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259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259/267

  这件事儿现在已经没法考证了,因为当天有上万临安百姓到江边码头去迎接这位英雄,通过他们的嘴一加工,这个段子已经演绎出来了很多更详细的版本,甚至连当时双方主将的对话都给补充完整了,还被临安人编成了评话,四处宣讲,报纸上更是大书特书。谁要是敢提出质疑,那就是在质疑全体人民的智商和大宋的国威,会被所有人唾弃,被说成卖国贼也不意外。
第五十二章
两板斧
  糊涂人看热闹,明白人看门道,当大部分宋人还沉浸在欢欣鼓舞的情绪中时,已经有不少人从一个人名中看出了阴谋的味道,这个人名就是洪涛!
  金河帝国的开国皇帝,怎么摇身一变又成了大宋朝的总理了呢?而且这个官职带着强烈的金河帝国味道,还有一个前金河帝国外交部长文南在旁边做注解。普通老百姓可能搞不清楚他们的来历,大宋官员和沿海城市的商人们肯定不会犯这个错误。如果光有一个洪涛还有可能是重名重姓之人,再加上文南和罗有德,再说是巧合就太牵强了。
  合算朝廷请来的东洋援兵就是金河帝国的老皇帝,即使他已经退位很多年,但只要一提起这个名字,就难免把他和金河帝国联系在一起,还得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既然是这位老皇帝来了,那之前的一连串变故也就好解释了。说什么孤军深入逼退强敌,呸!他逼退的是他儿子的海军,这用逼吗?搞不好就是他们父子给外人演的一出戏。
  可是这位老皇帝突然跑到大宋来干嘛了呢?大宋朝廷为啥会把他请来当援兵,还委以重任,甚至有点让他把持朝政的意思呢?为何这位老皇帝的人会突然遍布大宋每个州县,成了当地的通判、监军……他的下一步还要做什么?
  这些问题自然而然的会被很多人想起,不用再往深处琢磨,光是这些迹象就已经很吓人了。大宋要生巨变了!这是所有有识之士能想出来的唯一答案。再想想这位老皇帝以前的所作所为,从箱子底把他以前写过的那几本书翻出来看看,大宋将要变成什么样子,即便得不出一个准确答案,大概脉络也差不多了。
  对于这个结果,有人欢喜有人忧。
  大部分沿海宋人都对这种将要有的改变抱乐观态度,尤以商人为最。不为别的,就因为金河帝国是个商业味道很浓的国家,既然洪皇帝建立的金河帝国是这个德性,那他能把大宋改成什么样儿也就一目了然了。不是商人也没关系,农民、手工业者、工匠、政客都能在金河帝国里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地位也不比在大宋低。唯一不太高兴的就是士人阶层,如果真按照金河帝国那一套规则治理大宋,他们的特权就没了。可是沿海城市里的士人阶层经过这么多年的对外接触,已经和内地士人阶层的思想有点不同了,他们的家族或多或少也都参与了海贸、手工业,虽然有点失落却不会坚决反对。
  从沿海城市再往内6一层,这些地区的宋人就不像沿海城市那样一边倒了,既有比较乐观的,也有比较悲观的,还有啥观点都没有,迷迷糊糊过日子的。
  再往内6走,情况就有点倒转了,持悲观态度的人居多,迷迷糊糊无所谓的也不少,比较乐观的基本都是走南闯北的生意人,他们的人数和势力可以忽略不计了。
  但是当这些地区的人还没想明白到底该怎么办时,一队一队的大宋军队就从江南东路、江南西路开了过来,每到一个州县治所,就会留下一支人数不等的队伍,剩下的继续向内6挺进。这些军队不是厢兵也不是乡兵和番兵,而是从前线刚刚撤下来的大宋新军和禁军。凡是他们所到之处,当地的厢兵、乡兵和番兵马上就会被拿着枢密使命令的监军就地解除武装,然后由禁军和新军押着一路北上,向沿江公路的几个点集结。
  跟在这些新军和禁军身后的,是朝廷的钦差大臣文浩,他也带着二千大宋新军,从江南东路开始,挨州挨府的串。到了地方一不赴宴、二不进门,第一时间就把当地官员传到军营里去见面,具体谈什么谁都不清楚,反正最后能从军营里出来的当地官员绝对不是全数。有时候能出来多一半儿、有时候出来少一半、有时候基本出不来几个人。
  当地官员的空缺瞬间就会被补上,跟在文浩身边的不止有两千军队,还有五百多名大宋候补官员。当然了,这些官员只是暂时还穿着大宋的官服,但他们里面真的一个宋人都没有。百分之八十是金河帝国人,还有百分之二十来自洪涛从北美带来的那支管理队伍。
  其实不光这些官员不是宋人,连那二千大宋新军也不是实打实的大宋新军,他们加入大宋武装力量的时间不过十天,这就是伊一答应提供给洪涛的五千帝国陆军中的先头部队,只是在其中临时加编了三百多大宋新军做向导。剩下的三千人已经从广州登6,也拿着枢密院的命令,带着五千多海峡公司的雇佣军一路向西,直奔广南西路。
  他们的任务是控制广南西路和夔州路,这两片地区少数民族众多,当地部族势力非常强大,和内6省份情况还不太一样。原本大宋朝廷对这些地方也是以抚为主,说白了就是尽量满足当地势力的要求,只要他们别折腾就成。洪涛和大宋朝廷的治国理念完全不同,什么事儿都可以商量,但绝对不允许有任何人搞特权,不服可以,只要你能打得过帝国陆军就成。
  还别提什么山高路险、易守难攻之类的话,洪涛给这支部队的命令是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度只求干净。凡是他们路过的地方,只要有谁看着像不太服气的,一律三光,宁可把这两个路全变成无人区,也不允许有一个村、一个寨对新政府心存不满。更别想搞以前那套朝廷兵来了就服软、朝廷兵一走就折腾的把戏。
  洪涛只给一次机会,要不就老老实实下山耕种居住,要不就真刀真枪不死不休,没有第二个选择。为此洪涛专门给这支队伍配备了三百名印第安士兵,他们都是熟悉山地和丛林作战的精锐,那些人想和这些士兵在山区里玩袭扰战基本没希望。墨西哥的山地、丛林一点不比云贵地区地形差,当地的印第安人也不比这里的少数民族战斗力弱。
  这就是洪涛的两板斧,他要用这种方式对大宋的根本势力进行全面清洗。这个办法最快、副作用也最大。与其说洪涛是在改造大宋,不如说他是在帮金河帝国全面控制大宋。新任命的地方官员里有百分之七十以上都是从金河帝国抽调过来的基层干部,再让帝国陆军在大宋境内这一通转悠,把各地的交通、补给、驻军状况都了解得一清二楚,一旦金河帝国打算要和洪涛翻脸,洪涛是一点办法也没有。
  不过洪涛也只能这么做,而且还得做得更彻底。他手中一共就只有六千可以完全听自己指挥的军队,想把整个长江以南在短期内全控制住根本不靠谱。就算前线的七万多大宋新军和禁军也愿意听自己的,也不可能把每州每路完完全全监控住,那样成本太高了,高得洪涛都玩不起。
  “他们怎么派你们俩来了?”此时洪涛在临安也没闲着,他正准备进行一次说走就走的北上,去真正的故乡看看,没想到却在金河帝国派来的谈判队伍里见到了两张非常熟悉的面孔。
  “姑丈,您可真能搅合啊,转了这么一个大圈子,最终还是杀回来了。”泊蛟很正式的伸出手,脸上却是嬉皮笑脸。
  “看你笑得这么奸诈,我就觉得没好事儿。老孔啊,你都这么大岁数了,不在金河城里好好混到退休,干嘛还来趟这趟浑水?”泊蛟已经是快四十的人了,脸上还留着胡子,可洪涛还是像小时候带着他上船出航一样,没去握手,而是伸手拍了拍他的脑袋,又把脸转向了另一个熟人。
  “我是来赎罪的,当年陛下一直不同意帝国北上,可是我在政府里没尽到部长的责任,在关键时候选择了退让,实在对不起陛下把我从北边救回来的再造之恩。”孔沛和洪涛的年纪差不多,也已经是须花白的老头了,身体看上去倒还结实,中气挺足。
  “拉倒吧,谁把你从北边救回来了,你和文南一样,都是被我抓回去的俘虏。再造个毛!老黄历就别提了,国事是国事,私交是私交,别往一起掺合。说说吧,帝国把你们这两位老将派来,又打的什么鬼主意?是你们主动来的,还是伊一他们逼着你们来的?”孔沛也是洪涛的起家帮手之一,只是在新老皇帝交替之时,他选择了站在新皇帝一边。这种事儿洪涛没什么想法,更谈不上记恨,如果自己处在孔沛的位置上,说不定做得比他还彻底。对于一个在帝国没什么根基的人来讲,这个选择很合理,和人品没什么关系。
  “是我主动要求来的,这些年经过起起落落我也想明白了,自己就不是当总理的命,更不适合当什么市长,跟着您走南闯北反倒更舒服些。要不是当年您非按着我去当总理,说不定我也有个小王国了呢!”泊蛟把脸凑了过来,小声的和洪涛诉说着他的想法,还挤眉弄眼的。
第五十三章
北上
  “我本来就是北人,听说陛下要向北方移民,我就想回家来看看,说不定能帮上您。”孔沛的理由倒是很充足,他的家乡就在山东半岛上,按照他的岁数,搞不好也有点怀念故乡了。
  “这是听你姑姑说的吧?金河这小子出卖老子倒是卖的快,怎么什么都和他妈念叨呢!你姑姑没说要跟你一起来吗?”泊蛟也知道了去北美当国王的事情,洪涛都不用想,就知道是谁嘴风这么不严,一想起那个站在甲板上冲自己笑的姑娘,还真有点放不下。
  “我姑姑整天除了骂您就没别的事儿做了,就算她想跟着我来,也张不开嘴。要不您还是回去看看她吧,干脆就把她接过来,别人劝都没用,我姑姑那个脾气倔的很。”一提起泊珠,泊蛟也不知道是该向着他们泊家人说啊,还是向着这位姑丈说。
  “我是回不去了……身份不允许、条件不允许、时间也不允许。再等等吧,等我忙完这段时间,让文南替我跑一趟,看看能不能说服你姑姑,让她来这里住一段日子散散心。你没事儿也帮我和你姑姑吹吹风,就说我现在住皇宫,她来了就能住在皇太后的宫殿里,嘿嘿嘿……”洪涛长叹了一声,说的容易,回去!怎么回去啊?以什么名义回去?自己现在是大宋帝国的总理,总不能说让自己乔装改扮偷偷溜回去吧。就算想溜回去也不成啊,脖子上这个条形码分分钟会暴露自己的身份。
  “那我能不能也去皇帝的宫殿里住一宿?”泊蛟一听住皇宫的事儿,眼珠子也亮了。别看他曾经也当过帝国总理,可是大宋皇宫在他脑子里依旧是个很神圣的地方,这就是他这一代人和金河帝国纯正二代的区别,思想上的区别,一辈子改不了。
  “住,必须住!不光要住,还得和皇帝一桌吃饭呢!走,老孔,你们这里的事儿安排完没?安排完了先跟我去见见大宋皇帝,没事陪他聊聊天。他也挺可怜的,让我整天关在宫里,很难见到外人。你们来了,陪他吃顿饭聊聊天,也算给他解解闷了。”理宗皇帝一家在洪涛眼里已经是普通人了,只是这段时间还得硬撑着皇帝这个位子。自己也是坐过皇帝的人,很能理解这种极度郁闷的感觉。其他人不能乱见,泊蛟和孔沛没事儿。
  “还是您厉害,一国皇帝到您这儿就成孩子了,说关起来就关起来。不过咱还是先别去皇宫了,先看看孔沛给您带来的礼物吧,它就在后面呢,等半个多小时就会到。”泊蛟简直佩服死自己这位姑丈了,从小他就跟着姑丈东征西讨,打趴下过无数酋长、部族首领、小国王啥的,根本不算事儿,但扣押一位真正的大国皇帝还真没见过。不过他暂时还顾不上去和大宋皇帝聊天,抬手指了指东边的江面,示意后面还有船来。
  泊蛟说的很准,一大串鲑鱼级武装货船很快就出现在视野里,当它们慢慢靠上码头之后,从船上下来的不是货物也不是人,而是一匹一匹的战马,足足六艘船上装的全是战马,四百多匹。装载马匹的货船离岸之后,又有七八艘货船依次停靠过来,一队一队的帝国陆军开始沿着跳板走下船,一边下一边在码头上列队,很快就把码头堆满了。
  “好啊,你们俩是来对我搞斩首行动的啊!怕不怕我直接把你们俩摔死?”洪涛看着这么多帝国陆军,嘴里直流哈喇子,就恨不是自己的。
  “嘿嘿嘿……这是帝国专门为您提供的军事援助,四千人的远征军,大部分都来自帝国本土和卡兰巴港,其中有三百多名基层军官都是北地汉人。您可能还不知道,当伊一把和您的协议递交给议会之后,那些来自北地的汉人议员就全坐不住了,没一个人不投赞成票的,他们都希望您能把他们的家乡也建设成金河帝国一样,这样他们虽然离开家乡了,可是家乡父老多少也能好过点。等消息从议会传出来之后,北地汉人和大宋移民都跑到议会门口去情愿了,他们要把自己的孩子送过来,让他们的孩子替他们来收复故土。帝国议会最终决定抽调各地的汉人军官,组成了一支远征军,由我指挥,配合您在长江以北推行新政,也算给帝国里的北地汉人族群一个回家乡看看的机会。”孔沛对洪涛的反应很满意,能让老皇帝吃惊不容易啊。
  “人送来了没问题,可是北边没啥正经城市,人口数量也不多,给养我供不上,好几千人的吃喝啊……”洪涛的脸上浮现出深深的忧虑。
  “姑丈,您就别和我们哭穷了。金河走之前和我交代了,说如果您哭穷,就把这些军队送回去,免得让您为难……”泊蛟没被洪涛的表象欺骗,很多招数由于太熟,不管洪涛做的多逼真,都已经失去了作用。
  “小王八蛋!和外人一起算计他老子!成吧,我再挤挤,说不定能挤出每天一顿饭来……”这次洪涛硬气不起来了,手里缺人是他最大的短板。有了这四千帝国陆军,总比带着大宋禁军提心吊胆的去北方合算多了,至少这些军队不会想着哪天哗变,把自己脑袋摘走,多吃点就多吃点吧。
  “陛下不用担心补给问题,皇家海军北方舰队已经开始入驻登州港了,我估计再过个把月,第一批北地议员就会带着慰问物资北上登州,后面紧跟着的还有那些想回家乡转转的帝国居民。在我来之前,他们已经开始在捐款捐物了,都是为了帮助您治理北方筹集的,数量肯定会让您吃一惊。以前我还真没注意到帝国居民这么富,这次我算开眼了。”孔沛没和洪涛算计东西,他也丝毫不为给养什么的担心,因为他知道就算洪涛一粒粮食都不提供,这四千多人也不会饿着。
  “我还真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失误啊,这么好的机会居然没利用上。”洪涛听完孔沛的话,结结实实的在自己大腿上拍了一下。太失败了!怎么把金河帝国里第二大族群的事情给忘了呢,居然一丁点都没算计到。看来自己这些年在国家管理上真的没什么进步,除了脑子里的记忆和阅历之外,并没什么过人之处。如果不是伊一替自己把这个窟窿堵上,就得白白失去一个非常大的助力。
  泊蛟和孔沛只在皇宫里住了四天,就跟着洪涛离开临安城北上了。这次洪涛潇洒了一回,没再缩在船上走海路,而是带着两千多人骑着马,顺着运河向北而去。
  大宋的内陆面积太大了,他不可能光沿着海边走,那样啥也看不到。而且泊蛟和孔沛也带着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亲自去长江以北的内陆地区看看,然后把亲眼所见的情景回报给帝国政府。这是金河帝国政府正确判断当地情况的主要依据,由此才能确定到底该给洪涛什么样的支援。
  为啥非要顺着运河走呢?原因很简单,部队的后勤补给要用船从运河上运,这样可以省去很多运输上的麻烦,也就不用劳师动众的征调民夫了。而且洪涛也不相信此时的大宋厢军和地方政权,让他们负责自己的后勤,还不如说让黄鼠狼负责给鸡窝看门。大风大浪都闯过来了,绝对不能在这种小事儿上栽跟头。
  过秀洲、平江府,沿着太湖东岸一路向北,渡过长江直达扬州,一段路走下来,洪涛、泊蛟、孔沛对以后大宋的发展趋势都比较乐观。这些地方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人民的生活还算富足,而且还出现了很多规模比较大的作坊联合体,主要从事的是纺织业。要是按照目前的状态,洪涛可以比较容易的把这些初级手工业引导到更大规模的工厂上去,资金、技术、销路都不是问题,政府能帮助解决。
  心情一好,洪涛就开始放松了,再往前走的时候,经常会带着自己的卫兵离开大部队,去附近的村镇里实地转转,更切实的把握第一手资料,准备把初步规划做出来。
  可是还没等他想清楚这个计划该怎么起头、怎么发展的细节呢,又把这件还没开始的事情暂时放了下来。因为越往北面走,道路就越难走,或者说道路越来越少,连土路都不好找了,河汊、沼泽反倒越来越多。幸亏这两千帝国陆军都是骑兵,还有比较靠谱的地图做指引,如果光靠两条腿走的话,一天也走不了多远。
  光是道路难走也就罢了,沿途还越来越荒凉,经常大半天也见不到一个村镇,顶多是在附近的湖泊里见到几艘打渔的小船。但那些渔家也不听招呼,明明见到打着朝廷旗号的军队,可是咋叫也不过来,反倒各处躲藏起来,根本不露面。
第五十四章
偷闲
  “姑丈,看来这里的老百姓并不太信任朝廷。此处距离临安也就三百多公里、距离扬州不过几十公里,为何变化如此之大?”泊蛟看着远处那一大片水域,两眼茫茫然,连路都找不到,只能先派出去几波侦察兵,成扇子面状寻路。趁着大部队停留的功夫,他开始向洪涛提问。
  “你是第一次来此,我同样也是第一次,为什么如此我哪儿知道啊!不过这个问题也不太难解答,按照我的理解,无外乎二个原因。第一,此地离大宋以前的北方边界不远,常年处于外敌的威胁下,朝廷不会在此投入什么资源建设,所以发展得比较慢,生活也就艰辛,人自然少。第二,此处水网密布,道路泥泞,又看不到什么田地,估计水患比较严重,这也是贫穷的重要原因。老百姓日子过得不好,朝廷又不愿意管,他们能信任朝廷才怪。如果是我的话早就反了,这样说起来,此地的百姓要比我善良多了。”
  洪涛手上拿着的地图下半截条条线线的非常密集,到处都是小黑点和小圆圈,画得很详细。可是一过长江,北面的线条就开始稀疏了,黑点圆圈什么的也零零散散,很多地方都是一片空白。这张地图还是孔沛带来的军事地图,由帝国监察部的情报人员通过实地勘探和参考大宋地图绘制了十多年,但在长江以北地区、尤其是内陆地区还是不太详尽。原因很简单,这些地区很难探查。洪涛看了半天,也只是看出前面就是个叫楚州的城镇,其它的一概没看明白。
  “怪不得当年蒙古人也不从这里南下呢,咱们两千多人就走的这么费劲,还得靠运河来解决后勤问题。大部队来了,根本没法展开,走着走着就全走散了。这要是再下一场冬雨,干脆也就别走了。”孔沛此时骑着马从前面走了回来,探路的侦察兵已经回来了几波,看样子也没找到什么合适的道路。
  “嗨!我说你能不能别说话啊,你看看、你看看,下上了!”洪涛对孔沛的抱怨很理解,但对他的乌鸦嘴很讨厌。因为他的话音刚落,自己的地图上就出现了几个水滴,抬头一看,还真下雨了,冬雨。
  “我要是有这个本事,早被人供起来了!传令兵,吹号,去前面湖边的高地上扎营。另外通知运河里的船只也靠岸,等雨停了再走。”孔沛觉得自己很冤,这个雨真不是自己让来的,可是现在怎么解释也没用了,还是干点正经事儿吧。即便是骑兵,也无法在如此泥泞的地方冒着雨前进,只能先找地方扎营。
  来自热带的帝国陆军倒是不怕雨,连帐篷都是防雨的,而且他们生火做饭根本不用柴火,而是用煤。不管煤是否干燥,浇上汽油一点就着,所以下多大雨也不影响他们的吃住。至于说洪涛带着的印第安卫队,那就更不怕了。几年前他们说不定还在丛林里裹着树叶子睡觉呢,下点雨算个屁。倒是这里的气温让他们稍微有点不太适应,但是有了火堆之后,这个问题也就解决了。
  洪涛也不怕雨,在大海上跑惯了的人,对下雨都没什么意见。只是他讨厌在帐篷里窝着,看不到天空总觉得憋闷。而这里除了沼泽、湖泊之外,也没什么可玩的。错了,对于洪涛来讲,这里很好玩。对于一个热衷于钓鱼的人来讲,只要有水的地方就不愁玩。一根钓竿、一卷丝线、一柄鱼钩,就能玩上好几天。
  洪涛也没往远处跑,就在营地西边的湖岸上随便找了个芦苇空隙,见缝插针的下了钩。钓饵也很简单,就是帝国陆军带的鲸肉罐头,啥味道不味道的,这个年代的鱼也和大部分人一样,还处于半饥半饱状态,根本不挑嘴,只要是人能吃的它们基本都吃。
  “我靠,原来是你在捣乱啊!”可是这次洪涛遇到了难题,有鱼咬钩,但就是钓不上来,钓饵却总是被吃光。来来回回好几次,水下那只狡猾的鱼终于上钩了,可它根本不是鱼,而是一只张牙舞爪的螃蟹。
  洪涛对拳头大小的淡水蟹没什么食欲,再鲜美的食物只要吃起来麻烦,就不符合他的口味。淡水蟹个头太小,肉也少,吃起来很麻烦,所以洪涛不打算吃它。但也不能放了,这玩意是钓鱼人的死敌,谁钓鱼碰上水里有螃蟹也得急死。
  “不会吧,难道这里是洪泽湖?”刚要把这只捣蛋鬼用芦苇叶子绑起来上刑,洪涛突然发现蟹壳上有个模模糊糊的H字样,用水涮了涮,再仔细一看,没错,是个H型的字样。这种螃蟹在后世里大大有名,洪泽湖大闸蟹是也。它背壳上这个H形状的标记,也是正宗野生洪泽湖大闸蟹的特点,养殖的没有。
  按说冬天螃蟹都打洞钻到淤泥里去了,可是这里的螃蟹却不是这样过冬的,它们都藏在倒伏的芦苇叶子下面,洪涛试着用鱼钩在水草空隙处逗了逗,果然,又钓上来一只。这下洪涛有的玩了,他也不坐在一个地方钓鱼啦,拿着鱼竿沿着湖岸溜达,专门找芦苇叶子多的地方下钩,很快就钓上来十多只螃蟹。每只都被他用芦苇叶子捆了起来,扔在地上,走的时候用芦苇一串,整整四串。
  “来来来,两位,我再给咱们的晚饭添个菜!”洪涛回到营地的时候,正赶上炊烟袅袅,这些螃蟹就成了他的下酒菜。
  “陛下确实不是凡人,连吃东西都专门吃这些不安份的玩意。”孔沛虽然是个海军出身的人,可是他对螃蟹一点都不感冒,能不吃就不吃,他总觉得这个玩意像虫子。
  “爱吃不吃,鲸肉管够,你敞开吃吧。”洪涛才不会强迫别人和自己一起吃螃蟹,都不吃才好能,全是自己的。
  “把这玩意刷洗干净,切成四瓣,放辣椒炒,这叫香辣蟹!记住做法,等以后你退役了,就在金河城开个饭馆,专卖香辣蟹。别忘了里面有我一股啊,干股!”把螃蟹递给负责伙食的士兵,洪涛还没忘了给自己多弄一份儿养老钱。
  “把地图拿出来,我大概知道这里是哪儿了……看到这个洪泽湖没?咱们就在它东边呢。这张地图不准确,楚州应该在咱们的东北方向,咱们走偏了。”吃饭还是次要的,通过这几只螃蟹,洪涛发现了地图上的一个错误。
  “不对吧,图上的小湖不该有这么大啊?”泊蛟挺认真,特意拿来了航海用的圆规,量一量地图上小湖的大小,再极目远眺一下眼前这个湖的大小,提出了质疑。
  “别瞎量了,这幅地图肯定绘制年头不短了,或者说这片地区根本就没人来,是按照原本大宋地图的数据画的。这也难怪,监察部的人就算再厉害,也很难来这种地方探查。人少了没用,人多了会引起大宋朝廷的注意。我估计啊,这座湖原本可能就这么大点,后来不知道是淮河水灌了进来,还是黄河水灌了进来,结果这座小湖就变成大湖了。刚才我仔细想了想,这片地区之所以沼泽遍布,说不定就是黄河夺淮入海所致。整个这片区域,应该都是黄泛区,所以也就没有什么人种田了,种了也是白种,黄河水一泛滥,啥田地也是白搭。”确定了一个地方,洪涛脑子里就有了大概的地图摸样,也就想起来更多的状况。
  按照原来的想法,再往前应该是淮河边上的楚州,应该就是后世淮安附近。不过现在明显不对了,因为黄河在这个时候没有从北面的大清河注入渤海湾,而是向南改道夺了淮河的入海口,从连云港南边注入了黄海,在历史上这叫夺淮入海。至于说黄河到底是什么时候改道的,洪涛也不清楚,他从来没关注过这件事,如果不是这次从陆地北上路过这里还想不起来呢。
  “这帮挨千刀的废物,画个地图都不利落!要是按照他们的地图走,咱们就从楚州西边擦身而过了。这要是放到战时,就是上军事法庭的重罪。我回去必须找慈器说说这件事儿,不清楚你就别画,画上了就必须准确,这不是坑人嘛!”泊蛟按照洪涛所说的在地图上找了找,果然,黄河与淮河交界的位置就在正前方,要是按照这个方向走下去,根本找不到渡口。他是军人出身,对这种事儿非常敏感,战场上要是走错了几十里路,那很可能就是一场悲剧,真不能忍。
  “还是拉倒吧,以后地图的事儿还是由大宋自己来画吧,帝国监察部总不能派人没事在大宋境内瞎转悠,真不把我这个总理当回事儿是吧?”泊蛟对这件事儿的态度洪涛理解,但他的处理方式洪涛坚决不能赞同。他这是自然而然的把金河帝国与大宋帝国看成了一个国家,这种思想可以有,但现在还不能说,以后再说以后的。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259/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