长栗娘,她和慈禧、文南两个人的说话风格完全不同,根本不去考虑其它国家的感受,百分百从帝国利益出发,一点儿人情味儿都没有。
  “那怎么成呢,帝国居民里有很多疍家人、黎人、北地汉人和海民,虽然大家并不喜欢大宋朝廷,但是更不喜欢蒙古国啊,就算是日本和高丽移民,也不会愿意帝国和蒙古国合作一起打大宋的。做为宣传部长,我该如何向国民交代?难道说皇帝陛下又娶了一个蒙古妃子,然后与蒙古国交好啦!更主要的是我们学校里的孩子,他们如果问老师帝国的敌人为啥从蒙古国变成了大宋,老师们该如何解答?总不能说这是听了栗部长的话,帝国有奶就是娘吧!等栗部长自己有了孩子之后,就该明白教育孩子是个多难的问题了。”第四个发言的是黄沙,她已经接替泊珠成了帝国宣传部的部长,泊珠则继续担任教育部部长。可能因为都是女人,同性排斥吧,每次她和栗娘这两个人坐在一起,都会迸发出火花。
  “嗨嗨嗨……讨论问题就讨论问题,不许夹枪带棒的人身攻击,警告一次啊!”黄沙和栗娘意见相左并不意外,她们俩的生活经历、家庭背景、教育程度相差很大。洪涛允许争论,但不允许搞个人攻击,尤其是把自己也捎带上,就更不允许了。当着泊珠的面暗示自己媳妇多,这不是明着上眼药嘛。
  “我对打仗、外交都不太懂……现在帝国的财政状况比较平稳,主要的支出就是麻逸城的建造和皇家海军的扩编。有了开普敦港的黄铁矿和爪洼岛的硫磺供应,帝国实际上的支出并不多,由马六甲港的税收就可以平衡……”接着发言的是新任财政部长白川三郎,哦,不对,他被洪涛改了名,叫武大郎了。对于这个日本移民的工作态度洪涛非常认可,这个家伙几乎没有任何嗜好,把账本上那些数字搞明白、搞清楚就是他的最爱。
  不过他也是个固执的人,始终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家里没有床、没有椅子,进门就坐在草席子上,喜欢吃米不喜欢吃面,和人说话的时候总是先鞠躬,说完了之后再鞠躬,哪怕他要骂你,也先鞠躬才骂的出口。开会的时候也一样,洪涛说了他几次,看到真改不过来,也就不说了,爱鞠躬就鞠吧,不是啥原则问题。自己还在会议室里抽烟呢,栗娘反对的次数更多,不还照样没改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在金河城里不光武大郎有这个习惯,很多日本移民都保持着原有的生活习惯。不过洪涛在一个问题上是坚决不让步的,那就是不允许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的移民进行主动的聚集。也就是说别想在金河帝国里去形成什么高丽聚居区、日本聚居区、疍家人聚居区、黎人聚居区、穆斯林聚居区、北地汉人聚居区……
  除了特殊情况之外,所有的房屋都是用抽号模式抽出来的,抽到哪个区就住那个区。金河城里所有的居民住宅房屋都是用一个图纸建造的,一模一样,也没的可挑。假如你觉得无法忍受也没关系,城外还有更多的房屋可以选,那些房屋间隔更大,关起门来没人会影响到你的生活。就是别嫌距离远、也别嫌服务设施不完善,有舍有得,帝国政府是为大部分人服务的,不是某些人的老妈子。
  “大郎,说结果就成,过程不用细说,如果你想说,等会议结束了来找我单独汇报。”武大郎还有一个毛病,就是说话总说不到点儿上,说着说着就跑偏,越说还越细致。如果洪涛不打断他,他能把过去五年的财政状况全说一遍,然后再把未来三年的财政预期也说一遍。
  “……是、非常抱歉、耽误大家时间了……结论就是帝国有钱,可以打仗!”就算洪涛打断了自己的发言,武大郎也没打算饶过洪涛的耳朵,前面多半句还是废话,真正有意义的只有后面八个字。每当这个时候,洪涛就想自己改名叫西门庆,然后往这个圆头圆脑的小矮子嘴里塞上半斤硫酸铜,毒死这个废话痨。
第四百一十三章
诱饵
  “水利和农业部没有任何意见,不管帝国打不打仗,明年玉米就可以广泛种植了。这玩意真是好东西,人能吃牲口也能吃,可以蒸炊饼吃、可以熬粥、还能酿酒,连庄稼杆都不浪费,铡碎了就是喂牛的饲料。如果陛下想和大宋谈条件,光用枪炮不见得管用,倒不如用玉米和大宋朝廷谈条件吧。我们给他们提供玉米种子、农药,还可以教他们种。”
  “在坡地、旱地种植,每亩可以收两石,要是放到好地里种,每亩可收四五石。帝国农场里每年种两季,十石不止。农场里的北方汉人说了,如果和小麦、高粱一起搭配种植,每亩产量更高。如此神物我不信大宋朝廷不需要,不管是否打仗,有粮食吃才是根本。”
  接着发言的是交通水利建设部和农业部的双料部长黄涛,他这几年和黄海老人一起专注于培育洪涛带回来的玉米种子,不光在金河湾里种植,还拿到了卡兰巴港、马六甲港和海南岛的黎人山区去进行秘密种植试验。通过好几季的耕种、收获,这种新鲜农作物的脾气秉性基本都摸清了。现在他已经有了足够把握让玉米在任何地方生长,所以又给洪涛提供了一件大杀器!
  “……黄涛啊,你这个武器可比大炮厉害多了!不用杀人而是救人可以达到目的,这才是最高境界,佩服佩服!”听了黄涛的话,洪涛直接伸出了两根大拇指,表示由衷敬佩。黄涛这个农业部长当得很称职。如果自己的亲戚们都能和他一样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不争不抢的安心于干这些基础工作,自己也不介意把帝国皇帝变成世袭的。可惜啊,这种幻想最终是不可能实现的。
  粮食在十三世纪的威力堪比原子弹。有了它就有了人口,有了人口就有了生产力和兵源。刀枪只能破坏不能建设。而粮食则从根本上提高了国家的实力,所以说粮食比任何一件武器都有威力。
  但玉米能不能当十三世纪的原子弹呢?洪涛认为还差那么一点儿。首先就是这个年代的玉米产量并没有后世那么高,后世的玉米已经经历过几百年的选种、培育,还有遗传工程、基因工程的改良,再加上化肥和农药的作用,不是真正玉米的产量,而是整个农业相关科技的巨大进步。
  洪涛从墨西哥带回来的玉米现在还没有那个产量,不过被玛雅人培育了上百年之后。它也没有一些人认为的那么没用。玉米不挑地、不需要太多水、耐旱、耐寒、耐贫瘠,比小麦、水稻之类的粮食作物好种植。这些优点有什么用呢?很有用!这样的特性就让很多不太适合种粮食的土地都可以变成良田了,就算不是鱼米之乡,自己自足还是可以的。
  这就是很大的优势啊!想一想,假如一个国家只有一百亩地适合种植小麦、谷子、高粱、水稻,这些产出能养活一千个人。现在玉米来了,把以前离水源比较远、土地比较贫瘠、气候不是很好的山坡地、荒地全都利用上了,等于又多了五十亩地,那就能再多养活五百人。看到了吧,小小一个玉米。就让这个国家增加了一半人口,还都是吃饱了的,这个国家实力强了没?不是强了一星半点啊。
  那有人说了。窝头不好吃,掺了奶粉、豆腐粉、红糖和白面一起做也不太好吃,偶尔吃一顿贴饼子熬小鱼还成,要是天天啃窝头,肯定受不了!
  这话吧,要看在什么时候说。不用上溯几百年去宋朝,只需要穿越到诸位的爷爷奶奶那一辈儿去,敢这么说,当场就会被骂成败家子。脾气急的大耳瓜子就抽上来了。粮食,只要能吃饱的就是好粮食。没人会在宋朝去纠结粗粮和细粮,这个问题就算到了解放之后照样存在。
  用玉米种子和种植方法当做条件去和南宋朝廷交换利益。确实是个好主意。洪涛不怕玉米这种农作物扩散出去,哪怕是蒙古人和欧洲人都会种了也没关系。金河帝国已经渡过了萌芽期,它的根系现在很发达,在很多方面都有强大的抵抗力了。此时人类社会越繁荣、越富裕、人口越多,金河帝国吸血吸得就越痛快。试想一下,一边是骨瘦如柴、一边是膘肥体壮,假如非得选一个吸血的话,你会选哪边?
  “我也不懂什么外交、谋略,还是说点实际的吧。火枪现在月产五百支,差不多有十个月了,除去卖给大宋朝廷的三千支,还有二千多支库存。要是全力生产的话,每天的产量还得翻两倍。卖给海峡公司的甲板炮总共有三百多门,炮的数量足够,但是火药库存不太足了,还要留给火枪一部分。”
  “我有个建议,银河边上的火药厂不宜再扩大了,那玩意弄得太大很危险,就算放到银河边也不是什么好事儿。马六甲港一直不都在生产红磷嘛,不如在那里再弄个火药厂,咱们派些熟手过去盯着点就可以。这样产量能很快提高,到不了一倍也少不到哪儿去,总够我们自己用和卖给大宋的。”看到黄涛被洪涛如此夸奖,齐祖这位工业部长有点不服气了,也把帝国金属集团的贡献抖了抖。其实这些东西他已经写过纸面报告给洪涛了,现在又当众说了一遍只是为了显摆。纯搞技术的人不争官不争钱,但是谁在技术上超过了他,他就非常非常难受,哪怕是其它行业也不成。
  “哎!齐叔这个办法好,一会儿开完会我就把您的报告批了,火药厂的事情您派人去马六甲港盯一盯,您办事儿我放心!”对待黄沙可以批评,对待慈禧可以调侃,对待黄涛可以鼓励,对付齐祖还得换一招。老头别的不图,就图说他一声办事儿给力,尤其是洪涛说的,他听着最痛快。
  “不过您这么一说,我又想起一个很好的筹码来,那就是火药!大宋一直都在研制火炮,炮身倒是搞出来了,但是炮弹打不远,这是他们的大心病。别看帝国和大宋一直都是同盟,但是大宋一直都想在海上有点发言权,假如我们用在大宋建立火药厂帮他们生产火药当诱饵,他们是不是就能舍弃一些原本不舍得的东西了?海商们的事情也就更好解决了吧?”黄涛的刚才的思路确实给洪涛提了一个醒,想让大宋朝廷做出根本上的让步,那就得给它足够的好处,让它看着眼馋得不得了,什么好处能让它如此眼馋呢?光一个玉米还不够,如果再加上火药,洪涛觉得就更靠谱了。
  “这……不太好吧!陛下,一旦大宋水师的舰炮能打远,那皇家海军的优势就会缩小很多。毕竟我们的船只数量比起大宋水师来少很多,这样一来我们会很被动的。另外就如慈部长所言,大宋朝廷就是个大漏勺,一件事儿还没干呢,别人就知道了,万一火药的配方被蒙古人、大食人弄走,对皇家海军的威胁就太大了。”一直没吱声的孔沛听到洪涛要在大宋建造火药厂,不得不站起来反对自己的顶头上司了,别看就是一个小小的火药厂,搞不好就能扭转两国之间的实力对比。
  “火药的配方并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只要帝国的火药出售到大宋,他们有了实物,用不了太长时间就能摸索出来,到时候的结果和孔部长担心的会一模一样。所以呢,我们不如趁着火药配方现在还有价值,用它来交换到我们需要的东西。至于说海军实力对比的问题,我觉得并不用太担心。海军是个综合兵种,体现的是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造船技术、冶炼技术、化工技术、纺织技术都得跟上,另外还得有完备的导航技术,海军才能发挥出它应有的战斗力,光靠几门火炮是远远不够的。”
  “其实就算大宋的火炮装了我们的火药,它在射程和威力上也距离我们的火炮有很大差距。在膛压、内壁加工、炮管长度、重量、炮弹密封问题上,大宋的火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这一点大家如果不放心,可以私下去和齐部长请教请教。总而言之吧,我认为大宋掌握了火药配方,并不会对皇家海军形成实质上的威胁,顶多是我们以后万一和大宋开战了,到人家地盘上去打仗就有点难度了。不过这个战争帝国是极力避免的,短期之内恐怕也打不起来。任何技术都是有时效性的,所以威胁不大。”
  洪涛对于孔沛的担忧很理解,但是不赞成。火枪可以出售给大宋,火药为什么不能呢?大宋之所以对外羸弱,缺的一直不是技术,而是一套有效的国家制度。假如南宋官员都像吴玠、孟珙那样把大部分心思放在国家利益上,小部分心思用在自家得失上,不用自己帮着,蒙古也打不动它。但如果南宋官员都像史嵩之、赵范、赵葵之流,除非自己每次都赤膊上阵帮着南宋冲锋陷阵,否则南宋迟早要被他们自己玩死。
第四百一十四章
有的放矢
  技术终归是要由人来使用的,如果让有用的、合适的人站到朝堂上,进而影响南宋朝廷的格局,这才是洪涛急需的,至于说一两样小技术的掌握,改变不了南宋和金河帝国的实力对比。经济上就不说了,金河帝国的全年收入已经快赶上南宋朝廷收入的一半儿了,可是金河帝国的人口连南宋的百分之一都不到。要是算盈余的话,金河帝国就算把福利待遇再提高一倍,每年国库的盈余也和南宋朝廷差不多。
  打仗打什么?尤其是在使用了热兵器之后,打仗打的就是钱啊!每开一炮就等于扔出去一把铜钱,一个齐射一枚金币就没了。火枪兵是厉害,可是没钱了你看看,他们还不如拿着锄头的农民能打呢。洪涛就是要用火枪、火炮、火药把南宋引上一条不归路,它走得越远就越没法回头,也就越离不开商业。
  一个商业发达的国家,洪涛有一百种办法对付它,随便拿出一招儿,对方就得面临国家经济崩溃的边缘。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国,洪涛只有一种办法来影响它,那就是战争!因为它不开放,基本不受外界影响,就算把海岸线全禁了也不太难受。
  这种思维孔沛没有,这个时代的所有人都没有,如果说可能有的,就是航海学校里的那些金河湾二代、三代们了。但是这条路洪涛必须走,别人可以不理解、不认同,趁着现在自己说话还算数。就算是强行推行,也得按照自己的想法来,这玩意就不能搞民煮了。
  “还有我呢!我这儿也有一个报告,陛下一块儿给批了吧!不是白批,陛下的新船已经顺利通过了两次海试,开始安装帆具了。最快的话。下个月陛下就能开着它出去啦!”孔沛还没坐下呢,温小七又站了起来。虽然齐祖和温小七是工业部的部长和副部长,但他们俩在工作上没有啥统属关系。一个负责冶金和机械制造,一个负责船舶建造,在某些情况下合作更多,在某些时候又得竞争,比如现在。
  “哦……很好,改天有时间我去看看。报告的事儿也改天吧,你不急吧?”洪涛显然对那艘海上君王号不太感冒。嘴上说着很好,但是脸上一点高兴的表情都没有。他压根就不想要一艘又笨又慢的战列舰,自打这艘船开工之后,好像就去过一次,然后就把它给忘了。
  “急!特别急!我要申请更多的研发经费,咱们的水箱可以带五台织布机了……”温小七现在对造船也没啥兴趣了,他对蒸汽机更上心。由于这个东西是绝密级别的,在座的人也无权知道。所以他和洪涛打起了哑谜,用水箱来代替蒸汽机的称呼。
  “哎呀!不错啊……成吧。散会之后把报告送到我办公室去,咱俩单独聊!”听到温小七研究蒸汽机有进展了,洪涛才算提起了点精神。这玩意虽然离实际应用还有些距离,但只要继续发展下去,早晚有一天会变成一股可以改变全世界的动力。而且研发这个东西并不太费钱、费人、费力,何乐而不为呢。
  “好了啊。咱们还是先说主题。刚才大家的发言我都听了,很有收获。治国这个玩意就像是驾大船出海,我洪某人再有本事,一个人也开不动一艘大船,必须有大家同心协力。现在我来总结一下。然后大家按照我所说的去开始工作。”
  “第一个任务很重,还是由文部长来干,孔部长配合。利用此时帝国、大宋和蒙古帝国的微妙关系,尽量说服大宋朝廷发起北伐。这个仗必须打,否则帝国就将单独与蒙古帝国里的一方合作了,也不再支援大宋。因为北伐给大宋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说可以把火枪的售价适当降低一些,如果有必要,玉米也可以拿出来,再不成,就给他们建火药厂。”
  “第二个任务由慈部长负责,主要就是安抚好海商,把罢市继续进行下去。黄沙啊,现在你的宣传部也该出点力了,由你协助慈部长,利用帝国的印刷厂多印一些小册子,交给海峡公司和知音社传播出去,帮海商们把声势搞大,顺便也让朝廷多留意留意知音社,别把注意力都放在海商们身上。”
  “第三个任务是栗部长的,运往蒙古的货物里再加上一种,粮食!这次不去密州了,直接拉到来州去,那是蒙哥部族的势力范围,把粮食低价卖给他们,确保他们在冬季来临之前不会缺少粮食。有了粮食,他们底气就会更足,人一旦手里有了底牌,往往就能做出意想不到的决定。假如贵由和蒙哥能兵戎相见,大宋朝廷北伐的理由就更充足了,想不去都不成!”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153/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