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214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14/267

  说是新式战舰,其实也不那么新了,它的原型就是温小七给罗美洲和洪鲵造的那种铁胁木壳船,现在稍微放大了一点,为了船体更加牢固,又多加了几道钢肋,但形状还是差不多。一层通长甲板、没有艏艉楼、向前倾斜的尖船头、瘦长的船体和低干舷都是新式战舰的外形特点。和美洲号相比,新式战舰稍稍提高了干舷高度,以便适应高海况。三根由钢筒固定的等长桅杆分别立于船头、船身中部和船尾,巴肯廷帆型,采用三段上斜衍帆具。
  它的全钢龙骨长二十四米,船体长二十八米,宽四米五,吃水深度最大三米,满载排水三百吨。最高侧风航速十六节,巡航航速十节左右。配装六门七十五毫米线膛加农炮,左右舷各两门,船头和船尾各一门。一头一尾的舰炮可以二百七十度旋转,单侧最多能有四门舰炮同时射击。
  这种被洪涛命名为弗吉尼亚级的新式帆船在数据上并不怎么突出,甚至还很挫。在船体厚度、排水量、火炮数量上连金河帝国的海狼级都比不过,而且相差很远。两种船如果发生海战的话,弗吉尼亚级在海狼级的一轮炮击下就得散架,和鲑鱼级武装货船打打倒是旗鼓相当。
  从表面上看,弗吉尼亚级最大的优点就是省人、造价低、建造速度快、操作简单、航速略高、转向灵活、船体低矮目标小。这种战舰只需要十五名熟练水手就可以完成全部舰船操作,作战的时候连军官带木匠、铁匠都算上,也用不了三十个人。建造起来这种船也比全木质的战舰相对容易很多,因为它的船体骨架全是用各种型号的工字钢铆接起来的,所有部件都有统一尺寸,大部分可以替换使用。
  用手工流水线生产,从铺设龙骨到安装完桅杆索具,一共只需要不到二个月时间,再加上后期的防锈、涂装,三个月就能下水。而且建一艘和同时建三艘、五艘几乎没什么时间差别,也就是说建一艘需要三个月,同时开工建五艘,也是三个月。它的建造工艺对工匠们的技术要求相对也比较底,毕竟最要命的拼接龙骨、上肋条工序,都被轮着大锤子的铁匠给代替了。钢铁的可塑性也比木材强很多,省去了大量给木材定型的时间。
  不过战舰的优劣并不只体现在纸面数据上,采用何种战斗方式也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战舰的能力高低。洪涛和温小七之所以要把新战舰设计得很单薄、火炮数量如此少,主要是和一种新式武器带来的新式海战模式有关。这种武器就是后装线膛加农炮。
  有了这种可以比较准确直射一千多米、炮弹重量更大、初速更高、穿透力更强的新式舰炮,弗吉尼亚级战舰就没必要去和敌人凑到二三百米的距离上依靠射速和射击密度互喷了,完全可以利用射程和精准度弥补火炮数量的不足。这时候身材纤细、转向灵活、排水量小的缺点就成了优点,依靠这些优势,再加上头脑清醒的指挥官,海战就会变成另一种模式。只有自己能打敌人,敌人打不到自己。
  当然了,要想把这种新式战舰和新式舰炮造出来,也没有说的这么容易,其中还有很多细节问题需要解决。任何一个小问题都可能让这种新战舰、新舰炮的设想化为泡影,或者说勉强造出来了,但实际使用的时候根本达不到设计需求,成了名符其实的鸡肋。
  比如说钢铁结构和木质船体的防锈问题,再比如说横楔式炮闩的点火机构问题,还有这种新式舰炮的固定旋转问题。
  海水里有多成分会对钢铁造成腐蚀,然后被腐蚀的钢铁就会让和它连接的木头也腐烂掉。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那这些新式战舰可能造出来没两年就得回港大修,甚至直接报废。虽然这种新船成本低、工期短,但也不是大风刮来的,隔两年就造一批,成本也就不低了,工期说不定比老式战舰还长。
  在美洲号上,温小七只采用了隔绝的方式来防腐,简单点说就是用沥青和麻堵塞、覆盖住所有金属和海水接触的部位。但这种方式有个问题,就是沥青这种东西会随着温度而变化它的形态。到了热带它会变软,到了高纬度地区它又会被冻裂。来回几次之后,沥青上面就会出现裂缝,也就隔绝不了海水了。
  像美洲号那种探险船,本身就是个大玩具,使用频率也不会太高,能撑上两年不坏,回港之后还有机会修补,工作量也不是很大。但要是用这种方法来建造战舰就有点麻烦了,战舰需要常年在海上漂泊,不能没事儿就回来修修。而且战舰一造就是几十艘甚至上百艘,要是维修周期太短,那造船厂就别干其它活儿了,天天修船玩吧。所以还要想出其它方式来解决海水的腐蚀问题,尽可能的把维修周期延长。
  用什么方式呢?后世有专供船舶使用的防锈漆,还有抗腐蚀能力更强的合金钢,这些东西洪涛肯定搞不出来,连想想都是罪过。
  齐祖说可以采用铜铆钉、铜板来隔绝钢铁与木头的接触,铜的抗腐蚀能力要比钢铁强很多。可是齐祖不知道他这个主意非但起不到防腐效果,还会加快钢铁的腐蚀速度。因为不同金属在海水中会产生原电池反应,铜和铁如果放到一起碰到了海水,比光钢铁绣得还快,海水成了电解液。
  但是洪涛没有否定齐祖的提议,他有办法避免这种原电池反应,找点锌块扔在钢铁部件旁边,就能抵消掉海水的作用,这种犯法叫做阴极防腐。由于锌这种金属的元素活性比钢铁高,它会把海水里的电子全消耗光,原理类似热水器中的镁棒,消耗自己,保护附近的其它金属,真伟大!
  金河国的冶炼技术很早就能在铅锌矿里提炼锌了,问题是只有粗锌,无法提纯。而且锌这种金属目前还没什么用,只是在冶炼金属铅时捎带手加高温弄出来的。至于如何把锌矿提纯,洪涛还真不知道,齐祖试验了很多年,顶多也就是把熔炼温度再提高,但得到的还不是相对纯粹的锌,里面杂质很多。
  现在这些灰白色的金属块终于有用了,不管纯不纯吧,毕竟它是锌,元素活性肯定比铁、铜要高,弄一堆锌锭放在底舱龙骨、肋骨这些钢铁制品旁边,多少也应该管点用。而且这样做也不算浪费,海船出行为了保持重心稳定,都得带上压仓物,这些锌锭还可以部分取代压仓物用。
  光有锌锭的阴极防腐和沥青隔绝海水的办法,洪涛觉得还不能体现出来自己比较专业的一面。自己是学热处理专业的,这个学科里很重要的一项任务就是防锈处理,在这方面洪涛终于敢拍着胸脯说自己是专家了。
  他的最后一招就是化学防腐。众所周知,硫酸是强氧化剂,很多金属遇到硫酸,表层瞬间就会被氧化,通俗的说就是被咬出一层锈来。这层锈学名叫氧化膜,结构致密的氧化膜会阻止钢铁的内部继续接触水、酸等物质,等于是在钢铁表面形成了一层抗氧化保护膜。用硫酸酸洗某些金属生成氧化膜增加抗氧化能力的方法,叫做金属钝化。
第一百一十章
架退炮
  在本身钝化、外部隔绝、阴极防腐三大法宝的通力配合下,第一艘弗吉尼亚级战舰终于造了出来,并在一二五一年的春天正式下水,至于这些防腐措施到底管不管用、能管多大用,谁也不清楚,只能是用事实来论证了。
  洪涛打算第一批先造二十艘,如果它们的腐蚀速度可以维持三年以上不用大修,那就说明可以使用,可以再继续改型建造更大的同型战舰。如果腐蚀速度过快,就只能重新使用全木质结构,除了不能建造太大的战舰之外,也可以满足海军的需求。
  暂时解决了结构防腐问题,新式战舰还不能算完全成功,因为它这种特殊船型之所以能当战舰用,完全要依靠新式舰炮。没有这种射程远、精度高、装填快、自重轻、可以调整水平和垂直角度的舰炮,新式战舰就只能当快速运输船用,根本没法进行高强度海战。
  “我这几门炮都试射过几十次了,可靠程度肯定没问题,射程和精度也有保证,就是后坐力有点大了,小七的新船又有点窄,好像摆布不开。可是不要炮车泄力,船板肯定扛不住。又得能挪动、又得能固定,你算是给我出了个难题啊!”齐祖这些天也一直没闲着,横楔炮闩只要有了正确思路,制造起来并不难,它本身就是一个大钢锭,无非就是契合度和移位螺栓的加工精度问题。对于他们这种老工匠来讲,纯用手工照样可以干。只是炮闩解决了,后装炮也能正常发射了,但如何把这种后坐力很大的炮装在甲板上,就成了个大问题。
  齐祖这几门七十五毫米口径的后装炮固定在一个钢架上,通过炮身下部一个螺栓可以调整俯仰角度。钢架下面还有四个轮子可以前后推拉,绑上制退索具之后,开完炮炮车整体后移,然后再依靠人力拉动索具,把炮车归位即可。其实它和原来的木质炮车也没啥区别,只是换成了更结实的钢制。
  可是有个问题齐祖一直无法解决,就是怎么让这种新式舰炮能左右转动。按照洪涛的设计,新战舰上这些舰炮不能再采用原来舰炮的固定方式,只能用船舷去瞄准目标。它们需要一定幅度的左右角度调整,船头和船尾的两门炮更要可以二百七十度转动,还不能转的太慢。
  这对于炮身重量六百公斤、炮架重量五百多公斤,合起来一吨多重的舰炮来说,问题就太大了。就算一门炮配上五个炮手,也不可能拉着它左右来回转。可是新式战舰上根本就没这么多水手和炮手,一门炮顶多配两个人。让两个人去推着一吨重的舰炮左右挪动位置,既不人道也不合理,根本推不动。
  “您这大炮还得装引信点火发射?”炮架的问题洪涛先没去管,他一直都在和温小七折腾新船,没怎么顾得上齐祖的后装炮研发,这还是头一次在靶场亲眼见到它的发射情况,立马就看出了一个不合适的地方。
  齐祖的后装炮是真从炮管后面装炮弹了,可发射点火装置还和前装炮没啥区别。打开炮闩,把尖头炮弹通过炮闩上的孔洞塞进炮膛,再把一个装着火棉胶的药包塞进去;关闭炮闩,从炮身尾部上面的一个小孔塞入药条和火帽,最后用一个小击锤击发。虽然把引信换成了药条和火帽,火把改成了击锤,但本质上没有任何不同。
  “……什么意思?”齐祖让洪涛说糊涂了,大炮不都是这么发射的吗?后装炮只是为了装填更方便,膛线只是为了打得更远更准,和点火发射有什么关系呢?
  “意思就是您可以把弹头、发射药包像子弹一样放到一起,然后在炮闩上弄个击发装置,像扣动猎枪扳机一样把火帽击发,再把弹头打出去,轰……开闩、退壳、装上新炮弹、闭闩,再击发!”洪涛被齐祖的死脑筋弄乐了,干脆拔出自己的转轮枪,把枪管比划成炮管,把子弹比做炮弹,从装弹、击发、退壳、再装弹的过程演示了一遍。
  “……咳!我真是老了,做了那么多把枪,居然就没想到炮弹不就是个大号的子弹嘛……”不用洪涛过多解释,齐祖就能看明白,他被大炮这个名字给限制住了思路。
  “其实差不多,不过炮弹的后坐力太大,咱可不能站在炮车后面去扣扳机,太危险。您看看能不能把这个扳机弄成拉发的,用根绳子拴上,站远点一拉,就算炸膛了也没关系。”有了这个教训,洪涛不敢再指望齐祖能把问题考虑得更全面了,还是先说一声比较保险。
  “对,用绳子拉好!这没什么难的,我把炮管上面那个孔弄到炮闩后面不就成了,只要够力量把火帽打响就成。还是你脑子好使,不过我找你来不是说炮闩的事儿,而是炮架的问题。你非要左右挪动它,这还是门小炮,以后要是把口径更大的造出来,我真想不出该怎么转动。”在炮闩后面加个撞针对齐祖来讲并不是什么难事儿,他最发愁的还是如何转动炮身的问题。
  “这个问题吧,光说我也说不清楚,你们几个过来,给我在这儿挖个坑,再去拿两根三四米长的钢轨来,我有用。”如何让火炮可以左右转动,其实是和减小火炮后座力问题息息相关的,解决了一个就全解决了。
  这需要一个比较复杂的机械炮架来解决,在后世采用这种结构的火炮叫做架退火炮,与之相似的还有管退火炮。后者技术要求更高,需要液压装置才能用。现在洪涛搞不出管退装置,只能先玩技术相对简单的架退火炮。既然是个比较复杂的装置,光靠说恐怕说不明白,还是上手做试验吧。
  土坑很快就按照洪涛的吩咐挖好了,它的一头深一头浅,形成了一个大概二十多度的坡面。两根钢轨也被钢钉固定在斜坡面上,宽度正好和炮车的轮子一样。这时洪涛开始指挥着在场的工匠把火炮从炮车上吊起来,然后把炮车吊到了钢轨上,再把火炮放上去。这还不算完,在坑前面和后面,还得砸几个楔子,然后用带滑轮组的绳索把炮车的前后都拉住。
  “装弹,准备射击!”检查了一遍炮车、铁轨、索具没有什么问题,洪涛带头躲到了掩体后面,下达了发射指令。
  “轰……”
  “你这个不成,炮口抬得太高了,坡度也有点大。”一声轰响之后,众人从掩体后面探头一看,得,炮车并没有沿着钢轨向后滑动,而是脱轨翻了。齐祖虽然不太明白洪涛到底要干什么,但大概也看明白了炮车和铁轨的作用,并以他的专业眼光提出了改进方案。
  “得,就按您说的办,再去重新做个炮车,让火炮在这个坡道上也能进行水平射击,顺便把坡道按照您觉得合适的坡度改一改,我保证能成功。”试验失败了让洪涛很没面子,自己只知道一个大概原理,具体角度和技术细节并不清楚,要把这种架退装置弄合适喽,还得靠齐祖他们这些熟悉机械制造的匠人们去琢磨。
  其实早期的架退结构就和洪涛弄的那个坡道一样简单,连铁轨都没有,就是弄个和炮车轮子同宽的车辙,然后把炮车的车轮放到车辙里。一开炮,炮车就被后坐力推着沿车辙后退。由于后面是个上坡,极大的消耗了炮车的后坐力。当后坐力被消耗光之后,炮车带着大炮靠自身重量又开始沿着车辙向下滑动,这样就回到了坑底最深的位置,也就是炮车的初始位置。
  这就是一套完整的架退、复位装置,可以让火炮在射击完成后,不太依靠人力就自动抵消掉后坐力,还能基本恢复到原来的位置上去。别看就是个土坑,它能让大炮尽快复位,加快装填和瞄准时间,免去了炮兵们繁重的体力劳动,能大幅度提高火炮的射击速度和准确度。
  架退说的就是火炮跟着车架一起后退,在此基础上,后世又弄出了管退装置来抵消后坐力。那就更高级了,火炮基本不动地方,只有炮管会向后伸缩,通过液压或者气压装置把后坐力抵消掉,然后马上就可以继续射击,装填速度和射击精度更高。
  只用了一天时间,齐祖就带着工匠们用各种型号的工字钢重新铆接了一个新的炮架出来。这个炮架形状有点怪,前面很高,后面非常低,就像是个躺着放的直角三角形,舰炮就固定在这个三角形的长边上。如果把这个炮架放到平地上,它的炮口会以二十度角指向天空。但是放到坡道的钢轨上,正好一个前高后低、一个前低后高,互补了。在不用螺杆调整角度时,火炮就自然变成了和地面水平的状态。
  “轰……”
  “哎哎哎……拉住!拉住!别让它出溜的太快喽!”有了新跑车,轨道的坡度也被重新调整过,第一次试射就成功了。炮车没有再出轨倾覆,而是沿着钢轨向斜坡上爬去。大概爬了两米左右的距离,后坐力被消耗干净之后,炮车稍微一停顿,又被重力拉着向下滑。齐祖生怕炮车下冲的速度太快,把他的大炮撞在土坑前沿上,直接从掩体后面跳出来,冲着那几个负责拉绳子的工匠玩命吼,直到炮车平稳归位才松了一口气。
  “成,你这个法子挺好,是不用人来推了,可是有一样儿啊,你总不能在甲板上也挖个坑吧?”跑到炮车旁边,低头看了看地上画的印记,齐祖对这种架退方式很满意,这玩意用在陆军大炮上很合适。可问题又来了,船上不能挖土坑,平铺的轨道减速作用很小,估计一炮开完,炮车就带着大炮从另一侧船舷冲到海里去了。
  “甲板上没有土坑,您不会用钢架造出一个斜坡啊!也是个三角形,比炮车长一些,上面连轨道都别弄,炮车下面也不装轮子,就弄个钢槽,让炮车在里面摩擦后退,这样炮车的后退距离还能缩小。新炮架能固定住这门炮就足够了,不用考虑运输的问题,它装在甲板上,不用四处跑,所以我觉得还能减一减重量。”这次洪涛没再搞实验,而是蹲在地上,用小树枝给齐祖画了一个草图。这种装置就是最初的舰炮架退装置,一直用到甲午战争时期,当时很多军舰上的大口径舰炮都是用的这种模式来处理后坐力问题,几吨重的大口径舰炮也一样。
  “按说应该成,要是没有轮子,我觉得坡度还能减小,这样就不至于向下滑的太快了。再装上前后两组滑索,说不定一两个人就能把炮车归位!不过你光解决了后坐力的问题,左右转动呢?干脆一起告诉我吧,别一股子一股子的逗我这个老头子玩。”洪涛画得很具体,按照齐祖对机械的了解,他对这个装置大概该怎么造理解得比洪涛还透彻。既然洪涛能这么轻易就解决炮车的前后复位问题,那应该对转动的问题也有主意了。
  “嘿嘿嘿,更简单,我发现您真是老了,脑子都不会拐弯。把炮架下面的装几个可以转动的轮子,然后在甲板上装一圈钢轨,咱不转动舰炮本身,连炮车整体一起转圈不就成了。需要多少角度,就安装多少角度的钢轨,两舷装三分之一圈就够,船头和船尾装四分之三圈。钢轨两头装上阻滑钢块,炮车就转不过去,免得船头的炮手脑子一迷糊,直接对着船尾开炮。”对于齐祖的这个问题,洪涛连图都没画。这种简单的装置用嘴描述就够了,不光解答问题,还得喷喷毒,老头都不能放过。
  “去去去!找小七商量改造甲板去,别在我这儿瞎搅合了,我的脑子就是被你搅合乱的!”齐祖岁数越大,就越怕别人说自己老,他自己说没事儿,别人不成,洪涛也不成。
第一百一十一章
免费劳动力
  说起来容易,好像把钢梁铆接在一起,找好角度,二小时就能做好一个炮架。其实真做起来还是很麻烦的,到底多少角度合适,多粗的钢梁可以抵抗多大口径火炮的冲击力,如何在保证结实的前提下,尽量降低炮架的总体重量,这些问题都需要一次一次的试验。光是制造炮架就耗费了三个多月时间,比造新船的时间还长。
  这三个月的时间洪涛也没闲着,他亲自带着三十名未来的海军军官登上了弗吉尼亚级战舰,进行了一次远航。从太阳城一路南下,一边测试新舰的性能,一边对中美洲东侧的海岸线来了一次彻底探查。最终跑到了委内瑞拉、哥伦比亚北岸附近,在和一个当地的印第安人部落做完一笔小买卖之后,才心满意足的掉头返航。
  这笔买卖在那个南美印第安人部落看来很值,洪涛就是个二傻子,用两罐子美酒和两把锋利的砍刀换了一大袋子树皮和几十株小树苗。虽然这种树皮能治病,小树苗能长大了能剥树皮,但这边山区里有的是,属于最不值钱的东西。
  洪涛当然不同意这些连裤子都穿不上的土人看法,树皮是金鸡纳树皮,小树苗就是金鸡纳树。大棵的不好挖,也不好带,把根伤了之后带回去也不见得能种活。这些小树苗就是从一片金鸡纳树树林里挖来的,自己要带回墨西哥山谷里种上,几年之后它们就能长成一大片,十几年之后就能变成树林。
  自己可能看不到它们长满山谷的情景了,但这些财富可以留给后人,如果需要还可以送回开普敦、金河城、甚至大宋去种植。疟疾这种病并不仅局限于美洲和欧洲,全世界有人的地方它差不多都存在。
  除了这些树皮之外,洪涛还发现了另外一样让他窃喜的东西,那就是马铃薯,俗称土豆。这玩意也是长在南美山区里的一种植物,当地人对它进行了很多年的驯化种植,已经和后世的土豆没什么大区别了。可是当地人并没把它当什么好玩意,很大方的送给洪涛一筐。洪涛为了印证这玩意到底是不是土豆,还特意烤了一个尝了尝味道,没错,就是它!
  有了土豆,墨西哥谷地里的这十多万人可就多了一种粮食可以食用,虽然已经有了玉米、小麦、水稻、豆子、南瓜这些粮食,但它们的产量都没有土豆高。要是能尽快把土豆的种植面积提上去,以后不光能满足墨西卡王国自用,还可以帮助其它新王国度过建立初期的粮食不足问题。
  可别小看了这种土了吧唧、其貌不扬的小东西,如果不是西班牙人从南美洲把土豆带了回去,欧洲的人口恐怕也增长不起来。没有足够的人口,啥大航海时代、文艺复兴、工业革命,都是白扯。吃都吃不饱,哪儿有功夫去琢磨学问啊。
  当洪涛返回太阳城的时候,齐祖的七十五毫米二十倍径后装线膛舰炮也从萨巴城运了过来。这款舰炮的口径和甲板炮差不多,但是炮身更长,后部更粗,这是为了应付更高的膛压。
  它依旧是用熟铁包裹着有膛线的两片钢管用空心水冷内缩的方式铸造的,加上炮车总重一千一百多公斤,采用铜壳定装尖头实心弹,平射距离可以达到两公里多,大角度射击比平射远好几倍。
  由于只有实心弹,打太远也没意义,炮手在大海上的目测射击距离在一公里之内还有点谱儿,再远了纯属瞎蒙,加上海浪起伏,百分之一的命中率都达不到。准确度最高的距离还是五百米左右,只要风浪别太大,有经验的炮手可以把命中率提高到百分之三十左右,也就是说开三炮就能命中一发,这已经很恐怖了。
  别看这种舰炮只有七十五毫米口径,它的尖头弹重量和一百三十五毫米的圆形弹重量差不多,而且初速更快,携带的动能也更大,再加上尖头的形状和高速旋转的运行方式,对目标的破坏力不弱反强。在一公里的距离上,它发射的尖头弹能把半米厚的硬木直接打穿,不光是一个洞,而是会在木头里炸裂。进去是一个圆洞,出来就是个一平米还大的炸裂点,四处飞散的弹片和木屑还保持着很大的杀伤力,碰到人就和霰弹一个效果,碰到胳膊腿直接打断,碰到脏器这个人就完蛋了。
  齐祖炮,这次洪涛没再借鉴后世的名称,直接把齐祖的名字用上了。用自己的名字命名产品,在中国古代还是很少见的。这些用自己的技术和知识为人类创造财富的人,并没有享受莫大荣誉的机会,只有到了金河帝国时期,这种情况才有所改变。洪涛把这种对工匠们的奖励方式继承了下来,他本身就是个工匠,所以对工匠的心思更理解。
  其实齐祖还能把这种后装线膛炮的口径做得更大一些,并没有技术上的难度,不过洪涛制止他这种想法。舰炮是要按照战舰的性能来建造的,并不是说口径越大越好。按照弗吉尼亚级战舰的船体坚固程度,如果把舰炮造的太大,重量成倍增加不说,船体能不能经受的住火炮发射时的后坐力就很难说了。
  弗吉尼亚级虽然船型有了变化,但毕竟还是艘纯粹的帆船,三根桅杆占据了船体的中轴线,火炮必须安装在两舷和船头船尾。如果重量太大,势必会影响船只的重心,搞不好遇到高海况时会有倾覆的危险。要想玩后世军舰上的大口径主炮,那就得等温小七把能用于舰船驱动的蒸汽机弄出来,取消大部分桅杆和帆索,把火炮布置到船体的中轴线上,才有可能把舰炮的口径做得更大一些。
  目前温小七的蒸汽机已经有了突破性进展,他从齐祖用来密封火炮炮闩的金属密封圈上受到了启发,不再等布什帮他把树胶硫化工艺搞出来了,而是用黄铜做成的密封环来对管道、气缸、锅炉等处进行密封,效果还真不错。他已经开始把制造出来的蒸汽机用在了太阳城的造船厂里,用它来带动锯条锯木头,使用起来比水车带动的大型锯台方便,只是有些地方还需要在实际使用中慢慢完善。
  现在他除了建造新式战舰之外,已经和洪涛打招呼了,要齐祖帮他造一台更大的蒸汽机,准备进行实际应用试验了。只要这台新蒸汽机造好,通过了实际工作测试,没有结构性的大问题,就可以小规模制造,用来部分代替水车和风车做为一种新的动力补充。至于说啥时候能用于铁路和船只,洪涛觉得已经不远了,假如自己不出什么意外,这辈子肯定能看到冒着黑烟的小火轮和小火车在大海和陆地上奔跑。
  “陛下,这艘船真不错,尤其是这些舰炮,我一个人就能操作,不光打得准,还打得远……要不我还回来当海军吧,您给我个舰长就成,舰队司令您自己当。”听说太阳城造船厂又出来新式战舰了,曾经也是海军将领的斯万用最快的速度跑了回来,在上船开了几炮之后,他找到了洪涛。
  “哦,你又想当海军了是吧?好,我同意了,不过我有一个条件。不管以后我给陆军弄出什么好枪、好炮来,你都不许再换回陆军了,当小兵都不成,同意不?”洪涛真是服了这个混蛋玩意了,合算哪边厉害他就想去哪边,如果自己以后把空军弄出来了,他保准又得去学开飞机。
  “……陆军也有好炮?”斯万让洪涛抓住了软肋,从根本上讲,他还是喜欢当陆军,尤其是骑兵。可是不管在金河国当陆军还是在这里当陆军,都好像打不上什么特别激烈过瘾的仗,他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想转到海军去。至少大海战还能炮火纷飞啊,总比整天骑着马、端着枪满地追那些还拿着石矛骨箭的土人好玩多了。
  “我想有就有,可是现在连大将军都没了,我还给陆军弄那么多炮谁用啊?得,我也省省事儿吧。”洪涛这话说得太霸气了,就好像他每天不拉屎,都拉火炮一样。
  “别!陛下,我不当海军了。只要您也给我弄个能让马拉着跑的小炮,我就还当骑兵!”斯万觉得这件事儿很靠谱,洪涛时不时就能弄出点新鲜玩意来,陆军、骑兵不是摸不到仗打,只是目前还没地方打去。海军再厉害也不能把船开到大陆里面去,想解决内陆的问题,那就还得依靠陆军和骑兵。
  “你啊,就是嘴太贱,我本来正想去找你去商量骑兵炮的事情,结果你非凑上来给我一个提条件的机会,我不折磨折磨你都对不起我自己。这样吧,你带人去把这块地方给我探索出来,画好地图,回来的时候就能看到你的骑兵炮了,保证比新舰炮还好。”这一年多时间自己光忙着帮别人探索了,特万特佩克地峡到底是个什么样子还不知道呢。现在自己依旧是离不开,既然斯万上赶着往前凑合,正好,让他去帮自己探一探吧,免得他闲着没事儿干,整天跑来气自己。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14/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