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20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04/267


第八十一章
备战
  “您也别激我,我不傻。这把归我了,就算赔偿我的马!还有,都给我!”斯万抹了一把眼泪,又在袖子上擦了擦鼻涕,从地上爬了起来,开始琢磨手里的这把。和马他都喜欢,如果非得二选一,他还是选前者。
  “你就不怕他真的开!”斯万拿着跑去打靶了,齐祖擦着头上的冷汗凑到了洪涛身边。
  “我装的没有……他要真冲着我开,那现在躺在地上的就是他,哪怕敢抬起口对着我也一样。”洪涛把左手从袖子里伸出来,手里握着一把银色的小,比巴掌大不了多少,这是齐祖闲着没事儿做出来给图当礼物的,能装四发小,打不远,但在近距离照样可以打死人。
  “唉……吓死我了,干嘛非要这样试探他,您还不放心?”齐祖的冷汗不光没擦掉,还出的更多了。面前这位老皇帝有时候天真、善良,有时候又阴险、无情。这么多年了,自己都没摸清楚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这种一出来,对敌人、对我们自己都是个大杀器,必要的测试还是得有的,否则我很可能在某一天被人用乱打死。虽然这样不见得能知道他的确切想法,但是不试试我又睡不着觉。”洪涛把小放回兜里,看着正在重新装弹的斯万,无奈的摇了摇头。自己没有曹操那种手腕和眼光,只能用些笨方法来骗自己心安。
  洪涛和齐祖弄出来的这种新就是大名鼎鼎的转轮,俗称。它的技术含量很低,只要有了铜壳、凑合能用的弹簧钢和正确的思路,是个铁匠就能弄出来,甚至比燧发还简单。齐祖看了图纸到做出成,从头到尾只用了三天多,剩下一天多的时间都在研究这种小口径的装药量问题。
  这种转轮的射程只有四五十米远,这还是把管加长的结果。像洪涛手里这种更小的转轮,有效杀伤距离也就十米左右,打仗用不上,就是个防身的小玩具,比稍微手长点。
  洪涛打算把转轮当做的辅助武器,一旦进入太复杂的环境,比如说城市巷战,可能就没有短好用了。而且转轮比有两个最大的优点,就是它可以连着打五发,就算有一两发是哑火,也不耽误后面的正常击发。除了多扣动几下扳机之外,不用多余的换弹动作。
  有了这两样新武器,洪涛觉得再去攻打托族人的城市,不管它是不是在高原上,也不管它是否有城墙和地形优势,都没有什么难度了。连大炮都不用带着,那玩意太沉,放在平地上有轱辘用马匹拖着走还凑合,一旦进入山区,光靠人肩挑手抬,非常影响部队的机动性。
  本来洪涛还想把另一样更轻便的火炮也一起弄出来,它就是迫击炮。有了硝酸银,迫击炮的发射装置就有了,后世里很多迫击炮都是用霰弹来当发射装置的。办法很简单,就是把霰弹里面的钢珠拿掉,装上合适量的发射药,然后拧在尾部的小洞里。当炮弹顺着炮膛落到底时,霰弹的正好撞在炮膛底部的撞针上,依靠霰弹的力量,炮弹就飞出去了。至于能飞多远、炮管能承受多少膛压,全靠慢慢试验,并没有什么技术上的难度。
  不过在和齐祖聊过之后,洪涛暂时取消了这个计划。
  首先就是大口径的钢管现在还弄不出来,口径太小了又没啥实际意义。再者炮弹的结构也存在技术难题,里面是装填还是其它?这需要很多试验来验证。最后就是炮弹的尾翼该如何弄,现在还没有合适的材料和精确的模具,又得重新研发,这就需要很多人手和时间。
  如果马上开始研发迫击炮,那冶炼作坊、机械作坊、化工作坊就全得干着一件事儿了,无法在几个月之内生产出来足够的、转轮和弹药。权衡了利弊之后,洪涛不得不先把迫击炮的研发计划拖一拖,等以后有时间再说。
  从洪涛抵达太阳城之后没几天,整个城市就忙碌了起来。原本对外开放的市集临时撤销了,更多的人被抽调到冶炼厂、机械厂、造船厂帮忙。还有很多妇女被编进了建在城市东边的新作坊,这里的规矩很奇怪,凡是来上工的妇女都必须脱衣服进行检查,然后换上一身麻质的短打扮,带着布手套进入房子里工作。
  这个作坊就是装填厂,十多间石头房子相距上百米,每间房子里只有四名印第安妇女在工作。她们的任务就是把一种土黄色的膏状物用小铜勺装进一个米粒大小的铜碗里。然后送到另外的屋子去,再把这个小铜碗用木头模具压进铜弹壳后面的小洞里,并在缝隙上涂上树胶密封。
  完成带的弹壳再分批送到另外两间屋子里,被装上火棉胶颗粒、毡垫和小铅球,再用软木塞封口,并用木质压口机把铜弹壳的前端向内挤压出一个扣边,把软木塞固定住。最后用石蜡密封,一颗就算做成了。
  这是布什想出来最保险的生产工艺,把所有工序都分开,每间房子里的工人数量和原料都很少,就算不小心出了意外,也不会有太大的威力,更不会波及到其他房屋。
  虽然拿来送去的略显麻烦,但是洪涛认为很必要。产量可以用人数来提高,能不出事儿最好,慢点不怕,现在还用不到大批弹药。部队里也带着装弹原料和简易的小机械,可以在战斗之后自行装填一部分。这种霰弹很好,也没什么危险,唯一的问题就是每个人的手法不同,可能会出现哑弹。
  洪涛也没闲着,除了每天去马场练一练骑术之外,还要钻进化学实验室里和布什带着十多个印第安学徒,用简陋的设备不停的提纯硫磺、硫酸、硝酸、乙醚、酒精。这些东西有的用来弹药,有的是做为药使用的。
  听说丈夫要去攻打托族的城镇,图也带着一部分族人行动了起来,把鲸鱼肉涂上细盐和香料,然后用烤炉烤干,制成咸肉干。再把玉米磨成面,混合上白糖和淀粉烤制成黄灿灿的玉米饼干,这些都是军粮,很受印第安战士喜欢。可惜洪涛见了这两种东西就想吐,还得忍着不吐,装成很爱吃的样子。
  墨西哥这里的地形和气候很多样化,东部靠近墨西哥湾的平原地带是标准的热带气候,四月到十月左右是雨季。每到这个季节,大雨经常下得昏天黑日,此时河水暴涨,到处都是泥泞,很多原本能走的道路这时候全都走不了了。过了十月就进入了旱季,这时候下雨就很少了,换成了大太阳天天挂在天上,是个比较适于在平原地区长途跋涉的时间段。
  但这只是东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到了中部的高原地区,雨水就没那么多了,昼夜温差还非常大。中午能晒得人流油,太阳一落山,立马寒风习习,有的山区还会降雪。所以墨西哥人有一个传统的打扮,就是头上戴着一顶巨大的草帽,一看这种形象立马就能知道是墨西哥人。
  其实他们身上还有一个更独特的东西大家都没注意到,就是披着一条厚厚的棉布毯子,或者干脆把毛毯中间剪个洞,套在身上当衣服。
  这种打扮都不用仔细琢磨,就说明了两个气候上的问题。大草帽是用来防止日晒的,尤其是高原上的太阳,紫外线非常强烈,很容易灼伤皮肤,不光要戴草帽,还得够大,能把全身都遮挡住才好。棉毯则是用来御寒的,没有这条毯子,晚上在野外是能冻死人的。
  对于这种气候条件,洪涛也没办法,他不是真神,无法改变气候。唯一能做的就是入乡随俗,人家上高原都戴大草帽,那咱也戴;人家身上披着毯子,连衣服带铺盖都有了,咱也一人来一个,比他们的质量还好,都是用黎族人的纺织机织出来的,用的都是欧洲的羊毛,更柔软更保暖。
  从海拔很低的沿海平原去到海拔一两千米以上的高原作战,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考虑,就是高山反应。二千多米高的地方虽然不会有明显的高山反应,但是容易疲劳、抵抗力下降是必然的,这是人体的自然反应,谁都避免不了。不过这种自然反应可以通过肺活量来克服,如何增加肺活量,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建议潜水。
  在这个问题上洪涛是师傅,连同斯万一起,所有参加高原作战的人员,包括几名传教士,每天都要坐着船去河口进行潜水训练,早上一次、下午一次。管不管用洪涛不清楚,反正他喜欢吃的大螃蟹、海胆是没少抓。
第八十二章
兵发萨巴城
  十月初,天空的大太阳刚刚挂住,太阳城的军队就在靶场上整装待发了。一百名战兵分成了十个小队,每人一匹马、一支火枪,正副队长的腰带上还多了一把左轮手枪。二十名狙击手每人一支长筒线膛枪,击发式的,十毫米全钢尖头弹,全装药可以在五百米上还有足够的杀伤力。不过后坐力非常大,一般在二三百米的距离上,使用半装药子弹就够了。另外狙击手每人还有一架单筒望远镜。
  洪涛也曾试过把单筒望远镜固定到枪支上面充当光学瞄准镜,为此还开发出来了简易安装轨道,可是试验了几次之后,这个装置就被他自己废掉了。
  原因很简单,轨道加工精度不够,达不到纹丝不动的效果,稍微有点变动,打出去的子弹就不知道跑哪儿去了。在靶场这种环境下都不能保证稳定性,到了环境更复杂的战场上,基本就没有实用性了,还不如直接用眼睛瞄准管用呢。配发给狙击手的单筒望远镜就是给他们发现目标用的,个头很小,平时挂在脖子上就成。
  这支部队里还有三十名工兵,他们只配备少量的双筒猎枪和手枪,平时不参加战斗。但是这三十人每人都有两匹马,还有一支十多匹驮马组成的驮队。除了补给品和弹药之外,他们携带的更多是斧、锯、绳索、滑轮之类的工具。这些工兵的任务是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宿营的时候还得把营地开辟出来,顺便充当一下厨子。
  洪涛的打扮和士兵们一模一样,草黄色亚麻缩腿长裤、短袖上衣,鲸鱼皮厚底行军靴。腰带上别着手枪和手枪子弹,胸前斜挎着猎枪子弹带,用棕榈叶编织的宽边尖顶大草帽就背在后背上。马鞍后面还绑着一个双肩背包,里面是自己的换洗衣服、袜子、急救包、毛毯和三天的食物配给。
  草帽、上衣、背包和毛毯上都印着一个黑色的金字塔徽记,塔顶还在烁烁放白光,那是太阳城妇女们用银线绣上去的。这里目前啥都不富裕,就白银多,来这里交换商品的印第安部落,多一半都选择使用白银当代用货币。
  唯一的区别是洪涛的马鞍两侧各有一个皮质枪套,一左一右插着两支双管猎枪。洪涛怕死啊,总怕打仗的时候突然枪里没子弹了,于是利用权力给自己多加了一支猎枪。其实他想带四支的,但是背不动那么多弹药,只能作罢。
  “我们是……”骑着一匹酱色的高头大马慢慢从队伍面前走过,身后还跟着骑白马的斯万,很臭屁的拔出了他的猎枪,上面的银饰在阳光下反射着刺眼的光芒。
  “太阳神的子民!”一百多人共同喊出了后半句,很有震撼效果。
  “我们要……”约瑟夫编的这些口号都是成套的,洪涛背了好几天才全记下来。
  “把太阳神的光辉洒满人间!”又是一百多人声嘶力竭的齐喊。
  “一切不皈依太阳神的人……”洪涛已经有点烦了,这次回来必须找约瑟夫去,让他把口号再精简精简。
  “都是神的敌人,要被神火烧死,让他们成为没有灵魂的人!”被宗教狂热洗过脑的部队是最可怕的,洪涛看着那些印第安士兵憋红了嗓子喊着别人设计出来的口号,表情还那么感动,心里哇凉哇凉的,后背直出冷汗。
  “为太阳神而战……”终于到最后一句了。
  “让灵魂归于太阳神,永生不死!”这句话一出来,很多士兵都掉眼泪了,就好像他们真的看到神国了一样。连同着附近观看出征仪式的民村们也在高呼着太阳神万岁、神国万岁、神使万岁的口号,热泪盈眶不在少数。
  “出发!”洪涛把手中的枪向西一指,第一队骑兵催动着战马,排成一字纵队,向着那条在雨林中开辟出来的道路头也不回的走去。这时一阵手风琴声从队伍中响了起来,两个穿着麻布长袍的人也跟在队伍后面。他们用双腿控着马,每人手里抱着一台班多钮手风琴,拉得非常起劲儿。
  “陛下,您就不能教他们一个别的曲子吗?这个曲子适合在丰收的时候围着篝火跳舞,不适合打仗,一点力量都没有。”斯万又开始唱反调,每次出征都会有传教士跟着,估计他都听烦了。
  “你懂个屁,这叫火枪兵进行曲。它描述的是一队火枪兵出征打了胜仗,踩着欢快的脚步回家。你看,咱们的战马都比你有艺术修养。”洪涛这叫活活欺负人,一首啤酒桶波尔卡,楞被他说成了火枪兵进行曲。不管是前世还是后世,根本就没这个曲子。反正手风琴是他和金河城的首饰匠们捣鼓出来的,目前为止所有的曲子都是他教的,他怎么说怎么是,赋予什么内涵都成。
  其实艺术这个东西吧,就是瞎尼玛分析,每个人从每首曲子里听出来的东西都不一样,大部分人根本也听不出什么含义,洪涛就是大部分人之一。
  他虽然学过几件乐器,还做过与音乐有关的工作,但是非常讨厌那些张嘴闭嘴就说听出来什么含义的人。尤其是那些指着一副抽象派所谓的名画,非说看出来里面是对生活热爱的人。热爱你大爷啊,那上面就是几种颜色瞎尼玛涂抹的,作者自己都不知道想画啥,搞不好就是抽晕了在迷幻状态里涂抹的,洪涛觉得自己擦完屁股的纸都比某些名画好看。
  “您说是就是吧……”斯万在艺术修养上也是白纸,连抬杠的资本都没有。
  “等有时间了,我再弄个军鼓出来,你肯定喜欢。啦……啦呀,啦啦……嘿嘿……”音乐有时候确实有调节心情的作用,洪涛听着波尔卡快节奏的曲调就挺高兴,摇头晃脑的打着拍子,嘴里还跟着唱了起来。什么人养什么鸟儿,他坐下的马也是个二货,同时也有那么一点点艺术细胞,居然踩着节拍迈着小碎步向前走去。
  “这哪儿是去打仗啊,和迎亲差不多了……”斯万不明白军鼓是什么玩意,也催马跟在了洪涛身后。他很不乐意让洪涛跟着他去打仗,平时出征之后都是他自己说了算,现在又来个脑袋更大的,他都能想像出来,这一路上得被洪涛折磨多少次。
  萨巴,原本是个玛雅族的城市,后来由于北方民族的入侵,玛雅人逐渐向南退缩,这里就成了托尔特克人的一个重要据点。这座城镇位于墨西哥东部的东马德雷山脉北端,正处于中部高原和东部沿海平原的分界线上,守着为数不多可以连通高原和平原的山口,有点自然天堑的意思。要想从沿海平原进入中部高原,这里就是个重要通道。
  说是城镇,其实并没有高大的城墙,印第安人的建筑风格更倾向于自然。除了城镇中心的神庙、祭坛和雕塑之外,大部分居民都很分散的住在中心区的周围。
  他们的房子并不是一间挨着一间,更像后世北美富人的居住形式,房子周围还有地,上面种着各种植物。这些民居之间用石板路相连,而铺设这些石板路的全是黑曜石片。这种石头是火山喷发形成的,在中部高原到处都是。盖房子用它、做农具工具武器也用它、雕刻巨型雕像用它、铺路还是它。
  印第安人的社会结构,更想是我们的青铜器时代,都是一个个城邦组成的松散联盟,国家这个词儿对他们来讲很陌生。但是他们没有青铜器,只会冶炼一些黄金、白银、铜,铅和锡只用于祭祀。更没有牲畜和车轮,可以算作家畜的只有三种动物,无毛的墨西哥狗、无毛的豚鼠、带毛的火鸡。
  在这种社会生产力条件下,也成为不了真正的国家。几百、几千、几万人凑在一起,形成一个城邦就已经是极限了,再广阔的土地他们也掌控不了,运输就是个大问题。连牛马都没有,总不能全靠人肩挑手提吧。
  不过他们已经有了阶级概念,城主或者叫酋长、僧侣、武士们相当于贵族,他们的土地无需上贡。而其他人则算作平民,划分成一种叫做卡尔普伊的社会结构,有点像我们的村落或者合作社。土地归卡尔普伊里的所有人共有,但是必须向酋长上税,用来支付统治集团的开支。
  在这个社会结构里,寺庙是高等教育机构,同时也是执法机构,僧侣们的权利非常大。学习古老的智慧、朗诵赞美神灵的诗歌、历法、天文、教义、占星术等等都是贵族子女才有的权利,平民只有成为勇士并在战斗中发挥出色,才有可能进入贵族武士阶层,从而成为贵族。
  萨巴并不是托族人的主要城市,按说它应该算是边疆重镇。托族大酋长或者说君主在西北方的图拉城,那里鼎盛的时候有四五万人居住。不过自打更北面的奇奇梅卡人来了之后,图拉城里神庙和祭坛被摧毁,大祭司们无法再矗立巨大的石像,托族人也就受不到神的庇护了,实力越来越弱,开始逐渐撤出肥沃的阿纳华克谷地,分散到四面八方,萨巴就是其中一个托族人的大城。
第八十三章
烦人的雨林
  这个图拉城后世已近没有了,它大概位置就在墨西哥城北面五六十公里的地方。那里有金字塔、神庙、祭坛,不过整座城市都成了废墟。
  现在,一支打着托尔特克人同族旗号的北方民族又把奇奇梅卡人给打跑了,他们自称是阿兹特克人,是从北方一个叫做阿兹特兰的地方来的。这些阿兹特克人声称他们的祖先和托尔特克人、奇奇梅卡人都是一个,奥尔梅克人。
  这个说法在后世中美洲历史上占据主导地位,据说当年奥尔梅克人鼎盛时期,也把都城选在了阿纳华克谷地,并且建立了特奥蒂瓦坎这座几万人聚集的古城。为了统治北方的土地,奥尔梅克人就派出了几支部族去驻扎,当特奥蒂瓦坎古城不知道为什么突然衰落之后,隔了几百年,当年驻扎在北方的部族又都跑回来认祖归宗了。
  这些东西洪涛并不是很门清,如果欧阳清能来,他肯定能把印第安人的历史倒背如流,甚至比当地人还明白他们祖先的事情。这就叫干一行爱一行,当年在伯利兹为了用太阳神教忽悠当地人,欧阳清很是下了一番功夫。纽约和墨西哥的国家图书馆都快被他踩平了,只要有古印地安人遗迹的地方,他就得去看看,回来之后就开始和洪涛凑到一起编故事。
  太阳神教的由来愣是让他生生和印第安人的历史神话编到了一起,不是专门研究中美洲化的人,即便你是学世界历史的,照样能让他这套忽悠晕了。因为里面很多东西都是有史料可查的,由不得你不信。
  洪涛脑子里这些有关古印地安人的知识,全是从欧阳清的研究报告里看来的。虽然他当时是甩手掌柜的,但是有些瞎话也得大概看一看,免得在记者、媒体面前说走了嘴,至少也得和欧阳清散播的神教来源内容差不多。
  现在他就要亲自去实地考察一下欧阳清研究回来的那些东西到底是不是真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自己恐怕就要考虑是不是去阿纳瓦克谷地转一圈了,把图拉和特奥蒂瓦坎这两座城市都给占领。尤其是特奥蒂瓦坎,这是托尔特克人、阿兹特克人、奇奇梅卡人的圣城,在他们的宗教里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就像耶路撒冷老城在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一样。
  如果想彻底统治这里的印第安人,不想把他们都杀光的话,占领他们的圣地,然后再用太阳神教去同化他们才是最省事的办法。反正太阳神本来也是他们的信仰,然后才有了美洲豹、羽蛇、老鹰之类的延伸。从这点上来讲,太阳神教不是外来宗教入侵,而是他们信仰的根本,应该算正宗。自己侵略他们就又多了一个名正言顺的借口,宗教正统之争,这就把外族侵略变成了人民内部矛盾,遇到的抵抗会小得多。
  不管是不是要去阿纳瓦克谷地转一圈,萨巴这个战略要地一定得拿下,不过在拿下萨巴之前,还有一个敌人也很难缠,它就是雨林中泥泞的道路、无处不在的蚊虫和暖房一样的湿度。就算有了马匹代步,太阳军团每天的行进速度也只有十公里不到,这还是在开辟出来的道路上走。两天之后,道路就没了,所有人都得下马,几个人一组轮番上阵,用砍刀在雨林中开路,每天连五公里都走不了。
  “派人原路回去,通知你罗叔,让他抽调人手过来把这条路给我砍出来,就按照我们的马蹄印砍,回来的时候,我可不想再受这个罪了。”和出发时相比,洪涛已经没功夫再听着手风琴打拍子了,浑身的衣服都湿透了,但还不能脱,你得防备随时都有可能掉到你身上,并咬你一口的毒虫和毒蛇。至于那些蚊虫,已经不算事儿了,洪涛的脖子都快不能转头了,全被叮肿了。
  “砍了还会再长的,用不了两年时间,这里又是一片树林了。”斯万觉得洪涛太不了解雨林了,他想给自己的老师上一课。
  “撒上炼油的废料给我烧!我就不信这里的植物全是尼玛百毒不侵,别说树,连草都不许长!”斯万的解释被洪涛直接当成了放屁,雨林再顽强也顶不过人类的破坏。想要雨林消失,招数多得是,等化工厂建立起来之后,想尼玛让哪儿不长树就一颗不许长,斯万是没见过这些化学废料的厉害。
  “这可是咱们自己的地盘儿,您不能拿它当爪洼岛那么毁……”斯万还真见过,爪洼岛上现在还有很多焦土,真是寸草不生,这都是十多年前洪涛干的。
  “想建设就得先毁灭!盖房子还得砍树挖地基呢,你咋不在树林子里平地起房子?别废话了,赶紧派人回去,把我的原话带到。我艹……这么大的蚂蚁,来,给你拿着玩去。”洪涛压根也没把这片土地当成自己的,这里只是前进基地而已,热带气候他很不适应,还是去北边生活更舒服点。说着说着,脖子上又挨了一口,伸手一摸,捏住一只蛐蛐大小的蚂蚁,直接扔到斯万脖领子里去了。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04/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