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不咳嗽(校对)第3部分在线阅读

字体大小: | | 上一章 / 章节目录 / 下一章 / 返回书籍页面 / 当前阅读进度3/267

第八章
王八看绿豆
  有人问了,宋朝的铁钩子没那么坚固,绳子也没那么结实,大鱼会不会挣断跑了啊?答案是不会!因为这个滚钩是靠一大堆浮筒浮在海面上的,鱼咬钩之后,想拽断绳子或者鱼钩也借不上力,它一挣扎,整个滚钩和浮筒就会跟着它动,搞不好旁边的钩子也会钩在它身上,最终活活给缠死。所以吧,这种钩子必须要做的大,就是专门对付上百斤甚至几百斤大鱼用的,小了没意义,老有小鱼咬钩,还不够摘钩忙活的呢,没把鱼累死,人先累死了。
  办法是有了,但还得征求泊福、陈名恩两家同意才可以,现在应该是三家了。天刚亮,又有三艘差不多大小的木船靠了过来,这种船疍家人叫做连排船,一般不出远洋,只当做房子居住。这次来的三条船都是一家人,家主是个和泊福差不多年纪的老人,姓黄名海,是泊福的妻弟。跟着他一起来的还有他的大儿子黄浪、二儿子黄涛、小女儿黄沙,同时也是陈名恩的准儿媳妇,这三家人是圈套圈的亲戚。
  “这个办法和抓墨鱼的竹筌差不多,读过书的伢子就是伶俐,咱家可以试一试,大不了就是几张渔网而已!”黄海比泊福爱说话一些,汉话也利落不少,听了洪涛的办法,第一个表示支持。
  “让山上的黎家帮我们编竹笼,拿鱼换!”泊珠自打洪涛来了,那双大眼睛有事没事就盯着洪涛看,她支持的恐怕不是洪涛这个办法,而是洪涛这个人。
  “先不忙,我们先做一个地笼试试,如果好用,再去找人编竹笼不迟,这样免得浪费。”洪涛虽然对这三种办法都很有把握,但他除了一身衣服之外,啥也没有,出钱出物的还得是泊福、黄海、陈名恩他们三家,所以他不想把规模一下子搞得太大。万一出了纰漏,一个地笼不值什么钱,再弄一大堆竹笼,还是赊账来的,对这些穷苦的疍家人就是个不小的负担了。
  “涛伢子说的对,先不忙,这里不是澳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他的办法不一定就管用,先试试稳妥。”陈名恩很同意洪涛的意见,现在洪涛已经是他干儿子了,再出点什么事情,他就得跟着负责任。
  “我家出一张网!”黄海比较利落,说干就干。
  “我家也出一张网!阿爷……”还没等泊福说话,泊珠又来了,说完了还瞪了泊福一眼,泊福只能点了点头算是认命了。
  “我家只有一张网,也出了!”陈名恩看了看自己的亲儿子,咬了咬牙也豁出去了,还好陈琪鸿正在远处和他没过门的未婚妻黄沙说悄悄话呢,不知道他阿爷已经把他的渔网给捐出去了。
  “天不早了,去赶海啦!”泊福比较固执,他不太看好洪涛这个主意,祖祖辈辈都是撒网打渔的,没听说过弄一个什么地笼就能坐在家里等着鱼上船。但是有陈名恩和黄海支持洪涛,虽然心疼自家的渔网,也只能忍着,心里有怨气,脸色就不太好看。
  “我留下编网!”这时泊珠又蹦出多事儿了。
  “……%¥¥#”泊福这回干脆是用他们疍家话嘟囔了一句,估计是在教训自己女儿,可惜他好像也管不了这个女儿,只能闷着头跳到小船上去了。
  “咱哥,别生气,这个伢子的办法成不成都不关事,你家阿珠看上他了,用几张渔网给你换个女婿,你还生什么气!这是好事情,嘿嘿嘿?”黄海带着两个儿子也陆续跳上了小船,然后用疍家话和泊福小声交流了一下,还冲大船上的泊珠这边努了努嘴儿,这才笑呵呵的拉起了破帆。
  “舅爷说的没错,咱妹子也有人家啦!”泊小二让他舅舅这么一说,立刻也明白了过来,裂开嘴笑了起来。
  “阿爷老糊涂了,还是你舅爷看的明白,小三,唱起着,我们走!”泊福听了黄海的话,又扭头看了看大船上的小闺女,这才反应过来,立马就笑了,蹭蹭蹭三把就把破帆布拉了起来,吼了一嗓子。
  “落雨大,水浸街,
  阿哥担柴上街卖。
  阿嫂出街着花鞋,
  花鞋花袜花腰带。”
  泊小三站在船尾和他哥哥一起摇着船橹,扯开嗓子用疍家话唱了起来。歌声随着海风吹得很远,受到他的影响,海面上正在出海的几艘疍家小木船上也先后响起了各种各样的歌声。
  “他们在唱什么?”洪涛一个字儿也听不懂,只能问别人,别人是谁呢?四下看了看,陈名恩不知道何时溜走了,陈琪鸿和黄沙也划着小船跟着出海了,几个妇人正忙着洗洗涮涮照顾孩子,身边就只有泊珠那一双大眼睛。
  “阿哥在唱咸水歌,我们疍家的船歌,好听吗?我也会唱!”泊珠这个性格非常外向,心里藏不住任何事情,怎么想全表现在脸上和嘴上。
  “等我们捞上好多鱼的时候再唱,现在先做渔网吧。”洪涛很清楚她的想法,对于这么淳朴的一个渔家姑娘,他连说瞎话的勇气都没了,只能找了一个听上去还算不错的借口。
  疍家人也不是不能上岸,只是官府不让他们在岸上购买地产盖房子而已,砍柴、交换货物、进城买卖东西都是可以的。泊珠很能干,她和洪涛把三张渔网都扔到一艘小木船上,然后招呼着她的两个嫂子和两个表嫂,一起划到了沙滩上,让洪涛看着船,她们几个光着脚、挥舞着柴刀就进了岸边的树林,不一会儿就砍回来两大堆柴火,在岸边升起了一堆篝火。
  接下来几个女人就用柴刀开始刨开一根竹子,然后把竹子砍成一条一条的,刮干净竹节和毛刺之后,按照洪涛的要求,一边在火上熏烤,一边把竹条编了起来,最终弄成了一根一根胳膊粗细,5、6米长的竹辫子。这玩意已经超出了洪涛的预期,他原计划直接就用竹片当支撑就可以了,但是泊珠说竹片不结实,这样编织起来的竹条才好用,海水泡湿之后,用刀砍都很难砍断,只要把需要弯折的地方用火烤黑,就不会变形了。洪涛拿了一根烤好的竹辫子试了试,确实,很有韧性,这真是生活的智慧啊。
第九章
怕憋死
  五个女人在洪涛的指挥下,很快就用麻线把8个竹辫子支撑固定在了大网筒内,一个地笼的雏形就做好了,至于洪涛说的要在网筒周身剪开口子缝上漏斗的工作,她们又给了洪涛一个惊喜。只用梭子和麻线,女人们很快就在洪涛指定的位置直接织出来一个漏斗状的入口,根本看不出来渔网上有剪断的痕迹,一个完美的地笼不到中午就做完了,都不耽误吃中午饭。
  今天可没有海鲜火锅了,一大堆芋头和咸鱼干,吃得洪涛直瞪眼,他怀疑这玩意吃多了还能不能拉出屎来。说到个人卫生问题,洪涛也很无奈,疍家女人小便时,都会拿出一个劈成两半的竹筒,就蹲在船尾解决了。然后把这半个竹筒放到海水里去洗干净,再舀上海水来洗身体。
  那大便呢?更简单,直接蹲在船舷上,往海里拉吧,完事还是舀水洗一洗。其实洪涛觉得这样挺卫生的,至少比用什么树枝、竹片刮屁股卫生多了。问题是她们并不避着人,想了,直接就蹲下,这让洪涛很不习惯。更不习惯的是,不光那些结过婚的妇女这样,泊珠也是这样。最不习惯的是,自己也得这样!唯一的区别就是自己可以蹲在船头部分拉,她们只能蹲在船尾。
  这一上午,一边干活儿,洪涛一边和泊珠交流了交流疍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学习学习嘛,免得以后不知不觉就得罪人了。疍家的规矩还挺多,比如说这个船吧,上面就全是规矩。首先就是女人,任何女人也不能坐在船头,他们认为那样出海很不吉利,船尾才是女人该待的地方,同时那里也是家里的厨房,她们可以一边摇橹一边煮饭,绝对两样都不耽误。
  吃鱼的时候,也不能说把鱼翻过来,要说顺过来,同样也是为了吉利。当初自己落水时,泊小二不救自己上船,而是扔根绳子让自己拉着,这也是疍家的风俗。他们认为水里的人有可能是淹死鬼冒充的,所以不会去拉你,顶多是给你跟绳子让你拉着。
  每月的初一和十五,疍家人都会在自家船头摆上好吃好喝供奉龙王、妈祖。疍家人自诩为海蛇神的子孙,喜欢在身体上刺上一条海蛇,男女都有。在这一点上,洪涛比较自豪,他脱下外衣,给泊珠看了看自己后背上那个五彩斑斓的大老鼠脑袋,看得泊珠眼珠子都直了。她一是不太理解为什么要在后背上纹个大老鼠脑袋,二是不太明白,怎么样才能把纹身做得这么漂亮,她上臂也有一条海蛇,可只有一种黑颜色,和洪涛那个大老鼠脑袋比起来,简直就是个蚯蚓,丑陋且渺小。
  “这是我家乡的手艺,以后我要是有了大船,就带你去我的家乡看看,然后也给你弄一个更大、更漂亮的海蛇神!”洪涛对于泊珠的疑问,只能是忽悠她了,反正这个诺言实现起来没个准日子。
  “%&&¥&……&”泊珠好像是真信了,就算她皮肤很黑,也能看出脸蛋都红了。不过她没有躲,而是坐在船尾,高声歌唱起来,唱的什么洪涛依旧听不懂,但是看到其他几个女人的神情,大概意思洪涛也猜出来了。完蛋,这下算是捅娄子了,至于什么地方捅的,他自己也不清楚。
  泊珠长得并不算美,怎么看都是个一般人,而且皮肤很黑,唯一值得夸耀的地方就是有双明亮的大眼睛,还有一嘴白白的牙齿,很整齐,这在没有牙齿矫正、牙齿护理的古代很难得。至于身材嘛,可能是由于长期在船上操劳的缘故,她的手脚都非常粗糙,个头也不太高,顶多也就一米五几的样子,胳膊腿上都是圆鼓鼓的,没有纤细的腰肢,更没有前挺后翘。她才17岁,搞不好还是虚岁,应该是没发育好呢。头发啥的洪涛看不到,她整天戴着一个头巾,只露出脸蛋。
  对于泊珠的表示,洪涛不反对,他虽然不是很喜欢她,但也不讨厌,按照目前自己的处境,如果泊福家提出这个要求,自己还真很难拒绝。而且洪涛也没把这件事儿当成什么难事儿,连非洲的辛巴族女人他都娶了,还有什么不敢娶的?娶了就娶了呗,古代又不是一夫一妻制,以后碰上中意的,还能再娶,只要不对不起泊珠就没什么可过意不去的。目前首要的任务,还是让自己脱离整天吃芋头的命运,以免整天便秘,别好不容易穿越一次,再给自己活活憋死。
  “阿珠,来来来……我们先出海去试试地笼怎么样?”想出海,那就得有船,洪涛已经看了,除了刚才那条小船之外,就没别的船了,总不能驾着连排船出海吧,这玩意自己玩不转,还得靠泊珠。
  “阿爷不让我独自赶海……”泊珠心里是愿意去的,只有有点为难。
  “我们两个去就不是独自了,不跑远,你认识附近有没有鱼比较多的地方?”洪涛就像是狼外婆,一步步的引诱泊珠上钩。
  “嫂子不会同意的……”泊珠还是有顾虑。
  “嫂子,我和阿珠去把网洗一洗……走啊!”洪涛干脆不等泊珠答应了,冲着船篷里喊了一嗓子,拉着阿珠的衣袖就往船边走。
  “别跑远……带着鱼虾一起去!”船篷里传来了二艘的声音,同意是同意,但是给安排了两个小尾巴。
  “来,小鱼小虾,上船喽!”船头那两个小孩子一听可以跟着姐姐出海了,嗖的站了起来,但是对洪涛还有点认生,没敢过来。洪涛倒是不介意带着两个7、8岁大的孩子,他们也不是废物,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昨天吃完饭的时候,这两个孩子一直都在帮着姐姐和妈妈洗米洗鱼,很乖。
  “升帆喽!我们去哪边?”上了小船,阿珠很自觉的就站到了船尾,拿起了木橹,洪涛则学着泊福的样子,站在那根小桅杆旁边,稍微琢磨了一下,就明白这个破帆是怎么用的。它很简陋,就是上下两边竹片夹着一块满是补丁的破布,顶端的绳子穿过桅杆上的一个铁环,拉着绳子帆就升起,松开绳子帆就降下,至于帆的方向,全凭手动拨动竹片控制。这玩意也就小风还管点用,风稍微大一点,竹片就变形了,根本吃不住多少风,聊胜于无吧。
第十章
渔家课堂
  “去鼓岛吧,那里鱼虾很多,礁石也多,撒网捕不到。”泊珠一边摇橹一边指着前方,她摇橹的姿势很好看,浑身充满了活力,除了双脚死死钉在船板上,整个人都在随着木橹的摆动而摆动,大腿肌肉绷得紧紧的,腰肢却很柔软。小船在她的驱动下,很快就驶离了连排船,在海面上乘风破浪前进。
  “不许乱看!”看到洪涛笑嘻嘻的盯着自己,泊珠脸又红了。
  “我帮你划一会儿船吧,你都出汗了!”洪涛的脸皮丝毫没因为穿越而变薄,一看被人家戳破了,也不解释,还主动凑过去,接过了泊珠的木橹。
  不到五分钟,洪涛又把木橹还给了泊珠。这玩意看着简单,只是一推一拉的,但是上手之后,不管是推还是拉,就没一个动作是顺畅的,就算洪涛比泊珠力量大,但却无法有效的划动这艘船,手掌还磨的生疼。不服气不成啊,这就是技术,就是巧劲儿。
  从连排船到鼓岛差不多五公里左右,不是说这个岛距离海岸线有那么远,而是它在连排船的西边,真正距离海岸不足三公里的距离。泊珠就像个永动机,不紧不慢的摇晃着身体,当她开始大口大口喘粗气时,小船也摇到了岛边。然后就扶着木橹,把头巾摘了下来,擦着头上的汗水,这时洪涛才看清楚,她的头发盘在脑袋后面,一边一个发髻,就像是两个面包圈。
  “小鱼,小虾,把网子扔下去吧。”洪涛也不多废话,指挥着泊鱼和泊虾两兄弟,把地笼的一头扔进了海里。上面已经绑好了大石头,依靠它们的重量,这个网子会沉到海底,自己只需要抓好另一头上的绳子就可以。等网子不再下沉,就把一个一米多长的竹筒绑上,然后扔到水里当标志物。
  “这里深7米?”洪涛在来的时候,就把这根麻绳按照一米一个结的方式处理过,这是钓鱼人一个基本功。每当到了一个陌生水库,需要探探水的深浅时,就会用一根绳子系上结,绑上一块大石头,划着船到窝子附近进行探测。这个一米的距离不是蒙的,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记忆方式,洪涛自己量过,右臂从指尖到肘关节正好是50厘米。
  “两丈二尺……”泊珠也拿起一根绳子,绑上石头沉了下去,然后提上来,把浸湿的地方在船舷上量了量,给出了另一个答案。
  “哦,这是一尺?”洪涛很快就发现了端倪,在船舷内侧的木头上,刻着两个记号,记号中间的距离大概有半米多,难道这是宋代的一尺?
  “两尺……你说的一米是多长?”泊珠伸出两根手指,然后又好奇的问洪涛的计量单位。
  得,这下有事情做了,先互相了解一下不同的度量衡单位吧,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不光和泊珠要一起讨论,洪涛还把泊鱼和泊虾两个孩子叫到一起,一点一点的教他们一尺和一丈的关系,一米和一厘米的关系。但这个进度有点慢,他们俩不识字,更不会数数,加减法也无从谈起,十进位还凑合理解,到了百进制就糊涂了。
  不过没关系,反正要在这里等一下午呢,洪涛干脆先当起了他们的数学老师。连带着泊珠一起,先教他们背乘法口诀,然后再教他们在船板上用砍刀写自己的名字,至于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洪涛就顾不上了,他自己也不会写繁体字,凑合学吧。
  越是无知的人,对知识的渴求度就越高。泊珠、泊鱼和泊虾虽然嘴上不说,但对于能上学认字还是很看重的,所以也不管洪涛教得对不对,都规规矩矩的坐在船板上听洪涛讲课,谁也不多说一个字儿,老实极了。然后洪涛又针对性的出了几道题,比如说一条鱼卖了三文钱,十条鱼卖几文钱啊?二十条呢?三十条呢?如果这些鱼里有大有小,大的卖五文钱、小的卖三文钱,十条鱼里三条大的、七条小的,一共能卖多少文钱?
  这些简单的算数题,把泊珠她们三个搞得晕头转向,数完了脚趾头数手指头,最后急了三个人一起数,也总是数不清。但是当用洪涛教她们的乘法口诀算出来之后,立刻就高兴了,泊鱼专门站在洪涛身后,举着破帆给老师档太阳,泊虾则端着粗瓷碗,恭恭敬敬的等着老师想喝水的时候赶紧递上去,泊珠也没闲着,她把头巾用海水洗了又洗,只要洪涛一擦汗,她立马把头巾送上。三个人每人都忙碌着,就这样也没耽误学习,一下午的时间转眼就过去了,大家还凑在船上背乘法口诀呢,太阳西斜都不知道。
  “阿珠,又作怪!”突然,一声大喊从船边响起,吓了船上的四个人一跳。
  “阿爷!都怪你,我又忘了……”阿珠正在背口诀呢,好不容易过了五,刚要往六冲击,这下全忘了,急的她拿起自己的头巾就向着旁边泊福的船上扔了过去。
  “阿爷,我会写我的名字了,涛叔教我的,你过来看啊!”泊鱼和泊虾看到他们的父亲,也要展示一下自己的学习成绩,可惜船板拿不起来,急得他俩直蹦高。
  “福伯、黄伯……阿……阿爷!”洪涛转身一看,泊福、黄海、陈名恩的几条小船结伴都回来了,前面的称呼倒还顺溜,但是叫阿爷还有点生疏。
  “呵呵呵,我看看你写的,嗯……泊鱼,是对的!泊……虾?这是澳洲的虾字?”陈名恩听到洪涛叫他阿爷,笑得很亲切,把船凑了过来,趴在船帮上探头看了看船板上那些字,有些他认识,有些不太一样。
  “我们那边最初学的也是汉字,后来为了简单,就把笔画多的简化了一下,原本的字年轻人都不学了,我不会。”洪涛干脆把简化字的原理给讲了出来,信不信的随便吧,反正也不去考试,无所谓。
第十一章
先进生产力
  “有道理,不管怎么说,小鱼小虾能写出自己的名字,就好,就好……”陈名恩并没在简体字还是繁体字的问题上多纠缠,他拍着小鱼小虾的脑袋,转头冲泊家父子点了点头。
  “阿爷!阿爷!我还会数数了,可以数到三十!”泊鱼还嫌大人夸自己不够多,又开始背诵乘法口诀。
  “好啊!好啊!这是九九歌,背得没错!”陈名恩觉得自己这个干儿子没给自己丢人,半天时间就已经教给孩子们这么多东西,至少不算吃白饭的。
  “学那个没用,我们疍家仔多打鱼才是好孩子。”泊福看来是和洪涛较上劲儿了,凡是洪涛拥护的他就反对,这时又是他出来扫兴,连泊小二和泊小三都有点不好意思了。
  “阿珠,让你阿爷看看我这个新疍家仔是不是好孩子,我们去起地笼!”洪涛并不讨厌这个泊福,老人嘛,有的开通有的固执,这和人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与其和他在嘴上争辩,不如给他来点实际的,那个地笼也下了一下午了,多少总该有点收获吧?
  小船有石锚,虽然有海流,但漂不远。洪涛起了锚,泊珠猛摇橹,很快就在几十米外找到了那截竹筒,洪涛从船上探身抓住了竹筒,顺着下面的麻绳开始慢慢往上拉。别看三片网加上几圈竹辫子在岸上没多重,到了水里死沉死沉的。这时候还不能玩命猛拽,一旦网体挂在水底石头上,就有可能把麻绳拉断,这玩意比后世的尼龙绳强度差远了。
  随着海底一阵水泡翻滚,洪涛觉得手里微微一轻,好了,地笼被拉起来了,这就好办,紧倒几把,一个黑乎乎的圆筒挂着一些海草就露出了水面!

< 章节目录 >   < 上一章 >   当前阅读进度3/267   < 下一章 >   < 返回书籍页面 >